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绪论讲义MPA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政治学》主要内容

《政治学》成书于BC326年,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1965 年8月出版。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僭主、 寡头、平民三种。 第二部分: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第三部分: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 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1 政体研究绪论 2 君主政体的品种 3 平民政体的品种 4 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品种 5 论混合政体 卷五 政体的变革与保全 1 政体变革的原因 2 政体保全的方法 卷六 论平民政体和一般政体的建置 1 平民政体的建置 2 一般政体的建置 卷七 论理想城邦 1 论至善和幸福生活 2 理想城邦的勾画 卷八 论公民教育

政治学概论——精选推荐

政治学概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是国家、国际组织及其他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将政治看做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解释:▲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揭示的政治现象的范围:▲时间范围▲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就要求在研究中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来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更替和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规律;研究国家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它各种政治关系和问题的方式、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就出现新政治阶级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等边缘学科。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从人类创造出哲学以来,它就与政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MPA《政治学》专题(1)详解

MPA《政治学》专题(1)详解

• 公民平等,人人都受自然法的约束。
• 神法、人类法、正义的统一 • 人类法:确定善恶界限,指出最大的善。
• 以守法为前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类的自由。
• 永恒正义
3、罗马法学政治观
• 西塞罗之后,罗马共和国覆灭,一个以军队和官僚为支柱
的罗马帝国建立起来。共和国的消逝也带来政治讨论和政治 学的沉寂。在罗马帝国近5个世纪的统治中,没有真正意义
力。2、只有在政治领域中,人才能追求卓异,人的德性和能力才能得以完
满实现,才能获得超越本能的自由,超越个人物质有限性获得此岸永生性。 • 在古希腊,政治活动其实也就是如何成为一个好公民的问题,是一个人的生 存意义问题。
4、正义:城邦生活的原则 5、政体:求善的制度安排
二、古罗马的政治概念
1、共和观念 • 罗马共和国,“共和国”(Res Public)一词中的“公 共”源自“人民”(populus)。因此,在古罗马,共 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 • 国家政治统治的正义性:共和国是人民的事业。
念中的“权利”内涵,并且将其领域由私法引申到公法,从而给政治观
念和政治理论带来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近代思想家从“权利”发展到 “人权”概念,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基础。
(2)自然法思想的引进和发展
• 斯多葛派在罗马帝国的大部分时期成为最有影响的思想流派。一些著名的罗
马皇帝都是斯多葛主义者。罗马法学家们普遍接受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 并把该派抽象的伦理要求与法律实践结合了起来。他们摆脱早期的法学家们 认为万民法和自然法是同一回事的桎梏,明确地区分了万民法和自然法。这 一区分就意味着自然法不等同于现行的任何法律体系。一种法律即使得到各 民族普遍接受和实践,仍然不能等同于自然法。自然法是理想的法或法的理 想,它高于现实法律,现实法律应引以为标范和依据,引以为趋赴的目标。

政治学讲义

政治学讲义

第一章政治●政治概念的各种表述: 1)政治是一种伦理道德2)政治是一种神秘的力量3)政治是一种权利现象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P2-5)●政治的定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政治主体在公共领域的各种活动,是公共权力主体对国家和政治的统治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

(P11)第二章政治学与政治科学●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点:(P29)A.范式多样B.注重逻辑C.强调建制D.侧重法理E.学科界限分明中国古代由于学科的分化程度比较低,学科界限模糊,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浑然一体,政治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研究的范式单一,注重世事,注重对人与现实政治的研究,如人性、人与社会、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施政方略等,在研究中有泛政治化倾向和浓厚的“经世致用”的倾向,而比较疏于对国家权力、体制等政治形式的研究。

强调布政,比较注意人与现实的关系,注意对治国之道及其合理性的研究,包括治国战略、施政方针、权力运用、选材用人以及它们与政治哲学范畴的关系等,而不注重研究政治体制的合理性问题。

第三章国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P84-87)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结构形式(P88-90)●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有统一主权的国家(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一个中央政府)●复合制国家:是指由若干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如共和国、邦、州、省)通过某种协议而组合而成的统一的国家或国家联盟(联邦制、邦联制)●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宪法确定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二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P91-93)1)集权原则2)分权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现代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P94-97)●中国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军委第四章政府●政府的含义:P101、P102广义的政府: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总称。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 1、氏族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2、氏族制度的特点 •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 (2)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
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 3、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 (1)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 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 治文化水平。
•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政治的 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 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列宁曾经说过:“国家问题是一 个最复杂最难弄清楚的问题,也 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 和哲学家弄得最混乱的问题。”
•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 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 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 (4)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 可以对政治概念作如下界定:政治是阶 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 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 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
(3)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 “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 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 体。
•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 1、国家的产生 •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
界大战。 • (3)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MPA《政治学》专题(1)详解

MPA《政治学》专题(1)详解
• 罗马法学与古代其他法律体系不同,已由一般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转向 保障个人权利。罗马法学家指出:“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务的知识, 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 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所谓每个人“应得的部分”,在罗马法里就 表述为“权利”(Jus),因此,法律的目的是确定权利,保护权利, 而权利则是为法律所确定和保护的利益。 •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权利”概念首先形成于罗马法。学者们认 为,罗马法中的“Jus”虽具有多重含义,包括法律、正义、义务等, 但它仍然是现代权利概念的真正起点或直接来源,是个人权利概念第一 个正式的表达形式。中世纪罗马法复兴后,西方人进一步发展了Jus概
活动不是人的本质活动。柏拉图甚至认为,忙于解决衣食住
行的城邦只是猪的城邦,而不是人的城邦。
(3)公共领域
• 男青年在成年以后,就开始走出家庭,步入广场。在这里他超越了他的自然
需求进入了公共领域,为实践他的德性而担负起公共责任,在公共活动中充 分发展和展现他的德性,创立使他得以永恒的功业并达致至善的境界。所以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 城邦公民的政治活动方式:行动——对话。有德性的公民之间唯一合理的政 治关系只能是说服,所以,政治行动是一种运用语言和通过语言的行动,而 不是暴力。诉诸暴力是动物活动,人虽然也是动物,也使用暴力。但真正属 于人类的政治行动,或者说真正的政治行动(政治的方式只属于人),只能 是“说服”。由说服达成一致,形成法律,并共同遵循法律。 • 因此,古希腊的政治意味着:1、在组织内部服从法律,在成员之间去除暴
法学家们一般承认的万民法与自然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万民法承认奴隶制
度,自然法则认为,“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因此奴隶制度是违背自然的。 • 自然法思想引入罗马法,成为一种推动罗马法朝平等化和人道化方向改革的

MPA_02_state

MPA_02_state

the foreign powers
MPA
二、国家的政体形式/政府体制类型
政体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 主要的区分标准包括: 1.古典政体分类 2.现代政体/国家分类 3.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类型的区分
MPA
古典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体系
掌权者人数
正常形态 为所有人的利益
变异形态 为一已私利
MPA
思考要点
MPA
第一节 国家概念的兴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国家概念的兴衰 政治体系的类型 国家结构与政体类型 相关的国家理论
MPA
第一节 国家概念的兴衰
国家的概念 国家的基本特征 政治理论的冲击 国家概念的复兴:把国家带回来
MPA
一、国家概念:定义
对国家的定义和阐释具有不同的传统。 就逻辑而言,可区分为广义国家概念 和狭义国家概念。
MPA
一、民族国家前的政治体系
1.有政治而无国家的部落社会 (Politics without the state:tribal
societies) 2.有政治而无国家的封建社会 (Politics without the state:feudalism) 3.有国家而无民族的王国 (States without nations:kingdoms) 4.有国家而无民族的帝国 (States without nations:empires)
MPA
一、关于政治权威起源的理论
1.武力征服说 2.社会契约说 3.神创论 4.私有制—阶级斗争说 5.自然发展理论(Natural Development
Theory)
MPA
二、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
1.自由主义(多元主义)国家理论 要点:国家是中立的仲裁者,是公正无私的;

考试资料《政治学》MPA

考试资料《政治学》MPA

人权的历史发展一、一般而言,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中理性主义的兴起,旨在清除封建特权与僧侣神学的自然权利学说逐渐形成。

二、自然权利学说在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革命而取得了巨大进展,“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人类进入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引起了人们对人权的进一步关注,人权进入国家宪法,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人权的概念四、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解释也是极不相同的。

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人权与主权等存在着诸多争议。

五、自18世纪至今,存在着个人主义人权观和集体主义人权观之争。

公民权利与人权的区别一、主体不完全相同。

狭义的公民权仅限于有本国国籍的公民;而人权的人指的是自然人,除本国公民外,还包括在本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公民权的主体是单个人,而人权的主体既包括单个人,也包括集体、群体如民族、国家、妇女、儿童等。

二、适用范围不同。

在一个特定国家里,只有本国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在该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没有公民权。

三、属性不同。

公民权仅有法律属性;而人权除了法律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和政治属性。

四、表达方式的差异。

公民权,一般各国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而人权,有的国家在宪法中有规定,有的国家并未在宪法中规定(目前将人权写入宪法的国家近40个)。

五、实施和监督机制的差异。

公民权的实现靠国内法保障,有执法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人权的实现除了国内法和国内机关的保障外,还有国际法和国际人权组织的监督。

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一、生命权或生存权生命权:人身不受伤害或杀害的权利,或得到保护以免除遭伤害和杀害的权利。

1、关于人的出生权利2、关于人死亡的权利3、免于饥饿的权利4、反对种族灭绝和集体屠杀的权利5、公民权利的内容二、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和原则。

确立了国家机关活动的界限和基本出发点,也是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或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