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鲁迅)

《野草》题辞(鲁迅)《野草》题辞(鲁迅)作者: 时间: 2005-09-24 16:47:48 | [回复] [发表] [<<]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1927年文坛巨匠鲁迅的集《野草》问世,中国的散文诗已呈现异彩缤纷、春色满园的景象。
一部《野草》问世,鲁迅在探索前进的心路历程中,把“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昭示人间,鲁迅称起散文诗之擎天,郭沫若、矛盾、冰心等作家也都使用温暖的感情血脉,富有民族特色,含蓄的表达哲理,反应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口语化大众化散文诗作品,未后来者树立了范本和奠定了基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中华革命的主将,他的条文、思想敏锐深刻,文笔犀利凝练,影响巨大;他的散文诗《野草》开现代散文诗创作之先河,一生著述丰富,小说、诗歌、散文等均有重大建树,其小说《阿Q正传》更是响誉中外。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这句话出自鲁迅——《野草题辞》。
全文如下:
野草题辞
文/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一、自我意识觉醒《野草》中的许多作品,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并通过对个人、民族、历史的深入反思,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二、顽强生命力野草在生长过程中,虽然常常受到各种压迫和困难,但它们仍然顽强地生长,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顽强生命力的主题,鼓舞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三、揭示生存困境《野草》揭示了人生存中的各种困境,包括个人的困境、民族的困境、历史的困境等。
通过对这些困境的揭示,鲁迅表达了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四、反抗绝望情绪《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反抗绝望情绪的色彩。
鲁迅通过描绘野草在逆境中的生长,鼓励人们面对困境时,不应陷入绝望,而应积极反抗,寻找出路。
五、审美超越追求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想象,追求一种审美的超越。
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欣赏和描绘,更是对个体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六、表达独立精神《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的独立精神。
他通过描绘野草的独立生长,表达了自己对个体独立精神的追求和肯定。
这种独立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坚守,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坚守。
七、时代意义思考《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对当时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鲁迅表达了自己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八、诗人创作动力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野草》这部作品的诗人创作动力。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无疑受到了多方面的动力驱动。
他可能是出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也可能是出于对个人命运的自我关切和探求。
不管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野草》都是鲁迅对生活、历史和时代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的结晶。
这些理解和感悟无疑也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重要动力。
野草题辞批注

野草题辞批注《野草题辞》是鲁迅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野草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批注:1.“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沉默的时候,他可以深入思考和观察,感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但是当他开口说话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感到空虚和无助。
这种矛盾的情绪状态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2.“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通过对于死亡的接纳和欢喜,他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这句话描述了野草的生长状态和生命力。
野草虽然不深,花叶也不美,但是它们能够吸取露水、水分和营养,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鲁迅所赞美的。
4.“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而不可抗拒的,任何生命都无法逃脱它的影响。
但是,他也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能够适应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
5.“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野草的热爱和赞美。
他认为野草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植物,能够生长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
他也希望人们能够像野草一样坚强、自信、有韧性地生活和工作。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凌空网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野草 题辞

野草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货。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剩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将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野草题辞_精品文档

野草题辞引言《野草题辞》是一部由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创作的散文集,于1927年首次出版。
作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之一,《野草题辞》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风格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野草题辞》进行介绍和分析,展示其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正文1. 作品背景《野草题辞》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散文集。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上动荡的时期,也是鲁迅先生对国家和社会深感忧虑和忧虑的时期。
《野草题辞》是其在这个特殊时期中的产物,作品力图表达作者对传统道德和社会现状的质疑和反思。
2. 内容和结构《野草题辞》的内容包括了30多篇散文随笔,涉及鲁迅先生对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学等众多重要主题的思考和反思。
整个作品以《野草》为主题,以植物象征人类,在一片浩瀚的自然草地中追求理想和自由。
作品的结构十分丰富多样,有的篇章以抒情和叙事的方式进行,有的以议论和批判的方式展开,碎片化的叙事和诗意的描写相互交织,呈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
3. 独特之处《野草题辞》之所以被誉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因为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作品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俗易懂而又深刻。
其使用的大量方言词汇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内容十分深刻。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畸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激起了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此外,《野草题辞》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鲁迅先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孤独、或痛苦、或真诚,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更好地领悟到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4. 影响《野草题辞》的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桎梏,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品中的批判精神和文学形式的创新都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野草浅谈4)

2012.05.15(野草浅谈)《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他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但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以上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的经典段落,初读鲁迅的著作,即抱着那份崇敬与热切的心态缅怀这位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影响力的作者。
《野草》题辞是鲁迅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其中,野草既是个体象征又是群体象征。
当野草“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时,他是个体存在。
但当“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野草,以及乔木”时,他的存在形式又变成了群体。
野草的个性里头有轻浮、浅薄。
他易遭受外界势力的践踏与割伐,同时,或多或少避免不了个体的“夺取”。
而通过这野草,我们又能认识到什么……鲁迅先生的精炼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不但将象征运用得恰不离分同时把思维贯注其中使提升到一个极致的高度。
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
2、"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可以说《野草》的诗篇,比《彷徨》的小说更能展示鲁迅"彷徨"的轨迹。
这是最集中地表现鲁迅在"彷徨"中坚韧前行的文学创作。
在此,试引告诉我们"彷徨"另有一义的古典文献:"水有罔象,丘有*4,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③据此可知,"彷徨"是居于旷野的"鬼"的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 迅
1. 2. 3. 4. 5. 6. 教学要求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课文分析 参考资料 思考练习
1. 教学要求
1.1.掌握本文中的象征手 法的运用。 1.2.掌握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思想。 1.3.领会文中每句话的含 义。
2.
2.1
作者介绍
鲁迅生平
1881年:出生在绍兴城内一户周姓人家里。 1899年:就读江南水师学堂。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共呆了7年多。 1909年:9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化学及生理学教员。 1910年:9月,兼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 1912年:2月,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职; 5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佥事; 8月,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 博物馆等社会教育事宜。
茅盾说:“仅仅阅读鲁迅小说的 读者还不能充分认识鲁迅是一位思想 家和革命战士,只有当他同时又阅读 了鲁迅的杂感后才会有这种感受。” 鲁迅杂文不仅艺术地记录了鲁迅 自身思想发展的历程,而且几乎用编 年史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本世纪初到 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及 思想文化战线上斗争的历程。
3. 写作背景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 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 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 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 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 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2.3 鲁迅的创作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 人的制度进行猛烈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 1918—1926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 《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 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 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 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 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 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 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 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 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 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鲁迅希望“野草”火速死亡和朽腐,正是希望 旧世界火速死亡和朽腐。旧世界死亡了、朽腐了, 世界就不再有黑暗,作者也就不再有“野草”。所 以,在“去罢,野草”的结束语中,岂止是“连着 我的题辞”,那言外之意,分明还连着整个旧世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 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 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因为《野草》是与旧中国黑暗势力斗争的产物,它如同一 面镜子,是旧世界的反映。它如果还没有死亡、依然存在,那 就意味着旧世界依然存在,对它的斗争还要继续。 鲁迅在《热风· 题记》中说过:“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 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 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 明着病菌尚存。”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 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 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过去的生命”,指五· 四运动以来鲁迅与旧中国的黑暗势力 进行顽强斗争所走过的道路。他的生命是在与旧世界的斗争中度过 的,所以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坚实的存在,而非空虚。由于革命形势 发生的变化,由于他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他开始由一个 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个阶级论者,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鲁迅的旧我死亡了。对于这死亡,这“朽腐”,他 毫不顾惜,反而感到高兴,他热烈地欢呼新的生命的到来,决心以 新的热情投入到伟大的斗争中去。同时,他对旧的自我也作了深刻 的批判,他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倘再发那 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 洞洞了。”这都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 理,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同旧我决裂的革命精神。
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 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 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 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 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 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 近。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 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革命力量实行血腥大屠杀的时 刻,鲁迅先生却坚信,革命的力量绝不会被斩尽杀绝,革命的烈火 绝不会被鲜血浇灭。他预见到,反动派越是实行血腥的屠杀,就越 能唤起人民的觉醒和反抗,新的革命风暴必将更迅猛地到来。所以 他说,他看见“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并且知道,那“熔岩一 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在这 里,鲁迅以“地火”象征人民的革命,急切地期待着这革命斗争的 “地火”以强大的力量喷出地面,这黑暗的旧世界和它所产生的一 切都将被烧毁,连同“乔木”和“野草”。鲁迅愿意他的野草在地 火的喷发中被“烧尽”,因为那样,它将获得永生,再也“无了朽 腐”了。鲁迅为这一切而“坦然”,“欣然”,“大笑”,“歌 唱”,他由衷地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为反动当局所通缉,无奈只得南 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在中山大学任教。 4月,“四· 一二”事变以后, 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 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 放弃了 “青年必胜于老人”的进化 论幻想。 1927年:10月3日,鲁迅与许广平抵 达当时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心上海。
鲁迅的《野草》,是刺向旧社会的锋利的匕首和投枪, 如果它还在发挥着作用,还在与黑暗势力鏖战,就说明反动 势力还在猖獗,旧社会还没有灭亡。就这一结果而言,战斗 与未曾战斗、生存与未曾生存,并无差别。所以鲁迅说: “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假如这“野草的死亡与 朽腐,火速到来”了,那就意味着旧世界彻底灭亡了,“野 草”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 运动的基石。 1920年: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 校等学校相继聘鲁迅为讲师和教 授。他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学 术界颇受称赞。 1923年: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学校国文系讲师,认识了当时还 是二年级学生的许广平。
而鲁迅先生的《野草》,就是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留下 的文字。它是在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候(明与暗)、在新 的方生与旧的未死的时候(生与死)、在应去的尚未去该 来的尚未来的时候(过去与未来),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历 史的见证。鲁迅先生自信,这将是两个时代之间的历史的 真实记录,他可以把它放在自己的朋友和仇敌面前(友与 仇)、人和吃人的人面前(人与兽)、爱我的和不爱我的 人面前(爱者与不爱者)──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面前──作 证。他坚信:它是真实的,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 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之策应, 三天后,广州也发生了“四· 一五”惨案,革 命的策源地顿时变成了反革命的策源地。那 天清晨,反动派逮捕了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 和共青团员。当天,鲁迅两次去中大出席各 系主任紧急会议,为营救学生而竭尽全力。 当营救无效时,先生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 务长的职务,以表示对反动当局的抗议。面 对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一向是相信进化论” 的鲁迅,在沉寂的白云楼上,想想过去,看 看现在,望望未来,为他编定了的《野草》 写下了这篇《题辞》。
面对着1927年那个血雨 腥风的年代,作者心中无限 痛苦和悲哀。在极度黑暗的 现实面前,在白色恐怖中, 他“想要写,但是不能写, 无从写。”这就是为什么他 说,在沉默思索、想到有许 多话要说时“觉得充实”; 而当他拿起笔来,将要开口 却又“感到空虚”的原因。 这里有痛苦,有悲愤,有抗 议,也有彷徨。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称为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1936年: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 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杂文创作在鲁迅的创作中居于主 体地位。鲁迅一生创作的文字有170万 字,其中杂文135万字,约占80%,而 且后九年所写的比前九年多两倍。
4. 课文分析
4.1 课文阅读 4.2 思想内容
4.3 写作特点
4.1 课文阅读
4.2 思想内容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 到空虚。 作者写作的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流血的日子。在上 海、在广州,黑色的风暴卷起血腥的潮水,淹没了曾以光 明昭示天下的南中国,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革命青年和 革命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 行感到无比愤怒,有很多话要说,但由于处在白色恐怖之 中,又完全没有言论自由。他在《三闲集·怎么写》(最 初发表于1927年10月10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18、19期 合刊)一文中,曾谈到自己当时的心情:
1936年:10月18日晨,鲁迅的气喘病 突然发作。到19日凌晨5时25分, 与世长辞了。
2.2
鲁迅的遗嘱
在逝世前一个月,鲁迅于9月5日在题为《死》的文章中,给许广 平写下了如下的遗嘱: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 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 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 过。”“乔木”比喻伟大的著作,“野草”指渺小的作品。鲁迅把自 己的战斗的散文诗比作野草,是谦虚的态度。 既是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就是自然的。但是它有着顽 强的性格和生命力,它从“露”、“水”以至“陈死人的血和肉”中, 也就是从现实斗争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素材、吸取营养,在恶 劣的条件下不屈地生存下来。它对旧世界、对黑暗势力进行了深刻的 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所以敌人对它感到非常恐惧, 拼命地要“践踏”它、“删刈”它。 然而越是遭到践踏,遭到敌人的反对,就越证明《野草》对黑暗 的旧中国、旧势力有着强大的揭露和批判的力量。正因为如此,鲁迅 才为《野草》在与黑暗势力的抗争中发挥的战斗作用感到高兴,感到 “坦然,欣然”,并且“大笑”和“歌唱”。这是对《野草》的珍爱, 同时也对产生“野草”的“地面”──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表示出 强烈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