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题辞--原文及解析
《野草》题辞(鲁迅)

《野草》题辞(鲁迅)《野草》题辞(鲁迅)作者: 时间: 2005-09-24 16:47:48 | [回复] [发表] [<<]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1927年文坛巨匠鲁迅的集《野草》问世,中国的散文诗已呈现异彩缤纷、春色满园的景象。
一部《野草》问世,鲁迅在探索前进的心路历程中,把“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昭示人间,鲁迅称起散文诗之擎天,郭沫若、矛盾、冰心等作家也都使用温暖的感情血脉,富有民族特色,含蓄的表达哲理,反应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口语化大众化散文诗作品,未后来者树立了范本和奠定了基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中华革命的主将,他的条文、思想敏锐深刻,文笔犀利凝练,影响巨大;他的散文诗《野草》开现代散文诗创作之先河,一生著述丰富,小说、诗歌、散文等均有重大建树,其小说《阿Q正传》更是响誉中外。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凌空网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鲁迅中的野草中的题词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野草 题辞

野草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货。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剩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将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野草》 题辞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散文诗二十三篇。
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题辞〔1〕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3〕,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6〕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三八期,在本书最初几次印刷时都曾印入;一九三一年五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本篇作于广州,当时正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书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作者简介】(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解读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
《野草》 题辞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
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
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野草,题辞》浅析
《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写的前言。
在《题辞》这首散文诗里,作者披露了写作《野草》的思想变化历程,形象地概括了写作《野草》的目的及艺术来源,并表达了作者继续战斗的决心。
可以说,《题辞》是作者“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一、《题辞》显现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经历
鲁迅写《题辞》的时候,正是“4.12”反革命政变后的十多天,这时,鲁迅的思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进化论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决心去迎接新的战斗。
用《题辞》中的话来说,便是:“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旧的我已死,新的我已诞生。
《题辞》第一句便交待了写作背影。
为什么“当我沉默的时候,觉得充实”?而“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呢?这是因为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观实,“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有许许多多感愤要写,因而“觉得充实”,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说,以至无话可说,又“感到空虚”。
这便是鲁迅写《题辞》的时代背影和心境。
作者接着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
”鲁迅这时思想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当鲁迅写《题辞》时,回首过去,觉得这一段路已经走过,自己向命运,向时代,向现实作了抗争。
因为这抗争证明曾经生活过,战斗过,所以作者面对这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抱“大欢喜”的态度。
现在已经告别过去,迈开步伐走向未来。
二、《题辞》的内容透视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源泉
在《题辞》里,鲁迅用诗的语言,概括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来源。
他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
”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没有写出高大参天的“乔木”样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这一类短小的文章。
这是鲁迅的自谦,其实那时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都已出版,赢得广泛的好评和声誉。
作者告诉我们,《野草》的创作是“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吸取露”指的是历史的“露”,即中外的文学遗产。
鲁迅写《野草》的时候,对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和外国名家作品作了借鉴、吸收。
比如仿照张衡的《四愁诗》写了《我的失恋》,借鉴李商隐的奇谲诗风而融于各篇。
又参考了波德莱尔、屠格涅夫、厨村白川等外国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引用了《圣经》的内容。
总之,《野草》吸取了前人的艺术成果,结合现实生活,溶铸了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而写成的独具风格的鲁迅诗。
“吸取水”指的是时代的“水”,也就是“五四”的时代精神。
这里,既有《过客》一样不屈的探索和追求;也有《淡淡的血痕中》、《这样的战士》对军阀统治的猛烈抨击;《立论》、《狗的驳诘》等对社会生活的泠嘲热讽;还有《复仇》对无聊看客的批判。
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渲泄。
虽然不少篇章带有梦幻的描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实质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是紧跟时代节拍而创作的诗篇。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指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他的战友以及青年的血和肉。
”比如《腊
叶》是有感于许广平的爱情,“为爱我者保存我而作”。
又如《复仇》是有感于当时愚昧的国民,“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又如《死火》为将火种携带出来,宁愿毁了自己,《希望》、《一觉》等篇写了一个长者对青年人的关怀爱护之情。
这些,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创作《野草》的艺术源泉,无论是“露”是“水”还是“血和肉”都融进了鲁迅人生探索中的思想精华和独具个性*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这一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久魅力的散文诗集《野草》。
三、艺术地概括了《野草》的创作目的
在《题辞》里,作者说“天地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是针对当时黑暗现实而说的。
黑暗的现实,使一切自由的权利都被剥夺,任何愤怒,反抗的声音都无法表达。
因此,“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即使这样,作者还是写出了这本《野草》,在追求光明,鞭挞黑暗的时候,在旧我已死去,新我已诞生的时候,在回忆过去,憧憬未来的时候,写出了这本诗集,并且将它“献子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这就表明作者的创作的目的。
《题辞》作为鲁迅“心的誓言”是一把利刃,带有强烈的战斗性*。
这篇《题辞》的锋芒所指便是当时背叛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
“4.12”上海大屠杀,“4.15”广州血腥大惨案,这两次反革命政变,使鲁迅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反动本质。
这时的鲁迅已经从苦闷、彷徨中走了过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在《题辞》里,作者希望“地火在地下运行”熔岩必将喷发,人民革命必将到来,断言人民革命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断言国民党反动统治绝不能长久。
因此敌人对这篇《题辞》是十分害怕和痛恨的,对它横加“践踏”和“删刈”。
《野草》最初几个版本曾印入《题辞》,1931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第七版的时候,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夫抽去。
从敌人的害怕和敌视中,让我们更加看出这篇作品的战斗威力。
作者:何火权1992年1月(发表在《广东鲁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