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资料讲解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典范之作,《野草》中的音乐性更是构成了语篇的显著特征。
汪卫东明确指出,“《野草》是语言音乐性登峰造极的一个文本,以音乐的眼光和感受来读《野草》,你会在其中聆听到一首首精妙的音乐。
”特别是在某些篇什当中,读者可以明确感觉到《野草》文字“节奏鲜明,声调优美,朗朗上口”。
文字中,二字顿和三字顿占有很高比例,一字顿与四字顿偶有出现,不同类型的节奏组不断地重复与变化,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节奏;与此同时,两组行间韵(候、口、仇、兽、朽)、(实、虚、来)的运用又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韵律感。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深度著称。
作者鲁迅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文眼光,刻画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塑造了不少具有深刻人性和生活哲学的形象,语言艺术的精湛更是为这一作品锦上添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野草》的语言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的朴实、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野草》中的语言很少有文言色彩,而是以通俗、朴实、平易近人的白话文为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这种用白话文写作的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也让作品更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
作者通过对话语的精心描写,展现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
《野草》中的对话大多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不刻意华丽装饰,更多的是流露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这种对话语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读者更容易对人物身世和生存环境有所了解,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也是鲁迅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在。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对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渲染出了小说中的氛围和精神气质。
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农村风土人情的生动描写,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情感色彩。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也启发了读者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野草》中的比喻、象征手法也是作者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鲁迅先生善于借助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事物的象征性描写,作者巧妙地点出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扭曲,使作品更富有思想深度和内涵。
也是最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巧妙地运用了文学的抒情性和审美感。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生活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珍视。
作者既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又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鲁迅《野草》的艺术特点

鲁迅《野草》的艺术特点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
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
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
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
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就是现代散文诗的关键开创者,此类散文调集于《野草》中。
《野草》就是鲁迅先生作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晦涩,涵义颇深,再一看,我们就可以风彩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挚。
《野草》就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就是运用寓意方法而缔造的各种形象。
比如说借予“小红花”寓意幸福的心愿,借予新月寓意新希望等等,以缔造存有物质感的形象去整体表现繁杂的内心体会-----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衰退,对新思想的涨潮深感的迷茫与迷茫,着重于整体表现的就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崇尚精神、牺牲生命精神。
寓意手法的运用并使《野草》恰当地整体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其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
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的语言艺术也是它被广泛传诵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野草》的语言艺术。
首先,《野草》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鲁迅以史实和个人经历为素材,刻画了一个从东北到南方各地的独特景象。
他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精巧,也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瑰丽与荒凉。
而这些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比如,在《亲戚》中,鲁迅通过一位客家姑娘的视角展示了客家人的辛酸与坚韧;在《天赋》中,他揭示了贫困家庭孩子与富裕孩子之间的巨大反差。
这些描写使人们对这片土地和这些人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感触。
其次,《野草》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鲁迅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他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例如,在长篇小说《故事新编》中,鲁迅运用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语言,刻画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家庭,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荒谬与罪恶;在《自嘲》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揭示了一个文化人勉强维持自尊与尊严的悲哀。
这些个性特色赋予了《野草》一种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第三,《野草》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
鲁迅所写的这些短篇小说和散文,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思。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一个出身低微的大胆桀骜不驯的酒鬼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上的等级差异与人性扭曲之间的关系;在《野草》中,他记录了社会变革之前的历史,一方面描摹了旧时社会中某些普遍存在的病态和弊端,另一方面却又提供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探寻了一种新的出路。
综上,鲁迅的《野草》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语言艺术,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学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震撼了中文文坛。
本文将从概念、形象、节奏和句法四个方面来谈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概念是《野草》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野草》是基于作者鲁迅的自我感悟和社会观察,它不仅是想象的结果,也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吐露。
鲁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将文学与思想紧密结合,通过对人性、社会等概念的深入剖析,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形象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景物、动物等的细致观察和描绘,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华盖集》中,鲁迅以“埋首读书不喊苦,抽笔写字公道准”来形容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师说》一文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展现了教育的荒谬和虚伪。
通过这些形象描写,鲁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痛苦。
节奏是《野草》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在《野草》中运用了多种节奏形式,如句子长度的变化、音韵的运用、对比等。
这种多样化的节奏形式,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自序》一文中,鲁迅通过句子长度的变化和语气的对比,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烈,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句法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亮点。
鲁迅在《野草》中灵活运用了各种句法结构,如并列句、短句、排比句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
他还注重句子的简练和紧凑,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独特的句法结构,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野草鲁迅艺术手法

野草鲁迅艺术手法鲁迅的《野草》从产生初期一直到世纪70年代末,几乎一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
这种“难懂”,除了它思想有些精深,意思有些模糊以外,主要是它的很多篇里运用了新的表现手法,即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同的象征主义的手法。
《野草》是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野草》写于“五四”运动后期,鲁迅先生通过《野草》表达出当时在黑暗反动势力统治下,自己内心的迷茫和挣扎,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对被压迫民众的期望,以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思想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
散文诗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这《野草》的一大特征,同是在是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 《野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野草》里的象征艺术主要有四种类型:(一)借助于一些奇突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来完成,如《复仇》中全身裸露和看客永远对峙的青年男女,《颓败线的颤动》中垂老的女人,《这样的战士》中坚执投枪的战士,都不是写实的,而有着怪诞、变形、夸张的特点。
(二)借助于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绘,如《秋夜》中枣树、花草、小青虫与星空的对立。
《雪》中江南和朔方雪景的对衬,《好的故事》中那倒映在清澈河水中的山阴路上的美景,这些瑰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工笔结合着写意法绘出,带有象征寓意色彩。
(三)借助于幻境,特别是梦境的象征性描写,《野草》中有七篇是专写梦境的,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造境的奇诡、怪诞前无古人,有一种阴森神秘的气氛。
如果纵观《野草》,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是从《秋夜》入梦,至末篇《一觉》清醒,做了一个很长的“秋夜梦”。
(四)借助于象征性的寓言故事的创造,如《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这些寓言幽默泼辣,意味隽永。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语言艺术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野草》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需要了解《野草》所采用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大量运用了白话文,这种简单直接、富有口语特色的文学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民间生活,贴近读者。
通过运用白话文,作者成功地给予人物对话以真实感和生活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除了白话文之外,鲁迅在《野草》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
书中的《故乡的土》一文就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如“核桃”,“瘦高”等,这些方言词语的使用使作品更加具有地方色彩,使人物言谈更加鲜活、生动,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感和情感表现力。
方言的使用也使作品更贴近读者,更有亲和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野草》还以独特的笔触表现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怀和呐喊。
在作品中,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笔触,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对民间苦难的关怀,对人性的探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这些体现了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力。
通过对现实现象的铺陈和对普通人物的塑造,鲁迅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野草》中,鲁迅还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用文字为人物注入了鲜明的个性、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和情感的抒发,鲁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情感张力的文学世界,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深切关怀,还能够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慰藉。
《野草》讲解

《野草》讲解《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
该书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性的丑陋面目,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主要内容、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对《野草》进行深入讲解。
一、背景介绍《野草》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鲁迅先生以自己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通过《野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二、主要内容《野草》是一部由散文和小说组成的集子,共收录了十五篇作品。
每篇作品都以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的邪恶、贫困、愚昧以及人性的丑陋面目。
《狂人日记》是《野草》中的首篇作品,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虚伪和愚昧的现象,以及人们对他人疯癫的态度。
《孔乙己》是《野草》中的另一篇著名作品,通过一个贫穷的酒保孔乙己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对底层人士的冷漠和歧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故乡》则以鲁迅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描绘了一个小城市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
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药》、《明天》等也都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中国人的痛苦。
三、社会意义《野草》着重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这些作品批判了旧社会的枷锁和封建制度,呼唤了人们的觉醒和社会的变革。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自信。
四、文学价值《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它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追求。
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使他成为后世文学家的楷模和学习对象。
《野草》语言流畅、凝练,富有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它的描述细腻入微,以绝对真实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中的各种人物形象,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摘要:鲁迅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而不乏诙谐,富于浪漫气息。
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也以他独特的风格刻画了时代。
《野草》展现了鲁迅的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是一部诞生于特殊时代的作品,无论从文体上还是从内容上,它都承载了特殊的、不可磨灭的意义。
本文意在研读《野草》,穿越时空与鲁迅对话,与鲁迅所在的时代对话,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鲁迅《野草》深刻思想语言艺术引言《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伟大的白话文著作,二十三篇散文诗中每一篇都有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而这些深刻的思想是通过独特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和他的深刻思想是分不开的,这是《野草》研究者们的共识。
若要读懂《野草》中的思想,首先要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一野草是具有深刻思想的散文诗。
国家的衰弱,外族的欺凌和自身的痛苦遭遇等种种原因使鲁迅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他怀着一种努力但并不苛求结果的精神寻求对现实社会的审美。
这是《野草》深刻思想的根源。
是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时代决定了他要作为一个斗士,不断的自我抗争,实现自身的价值。
《野草》对“韧性战斗”、“反抗绝望”及“复仇哲学”等的描摹,既是鲁迅“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也是具有深刻现实感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
[1](p50-55)在笔者看来,是一个个看似分散的思想碎片构成了《野草》的灵魂,这些篇目看似分散,实则不然,因为鲁迅先生的呐喊,奋斗,斗争,抗争,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对社会的追问,对家国天下的深刻思考,从始至终,一以贯之。
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文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 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应该可算是鲁迅张扬个性、顽强斗争的“一副活形”了。
[2](p16)如果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站在今天看鲁迅,他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就像我们的国歌一样,无论他历经了多少沧桑,他的灵魂依然存在并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抗争,都在追求,抗争黑暗,追求真理。
他把他的感受,他的情感,他的抗争,他的关怀都通过一种完全不同于前人的语言形态表达出来。
这也就决定了《野草》这部作品是最能表现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作品。
汪晖认为:“鲁迅正是在人生的挣扎、奋斗、困扰、死亡的威胁、悲剧性状态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深沉地把握了‘此在’。
”[3](p104)诗是一种很适合形象思维的文体,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个体独有的情感和感悟,这种表达是含蓄的而不是直白的。
诗的本意并不在于说教,所以诗不用太清楚明白,所以诗的审美要求之一便是朦胧,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如果真的把诗的对象指出来,说明白,那么诗的四分之三的乐趣便丢掉了。
而《野草》的创作无疑是暗合了这种思想,所以诗这样的体裁也成就了《野草》的思想审美。
有人说《野草》这样的诗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这是因为鲁迅先生语言和思想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需要用心去感悟。
这才是诗真正的美所在,也是鲁迅先生《野草》的美所在。
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具有塑造意象的独特美感,而正是这些意象道出了作品的动机,“《野草•题辞》中已经用一系列相对的意象和概念总结了这部作品的主导性动机: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腐朽与生存,死与生,暗与明,过去与未来,绝望与希望。
这些动机在互相对立的循环中不停地相互作用:腐朽导致了生存,但生存又造成了腐朽;死证实了生,但生又指向死;充实屈服于空虚,但空虚又能变为充实。
这便是鲁迅的对立逻辑:爱与憎,友与仇,欢喜与痛苦,吸取与删除,静穆与大笑。
鲁迅的这些相互冲突的感情的两极对立建立起没有逻辑结论的悖论漩涡。
这是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心理困境,它隐喻式地反映了鲁迅在他现象学还原之后对存在的基本理解”。
[4](p168)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既表现自己又隐藏自己。
这是他最喜爱的作品,鲁迅对自己的作品很少有这么高的评价。
《野草》是用意象象征的手法创作的,具有诗的朦胧甚至晦涩。
晦涩到了解读《野草》的人对野草的观点都众说纷纭,有人说《野草》表现了鲁迅的探索、斗争精神,有人说《野草》是对封建糟粕文化和麻木的国民性的批判,还有的人甚至觉得《野草》表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鲁迅与许广平恋爱的见证。
有人说《秋夜》里的两棵枣树分别象征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也有的人说另一颗枣树象征朱安。
《影的告别》里影向形告别的话中的形有人认为是朱安,有人认为是许广平。
二十三篇作品中表达的主题不同,但体裁相同,所以在研究《野草》时不能一概而论。
野草的每一篇都体现了作者特定的体验和情感,政治的,社会的,包括爱情的都有。
二《野草》的语言特色。
《野草》中大量使用了白描手法。
这样的手法具有凝练传神的效果。
《野草》的语言往往为数不多的几笔就能能展现出一幅丰富完整的画面,这与鲁迅先生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分不开的。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这路人的干枯……——《复仇》[5](p177)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
——《颓败线的颤动》[5](p210-211)一静一动的两幅画面,就像两尊大气磅礴的雕像,对麻木的人们,进行讽刺和批判。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6](p439)又如:《死后》[5](p215)中,我听到的周围人们的议论。
“死了?……”“嗡。
——这……”“哼!……”“啧。
……唉!……”虽然只有七个字,而且还都是拟声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但看客们麻木的神态却被充分的展现出来,这场面可以很鲜明的呈现在眼前,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又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雪》[5](p185)一动一静的描写,再加上声音和颜色,会让读者进行无限的遐想。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
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过客》[5](p193)对《过客》中的场面描写,只有几句话便交代了一片凄凉的景象。
现实是困难的,但是过客并没有畏惧,也没有退缩。
《野草》的语言,基本上都不是直白的表达,酣畅的宣泄,而是于含蓄中透露出质朴,让人有一种“意在其中”的感觉,他的语言很质朴,给人以天然的,不加修饰的感觉。
鲁迅先生对于《秋夜》的描写并没有尽情的宣泄或直白,他用多组场景把人们带到一个沉郁冷静的情境中去,这使诗文给人的感觉精密,引导读者充分咀嚼。
他用枣树这个意象表达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下人民的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他同情“小粉红花”似的弱小者的处境和梦想,祭奠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们。
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形象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暗示了一切。
《颓败线的颤动》中含蓄的语句鲜明的刻画出母亲孤独无告的悲伤与愤怒,于是她不得不痛下决心离家出走。
接下来是一种变形的刻画,写老女人“颤动的身躯”在荒野里“全面都颤动”的恐怖景象: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这明显是一种变形的艺术画面,生活中是不会有这样的场景的。
作者运用了一种以反常的画面作象征的表现手法,夸大地诉说这样颤动越来越强烈,表现了老女人内心的痛苦与不服在不断加剧,最终到达崩溃,穿梭放浪于凄凉的荒野。
在精神层面上,她这是对忘恩负义的女儿的控诉和指责。
这个象征性的画面,既是将老女人激烈的反抗与强烈的控诉的状态具像化,也是作者本人对生活的强烈感受的鲜明表达,作者曾经便有过多次痛苦的经历。
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复仇》中一男一女手持钢刀,对峙的场景,《这样的战士》中的“无物之阵”《失掉的好地狱》中地狱的场景等,阅读这些片断,我们便会深刻体会到那一字一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语言的美,并不是对自然美的单纯地讴歌和临摹。
鲁迅用美妙的语言描绘自然画面,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和追求。
鲁迅的作品,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清雅素淡,天然无饰,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受。
鲁迅抒写了大量质朴的对话,话语中闪耀着哲理的光彩。
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先生用极为朴实而简练的语言,勾勒了一个不觉悟的鲜明的奴才形象。
这段对话在质朴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机警而深刻的战斗激情。
奴才是一个被压迫的不觉悟的形象,他不懂得反抗,也没有胆量反抗,除了“叫苦”没有一丁点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连其他的“想法”也没有。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屋子了!”[5](p222)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奴隶的嘴脸!鲁迅先生对于这样的形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毫无保留的批判。
这既是富含诗意的对话,也可以说就是对话形式的诗。
通观《野草》全书,里面类似于悲凉之类的词出现的时候很多,这些沉郁深刻的词传达出了一种悲切,一种压抑,一种沉重,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这些词其实表现的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黑暗的愤恨、悲痛、伤心,而这些词将这种情绪放大烘托到了极点。
无论是《影的告别》还是《求乞者》甚至《希望》,《野草》的用词都有沉郁的影子。
据初步统计在《希望》中,第一段有“寂寞”;第三段“颤抖”,“苍白”;第五段中“血腥”,“毒”,“报仇”,“空虚”,“奈何”,“自欺”,“抗拒”,“袭来”,“暗夜”,“耗尽”;第六段中“逝去”,“僵坠”,“不祥”,“渺茫”,“啼血”,“悲凉飘渺”;第七段中“寂寞”,“逝去”,“衰老”;第八段中“空虚”,“暗夜”,“蛊惑”,“牺牲”,“弃掉”;第九段中“悲哉”,“可悲”;第十段中“可惨”,“暗夜”,“茫茫”;第十二段中“偷生”,“虚妄”,“悲凉飘渺”,“消灭”,“凋零”等,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悲”和“凉”系列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
鲁迅的语言艺术特色,不仅仅是在语言技巧层面,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对社会生活深切地体验,对人物性格准确地把握.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能在文字上做到如绘行文,一语道破,造成神情灵动、惊心动魄的魅力,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神妙理妙的美学享受。
《影的告别》中多次使用然而,这些然而构成了不停的转折,而这些转折传达出了鲁迅先生的内心矛盾,影的沉重是精神的沉重,鲁迅曾说:“我常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