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A评价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

般不够明显,仅少部分患者脑组织出现囊变或者坏死,肿瘤对大脑侵犯的范围较,患者受肿瘤侵袭范围在脑半球两脑叶及以上,当中、晚期时,患者在MRI中会出现占位效,同时当灶侧重一侧时前现占位效。
临床上神经胶瘤指起源神胶细胞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室管膜起源肿瘤以及络丛起源肿瘤。
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包括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性星形细胞瘤及胶母细胞瘤,弥漫性星性细胞瘤主要发部位为脑半球白,发发人群为20~40岁,T i Wl中表现为等低信者低信,在T2WI中表现为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少数现,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强化情,在临床诊断中要与血管母细胞瘤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血管母细胞瘤发发人群为成年人群,表现为明显;毛细胞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肿瘤与附节呈现均匀或不均匀性显著;间性型星形细胞瘤亦呈弥漫浸润生,好发40~60,表现为大脑半球白不匀信号影,坏死,有时血,围肿明显,呈不;胶质母细胞瘤呈弥漫性生,通对侧半球,好发50以上,肿瘤血坏死!瘤肿明显!呈明显不匀;络丛瘤为型及成人型!发生侧脑室!成人发生脑室!肿瘤为叶!扫描呈,,要注与脑膜瘤,边缘,脑膜瘤主要发群为成年人;室管膜起源肿瘤分为□级和皿级,低级别室管膜瘤以四脑室最常见,T i WI 呈低信,T2WI呈中信号,扫描呈轻度,间变型室管膜瘤!当位上脑时为囊性,实性成分强化显著,且肿瘤易出血;少突胶质细胞瘤位叶,T i WI呈低信号,T2WI呈信号,70%,扫描为度,要与低星形细胞瘤,者主要发部位在脑部,灶较,在瘤明显强化、水肿情况(4)&上,肿瘤病理类型与脑胶质瘤强化程度、囊变形态以及类型之间在,MRI能够有效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值&参考文献[1]廖明朗,文宠佩,林志东.脑胶质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0):4901-4903.[2],荆彦平,,等.脑胶质瘤并出血与单纯性脑出血的成像诊断及诊断[J].医学影像杂志,2019,20(3):282-284.[3]标,郭瑁,梁倩雯,等.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M突变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7):545-548.[4],,,等.定位及诊断影像与定位CT融合的精准性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9,39(11):827-832.(收稿12:2020-08-12)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刘瑞曾茗王保奇魏田华蒋涛杨洋颈动脉狭窄患者极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能够明确斑块位置、狭窄程度以及稳定性等,对临床诊断、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多层螺旋CT在颈部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Homburg PJ,Rozie S,van Gils MJ,et a1.Association be-
颈动脉斑块性 质及 成分 ,但 是其 空 间分辨力 较低 。 IVUS探头较大,不能通过较小分支及严重狭窄段 血 管 ,无法观察病变远端细节;IVUS也属创伤性检查 。 MRI成像技术不断发展 ,线圈技术 的改进 ,使 图像的 信噪 比、时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提 高,使颈部 MRA 成像 成 为可能 。有 学 者 通 过 颈 动 脉斑 块 的病 理研 究 与 MRI获得各种成分 的信号特征进行对 比,结果 显 示 MRI可 以 分 辨 颈 动 脉 斑 块 成 分 ,判 定 斑 块 性 质 。但是 ,MRI扫描时间较长 ,伪影较多 ,而在血 管钙 化严 重 或 明显 狭 窄 时 流动 伪 影 而 导致 对 斑 块 性 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判定 不准确 ,常常会夸大病 变程 度 ,另有部分病人不适宜进行 MRA检查。
tween carotid artery plaque ulceration and plaque composi-
tion evaluated with muhidetector CT angiography[J]. Stroke,2011,42(2):367—372. [2] Saba L,Sanfilippo R,Pirisi R,et a1.Muhidetector-lOW CT an舀。鲫 hy in the study of atherosclelOtie carotid arteries [J].Neuroradiology,2007,49(8):623—637. [3] 李 有忠 ,胡爱 云 ,单 秀琴 .颈 动脉 粥样硬 化与 脑梗死 的 关系 [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14(10):25—27. [4] Porsche C,Walker L,Mendelow AD,et a1.Assessment of
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远期卒中事件和CT血管(CT Angiography,CTA)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分析10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利用CTA影像测量斑块体积、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脂质核心体积等。
随访3年后记录其远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106例患者中,向心性斑块64例(60.38%),离心性斑块32例(30.19%),斑块体积为(41.02±19.39)mm3,脂质核心体积为(24.17±21.52)mm3;共有32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脂质核心体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最重要的预测因素,脂质核心越大,随访期出现终点事件的可能性越大(OR=1.07,P<0.01)。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A影像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多种特征,并用于远期卒中事件风险的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二级预防策略。
标签:急性脑梗死;CT血管成像;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干预治疗的重要指标[1]。
然而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也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原因[2],多层螺旋CT的出现开拓了CT血管成像的新领域。
重组的CT三维立体血管图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与不同层面来观测,避免了结构重叠。
其空间解析度高,不仅可以观察管腔狭窄的程度、确定斑块的位置,还可通过常规薄层轴位图像对动脉斑块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如斑块的面积、形状、体积及成分(坏死脂质核、纤维帽、钙化及斑块内出血)等[3],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本研究拟筛选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CTA影像对颈动脉斑块各种特征进行评估,分析其远期脑卒中事件和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cta和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万方数据
塞垣耋生匿堂!!!!生!!旦筮!!鲞筮!塑堕堕睦亟坐:旦!!!翌鲢!!Q!Q:!型:丝:№:垒
453
为74.3%和97.6%,CE—MRA为 97.1%和95.2%,3支完全闭塞血 管CTA和CE—MRA均完全评价准 确。对重度狭窄者在CE—MRA上 仅有1例狭窄为70%者低估为 65%,CTA上有9例被低估;对中度 狭窄CE.MRA有2例66%~67% 的过度评估为70%~75%,CTA上 有7例过度评估;在有斑块溃疡的 5例中,CE—MRA完全检出,而CTA 仅检出其中的3例。
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时,CTA主要应用的重组技术包括 多平面重组(muhiplanar reforllla- 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 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 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 MPR显示软斑块较MIP和VR方 法优越,同时MPR可以分辨动脉管 腔和动脉内支架的情况;MPR的不 足是缺乏整体感。MIP评价颈动脉 狭窄有一定的限度。MIP图像上颈 动脉狭窄被判断错误的主要原因 是:(1)动脉壁钙化的存在,阻碍了 狭窄处残留血管腔的显示;(2)MIP 在显示动脉软斑块方面的能力有 限。与MPR、MIP相比,VR具有一 定的优势:(1)图像数据利用充分; (2)通过调节不同的参数使得狭窄 显示得更加清晰;(3)空间解剖关 系清楚,可将病变更清晰地显示出 来。研究表明,即使有严重的钙化 存在,VR也能精确评价颈动脉病 变,对发现颈动脉斑块内溃疡有一
我国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率较高,约70%~80%…,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 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 硬化所致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的 严重性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 密切关系。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 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高,重度狭 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70%一90%【l引。粥样斑块的性质、 状态和动脉内膜表面的情况与缺血 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通常认为 当纤维帽很薄、不完整,有溃疡或炎 性细胞浸润,坏死脂核较大或有斑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

颈动脉斑块大小的评估及药物应用详解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检查报告,那么这样的检查是否必要,这样的结果该如何处理?图. 颈动脉超声报告1、颈动脉斑块筛查是否必要?2015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 80% 左右,其中 25%~30% 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 90% 以上。
因此 2014 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共同发布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筛查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的推荐项目。
我国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也将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心血管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2、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磁共振、CTA 等,虽然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颈动脉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其可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01.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注:PSV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D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SVICA/PSVCCA 颈内动脉PSV 与颈总动脉PSV 的比值02. 颈动脉斑块的测定在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 1.0~1.5 cm 处,避开颈动脉斑块,测量内膜前缘到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颈动脉IMT ≥ 1.0 mm 或分叉处IMT ≥ 1.2 mm 为内中膜增厚;当IMT 局限性≥ 1.5 mm,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至少0.5 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50% 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方法(颈动脉血管腔内膜面的前缘到中膜-外膜面的前缘垂直距离)图. 斑块的测量方法(图 4A 为纵切面、图 4B 为横切面)03.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测定通过斑块的形态、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完整性等评估斑块是否稳定。
CTA检查与动脉彩超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病变的效果对比

144《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1年第19卷 第7期 •检测与诊断■与MAP 患者相比,SAP 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和血WBC 的 水平均更高,P <0.05。
详见表2。
表1三组研究对象进行联合检测结果的比较(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 #与非AP 组相比,P <0.05。
组别例数血清AMY 的平血清CRP 的平血WBC 的平均水均水平(U/L )均水平(mg/L )平(x 109/L )AP 组68825.24±98.63*#122.87±25.16*18.16±3.24*非AP 组72180.35±97.56*118.13±36.57*17.56±3.15*对照组7065.24±30.764.02±1.186.02±1.89表2 SAP 患者与MAP 患者血清AMY 的水平、血清CRP 的水平和WBC 水平的比较(X ± S )疾病类型例数血清 AMY 的平血清 CRP 的平均血 WBC 的平均均水平(U/L )水平(mg/L )水平(x 109/L )MAP 27874.86±158.0465.21±18.7911.26±4.04SAP41882.55 ±185.10154.11±32.69*19.71±3.96*注:*与MAP 患者相比,P <0.05。
2.3 对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与进行单项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的比较与进行血清AMY 、血清CRP 和血WCB 的单项检测相 比,对这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 诊断的符合率均更高,P <0.05。
详见表3。
表3对68例AP 患者进行联合检测与进行单项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的比较(%)检测项目例数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的符合率血清AMY 检测6878.2516.0481.03血清 CRP 检测6876.1245.2565.34血 WBC 检测6865.3435.1771.66联合检测6897.26*75.68*98.15*注:*与血清AMY 检测、血清CRP 检测和血WCB 检测相比,P < 0.05。
浅析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评估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的意义

浅析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评估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的意义发表时间:2019-05-17T15:08:04.9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作者:赵秀丽[导读] 因为不稳定斑块是造成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应积极干预,故积极联合二者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可靠方法。
哈尔滨市普宁医院 150027【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及DS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7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DSA检查。
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及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对照组仅有13%。
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动脉颅内段,椎动脉以起始段多见,其次为基底动脉分布,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性:联合颈部血管彩超与DSA能早期准确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了解斑块的狭窄率,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DS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neck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DSA in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choos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7.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120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as patients and 75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as the control group,with cervical vascular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DSA examination.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the twopatients.Among the 12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and vertebral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as 81%,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13%.The carotid artery plaque is the most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followed by the carotid artery,the vertebral artery is more common in the initial segment,followed by the basilar artery distribution,mostly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lesion,and easy to form vascular stenosis and hemodynamic changes.Conclu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combined cervical vascular color Doppler and DSA can accurately detect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understand the stenosis rate of plaque earl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eventing or tre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keyword] 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DSA;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carotid stenosis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常见致死性疾病之一,各种原因导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而积极预防和干预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A C l i n i c a l S t u d y o f C a r o 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s i n I s c h e mi c P a i f e n  ̄ Us i n g C T An g i o g r a p h y . S u i B i n b i n,G a o P e i y i ,L i n Y a n,J i n g
隋滨 滨 高培毅 林 燕 荆 利娜 薛 静 顾卫彬
摘 要 目的 评 价 缺血 性患 者颈 动脉 粥样 硬 化斑 块 C T A成像 特 点 以及 C T A 成 像 在 临 床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 方 法 收
集 3 7例 存 在 颈 动 脉 斑 块 的 缺 血 症 状 患 者 , 年龄 4 8~8 6岁 , 平均年龄 6 4 . 4±8 . 6岁 ; 男性 3 0例 , 女 性 7例 。 C T血 管 成 像 (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 C T A)应 用 宝 石 能 谱 C T, 所 得 原 始 图像 应 用 三 维 重 建 技 术 分 析 。 测 量 血 管 狭 窄 率 、 斑块 C T密 度 , 评 估 斑 块 钙 化 程 度 和 表 面 形 态 。 结 果 3 7例 患 者 共 有 6 7支 血 管 于 颈动 脉分 叉 部 发 现 斑 块 , 斑 块 平 均 密度 C T值 约 为 5 3 . 4± 1 9 . 4 HU, 最 大密度 平 均值 约为 6 9 . 7±2 0 . 2 H U, 最 小 密 度 平 均值 约 为 4 1 . 4±2 2 . 5 HU。斑 块 无 钙 化 者 9支 ,I级 钙 化 2 6 支, Ⅱ级 钙 化 2 3支 , Ⅲ级 钙 化 9支 。斑 块 表 面 形 态 呈 光 滑 型 3 7支 , 表面 不规则 型 2 0支 , 表面 溃疡 型 1 0支 。 责 任 侧 与 非 责 任侧 血管 组 比较 , 血 管狭 窄率 ( P= 0 . 0 3 9 ) 、 斑块 平均 密度 值 ( P =0 . 0 4 0) 及斑 块 最小 密 度值 ( P=0 . 0 3 7 ) 之 间 差 异 存 在 统 计学 意义 。两 组 间斑块 钙化 分级 存在 统计 学差 异 ( P=0 . 0 3 3 ) , 斑块 表 面形 态 未见 明显统 计 学差 异 ( P =0 . 1 2 5 ) 。 结 论 C T血 管 成 像 在 检 测 和 评 估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方 面 存 在 重 要 的 临 床 应 用 价 值 。 缺 血 责 任 侧 血 管 与 非 责 任 侧 血 管 之 间 的 狭窄 率 、 斑 块性 质之 间存 在一 定 的差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往
血管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TIA或缺血性脑卒中 密切相关;且为手术适应症制定的重要依据;
➢ 但是
1、部分颈动脉狭窄病人从斑块开始形成到管腔闭塞全过 程均未出现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 2、部分颈动脉“轻度狭窄”的病人即出现TIA或缺血性 脑 卒中的症状;
5
狭窄 =? 事件
• 血管狭窄程度并非为解释症状的唯一指标,认为狭窄处斑 块的性质与血管狭窄程度同样具有诊断价值。
硬斑块:
1.CT值≥130HU; 2.斑块以钙化为主 仅有少许软组织成 分;
16
狭窄程度测量与分级:NASCET
狭窄最严重处残腔直径(a),狭窄远端血管直径(b), 狭窄率=(b-a)/b ×1 0 0 %。
狭窄程度分级:轻度狭窄(<30%)、中度狭窄(30%~ 69%)、重度狭窄(70%~99%)及完全闭塞100%
• ③斑块所致动脉狭窄引起供血区脑组织呈低灌注状态,易 形成边缘带脑梗死。
10
• 斑块好发部位:
•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血管的开口、分叉及弯曲部; • 在颈总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
11
CTA
• 长期以来DSA一直作为诊断颈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广泛应用 于临床。但DSA也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检查费用高,辐 射剂量大,且为有创检查,部分受检者会出现副作用。
17
VR
18
19
正常颈动脉CTA表现
RICA RECA
RVA RCA
LICA LECA LVA LCA
20
多角度、多方位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tenos
32
33
34
35
36
①VR图像显示左侧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局限狭窄;②CPR图像 显示狭窄部混合斑块;③为原始轴位图像。
13
• CTA概念:
• 即CT血管成像,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利用多层螺旋CT在 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时进行扫描采集原始数 据,运用工作站后处理功能,重组靶血管影像。
• 价值:
• MSCTA在提供血管形态学资料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高级 血管分析软件对患者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范围进行评估, 同时能够清楚的显示管腔内的斑块并初步评估斑块的稳定 性,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37
左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狭窄性病变, 管腔明显变细, 血管壁软斑块
38
CPR
左侧颈动脉分叉部后壁斑 块,表面不规则(图); 斑块内点状钙化及出血 (图、)
MPR
血管分析伪彩图
39
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软斑块(箭头所示),局部管腔中度狭窄。 ①MIP像;②VR图像;③CPR图像。
40
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钙化斑块(箭头所示)。①MIP像; ②VR图像;③ CPR图像。
41
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伴钙化, 最狭窄处狭窄比例为83%
42
①、②双侧颈动脉分叉部斑块,③同一患者双侧放射冠层面多发皮质下
腔隙性脑梗死;④、⑤左侧颈动脉分叉部软斑块,表面溃疡形成,⑥同 一患者左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
43
意义、优点、不足
• 意义:
• 早期识别斑块的特性,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与高危人 群的风险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DSA在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 ①可能会低估血管狭窄程度; • ②显示斑块表面溃疡的敏感性较差; • ③无法显示斑块内部构成;
12
MSCTA
高空间分辨率
极大改善了CTA图像质量
高时间分辨率
扫描速度快,扫描时间短
卓越的图像后处理
准确清晰的显示动脉病变
对于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已经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可
45
结论
•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 病因之一,可通过CTA来进行早期诊断。为临床采取进一 步的干预措施,预防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客观依 据。
14
• 常用后处理技术:
• 1.最大密度投影(MIP):了解管壁钙化情况; • 2.多平面重建(MPR):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 • 3.容积显示(VR):直观,立体感强; • 4.曲面重建(CPR):显示腔内结构;
15
CT值、钙化、形态
易损斑块:
1.富脂斑块CT值 ≤50HU 以纤维成分为主斑块 CT值50~130HU; 2.散在斑点状钙化; 3.斑块表面不规则, 可有溃疡形成
内容提要
• 前言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表现 • CTA优势与不足
1
前言
•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世界范围 内公认的致残率、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包括出血性脑 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占80%,多为非致命性,但致残 率很高,存活的患者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 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 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2
• 流行病学研究:
• 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2000万 • 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 • 每年死亡人数150万;
3
动脉粥样硬化:ICVD主要病因
25% 30%
70%
15% 20% Others 10%
• 优点:
① 扫描速度快,无创性,密度分别率高; ② 对钙化显示敏感性高; ③ 识别斑块溃疡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大于90%); ④ 根据其CT值,可以区别斑块内组织成分;
44
• 不足:
• ①在对重度狭窄的血管进行测量时,其结果往往大于实际 值;
• ②CT检查有辐射; • ③碘过敏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 ④只能观察血管解剖而不能了解血流情况。
6
• 1989年,Muller等提出了“易损斑块”的概念,即具有 破裂倾向的粥样硬化斑块,并指出此类斑块通常具有大的 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巨噬细胞浸润。
• 2003年,Naghavi等完善了易损斑块的定义,将其定义为 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快速进展 的“罪犯斑块” , 涵盖了各类具有形成血栓和/或快速进展风险斑块的形态 学特征。
7
病理特点:
• ●脂质核心(>40%) ●薄壁纤维帽
• ●斑块内出血
●散在钙化
• ●炎性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化
• ●表面溃疡
●血栓形成
•
8
9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ICVD的主要机制:
• ①表面有溃疡的斑块易合并血栓形成,使斑块体积增大, 阻塞管腔,从而引起急性脑缺血症状;
• ②斑块破裂、脱落形成微栓子,这种微栓子被血流冲击到 远端颅内小动脉,导致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