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打开书本,拂过书页,轻轻瞭探着一位文学 大师的随笔。 苏轼,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闪亮的一颗巨星。 写这篇随笔时, 他身陷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连一向为他说话的宋神宗都 被逼迫得无法救他。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 在黄州,苏轼彻底醒悟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最好写照。在黄 州,有个同样被贬,同样淡泊名利的张怀民。他俩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这样 的环境下, 苏轼重新变得豁达、 开朗。 仅仅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的, 恐怕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吧。苏轼尽管是大诗人,但是被朝廷贬谪,也基本上是门 庭冷落。 此时看见月色毫无势利之情的目光, 于是高兴地起来, 他要找来张怀民, 一起欣赏世间这最美的风景。 一截炫丽的文化,如同一颗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黄州绽放。尽管这个 时期,在政治上,正是苏轼失意的时候,然而,失意和打击摧毁不了苏轼,他依 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前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光照千秋。一篇随笔,区区八十来字,却 能道出苏轼那淡泊名利安然闲适的心境。能够将月光比作水的,或许还有很多; 能够将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许也不少。但是,把这两种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却 只有苏轼了。 身为一名大诗人, 却能如此观察仔细, 实在是难得。 仅仅一篇随笔, 却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闲人看月图》,实在是牛!洒满庭院的月光,清澈 透明,正如苏轼的心境一般,感觉进入了一个表里澄澈的世界,抛却了尘世间的 束缚,自由自在。两位“闲人”,并没有终日悲叹官场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 官场来投奔纯净的大自然,不失为一种雅趣。 诗意似乎充满苏轼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迹的地方,诗的意象便浓了:西 湖、海南、黄州……仅仅是篇随笔却能让我感慨良多,苏轼再次将我震撼。 轻轻合上书本, 想象着, 千年前, 大师的模样, 是否如我所想一般——潇洒。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2、晓雾将歇()3、欲颓() 4、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 6、相与: 7、空明:8、但()少闲人9、闲人:10、沉鳞: 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2、欲界之()仙都 3、与其()奇者 4、步于()中庭 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 2、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3、寻()张怀民末果,寻()病终 4、欣然起()行起()于鲁 5、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 6、交()辉藻荇交()横阡陌交()通 7、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8.、.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五、美文赏读: 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水之(),仅只八字,却从()、()两种视觉,写了()、()、()三重风物。“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的视觉极目远眺。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景,后四句则转入()景描写。(见教学参考书) 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见教学参考书) 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 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乙文是一篇山水()。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用了()、()、()的表达方式,但乙文除这些还有()。 2、甲乙两文都是写景,都表现了景色的(),但从写景的对象而言,甲文写的是()景色,乙文写的是()景。 3、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但写法上却不相同:甲文主要通过()()多种角度的立体感受相结合写景,并且写景中()景与()景相结合。乙文则写景主要是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错觉。 4、甲乙两文虽都是写景,景物特点却各有不同。甲文主要突出山川的(),乙文却为我们写出了月光的(),竹柏倒影的(),为我们点染出一个()、()、()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1.词语解释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 2、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 (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一、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以及小石潭记比较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文时间景情 甲文⑴月景闲情 乙文更定⑵⑶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⑵盖.竹柏影也 ⑶止.午、未、申三时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课内简答题: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2题。(13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21.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乙】文写月的句子是“”,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3分) 22.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答案: 19.(1)睡觉(2)交错纵横(3)使退下(4)靠近 20.(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白如昼澄澈明净 22.(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 一、比较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2)相与 ..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 ..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 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二、文言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

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内容详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20200520184650)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 写景:写庭中景物; 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 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 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 的美好境界? 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 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 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

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 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 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 自称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 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 然乐观旷达。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 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 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02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对比阅读及答案 侯建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 ..君之美也 ..山空人静徐公不若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 .................................................................................................................................................................................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8.A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② ......................................................................................................................................................................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分)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⑴相 与步于中庭庭:⑵背之则亡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参考书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重点语句赏析 1、“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2、“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衣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

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是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作者的兴奋和 喜悦都已高度概括在这四个字中了。 3、“念无与乐者”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低沉的喟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其二,一同赏月的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4、“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5、“寻”字,它包含着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 是出门步月呢?因此需要去寻他一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它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6、“亦未寝”的“亦”字,写出了这一对朋友情感相似;对 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 小品,这篇短文仅用 84 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 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清闲的人,其中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赏月闲人的自我排遣,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 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黄州时期。文章仅 80 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 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 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

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考虑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的地面上,就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夜游原因:月色入户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 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 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即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情。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 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 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宽慰。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2、怀民未寝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门 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欲:想要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五、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霍松林)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解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2、解:解开。 3、衣:衣裳 4、欲:想要。 5、月色:月光。 6、入:进入。 7、户:堂屋的门。 8、欣然:高兴的样子。9、欣:高兴的,愉快的。 10、起:起身。11、然:……的样子。12、行:走,走动。 13、念:想,思考。 14、无:没有。15、与:同、跟。16、乐:游乐。17、者:……的人。 18、遂:于是,就。 19、至:到。20、寻:寻找。21、亦:也。22、未:没有。23、寝:睡,卧。24、相与:共同、一起。 25、于:在 26、步:散步,徒步徐行。27、中庭:庭院里。 28、如:如同 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0、空明:清澈透明。 31、藻:水草。32、藻荇:泛称水草。 33、荇(xìng):一种多年生水草。 34、交横:交叉错杂。 35、盖:原来是。36、竹:竹子。 37、柏;柏树。 38、影:影子。 39、何夜:哪个夜晚。40、何处:哪个地方。 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 44、少:与“多”相对。 45、如:像。 46、吾:我们 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8、耳:语气词,“罢了”。 二.句子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专业:2014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张鑫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探究东坡的心境与情怀

观东坡一生,可知他绝对是位命途坎坷,多灾多难的苦命文人。众所周知:“宋朝优礼士大夫,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在崇尚文人的宋朝,士大夫绝对是受人尊重并极其风光的职位。可偏偏东坡却是第一个差点被推上断头台的犯人。因“乌台诗案”,42岁的东坡被流放黄州,由万人景仰的朝中大臣沦落到众人皆“避而远之”的卑微小吏。种种打击,他怎么可能无一点羞愧之心,挫败之感。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也无法造就东坡后来在词史上的辉煌。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写诗,写大文章有些顾忌,故有意避开正统的诗文创作,选择词、小品、散文赋作为主要的抒情文类。更重要的是,远离了现世的纷扰,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能回到纯文学角度,开始探寻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寥寥几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都知道此文重点在于对东坡描写月光之景的空灵,以及结尾一句所表达出的感慨的理解。想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不得不和他此前所作的两篇前后《赤壁赋》及黄州时期

的词作联系起来了。我们不妨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随着问题去一一探寻东坡的内心世界。 ①本文惜字如金,却为何对时间作了如此详细的描述? ②东坡为何看到月光如此激动? ③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是张怀民? ④景物描写的意图与意境之美? ⑤最后一句抒情之语如何赏析? 第一个问题,全文共85个字,时间叙述占据10个字。说明那段时间对作者而言很重要。元丰六年,是东坡流放黄州的第四年,此时他的心境已经和刚被贬谪之时大不相同了,刚来的时候,东坡还处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顾忌和幽怨哀叹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自名为“东坡居士”之后,他便逐渐把对俗世的愤懑转移到对自然,对心灵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之中了。元丰五年之后,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之气,也表现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隐逸情怀。所以东坡在此突出时间也许是他想表达自身变化的“有意之为”。 第二个问题。在中国,月亮必是古代文人所离不开的抒情对象。思乡之时要望一望明月,心绪低落之时要与冷月举杯同饮,如若处于欣喜之中,月亮也会变得“完美无缺”。可见,月光往往是文人心境的折射。而此时,东坡看到月光照进门洞,即刻便无心入睡而要“欣然起行”,月光对他而言,有何意味呢?我们不妨再看看下一句“念无与为乐者”。东坡身边不是没有人,他有妻子,还有一群孩子。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