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蒋勋谈《寒食帖》

蒋勋谈《寒⾷帖》蒋勋谈《寒⾷帖》:只有通达的⼼灵,才能创造最美的艺术!苏轼《黄州寒⾷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法帖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五岁,因宋朝最⼤的⽂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关⼊监牢百余天,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寒⾷诗,书写此卷的时间⼤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苦难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苏轼在黄州不仅写出了被誉为天下三⼤⾏书之⼀的《黄州寒⾷帖》,还留下了《前后⾚壁赋》等传世美⽂。
|讲解:蒋勋|⽂字整理:楚峰⽂本细读宋⼈尚意,⽂⼈写字写得很潇洒,强调真性情。
宋代四⼤书法家苏、黄、⽶、蔡,苏东坡排名第⼀。
我们下⾯要讲的是苏轼下放到黄州这段时间所写的诗稿《黄州寒⾷帖》,这件作品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蒙蒙⽔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帖》局部“⾃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意思是,我到黄州,已过了三个寒⾷节了。
寒⾷对苏东坡⽽⾔意义⾮常特殊,是⼀个不趋附潮流的⼈,在表达⾃⼰对⽣命的领悟过程。
“⾃我来黄州,已过三寒⾷”,⾮常⾃在,它以最平⽩的⼝吻开头。
其实⽂学从这么简单的东西开头,不要怕后⾯没有伟⼤的东西,问题在于你怎么来布局、安排,苏东坡⼏乎拿起笔来就随意写了。
作为书法,《黄州寒⾷帖》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名,也是中国⾏书⾥最受赞赏的。
苏东坡的伟⼤,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年年欲惜春”,每⼀年到寒⾷节这个时候都想惋惜——春天要过完了,可是“春去不容惜”。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作者:杨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
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
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
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
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
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
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
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
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公元1082,苏轼的《寒食帖》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公元1082,苏轼的《寒食帖》苏东坡买来了一头牛,还有锄头、水桶、镰刀之类的农具,那是一个农民的笔墨纸砚,收纳着他的时光与命运。
劳作时,苏东坡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汗。
第一年种下的麦子在时光中发育,不断抬高他的视线,让他对未来的每一天都怀有乐观的想象。
孔孟老庄、四书五经,此时都没了用场。
他日复一日地观赏着眼前的天然大书,对它在每个瞬间里的细微变化深感痴迷。
人生如蚁,他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天天要为五斗米折腰。
一公元1082年,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在黄州,等着苏轼书写。
“天下行书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四百年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写下“天下行书第二”——《祭侄文稿》。
在我看来,被称作“天下行书第二”的,应该是李白《上阳台帖》。
当然,这只是出于个人偏好。
艺术没有第一名,《兰亭集序》的榜首位置,想必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有关,但假如它永远第一,后来的艺术史就没有价值了,后来的艺术家就都可以洗洗睡了。
当然我们也不必那么较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第一。
无论怎样,《寒食帖》,这“天下行书第三”,要等到《祭侄文稿》三百多年之后,才在苏轼的笔下,恣性挥洒。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稿已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褚遂良临绢本和定武本。
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则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之间,有五代杨凝式,以超逸的书美境界获得了显著的历史地位;有梅妻鹤子的林逋,书法如秋水明月,干净透澈,一尘不染;有范仲淹,“落笔痛快沉着”。
他们的作品,故宫博物院都有收存。
其中范仲淹的楷书《道服赞》,笔法瘦硬方正,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说它“行笔瘦劲,风骨峭拔如其人”,《远行帖》和《边事帖》,一律粉花笺本,亦在清劲中见法度,一如他的人格,“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中华十大书法名帖

明代祝允明草书绝品
《草书诗帖》是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草书代表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被选入中国十大传世名 帖之列。此帖纵 36.1 厘米,横 11.47 米,书曹植《乐府》四首,通篇写得开张舒放,跌宕奇逸,笔力 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 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采奕奕,气势豪放。
5、《自叙帖》
怀素天下第一草书
《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代表作,也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有着“天下第一草书” 的美誉,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纵 28.3 厘米,横 775 厘米,共 698 字,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 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作为十大传世名帖,《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 来就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
9、《前后赤壁赋》
元代赵孟頫行楷代表作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行楷代表作,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中华十大 传世名帖之一。此帖是赵孟頫应友人之约而书,全帖共书八十一行,其中《赤壁赋》四十六行、《后 赤壁赋》三十二行,署款三行,并有苏轼像于帖首。通篇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 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7、《仲尼梦奠帖》
唐代欧阳询行书代表作
《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行书成就的巅峰之作,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收藏 于辽宁省博物馆,为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帖纵 25.5cm,横 33.6cm,释文以“仲尼梦奠”开 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通篇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 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诚属稀世之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资料】国宝:中国十大传世名帖

第一名《三希宝帖》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第二名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第三名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四名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五名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是中华第一楷书,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从《寒食帖》题跋印章考察其庋藏递传历史(上)

艺89○二术长廊二一年·第二期唐 林考察其庋藏递传历史(上)[1]《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简称《寒食帖》)[2]。
作者为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轼(生平事迹参见《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之“苏轼”条)。
帖为行书,纵34.5厘米,横199.5厘米,25行,共129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寒食帖》释文如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4]《寒食帖》是苏轼行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
[5]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该帖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是作者心境、性情与书法的结合。
[6]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
开篇起笔字迹较小,沉稳劲秀,写到后篇,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字行跌宕起伏,气势开张,大小错落,洋洋洒洒,一派天机。
[7]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就墨法来讲,苏轼素有“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的墨法要求。
[8]从苏轼大多作品的墨象来看,是浓而黑,致密性极好,可用墨色密实来形容。
《寒食帖》书法的墨色变化、欹侧的造型是作者自适本性的表达。
所以有人认为《寒食帖》是重章法最好的例子,“真堪‘计白当黑’之喻”[9]。
总之,整幅作品似乎完全被作者的情绪所控制,突破了日常书写的许多习惯,形式之间的对比强度大大超越日常规范,从而给观赏者带来的震撼力也是一般作品无法比拟的。
这是苏轼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件作品,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作品,是苏轼乃至整个宋代行书最辉煌的代表作,是其书法生涯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这个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整体素养的集中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名录资料
【名称】《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材质】书法帖,长卷,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
法帖背景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
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题跋史评
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实为此卷的写照。
书法鉴赏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
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
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
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书法释文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品鉴赏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
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
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
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