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题辞

合集下载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这句话出自鲁迅——《野草题辞》。

全文如下:
野草题辞
文/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一、自我意识觉醒《野草》中的许多作品,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并通过对个人、民族、历史的深入反思,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二、顽强生命力野草在生长过程中,虽然常常受到各种压迫和困难,但它们仍然顽强地生长,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顽强生命力的主题,鼓舞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三、揭示生存困境《野草》揭示了人生存中的各种困境,包括个人的困境、民族的困境、历史的困境等。

通过对这些困境的揭示,鲁迅表达了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四、反抗绝望情绪《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反抗绝望情绪的色彩。

鲁迅通过描绘野草在逆境中的生长,鼓励人们面对困境时,不应陷入绝望,而应积极反抗,寻找出路。

五、审美超越追求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想象,追求一种审美的超越。

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欣赏和描绘,更是对个体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六、表达独立精神《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的独立精神。

他通过描绘野草的独立生长,表达了自己对个体独立精神的追求和肯定。

这种独立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坚守,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坚守。

七、时代意义思考《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对当时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鲁迅表达了自己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八、诗人创作动力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野草》这部作品的诗人创作动力。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无疑受到了多方面的动力驱动。

他可能是出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也可能是出于对个人命运的自我关切和探求。

不管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野草》都是鲁迅对生活、历史和时代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的结晶。

这些理解和感悟无疑也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重要动力。

野草题辞批注

野草题辞批注

野草题辞批注《野草题辞》是鲁迅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野草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批注:1.“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沉默的时候,他可以深入思考和观察,感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但是当他开口说话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感到空虚和无助。

这种矛盾的情绪状态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2.“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通过对于死亡的接纳和欢喜,他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这句话描述了野草的生长状态和生命力。

野草虽然不深,花叶也不美,但是它们能够吸取露水、水分和营养,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鲁迅所赞美的。

4.“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而不可抗拒的,任何生命都无法逃脱它的影响。

但是,他也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能够适应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

5.“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野草的热爱和赞美。

他认为野草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植物,能够生长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

他也希望人们能够像野草一样坚强、自信、有韧性地生活和工作。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凌空网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鲁迅中的野草中的题词

鲁迅中的野草中的题词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野草》题辞中野草的含义

《野草》题辞中野草的含义

《野草》题辞中野草的含义摘要:一、引言二、野草的含义解析1.生命力顽强2.无处不在3.默默奉献4.蕴含巨大能量三、野草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四、野草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五、结论正文:【提纲】一、引言“野草”这一概念,既熟悉又陌生。

在自然界中,它们随处可见,生命力顽强,经受风吹雨打仍能茁壮成长。

而在文学作品中,野草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野草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提纲】二、野草的含义解析1.生命力顽强:野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顽强地生长。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学会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2.无处不在:野草分布广泛,无论是田野、道路、山坡,还是沙漠,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象征着人生无处不有希望,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论身处何地,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3.默默奉献:野草虽然渺小,但它们为大地增添了绿意,为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无需轰轰烈烈,只需默默奉献。

4.蕴含巨大能量:野草看似柔弱,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这启示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价值和潜力,不要轻易低估他人。

【提纲】三、野草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野草都被用作象征坚强、不屈、希望的元素。

如鲁迅的《野草》一书,通过描绘野草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念。

【提纲】四、野草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野草身上汲取力量,学会在困境中奋发向前,保持乐观的心态,关注身边的美好,珍惜每一个生命。

同时,我们要学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挖掘自己的潜力,为生活增添色彩。

【提纲】五、结论总之,野草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们的生命力、无处不在、默默奉献和巨大能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让我们学习野草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发掘自己的潜力,为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散文诗二十三篇。

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题辞〔1〕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3〕,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6〕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三八期,在本书最初几次印刷时都曾印入;一九三一年五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本篇作于广州,当时正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书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作者简介】(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解读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题辞
教学目的:1、理解《题辞》的基本内容及艺术手法。

2、了解鲁迅思想的矛盾及斗争,学习鲁迅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2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广东籍评论家林贤治在《鲁迅的最后十年》一书的开篇这样写到:“鲁迅死于20世纪而活在21世纪……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地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鲁迅死了,但他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前进,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的下是鲁迅。

我们知道,20世纪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世纪。

一百年来的惨痛与悲壮的经历,辛酸与激昂的感情都深深注入了现代文学中。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鲁迅,用诗、小说、杂文,也用他的散文和散文诗,对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苦苦思索着。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也是留给我们充满战斗的丰富的精神产品,共收入散文诗23篇,中学学过的有《风筝》、《雪》等。

加上《题辞》共24篇。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野草题辞》。

二、课文朗读
三、背景分析
(分析作品,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应将作品置入产生作品的社会背景去感受。

)《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是作者编写《野草》集后为集子写的序,也是用散文诗的形式来写,且也是反抗战斗的、欢呼革命的乐观主义的诗。

1927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4.12上海、4.15广州)清党期间,鲁迅仍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职。

自从踏足这块“革命策源地”以后,他对中国的政治地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至于为一时的风云变幻所迷惑。

然而,时局的发展竟大出于他的意料。

他本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但根本不曾想到整个党和军队,会如此快速地掉转枪头,对付先前的合作者(共产党)。

他从来未曾看见这样杀人的,北京“三一八”惨案仅杀掉四十余人,他已经说是“出离愤怒了”,如今何如?他用了“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的话,形容此时的感受。

出于义愤,他以辞职表示抗议,然后在广州“白云楼”住下。

可是,像他这样阴郁易怒又关心国事的人,是注定做不成现代的隐者的;他当然要说话的
四、作品分析
可是,他不说感到充实(似有好多的话),而要开口又感到空虚(不知说什么),实则想说而说不出,为什么?现实给他太多的意想不到了。

(《记念刘和珍君》中就说“我无话可说。

”),因此沉默时感到充实,开口时感到空虚,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矛盾彷徨的“淡淡的哀愁”。

(参考注解2)
集子写出来了,作者说他过去用在写作集子上的“生命已经死亡”,何意?过去的已过去,且过去的思想已经轰毁(进化论的轰毁)。

这是作者大胆的自我否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些作品实实在在地生存过战斗过。

所以作者还是感到满足的。

但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生长出高大的乔木(即价值伟大的作品)来,只产生一些不足道的“野草”(23篇散文诗)。

说明作者对看书的作品还是不满足,于是便“自责”自己有罪过了。

这是作者不断进取的表现。

虽然集子只能算作野草,那么野草的特征是什么呢?(吸取水、露、陈死人的血和肉),因而生命力强。

而《野草》)集在作者来也不是什么伟大的作品,上不了档次。

但这些作品是在风雨腥血中诞生,是在同旧世界不屈不挠的搏斗中生长发育的,它凝结着先烈们的鲜血和生命,因此反动势力也很不容易剥夺它的生存权的。

如果它遭到反动派的摧残,作者还是“坦然、欣然、大笑、歌唱”。

(生存过,起过作用,已足够了)
第八节“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地面”象征产生“野草”的社会背景。

作者是憎恶这个时代的,所以希望革命的地下之火烧尽旧社会所产生的一切东西,不论是伟大的乔木还是渺小的“野草”。

作者面对着白色恐怖的血腥现实,不但毫不退缩畏惧,消极悲观,反而相信地下之火“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当然就“坦然,欣然、大笑,歌唱”,(期待革命之火到来把黑暗的世界烧掉,即使烧掉自己也在所不惜)。

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反抗战斗精神。

“地火”象征地下革命之火。

作者在第九节提出“静穆”不能大笑、歌唱,那“不静穆”为什么“或者也不能大笑而歌唱”呢?(革命之火没有爆发,愿望不能实现,所以不能大笑歌唱,而革命风暴真的来了呢?作者不知道自己能否欢迎革命,所以“或许也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思想还在迷茫)但此时作者用这一丛野草(23篇散文诗)来奉献于在这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候;新的方生与旧的未死的时候;应该过去的东西还未过去,应该到来的东西还未到来的时候,不怕任何人对作者的任何评论。

目的是为了鼓舞人、友人、爱人;也为了揭露兽、仇和不爱者(目的是表明自己改变社会的决心)。

“野草”集有如此意义,所以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生命虽死亡但非空虚,但作者还是希望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到来,为什么呢?因为《野草》根植于旧社会,只有这样黑暗的旧社会才需要《野草》的揭露,若《野草》继续存在下去,就证明促成它生长的旧社会依然存在,那比起自己不生存、不战斗更不幸。

如果野草火速地死亡与腐朽,那证明旧社会已经被推翻了,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愿望。

所以最后作者说“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说的是因为野草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产生的,就好像人的身上长出疮疖(jiē)一样,如果人都还活着,那证明那病菌还在,人死了,病菌自然跟着死了。

所以希望“病菌连同人”一起消亡,即旧社会和旧社会中产生的一切东西一起消亡。

(总体意思:我的这本散文诗集出版了,虽说没有什么伟大的价值,但这些作品是在同旧世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写出来的,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所以还是喜欢的;但如果有一个新的社会到来,推翻产生这本散文诗集的社会土壤,那我的作品失去了社会意义也在所不惜。


五、艺术特色
就其内容来看,鲁迅先生不仅能敢于自剖心灵,同样有语言极强的张力,其作品内涵的深遂、广博和独特!我们不难看出,譬如说:1、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无可朽腐。

全篇用象征写法,充满形象和比喻(地火――地下革命之火,野草――比喻“渺小”,不象“乔木”伟大);抑扬顿挫的协和韵律贯穿全篇(上2);多用迭句(第五节和第八节)不但可以反复吟诵,而且突出思想感情的表现,有音乐美,朗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铿锵,在思想感情上给读者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