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合集下载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一、自我意识觉醒《野草》中的许多作品,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并通过对个人、民族、历史的深入反思,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二、顽强生命力野草在生长过程中,虽然常常受到各种压迫和困难,但它们仍然顽强地生长,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顽强生命力的主题,鼓舞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三、揭示生存困境《野草》揭示了人生存中的各种困境,包括个人的困境、民族的困境、历史的困境等。

通过对这些困境的揭示,鲁迅表达了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四、反抗绝望情绪《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反抗绝望情绪的色彩。

鲁迅通过描绘野草在逆境中的生长,鼓励人们面对困境时,不应陷入绝望,而应积极反抗,寻找出路。

五、审美超越追求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想象,追求一种审美的超越。

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欣赏和描绘,更是对个体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六、表达独立精神《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的独立精神。

他通过描绘野草的独立生长,表达了自己对个体独立精神的追求和肯定。

这种独立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坚守,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坚守。

七、时代意义思考《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对当时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鲁迅表达了自己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八、诗人创作动力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野草》这部作品的诗人创作动力。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无疑受到了多方面的动力驱动。

他可能是出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也可能是出于对个人命运的自我关切和探求。

不管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野草》都是鲁迅对生活、历史和时代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的结晶。

这些理解和感悟无疑也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重要动力。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鲁迅的小说《野草》,原名《野草·题辞》,集中地体现了他创作时期的基本思想。

《野草·题辞》有些激愤,我们读来很不舒服。

但是,“立此存照”四个字又让人不能不佩服。

上面这段文字,既表明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由,也指出了写作的目的——“立此存照”。

后面一句话虽然和前一句意思不一样,但内涵却是一致的。

为什么说“立此存照”呢?在这里鲁迅表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

其实,这几句话可以引申出许多深刻的含义,如鲁迅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憎恨;对青年一代的热切期望,以及他借此所想到的种种关系的方面;鲁迅对于外部世界的矛盾心理;鲁迅对社会事物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强烈愿望;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和眷恋等等。

可以说,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大声疾呼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表现了自己的战斗精神和积极的入世的态度。

下面的一段文字更能表达我对鲁迅《野草》的感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想做一个落花生,因为落花生最有用,最不碍事,它总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奉献。

这就像人,再优秀,再杰出,不为人知,不被重用,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当今社会上不正缺少这样的人吗?比起一般的人,他们总是显得默默无闻,但是,正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比较而言,“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是其中的两段文字,一段是文末的《希望》,一段是篇首的《风筝》。

”前者是《希望》,指鲁迅弃医从文后所著《希望》。

《风筝》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写作时间是1926年10月20日。

前一篇有说不尽的哀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一篇是鲁迅的自叙,是“用以记录一己的悲欢,和反省一国的文化”。

鲁迅在回忆中谈了自己病中求医的经过,谈了做风筝的故事,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在求医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目的”。

后一篇文字透露出作家对未来的信念,充满着坚定的必胜信心。

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是其中的两段文字,一段是文末的《希望》,一段是篇首的《风筝》。

野草题辞批注

野草题辞批注

野草题辞批注《野草题辞》是鲁迅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野草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批注:1.“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沉默的时候,他可以深入思考和观察,感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但是当他开口说话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感到空虚和无助。

这种矛盾的情绪状态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2.“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通过对于死亡的接纳和欢喜,他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这句话描述了野草的生长状态和生命力。

野草虽然不深,花叶也不美,但是它们能够吸取露水、水分和营养,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鲁迅所赞美的。

4.“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而不可抗拒的,任何生命都无法逃脱它的影响。

但是,他也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能够适应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

5.“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野草的热爱和赞美。

他认为野草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植物,能够生长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

他也希望人们能够像野草一样坚强、自信、有韧性地生活和工作。

鲁迅精华作品赏《野草》题辞

鲁迅精华作品赏《野草》题辞

鲁迅作品赏《野草》题辞
鲁迅精华作品赏《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野草题词解读

野草题词解读

《野草题辞》解读作者一开始就交待自己写作野草时的感受——自己未写作之时,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但当真的下笔时,却又说不出什么来。

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也表明鲁迅的思维正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旧的已舍弃,新的还不成熟。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过去的确已“死亡”。

鲁迅过去曾追随前驱者们而“呐喊”,那时自己相信“将来”和“青年”。

而现在这种笼统地、不加分析地、甚至有些“僵化”地看待这个发展着的世界的思想正在“死亡”。

虽然进化论的思想已经“死亡”,但过去的“呐喊”还是有意义的。

现在再来看那时的“进化论”思想,确实感觉它已经“朽腐”了。

但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认识,才使作者对过去的思想有了这样一个总结,并预示着一个提高。

所以作者并没有失落感,而是感到高兴。

但这些新的思想还是朦胧的,不清晰的,它不可能形成长篇巨制,只“生长”出了这类似野草的小篇章,作者说,这是由于自己的认识造成的。

但这些小制作也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有战斗性的。

说它有生命力,是因为它吸取了生活的养料,绝不是那种主观臆断、虚无缥缈的东西;说它有战斗性是因为它所攻击并且轰毁的是那陈旧的恶世界和过了时的朽腐思想。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这些小篇章小制作,在当时的社会也没有容身之地,受攻击遭歪曲甚至被扼杀是它的应有之义。

但作者毫不畏惧,因为这种战斗击中了敌人的要害。

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绝不会气馁,他为自己能勇于狙击强大的敌人而兴奋,为自己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而振奋,从而表明了一个真正战士的的战斗品格——“荷戟独彷徨”正是此时作者精神的写照。

作者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而喜欢自己的《野草》。

但自己的《野草》毕竟是与旧势力旧思想斗争需要而存在的,一旦旧的世界灭亡了,《野草》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所以《野草》真正朽腐的到来,是在旧世界崩溃的那个时刻。

而这崩溃已经可以期待了,因为地火在运行,熔岩在奔突,一个声音在怒吼,一种强大的能量正在地下生成。

是的,当这个黑暗的社会彻底灭亡了,作为它对立面的《野草》以及一切甚至长篇巨制,就都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

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散文诗集,共收有23篇散文诗,是鲁迅先生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写的,这些诗篇,面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主要表现了鲁迅先生坚持战斗的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篇《<野草>题辞》是鲁迅写在《野草》之前的序言,也是一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散文诗。

这篇《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广州,正当将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这时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戮,到处笼罩一片白色恐怖,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险恶,随时有被反动派逮捕和杀害的可能,但他坚持革命立场,毫不畏惧。

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
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
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野草,题辞》浅析。

鲁迅的《野草》 解读赏析

鲁迅的《野草》 解读赏析

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导语】:《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题辞》是《野草》这本散文诗集的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野草,题辞》浅析
《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写的前言。

在《题辞》这首散文诗里,作者披露了写作《野草》的思想变化历程,形象地概括了写作《野草》的目的及艺术来源,并表达了作者继续战斗的决心。

可以说,《题辞》是作者“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一、《题辞》显现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经历
鲁迅写《题辞》的时候,正是“4.12”反革命政变后的十多天,这时,鲁迅的思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进化论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决心去迎接新的战斗。

用《题辞》中的话来说,便是:“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旧的我已死,新的我已诞生。

《题辞》第一句便交待了写作背影。

为什么“当我沉默的时候,觉得充实”?而“我将开口,同时感到
空虚”呢?这是因为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观实,“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有许许多多感愤要写,因而“觉得充实”,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说,以至无话可说,又“感到空虚”。

这便是鲁迅写《题辞》的时代背影和心境。

作者接着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

”鲁迅这时思想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当鲁迅写《题辞》时,回首过去,觉得这一段路已经走过,自己向命运,向时代,向现实作了抗争。

因为这抗争证明曾经生活过,战斗过,所以作者面对这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抱“大欢喜”的态度。

现在已经告别过去,迈开步伐走向未来。

二、《题辞》的内容透视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源泉
在《题辞》里,鲁迅用诗的语言,概括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来源。

他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

”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没有写出高大参天的“乔木”样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这一类短小的文章。

这是鲁迅的自谦,其实那时他的
小说集《呐喊》、《彷徨》都已出版,赢得广泛的好评和声誉。

作者告诉我们,《野草》的创作是“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吸取露”指的是历史的“露”,即中外的文学遗产。

鲁迅写《野草》的时候,对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
和外国名家作品作了借鉴、吸收。

比如仿照张衡的《四愁诗》写了《我的失恋》,借鉴李商隐的奇谲诗风而融于各篇。

又参考了波德莱尔、屠格涅夫、厨村白川等外国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引用了《圣经》的内容。

总之,《野草》吸取了前人的艺术成果,结合现实生活,溶铸了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而写成的独具风格的鲁迅诗。

“吸取水”指的是时代的“水”,也就是“五四”的时代精神。

这里,既有《过客》一样不屈的探索和追求;也有《淡淡的血痕中》、《这样的战士》对军阀统治的猛烈抨击;《立论》、《狗的驳诘》等对社会
生活的泠嘲热讽;还有《复仇》对无聊看客的批判。

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渲泄。

虽然不少篇章带有
梦幻的`描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实质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是紧跟时代节拍而创作的诗篇。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指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他的战友以及青年的血和肉。

”比如《腊叶》是
有感于许广平的爱情,“为爱我者保存我而作”。

又如《复仇》是有感于当时愚昧的国民,“因为憎恶社
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又如《死火》为将火种携带出来,宁愿毁了自己,《希望》、《一觉》等篇写了一个长者对青年人的关怀爱护之情。

这些,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创作《野草》的艺术源泉,无论是“露”是“水”还是“血和肉”都融进了鲁迅
人生探索中的思想精华和独具个性*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这一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久魅力的散文诗
集《野草》。

三、艺术地概括了《野草》的创作目的
在《题辞》里,作者说“天地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是针对当时黑暗现实而说的。

黑暗的现实,使一切自由的权利都被剥夺,任何愤怒,反抗的声音都无法表达。

因此,“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即使这样,作者还是写出了这本《野草》,在追求光明,鞭挞黑暗的时候,在旧我已死去,新我已诞生的时候,在回忆过去,憧憬未来的时候,写出了这本诗集,并且将它“献子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这就表明作者的创作的目的。

《题辞》作为鲁迅“心的誓言”是一把利刃,带有强烈的战斗性*。

这篇《题辞》的锋芒所指便是当时背叛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

“4.12”上海大屠杀,“4.15”广州血腥
大惨案,这两次反革命政变,使鲁迅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反动本质。

这时的鲁迅已经从苦闷、彷徨中走了过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在《题辞》里,作者希望“地火在地下运行”熔岩必将喷发,人民革命必将到来,断言人民革命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断言国民党反动统治绝不能长久。

因此敌人对这篇《题辞》是十分害怕和痛恨的,对它横加“践踏”和“删刈”。

《野草》最初几个版本曾印入《题辞》,1931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第七版的时候,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
夫抽去。

从敌人的害怕和敌视中,让我们更加看出这篇作品的战斗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