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_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_于波贾海波_心血管网

合集下载

腔内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

腔内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

公示2016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我院心内科于波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公示内容如下:项目名称:腔内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推荐单位意见:于波教授等人的腔内影像学课题组,从2008年至今一直致力于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其中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首次在体诊断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病变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热点之一。

这应该是首次血管内影像学研究者在病理学家之前可能可靠地观察到斑块侵蚀病变。

OCT 能够在体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以临床分型为基础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更好地识别斑块侵蚀患者,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可能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模式。

1.首次在体阐明引起冠脉急性事件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键影像学特征。

通过腔内影像学识别斑块内微结构并探讨引起急性冠脉事件的临床危险因素,通过早期识别、稳定易损斑块及对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的防控,促进冠心病二级预防项目组首次提出纤维帽厚度、斑块负荷、狭窄程度是易损斑块破裂并引起临床事件的主要决定因素。

同时发现微通道、胆固醇结晶等斑块微结构与斑块易损性相关。

此外,吸烟、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显著高于其他患者。

至此,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通过腔内影像学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斑块稳定性相关微结构研究及临床危险因素等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易损斑块稳定化研究,与临床结合促进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发展。

2. 首次在体阐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诊断标准,并引导治疗策略转变。

开创性提出基于影像学指导下的ACS治疗新理念项目组首次在体揭示ACS发病机制主要为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并确立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影像上的分类标准和诊断流程,研究结果被写入了国际权威心血管教科书《Braunward Heart Disease Textbook》。

进一步研究发现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在溶栓治疗之后的残余血栓形态不同,首次揭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不同罪犯病变药物敏感性差异的存在。

血管内超声、O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应用价值

血管内超声、O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应用价值

血管内超声、O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应用价值王立娟;包晶晶;勇强【摘要】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IVUS)具有穿透性高、成像范围广等特点。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等优点,被称为"光学活检"。

2种技术各有优势。

本文对ICUS和OCT的临床应用作综合回顾,并探讨其应用于颈部和颅内血管检查、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

【期刊名称】《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680-682,703)【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作者】王立娟;包晶晶;勇强【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综合超声科,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利用安装在微导管前端的高频微型超声探头,直接置于血管腔内进行探测的介入性超声诊断技术,用于检测管腔大小和血管内壁的情况。

在X线透视下先将引导钢丝置入靶血管段远端并固定,然后沿引导钢丝插入超声探头微导管至靶血管段的远端,缓慢回撤至近段,得到血管横截面360°图像。

IVUS被认为是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但在颈动脉中还未得到常规应用,现将IVUS在颈动脉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IVUS超声诊断系统主要由超声成像主机、超声导管、探头运动与回撤系统构成。

超声成像主机分为移动机(可多个导管室应用)和固定机(单一导管室应用)。

超声导管为微型超声探头与微导管的集成。

微型超声探头具有相控阵和机械式2种,相控阵超声导管更适合颈动脉的扫查。

相控阵超声导管由环导管5组64晶片组成环阵式换能器,由4条光电缆控制64个晶体,为小孔发射,每束矢量有6度死区,各组超声传感器通过合成孔径矩阵优化合成图像。

图像显示层次多、灰阶度高、稳定,在扫描过程中不旋转,不易产生伪影,不需要向导管内注水,操作简便。

可以进行鹰眼、Vision PV.018和Vision PV8.2 3种超声影像。

冠脉oct是什么检查,一文带你了解

冠脉oct是什么检查,一文带你了解

冠脉oct是什么检查,一文带你了解冠心病OCT检查作为影像学中的一项检查,而且有属于一种无创检查,主要针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进行检查,该技术优良的分辨率可以指导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包括观测支架置入术以及修复支架植入后的远期血管。

通过OCT技术评估支架和血管壁的贴合情况,是否覆盖支架位置以及支架狭窄等状况[1]。

按照OCT图像分析可以有效提取特征,结合森林分类器制定全新的一套血管支架的自动检测方式。

同时又能有效地检测冠状动脉的支架位置。

1、OCT在易损斑块诊疗中的作用OCT可以使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高度吻合于病理学,可以快速、独立预测斑块因子的进展。

可以是他汀类药物增强脂质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使纤维帽巨噬细胞的含量减少,以此稳定易损的斑块,改善病患的临床预后。

2、OCT在生物可吸收支架中的应用OCT可以精准地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支架表面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组织贴壁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高度重复支架后的随访数据,并且不受软件差异和分析方法的影响。

3、OCT的基本原理OCT是在Michelson基础上干涉度量学,其光源是超发光二极管发光体。

通过光导纤维摄入光纤藕联器被分为两束光,一束经眼屈光射向视网膜,另一束摄入参照系统。

两个光路反向散射或者反射光线被光纤藕联器重新整合成一束进行探测,测量不同深度组织的延长时间以及反向散射强度[2]。

通过伪彩色的灰阶值实时显示形成图像,例如绿、黄、红等颜色均为发射强区域,而暗色则为低反射区。

4、OCT在医学中的应用(1)作为眼科的诊断设备,比较适合透明介质的检查,尤其眼底不玻璃体疾病,例如黄斑部疾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疾病等。

在眼前段检查中可以清楚的观察晶状体、角膜上皮、虹膜等疾病,并检测相关数据。

(2)可以提供肿瘤早期和病变组织的实时影像,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还能更加精准的发现肿瘤的实际边界,在手术中有效切除肿瘤还可以保留健康组织,提高手术质量,减少疼痛和组织损伤。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_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_于波贾海波_心血管网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_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_于波贾海波_心血管网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_您的位置:365医学网 >> 心血管网 >> 学科动态 >> 正文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作者:于波贾海波 2012-7-16 9:57:10 点击:58 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80757-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血管内病变的认识不断加深,从最初的冠脉造影,到血管内超声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以及虚拟组织学,最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出现,可以说是继IVUS之后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冠脉内成像技术的新时代。

OCT极高的分辨率,使得传统血管内成像技术很难发现的病变,成为可能,如巨细胞侵润,内膜侵蚀及溃疡,斑块内微血管以及支架内新生粥样斑块。

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将OCT用于评价他汀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1) 主要标准• 活动性炎症(单核,巨噬或T细胞浸润)• 薄FCT伴大脂质核心• 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 Fissured plaque• 严重狭窄>90%2) 次要标准• 浅表钙化结节• 新生血管• 斑块内出血• 内皮功能障碍• 正性重构OCT上易损斑块的特征(图1):1) 薄纤维帽(FCT≤65µm)(图1)2) 大脂质池(脂质象限≥2个)(图1)3) 泡沫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图2)4) 内膜侵蚀/溃疡5) 微通道(微血管)(图1)6) 浅表钙化图1 易损斑块图2 OCT对巨噬细胞的评价斑块内微血管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关于微血管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OCT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于波)

OCT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于波)
Required
IVUS
100 - 200 mm 200 – 300 mm 30 frames/s 0.5 - 1 mm/s
15 mm 10 mm 256 Not Required
正常血管
内膜增生
内膜增生
易损斑块
OCT的应用领域
冠状动脉病变 PCI围手术期 支架术后随访
其他领域的应用
冠状动脉病变——内膜侵蚀Erosion
PCI术后管腔面积
无论从PCI术前/术后,FD-OCT在左主干中的应用与 IVUS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3VN
FD-OCT在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
FD-OCT与IVUS相比,也能够很好的完成对左主 干病变的检测
同时完成扫描的速度更快,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更小
Hou J, Yu B, et al.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1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检测微通道
Tian J, Yu B, et al. Heart. 201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检测巨噬细胞
Tian J, Yu B, et al. Int J Cardiol. 2012
观病变结构
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各类型血栓的动物模型
Meng L, Yu B, et al. Heart. 2008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超声 (IVUS) 检测斑块负荷及纤维帽厚度
Yu B, et al. Circ Cardiovasc Imaging. 2012
检测长期存活的心脏血管移植物
血管壁及腔内如何
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OCT
IVUS Angioscopy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周光妍;于波【摘要】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多由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深入了解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结果,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has emerged a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cardiovascular events,is,in most cases,triggered by the rupture of a vulnerable plaque followed by thrombosis formation at the rupture site.Deep understanding of vulnerable plaque formation can greatly impac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bo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In the article, we reviewed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 vulnerable plaque.【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17)002【总页数】3页(P153-155)【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易损斑块;病理机制【作者】周光妍;于波【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栓形成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而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则是急性管腔内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急性心血管事件防治中的最大难点与重点,因此探究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非常必要。

OCT对冠脉自发性夹层的研究价值

OCT对冠脉自发性夹层的研究价值

析。本研究着 重分析术 前确诊 、 判定破 口部位及假 腔血流方 向 ,
并制定介入 或手术计划 。
2 结 果
自发性 冠状 动 脉夹 层患 者 1 2例 , 过 O T诊 治后 ,0例 经 C 1 治疗 佳 , 2例死 亡 , 治愈 率 为 8 .%, 亡 率 为 1 . 33 死 67 %。O T检 C 测 … 自发性冠 状动脉夹层 1 2例 , 检测 率为 10 0 %。
夹层 情况 , 临床意义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 。 其 [ 关键 词 】 C ; O T 冠脉 自发性夹层 ; 究 研 【 中图分类号 】 5 1 R 4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0 5 0 1 2 1 ) 0 1 9 【 2 9 — 6 6( 0 2 — 5 一】 1 1
SA C D的主要诊 断方法 。但 如能及 时诊 断 , 尽早积极 治疗 , 本 使
病 预后大 为改观 。
1 资 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 资料 .
20 0 5年 8月 ~ 0 1 1 在 哈尔滨 医科 大学 附属 第二 医 21 年 月 院心内科就 诊的 自发性 冠状动脉夹层 患者 1 例 。其 巾男 6例 , 2
置主动脉 内球囊 泵 , 主动脉 内造影 剂注射误 伤 内膜 等也可 导致 本病 。诊 断本病 目前 手段 有 限 , 死亡率 极 高 , 过去 诊断 主要 依
据尸检结 果 , 年随着介 入技 术发展 , 学相 干断层 成像仪 检 近 光
查 成 为 S AD 的 主 要 诊 断 方 法 。 C
性球囊 。行 O T检查时先将球囊送至靶病变远端m管 , C 将成像导 丝导人并渊整使成像镜头位于靶病变稍远处 , 同时回撤球囊导管
2 年 1 月 第 1 第 2 期 01 1 0 卷 0

MRI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

MRI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 及时识别斑块 的易损性逐渐 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影像学 技术 能直观易损斑块

相关特 征,提供相应 治疗策 略 。核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 ,可 以对斑块 的形 态 和 功 能进 行 综 合 评 价 。本 文 就 核 磁 共 振 对 颈 动 脉 斑 块 的 形 态 功 能 学检 查 做一简要综述 。 [ 关键 词] 动 脉 粥 样硬 化 ;颈 动 脉 ; 易损 斑 块 ;磁 共 振 成 像 张兆琪(95 , i 医师,教 14_) 主任
磁共 振 成 像 2 1年 第 第 6 0O 卷 期
C iJ g eo I aig2 1, o 1N hn ManR sn m gn,0 0Vl , o6
M 易损斑 块 的 临床研 究进 展 R对 l
张兆琪 ,董 莉,于 薇
[ 摘要] 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心脑血 管疾 病的直接原 因。
i_ | |
授 谌±茔导 硪季方氪 心 瞌

Cur e t t f M R m ag ng f r v ne a e pl que i r nt s a us o i i o ul r bl a n ci i a pp i a i n ln c l a lc to
a h r s lr tc d s a e Th s r v e s mma i e h u r n t t fk o e g t e o c e o i ie s . i e i w u rz s t e c r e ts a e o n wl d e r g r i g c r td ve s 1wa 1CM R n t o e ta l c la p i a i n f r e a d n a o i s e l a d is p t n i lc i a p lc to o n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_
您的位置:365医学网 >> 心血管网 >> 学科动态 >> 正文 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作者:于波贾海波 2012-7-16 9:57:10 点击:58 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80757
-
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血管内病变的认识不断加深,从最初的冠脉造影,到血管内超声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以及虚拟组织学,最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出现,可以说是继IVUS之后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冠脉内成像技术的新时代。

OCT极高的分辨率,使得传统血管内成像技术很难发现的病变,成为可能,如巨细胞侵润,内膜侵蚀及溃疡,斑块内微血管以及支架内新生粥样斑块。

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将OCT用于评价他汀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
1) 主要标准
• 活动性炎症(单核,巨噬或T细胞浸润)
• 薄FCT伴大脂质核心
• 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
• Fissured plaque
• 严重狭窄>90%
2) 次要标准
• 浅表钙化结节
• 新生血管
• 斑块内出血
• 内皮功能障碍
• 正性重构
OCT上易损斑块的特征(图1):
1) 薄纤维帽(FCT≤65µm)(图1)
2) 大脂质池(脂质象限≥2个)(图1)
3) 泡沫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图2)
4) 内膜侵蚀/溃疡
5) 微通道(微血管)(图1)
6) 浅表钙化
图1 易损斑块
图2 OCT对巨噬细胞的评价
斑块内微血管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关于微血管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Akasaka等人利用OCT检测斑块内微血管的研究结果提示微通道的数量对斑块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

OCT横截面上明确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通道TCFA发生率为64%,同样的,OCT可见一个微通道的TCFA发生率为40%;而临床上OCT 没有观察到微通道出现的TCFA发生率仅为21%。

三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临床医生,微通道的出现提示斑块不稳定性的变化,同时是否能够这样推测随微通道的数量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即出现TCFA斑块也逐渐增加。

可能原因是斑块内的微通道作为斑块与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渠道使包括炎症因子、脂质成分进一步扩大脂质核心面积。

OCT对支架内新生斑块的评价
传统的观点认为,冠状动脉在支架植入后发生一些列反应: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附,聚集,继而趋化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和浸润(早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后期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的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致使内膜增厚,形成支架内再狭窄。

但我们在OCT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支架植入后,在新生的内膜中会出现新的粥样硬化改变[见图3]。

而且还会形成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甚至发生斑块破裂,形成支架内血栓。

因此,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支架内新生斑块的破裂可能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这一发现在随后的几项尸解研究中得到证实。

美国著名临床病理学专家Virmani等人的研究发现,无论药物洗脱支架还是金属裸支架,均可以发生支架内新生斑块,在时间上,药物洗脱支架比金属裸支架更早出现粥样硬化的改变。

在发生率上,药物洗脱支架更容易发生内膜下粥样硬化改变。

出现这种差异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支架所导致的炎症反应以及对支架再内皮化进程的延迟有关。

确切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此外,一些在OCT图像中发现的具有粥样斑块特征的病变,有待于病理学进一步证实。

然而,目前尚缺乏OCT和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之,随着OCT在冠心病常规介入诊疗中越来越多的应用,OCT逐渐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成像优势。

我们相信,OCT在未来的介入领域中会彰显出更加出色的表现。

图3 支架内新生斑块的OCT图像,白色箭头所示为脂质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