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

流动人口为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为了加强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管理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因户籍、身份等因素对其进行歧视或差别对待,确保每一位流动人口在北京市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服务与管理并重原则既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要注重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其对北京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动态管理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变化,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跟踪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1、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指导、监督各区县和相关部门的工作。

2、明确各区县政府的职责各区县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服务活动。

3、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流动人口登记与信息管理1、流动人口登记制度流动人口到达北京市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或公安机关进行登记,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居住情况。

2、信息采集与更新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采集流动人口的信息,并定期进行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信息共享与安全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

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流动人口的个人隐私。

四、居住管理1、房屋租赁管理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房东出租房屋时,应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对承租人的信息进行登记。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一、流动人口管理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人口管理,关系到城市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以及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然而,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在管理模式上,传统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流动人口的变化。

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强、居住地不固定等特点,这使得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实施。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管理部门难以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变化,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在技术手段方面,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尽管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已经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流动人口管理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导致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难以高效进行。

在服务体系上,流动人口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尚不完善。

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

二、问题分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不对称:由于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等原因,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管理效率,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服务体系不完善:流动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如就业歧视、子女教育问题、医疗保障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度。

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流动人口的变化。

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针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空白和漏洞。

这导致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和争议。

三、对策探讨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并形成了流动人口聚居区。

这些聚居区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以北京市为例,探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特点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一、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特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的城市之一。

在这座大城市中,流动人口聚居区数量众多,这些聚居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聚居区往往是由于工作、生活或其他原因而使流动人口集中聚居的地区,因此人口密度较高。

这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也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经济活力:流动人口聚居区通常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生态系统。

在这些地区,会出现各种小型企业、商店、餐饮店等,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3. 文化多样性:流动人口聚居区通常是由来自不同地区和社会背景的人组成的。

这些人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语言和习俗,使得这些聚居区成为了文化多元的地方。

这也为城市带来了文化交流和创新的机会。

4. 社会问题:与流动人口聚居区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缺乏稳定的住房和就业机会,一些流动人口聚居区可能存在犯罪、社会秩序混乱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足等问题。

二、流动人口聚居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对城市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劳动力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一些行业,如建筑、服务业等,流动人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 经济增长: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发展也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聚居区内部的小型企业和商店的兴起,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城市带来了消费和税收增长。

3. 社会融合:在流动人口聚居区中,来自不同地区和社会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需要相互融入和解决问题。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北京市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中国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总人口为215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634万人,非常住人口522万人,占总人口的24.2%,其中近100万人是持证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以年轻人为主,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

流动人口集聚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和周边的城市副中心、科技园区等地。

二、北京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 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流动人口的到来,缓解了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随着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流动人口在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和职业机会。

2. 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扩大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北京市消费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促进。

流动人口对房地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提升,推动了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

3. 推动了创新创业的发展大量有创造力的流动人口涌入北京市,也加速了北京市科技产业的发展。

流动人口的到来,为北京市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活力。

同时,这些有才华和智慧的人才也为北京市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1. 房价和租赁成本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是全国最火爆的之一,因此,流动人口在北京市的住房成本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租赁成本,尤其是在中心城区。

如果北京市的住房成本和租赁成本过高,将会导致一些持证流动人口难以承受,并影响他们的福利。

2. 营商环境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需要有好的营商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需要政府制定支持企业发展和促进商务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营商环境也包括安全和健康的相关法规,以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

3. 社交环境大部分流动人口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来到北京市的。

由于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调适,很多人会遇到孤独和缺乏社交的问题。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外来工作、生活的人群,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活力,但问题也不可忽视。

如何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单身居多,孤独感强烈。

缺乏家庭支持,面对疾病、意外等情况时缺乏帮助网。

其次,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地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困难。

再者,流动人口通常住在出租房屋、集体宿舍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也不理想。

此外,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经常经历就业,住房等问题,缺乏社会保障,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主要影响因素1.制度机制因素在城市融入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共租赁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各地政策安排差距较大,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2.观念因素城市居民面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也影响到其融入情况。

在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的偏见、歧视等意见,不仅挫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融合度的提高。

3.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也让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时依旧存在本地居民优先的现象,让流动人口有些无所适从。

三、对策建议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保障,提高其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2. 营造包容社会氛围鼓励新移民通过文化交流、群体活动等方式,逐步与本地社会融合。

同时,加强对于那些反对新移民的言论的抵制,推动让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包容的地方。

3.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加强流动人口融入提供支持的同时,本地政府应拓展与他们的联系,为城市化提供广泛而有利的平台和机会。

例如,在各种文化、运动活动、公益团队中提供适当角色,加强谈话、闲聊等沟通的机会。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北京市的微观数据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北京市的微观数据

要结 论 如 下 : 人 特 征 中 , 口属 性会 影 响 各 种 保 险 的 入 险 率 ; 教 育 程 度 总 体 上 与 养老 保 险 、 业 保 险 入 险 率 呈 正 向 个 户 受 失
关 系 。 不 是 线 性 的 ; 作 变 量 中 , 于 雇 员身 份 的 流 动 人 口具 有 较 雇 主 、 但 工 处 自营 劳 动 者 更 高 的 医 疗 保 险 、 业 保 险 需 求 ; 失 工人 的 工 资及 培 训 水 平 与各 类保 险 的购 买 具 有 稳 健 的 正 向关 联 :描 述 政 府 规 范 程 度 的各 个 变 量 对 流 动 人 口 的入 保 倾
① 国家统计局综合 司. 0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0 9 0 — 9 t : w . tgv n j /t b gtg/ dx u 2 8 0 2 0 — 5 1 t U ws s o. /g q j / q j i e . n h p w t . c tb t q t b n h a g ② 以 2 0 年的数据为例 , 07 全国第一 、 第二 、 第三产业 的比重为 1. 4 . 4 . 而就业 比重分别为 4 . 2 . 3 . 这种产 业与就业格局 1 %:8 %: 1 3 6 0 %, 0 %、6 %、2 %, 8 8 4
流动人 口的社会保 障问题越来 越引起人们 的关 注。 一方 面 , 大量 的流 动人 口涌 人大 中城 市 , 构成 一个 庞大的群体 。如我 国的流动劳动力 已经达到 2 4 . 亿 2 左右 ,其 中从农村涌 向城市 的农 民工数量有 1 0 . 亿 4 人① 国家统 计局 ,0 9 。以北 京 为例 ,0 8年北京 市 ( 20 ) 20 流动人 口有 4 51 , 20 6 .万 比 0 7年 增加 4 . 54万人 , 占常 住 人 口的 2 . 74 %。( 北京 市统 计局 ,09 。而 且 , 20 ) 随着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关键词 ]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主要问题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F840. 6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971X(2008) 01 - 0065 - 07
我国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是比较低的 。据《中国 青年报》2006 年 7 月 5 日报道 ,有专家测算我国在以 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 GDP 的 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 。加之其投入城乡差距 又大 ,故显然与农民 、农村密切相关的流动人口的社 会保障投入就更低 。目前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尚处 于初始阶段 ,整体十分薄弱 ,问题颇多 。2007 年《农 村经济绿皮书》指出 ,根据 2006 年城市农民工的抽 样调查数据分析 ,2006 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生活质 量指数为 0. 532 ,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 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 53. 2 %。构成农 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 、住房 、健 康和就医 、劳动时间 、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 6 个方 面 ,共 17 个指标 。从分类指数看 ,得分最低的为社 会保障指数 ,平均水平只有 0. 251 。[1] 因此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急需解 决。
一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民工免费培训“冷场”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在高唐 、青岛等地调查 ,当地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门均谈到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所出现的冷场现 象。
在青岛 ,从 2006 年开始 ,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部门便推出农民工学习技能可参加免费培训的政 策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为此 ,在春节过后 的“农民工招聘大集”上还专门设立了“农民工免费 培训招生咨询处”。然而 ,政府推出的免费培训“蛋 糕”,却没有吸引太多的农民工前来“品尝”,半月的 时间 ,上万人前去求职 ,却只有不到百名农民工报名 参加免费培训 。而在农民工招聘大集 ,许多用人单 位打出高薪招收技术类工人的牌子 ,却大部分未能 如愿 。对此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之所以会出现企业招聘技术工人“难”的问题 ,主要 是因为农民工和用工单位并不“合拍”,农民工自身 技能素质太低 ,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 。“所以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发动农民工 进行相关培训的积极性 ,重点在职业技能培训 ,要让 他们知道 ,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 ,才能让 自己在市场上站得住立得稳 。”为此 ,2006 年市劳动 和社会保障局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 ,推出可学专业

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

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

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摘要】流动人口在我国数量巨大,但社会保险覆盖率仍然不高。

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现状、影响因素、政策调控、建议措施以及国际比较与借鉴经验,探讨了提升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途径。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低稳定性、户籍限制、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歧视等因素制约了其社会保险的覆盖率。

政府需要制定针对性政策,加大对流动人口的保障力度,提高其参保意识。

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未来应着重解决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保障的影响,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实现社会保险覆盖率的全面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影响因素、政策调控、建议、国际比较、借鉴经验、结论、发展建议、社会保障、流动性、保险制度、人口流动、社会保障体系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农村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仅有不到10%的流动人口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不到20%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这意味着大多数流动人口在面临疾病、意外伤害等风险时将面临财务困难。

这种差异化的社会保险覆盖现状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需求,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提升,进而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的目标。

1.2 研究意义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社会转型,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的重要劳动力来源。

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在社会保险方面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姜向群 郝 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壁垒的作用,流动人口在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和户籍人口相同的待遇。

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影响因素多且复杂,涉及到经济体制、社会保障立法、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关系等诸多方面。

因此,了解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情况的现状,探讨影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因素,对于寻找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有效可行的政策方案,妥善处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C9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320068206[收稿日期]2007207215[作者简介]姜向群(1955-),男,辽宁营口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郝帅(1983-),男,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1]。

流动人口空前活跃,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城市人口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

北京作为首都以及发展迅速的大都市,是全国最主要的流动人口聚集区。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底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为375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比2000年增加了101万人[2]。

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给北京市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北京市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有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研究较多关注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特征,对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较少,且多是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建立覆盖全民的宏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少有专门对影响流动人口参保的因素进行探讨。

另外,现有的研究多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等调查资料来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但流动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规模变化迅速,较早的调查资料难以确切地反映现阶段流动人口的最新变化情况和特点,在有关规模、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和推断方面难免出现偏差,得出的结论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9月进行的/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0的数据为基础,开展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对目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为政府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政策建议。

本次调查时间是从2006年9月至10月,共收集流动人口家庭问卷4078份(分布在北京市13个区县的43个乡镇街道)、房屋出租户问卷715份;调查内容包括:流动、就业、居住、收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培训、子女教育、面临的困难、未来安排等。

本研究运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二元logistic 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68)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和社会保障状况11主要人口统计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共有4077个,其中男性2504人,占总体的6114%;女性1573人,占总体的3816%。

流动人口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调查对象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3116岁,年龄中位数为31109岁。

下图显示的是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以10岁分组):占比例最大的是20~29岁组,约占总数的42%;其次是30~39岁组,约占34%;40~49岁的约占14%;而小于19岁、大于50岁的人口加起来也只有10%。

这说明目前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高龄和低龄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小。

图1 北京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大约占4917%;高中和中专分别占了1814%和518%,二者相加为2412%,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只有718%;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分别为1514%和219%,见图2。

中等教育程度(初、高中和中专)的人口构成了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略高于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815年)[3]。

流动人口的户籍大部分为农业户口。

在调查对象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有704人,约占1713%;而大部分流动人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有3370人,占8217%。

目前流动人口中有配偶者居多。

调查对象中已婚的比例为6814%,未婚的为2915%,同居者占总数的113%,其中未婚同居的比例达到412%。

图2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与前些年相比,未婚流动人口的比例下降。

21就业身份目前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的就业身份为雇员,占总数的5714%;其次为自营劳动者,所占比例为3512%;雇主的比例较小,约为613%;家庭帮工占的比例最低,仅为018%。

约有一半多的流动人口处于被雇佣的地位,三分之一多的流动人口属于自营劳动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保障对于流动人口的重要性,收入和工作的不稳定决定了社会保障对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重要的作用。

31收入和工资拖欠情况从流动人口的月收入角度来看,收入介于640~1000元区间的人数占37%,位于1001~2000元区间的占3119%,收入低于640元(当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818%,收入高于2000元的只有1214%。

虽然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达到143018元,但是流动人口的月收入中位数仅为896元,约有56%的流动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见图3。

另外,不同身份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其中雇主的平均月收入最高,约为1990元;而家庭帮工平均月收入最低,仅为817元,不到雇主平均收入的一半;占总数一半多的雇员的平均月收入为1326元,约合雇主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二,低于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143018元)。

根据调查,有91%的被访者能够按时领取工资,没有拖欠;6%的被访者工资偶尔拖欠,经常拖欠和一直拖欠的占2%和1%。

这说明北)69)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图3 北京市流动人口月收入分类京市流动人口的工资发放情况较好,绝大部分都能够按时领取工资。

41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根据调查,约有29183%的雇员和雇主签订了定期合同;2194%的雇员和雇主签订了长期合同,而约有三分之二(67123%)的劳动者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合同。

没有劳动合同条款的约束和限制,雇员在与雇主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享受不到相关的社会保障,相关的服务和福利也就无从谈起。

调查中发现,84%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而参加了一种或几种社会保险的只占16%,这说明绝大部分流动人口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无法享受相关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等),保障情况堪忧。

51社会保障与生活中的困难在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方面,约有28%的人将收入太低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居住困难,排在第三位的是没有相关的养老、医疗、就业保障,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相关的社会保障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见表1。

图4显示的是没有(养老、医疗、就业)保障在目前遇到困难排序中的位置。

有9164%的人将其列为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30171%的人将其列为第二大困难,47186%的人将其列为第三大困难。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社会保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流动人口难以解决的后顾之忧。

表1 在京流动人口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最大困难比例%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0139服务态度和质量差0142办证手续繁琐0196财产安全没有保障1137受到歧视1155落户难1164工资被拖欠P 克扣1174其他1191人身安全没有保障2167没有安全感3134没有稳定的经营场所4107子女上学难4127没有(养老、医疗、就业)保障9164居住困难1211收入太低28无困难2519合计100二、影响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因素分析由于流动人口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其是否参加社会保险产生影响,本文选定几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探讨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

)70)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图4缺乏保障在流动人口目前遇到困难排序中的位置因变量:参加社会保险状况(0: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1:参加了社会保险)。

自变量(分类变量):11性别(0:女性;1:男性)21民族(0:汉族;1:少数民族)31户籍:(0:农业;1:非农业)41就业身份:(0:雇员或家庭帮工;1:雇主或自营劳动者)51签订合同状况:(0:未签订劳动合同; 1:已签订劳动合同)61教育程度:以未上学设为参照类,设置四个虚拟变量,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P中专,大专及以上。

自变量(连续变量):年龄,月收入。

回归方程:ln(p P1-p)=b0+b1x+b2x2 +,+b n x n(p:参加社会保险的概率)将变量纳入回归方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得出SPSS输出结果如表2。

根据表2第三列的输出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就业身份和民族对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不显著;从教育程度看,只有大专及以上的教育程度对于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障有显著影响(P =0105),性别、户籍、合同情况这三个变量对于因变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控制变量年龄和工资收入对于因变量影响均不显著。

根据回归结果,剔除对于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得到四个显著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性别、户籍、合同情况和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

也就是说,它们对于流动人口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有显著的影响。

男性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女性的1198倍;非农业户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农业户口的1189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人的4171倍,签订劳动合同的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提高371%;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没有上过学的人的7180倍,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提高618倍。

表2SPSS输出的回归结果变量B Sig1Exp(B)性别01684610100011982998户籍01634220100011885551就业身份-19197730199962111E209签合同情况115511120100041716711民族201203179014267711225292教育程度1(小学)0146403301473511590476教育程度2(初中)11089164010804221971789教育程度3(高中P中专)11082657010844621952515教育程度4(大专及以上)21054026010013271799234年龄-010064013729101993624工资-517E207015946701999999常数项-31667150100001025549非农业户籍的流动人口更容易参加社会保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