关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调研报告
公安校园暴力调研报告

公安校园暴力调研报告公安校园暴力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校园暴力问题在公安部门的关注下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公安机关通过调研,了解和分析了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为进一步改善校园安全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校园暴力现状通过对多个学校进行的调研,我们发现校园暴力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之间暴力行为: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欺凌、恶作剧等暴力行为比较普遍。
很多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对暴力行为缺少足够的认识。
2. 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少数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过分使用体罚、歧视等暴力手段,导致学生感到恐惧和无助。
3. 家长参与校园暴力:部分家长对于子女在学校受欺负时,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子女权益,甚至直接与其他学生或家长发生冲突。
4. 网络暴力的存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校园暴力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形式——网络暴力。
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虚拟暴力,并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伤害。
二、校园暴力原因分析校园暴力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家庭环境:部分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其在校园中表现出暴力行为。
2. 学校管理不到位:一些学校对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暴力行为处理不当,没有形成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机制。
3. 社会价值观失衡: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部分学生只关注自我利益,忽视了他人权益,从而容易发生冲突和暴力。
4. 缺乏法律意识:学生和部分家长缺乏对法律的正确认识,不了解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从而容易产生校园暴力行为。
三、校园暴力对策为了改善校园暴力问题,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校园安全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抵御暴力行为的能力。
2.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和纪律处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暴力行为。
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管理学生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杜绝教师使用暴力手段。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推荐5篇

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推荐5篇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第一篇近年来,“校园暴力”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并且不可否认它一直在升级,施暴者通过热暴力,冷暴力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对受害者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攻击。
这个现象多发生在中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遭受的暴力以肢体接触类的硬暴力为主,初中生则以语言上的软暴力为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言语上的软暴力和行为意愿类暴力为主。
我觉得,这些校园暴力能发生的原因在于群体,没有谁坏的'彻底,群体划分,帮派划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冲动情绪,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为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为,所以,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
校园暴力事件要想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对那些犯过错误、知道悔改的学生不应一味的指责,应该悉心教导,并且对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信心。
对于情节严重者,应制订出相关的法律进行适当的制裁,不能任其肆意妄为。
学校应更加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完善大脑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心灵的教育。
而作为朝夕相处的家庭,它的环境氛围也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应尽量多多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其身边进行积极的多方面指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的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里。
学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他们,为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校园暴力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第二篇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近几年中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侵蚀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欢迎阅读中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详细的剖析,探讨出相应的对策,为制止校园欺凌事件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近期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裸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药;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欺凌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学校暴力调研报告

学校暴力调研报告学校暴力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学校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给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管理者带来较大的困扰,对于学校安全环境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增多。
为了了解学校暴力的形式、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本次调研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学校暴力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共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学生及家长,调查范围包括学生暴力经历、家庭背景等;实地访谈对象为学校教师、校长以及教育管理者,主要结合学校暴力事件案例,探讨暴力事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回收率为95%。
调查结果如下:(1)学生暴力经历:有近40%的学生曾经在学校中遭受暴力,其中包括体罚、欺凌、恶作剧等。
(2)学生背景情况:多数受访学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中家庭收入较高,家庭教育环境较好。
(3)暴力类型:学生普遍认为欺凌是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其次是体罚和网络暴力。
2. 实地访谈实地访谈共进行了10次,访谈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
(1)教师观点:教师认为学校暴力主要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律意识不强,观念价值观偏差较大等。
(2)家长观点:家长普遍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3)学生观点:学生普遍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关于心理健康的辅导与教育,让学生在遭受暴力时能够及时得到援助。
三、学校暴力的原因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暴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良家庭环境是学校暴力的根源之一。
家庭教育的失败导致学生缺乏自律能力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2.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校暴力有一定影响,暴力媒体和网络暴力也是学生参与学校暴力的原因之一。
3.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在人际关系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四、应对措施与建议1. 家庭教育改善:家庭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和道德意识,密切亲子关系。
校园欺凌调研报告4篇

校园欺凌调研报告4篇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1管控校园欺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参与者及旁观者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会强化人的“动物属性”,形成不管是非、颠倒黑白、恃强凌弱、以大欺小、欺软怕硬、逆来顺受的思想意识,让人顺应“丛林法则”,回归“丛林时代”,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养成独立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一、校园欺凌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常见问题,具有典型性、重复性、群体性、隐蔽性等特征。
典型性是指欺凌者有个性较强,自私,有身体或其他特长优势,有过家庭暴力史,父母溺爱等特点;被欺凌者有内向、懦弱、自卑,身体弱小或其他缺陷等特征。
重复性是指校园欺凌在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经常性使用暴力或者软暴力。
群体性是指欺凌者绝大多数都是有多人组成,个人施暴是极少数现象,而被欺凌者一般是个人。
隐蔽性是指欺凌行为总是发生在厕所、宿舍等老师家长社会不易监管的地方。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笔者认为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因素,如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淡薄、问题家庭,师生角色定位模糊,学校管控不力,不良文化影响等。
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教育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课程设置还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和专任教师,法制教育只是依靠社会教育。
学生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养成只靠政法机关的惩戒警示是远远不够的。
问题家庭的影响。
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很多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的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不深入了解孩子思想动向,不能跟孩子平等对话,教育孩子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经常打骂孩子;夫妻相处不和谐,一言不合就开始吵架,甚至是拳脚相加;跟他人交往喜欢时恃强凌弱、仗势欺人;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过度、放任自流,不严加管束,甚至成为还在的“欺凌对象”,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让其野蛮生长。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校园欺凌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表现、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二、调研背景与目的1. 调研背景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地学校屡见不鲜,形式多样,影响恶劣。
社会关注度提升: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增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旨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
2. 调研目的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表现形式。
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其对学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了解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分析政策法规,掌握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措施。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各方看法。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调研范围,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3. 深度访谈选择部分典型案例,对受害者、施害者及其家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通过访谈获取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校园欺凌的规律和特点。
结合文献综述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1. 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行为、网络等方式,故意对他人进行持续的、恶意的攻击和伤害,造成受害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2. 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肢体欺凌:通过殴打、推搡、抢夺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
言语欺凌:通过辱骂、嘲笑、诽谤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关系欺凌:通过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方式破坏受害者的社交关系。
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近年来,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安康的社会问题,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欢送阅读查看。
篇一: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核心提示:近年来,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安康的社会顽疾。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作了专项调研,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一、现状调查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之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xx【请酌情自行填写】-20xx【请酌情自行填写】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展了梳理,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犯罪及审判工作的一些突出特点。
简述如下:1.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
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成心伤害罪占57%,成心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见图一)。
2.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第 1 页共9 页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 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3.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
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见图二)。
公安校园暴力调研报告

公安校园暴力调研报告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公安校园暴力的现状,包括暴力事件的种类、频发地点、受害者和施暴者的特征,以及对校园安全的影响,以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二、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采访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了解校园暴力事件的情况,同时兼顾民众和校方的意见,以作为调研的参考依据。
三、受访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教职工和家长进行,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和学历背景的受访者,以确保结果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四、调查结果:1.校园暴力事件类型:调查显示,校园暴力主要包括拳打脚踢、辱骂威胁、欺凌霸凌等行为,其中以欺凌霸凌的事件较为普遍。
2.频发地点: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教室、走廊和操场等公共场所,也有一些事件发生在宿舍和离校路上。
3.受害者特征:从调查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多为年龄较小、体弱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少部分受害者为教职工。
4.施暴者特征:大多数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是同级或者高年级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存在学习或心理问题。
5.校园安全影响: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对校园氛围造成负面影响,也引起了家长和教职工的关注。
五、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1.建立规范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督,提高师生意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学生异常情绪及时干预,提供相应辅导。
3.开展校园暴力防治教育,增加师生对于校园暴力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4.建立学生互助、友善相处的文化氛围,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
5.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及时解决校园暴力事件,减少家长对子女安全的担忧。
六、结论:公安校园暴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暴力防治教育,希望能够构建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1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屡禁不止。
据教育部统计,仅 20xx 年 5 月至 8 月,就上报 68 起校园欺凌事件。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更是严峻摧残了被施虐者的身心健康,需要引起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国务院于20xx 年 4 月特地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管理的通知》作出相关要求,但这一潜伏在校园的“顽疾”始终难以根除,在给遭受伤害的孩子带来生理或者心理的创伤之外,更引起全社会的耽忧。
在未成年人会萃的小学,校园欺凌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是否对学生造成为了影响和伤害?他们是否懂得如何反欺凌?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份有关校园欺凌的问卷,对我所在学校四班级至六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概况及结果分析1、调查概况(1)调查目的及问卷编制依据。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xx 外国语学校为例了解小学中高段校园欺凌的情况以及反欺凌的能力。
并对此作出分析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份问卷在内容主要是依据校园欺凌的特点、形式以及反欺凌的手段进行的编制,以正常平庸的问题着手慢慢向校园欺凌方向深化。
(2)调查的主要内容。
这份包括25 个项目的问卷从 6 个方面对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进行了调查。
这 6 个方面分别是:①学生和四周同学的相处状况;②学生对欺凌现象的应对方法;③学生对于被欺凌者的态度;④学生自身是否受到过欺凌;⑤学生是否有成为欺凌者的倾向;⑥校园欺凌的形式有哪些。
(3)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共 130 人,分别来自四班级,五班级以及六班级学生。
年龄在10-13 岁之间,男女比例接近于 1:1。
2、结果处理本问卷发出 130 份,回收 120 份,回收率为 92、3%。
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处理,呈现如下:(2) 10 个主要问题的答案统计a、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课间歇息时别的小朋友都不想跟你玩,你只好一个人玩? [单选题]b、这个学期你被别的小朋友欺侮过吗? [单选题]c、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欺侮你的? [多选题]d、你是在哪里被欺侮的? [多选题]e、当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被欺侮时,其他小朋友是否站出来制止? [单选题]f、你是否把你在这个学期里被别的小朋友欺侮的事告诉过老师,家长,朋友? [多选题]g、假如你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被欺侮,你会怎么办? [单选题]i、老师、家长有没有因你欺侮别的小朋友而批评你?[多选题] j、你会参预欺侮一个你所不爱慕的小朋友吗? [单选题] 3、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校园欺凌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多数的学生有比较好的同学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调研报告
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时有见报,一再冲击着公众的眼球,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人民法院成立课题组,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审理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案件特点和成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冷水滩区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8件,其中普通刑事犯罪31件,校园暴力犯罪7件,校园暴力犯罪罪名从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到强迫卖淫罪、抢劫罪、抢夺罪等均有涉及。
二、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特点
1.犯罪主体以平均年龄16周岁的男性为主。
在7件案件的11
名被告人中,有10个犯罪主体为男性,占比91%,其中14-16周岁的被告人有7人,占比64%;16-18周岁的被告人有4人,占比36%。
2.犯罪主体长期缺少父母管教与关爱,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
据以上案件统计,在家务农的法定代理人有8人,子女在外求学,长期未与父母共同生活,该类情况占比67%。
该类案件犯罪主体多因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在校倾向于通过拉帮结派和欺凌同学来刷存在感。
3.呈现犯罪动机的积累性和犯罪行为的突发性。
在7件案件中,因原有积怨而突发冲突的案件有4件,占比57%。
而这种为宣泄不
满和愤恨情绪而实施暴力的行为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低,防控难度较大。
4.犯罪手法粗暴,动辄致人轻伤或伤人性命。
在7件案件中,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件有1件,占比14%;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案件有4件,占比57%。
犯罪主体年纪不大,多处于青少年叛逆期,冲动易怒,又常受到网上淫秽暴力讯息影响,崇尚以暴制暴,常带刀具在身,情绪失控之下轻则致人轻伤,重则伤人性命。
5.具有从众性,多为共同犯罪。
在7件案件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案件有6件,占比86%。
该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常常受到淫秽暴力影视的消极影响,喜欢拉帮结派,并通过欺凌同学、聚众闹事等方式来树立个人崇拜。
6.犯罪主体易反复、多次作案。
在7件案件中,有两个案件的被告人为同一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和教育,被告人呈现出多次反复作案特性。
三、校园暴力犯罪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德育远比学校、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
家庭教育缺失就易造成孩子性格偏激、心态狭窄、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后天再缺乏严格管束,则其行为失常、多生事端就在情理之中。
2.学校教育片面单一。
现今的应试体制导致学校教育重视“数理化”高过“德体劳”,心理偏激的孩子成绩不如他人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
感和自卑感,当这种情绪得不到外来引导时,就可能憎恨老师、仇视同学。
3.青春期心理教育缺位。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这些变化会使青少年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外界的强行干预只会让他们感觉厌烦。
如果不注意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任由他们过早过多的接触淫秽暴力等不良讯息,青少年就可能因此出现行为偏差。
4.父母及子女的法治观念淡薄。
法治教育缺失就会导致青少年不怕惹事、无法无天,父母放纵疏忽、麻痹大意,却不知欺凌同学、冲动任性会转变成暴力犯罪,一时的放纵疏忽可能导致孩子误入歧途,最终受到法律严惩。
四、遏制校园暴力犯罪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现有法律构成来看,从侵权法到刑法,均有明文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权、财产权、人身自由权等各项权利,故再行文增加法律规定并不是快速解决该类犯罪的良药,遏制该类犯罪还是应该从源头抓起,德法并举。
1.大力加强法治教育,送法进校园、送法进家庭。
司法机关可在学校推行图画案例展览,用生动易懂的图画和数据来教育学生自觉守法、长鸣警钟,明事理、知敬畏;可以巡回播放宣传片的形式送法进社区、乡村,将“校园欺凌绝非小事”的法治观念普及大众。
2.转变学校教育观念,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现今应试教育体制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单一的分数追求易造成好学生与坏学生
之间的敌视,小事就可能引发欺凌现象。
转变教学观念,学习、德行并重培养已迫在眉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廉耻观、道德观,才是解决校园欺凌、防范校园暴力的良方。
3.加大学校青少年心理辅导力度,引导学生平稳度过叛逆期。
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专人定点心理问题排查活动,定期、定点、专人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辅导,及时排除心理隐忧。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谈心”主题班会或是开展野外拉练活动,让学生自主组织、自由参与,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纾解消极情绪,稳步走过青春期躁动。
4.强化司法惩戒,划出校园管理高压红线。
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后,学校应及时应对,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相关机关应根据具体情形采取拘留、罚款、有期徒刑等处罚方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校园暴力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5.完善社会监督管理机制,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发动社会力量,联动政府管理部门,对黑网吧、游戏厅、地下滑冰场等不正规娱乐场所进行定期打击整治,同时可考虑设立举报监督电话和举报信箱,制定便民利民的举措方便社会监督,提高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效率,肃清社会娱乐场所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达到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