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体表标记

合集下载

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体表标记前面不雅第一颈椎上腭统一平面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统一平面第三颈椎下颌角统一平面第四颈椎舌骨统一平面第五颈椎甲状软骨统一平面第六颈椎环状软骨统一平面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统一平面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统一平面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统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肋缘统一平面第三腰椎间隙脐统一平面第四腰椎髂骨嵴统一平面第二骶椎髂前上棘统一平面尾骨耻骨结合统一平面正面和不和不雅:第七颈椎颈根部最凸起的棘突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统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胸肋缘统一平面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脊柱各构造的体表定位和临床运用一,脊柱各构造的经常运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便利,最经常运用,较精确.是运用人体的骨性标记,对脊柱各构造进行触抹而肯定其地位.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运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肯定颈椎各棘突的地位.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精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C2棘突:较大,末尾分叉.消瘦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讨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接壤处.也可精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肯定C6.C5棘突的地位.唯 C4棘突不轻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想出其地位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他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留意辨别.(2) 腰椎棘突:常运用可精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程度,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肯定位.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肯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性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竖立,双上肢天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肯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精确地定位.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程度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程度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接壤处.C3横突:位于舌骨角程度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接壤处.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程度线与同肌后缘的接壤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程度线与同肌后缘的接壤处.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程度线与同肌后缘的接壤处.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也可如斯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即为一个横突.(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轻易触抹清.(3)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L3横突:最易触抹.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接壤处或稍下等于.另一办法:大夫将拇.食指努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切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 L3横突尖.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高低即为L2.L4横突.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触抹法定位法,虽轻便.适用,但因个别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更千差万别,故精确性较差.(二)比移法:即从个别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构造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构造的体表地位.具体办法如下: 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晰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并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地位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精确触抹清晰的.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依据下列盘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地位.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地位.则测量 X线上C2-C4为6cm.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若要肯定人体C5的地位.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斯.仅胸椎稍艰苦点.再者,运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量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以策针刀安然 3,高低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地位,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概况标出.目标:以拔取进针刀的安然区.在脊柱四周进针刀,有相对安然区.相对安全区.安全区.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b)为;(A)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c)为.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故该患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距离,即为: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距离,为:若D为高低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即:(4.0cm-1.2cm)X1/2=1.9cm.故该患者在中点旁处(D点)进针,是相对安然的.亦可用此法拔取胸.腰段进针之安然区.二,脊柱各构造体表定位的运用 (一)用于诊断: 1, 已知棘突地位,就能定棘突间地位: 2,既知棘突间地位,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地位. 3,已知棘突地位,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地位.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根的散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散布,见下表及图:如颈椎病: C5脊N根受激压,消失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显著,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显著.记忆学平常所见,也应在颈椎雷同节段. C6脊N根受激压,感到平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平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记忆学平常所见节段同.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记忆学平常亦应能互相印证,其诊断才会靠得住.不合节段的腰椎间盘凸起症,激压不合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记忆学平常所见,三者均应是互相印证的.但应留意:在胸腰段,因为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到平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合.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 T11-12脊N根安排.此区的感到平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应为T8.T9棘突压痛.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若小腿前外侧节段性感到平常:为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示.若为腰椎间盘凸起致,应为L4-5椎间盘凸起.则为L4.L5棘突压痛.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则为T12.L1棘突压痛.余略.(二)用于治疗:1,使拔取的进针点精确:如要精确地拔取颈椎棘间点:若术前拍一张与手术体位雷同的X线片,对每一个患者所拔取的棘间点均会很精确.如颈椎手术,术前拍一张过屈侧位片(尤其是在C2.C7棘突顶,做一可显影的记号时),则若要拔取C2-3.C3-4.C4-5.C5-6.C6-7.C7-T1之棘间点,均会完整精确.同样,腰椎.胸椎各棘间点的拔取,也可精确无误.选点精确,是针刀疗效的基本.2,使拔取的进针点安然:对针刀来说,行脊柱四周软组织松解术,有相对安全区,即脊柱正中的椎板间隙区.也有相对安然区,即椎板和高低关节突地点的骨性区.也有安全区,如颈前区.还有应视为禁区(我小我以为),如椎管内针刀操纵.棘旁点,都选在相对安然区进针.即拔取高低关节突及椎板地点的骨性区.如前述的颈椎D点等于. 1.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衔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衔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接壤处3.剑突末尾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4.肋弓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5.锁骨中线经由过程锁骨中点的垂线6.腋前哨经由过程腋窝前缘的垂线7.腋中线经由过程腋窝中点的垂线8.腋后线经由过程腋窝后缘的垂线“九分法”用两条程度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上程度线为经由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程度线为经由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离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经常运用的体表定位标记还有:(1)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腹直肌外缘接壤处(2)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3)膀胱位于耻骨结合上方。

脊椎体表

脊椎体表

脊椎体表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共27页文档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共27页文档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发表者:楼尉(访问人次:1181)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

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

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原创版】目录1.脊柱解剖概述2.体表标记的作用和重要性3.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的具体方法4.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的应用5.结论正文一、脊柱解剖概述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骨架,起着支撑、保护和运动的重要作用。

它由 26 块椎骨、1 块骶骨和 1 块尾骨组成,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个部分。

脊柱解剖学是研究脊柱结构、功能和病变的学科,对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表标记的作用和重要性体表标记是指在人体表面进行的特定部位的标注,可以帮助医生或治疗师准确地找到病变部位或进行治疗。

在脊柱解剖中,体表标记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病变部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病人的痛苦。

三、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的具体方法1.颈椎:颈椎位于颈部,可以通过触摸颈部后方的棘突进行定位。

棘突是颈椎骨后方的骨刺,通常可以在颈部触摸到 7 个棘突。

2.胸椎:胸椎位于胸部,可以通过观察背部的棘突进行定位。

背部棘突较为明显,通常可以在背部触摸到 12 个棘突。

3.腰椎:腰椎位于腰部,可以通过触摸腰部两侧的髂嵴进行定位。

髂嵴是髂骨上缘的突起,通常可以在腰部两侧触摸到。

4.骶椎和尾椎:骶椎和尾椎位于臀部,可以通过观察臀部的骶尾部进行定位。

骶尾部的形状可以作为判断骶椎和尾椎的依据。

四、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的应用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疼痛治疗: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准确的体表标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治疗。

2.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准确的脊柱解剖定位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锻炼。

3.针灸和推拿:在中医治疗中,准确的脊柱解剖定位可以帮助医生进行针灸和推拿治疗。

总之,脊柱解剖定位体表标记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脊柱及周围结构的体表投影与定位

脊柱及周围结构的体表投影与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技巧]脊柱在体表的定位之欧阳治创编

[技巧]脊柱在体表的定位之欧阳治创编

[技巧]脊柱在体表的定位时间2021.03.10 创作:欧阳治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第四胸椎间隙胸骨角同一平面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侧面和背面观: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棘突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

正常成年人关节间隙宽度表及脊柱的体表标志

正常成年人关节间隙宽度表及脊柱的体表标志

正常成年人关节间隙宽度表关节名称正常宽度(mm)关节名称正常宽度(mm)骶髂关节 3 肩关节 4耻骨联合4~6 肘关节 3髋关节4~5 桡腕关节2~2.5膝关节4~8 腕骨间关节 1.5~2踝关节3~4 掌指关节 1.5 跗骨间关节2~2.5 胸锁关节3~5 跖关节2~2.5 颞颌关节 2跖趾关节2~2.5 椎弓关节 1.5~2 拇趾末端趾关节 2 椎体间隙2~6 各趾间关节 1.5 寰齿关节0.7~2.3肌力的测定0级肌力完全消失,无收缩1级肌肉能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2级肌肉能收缩,关节有些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3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能对抗阻力使关节活动,但力量较弱5级肌力正常脊柱的体表标志C1 上腭C2 上腭牙齿咬合面C3 下颌角C4 颌骨C5 甲状软骨C6 环状软骨C7 最突出的棘突T2间隙胸骨切迹T2 胸锁关节、两肩胛骨上角联线的中点T3 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的中点T4间隙胸骨角T7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的中点T9 胸骨剑突关节T10~11 胸骨剑突下缘T12 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L1 剑突与脐孔连线中点L3椎间隙脐孔L3 下胸肋缘L4 髂骨嵴S2 髂前上棘Co 耻骨联合骨龄估计(男性较晚2~3年)部位骨化中心名称出现时间闭合或完全骨化时间肩部喙突15~18月15岁关节盂、肩峰、肩胛缘和下角13~15岁20岁肱骨近端3月20岁肘部肱骨小头10月14~17岁肱骨滑车12岁14~17岁肱骨内上髁8岁14~17岁肱骨外上髁13岁17~19岁桡骨小头7岁14~17岁尺骨鹰嘴12岁14~17岁尺桡骨远端桡骨远端骨骺1岁18~20岁尺骨远端骨骺6岁18~20岁腕骨头状骨1岁14~17岁钩骨2岁14~17岁三角骨3岁14~17岁月骨4岁14~17岁舟骨5岁14~17岁大多角骨6岁14~17岁小多角骨7岁14~17岁豌豆骨8岁14~17岁掌指骨第一掌近端及各近节指骨近端 2.5岁14~21岁2~5掌指骨远端 1.5岁14~21岁股骨头6月16~18岁大粗隆3岁16~18岁膝部股骨远端9月16~18岁胫骨近端2周16~18岁胫骨结节12岁19岁腓骨近端4岁16~18岁胫腓骨远端胫骨远端9月16~18岁腓骨远端1岁16~28岁跗骨跟骨4月14~22岁跟骨跟7岁14~12岁距骨6月不定骰骨9月不定舟骨3岁不定第1楔骨2岁不定第2楔骨 2.5岁不定第3楔骨6月不定跖骨第1跖骨2岁14~21岁第2~5跖骨 1.5岁18岁脊柱寰椎生后6岁骶椎生后7~10岁齿突尖2岁12岁棘突11~14岁16~20岁3~7岁颈椎~骶椎神经中央联部的骨性融合创伤病人VIPCIT救治程序V(Ventilation):呼吸支持,维持通畅的呼吸道,充分给氧I(Infusion):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扩充血常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P(Pulsation):心脏循环功能支持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I(Immobilization):可靠制动T(Translantion):安全转运多发伤检诊程序先看头胸腹再查盆脊肢重视体腔口莫忘动静神多发伤救治原则急救队伍-多学科,重协作抢救生命-先脏器,后骨折遵循原则-先开放,后闭合手术顺序-先四肢,后盆脊固定选择-优髓内,辅髓外手术时机-早手术,少并发治疗目的-利康复,便护理常用X线投照体位上肢2~5指:正位、侧位、斜位拇指:正位、侧位、斜位手:正位、侧位、斜位腕:正位、侧位、尺偏正位、桡偏正位、半旋前斜位、半旋后斜位腕管:切线位前臂:正位、侧位肘:正位、侧位、内旋斜位、外旋斜位肱骨:正位、侧位、经胸侧位(创伤时)肩肩:正位、内旋正位、轴位、后前“Y”形斜位锁骨:正位、轴位肩胛骨:正位、侧位肩锁关节:不负重正位、负重正位下肢足趾:正位、内旋斜位跖趾关节籽骨切线位足:正位、侧位、内旋斜位跟骨:轴位、侧位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胫腓骨:正位、侧位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外旋斜位、髁间窝轴位髌骨:正位、轴位股骨:正位、侧位骨盆骨盆:正位、出口位、入口位髋:正位、侧位、经股骨侧位、斜位(蛙式位)骶髂关节:前后斜位髋臼:左前斜位、右前斜位(Judet位)脊柱颈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过伸过屈侧位、寰枢椎开口正位颈胸椎侧位(游泳者姿势)胸椎:正位、侧位腰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腰骶关节:轴位、侧位骶骨:正位、侧位尾骨:正位、侧位骨龄估计(括号内为女性数值)部位骨骼名称骨化中心出现时间骨化中心愈合时间肱骨近端肱骨头初生~1岁(初生~1岁)大结节7月~2岁(7月~2岁)小结节2~3岁(2~4岁)肘部肱骨小头及外1/2滑车7月~1岁(7月~1岁)内上髁6~13岁(6~9岁)内1/2滑车9~14岁(10~11岁)外上髁9~17岁(10~13岁)桡骨头5~9岁(5~14岁)15~18岁(13~14岁)尺骨鹰嘴10~14岁(9~12岁)15~19岁(13~14岁)尺桡骨远端桡骨远端骨骺7月~8岁(7月~3岁)17~20岁(17~20岁)尺骨远端骨骺6~11岁(7~8岁)18~20岁(16~20岁)腕骨头骨初生~1岁(初生~1岁)钩骨初生~1岁(初生~1岁)三角骨2~6岁(2~4岁)月骨3~7岁(2~5岁)舟骨5~7岁(4~5岁)大多角骨4~7岁(3~5岁)小多角骨4~10岁(3~5岁)豆骨10~16岁(9~14岁)掌指骨掌指骨近端骨骺1~7岁(7月~3岁)15~20岁(14~16岁)掌指骨远端骨骺1~6岁(7月~2岁)15~20岁(14~16岁)骨盆及髋部髂骨嵴及坐骨结节15~19岁(12~15岁)19~24岁(18~24岁)股骨头7月~1岁(6月~1岁)17~19岁(15~17岁)大粗隆2~6岁(2~4岁)17~19岁(15~17岁)小粗隆9~15岁(9~12岁)17~19岁(15~17岁)膝部股骨远端骨骺初生(初生)17~22岁(16岁)胫骨近端骨骺初生(初生)17~22岁(16岁)腓骨近端骨骺4~10岁(3~7岁)17~22岁(16~17岁)髌骨4~7岁(3~4岁)胫腓骨远端胫骨远端骨骺7月~12岁(初生~1岁)16~20岁(15~18岁)腓骨远端骨骺1~2岁(1~2岁)16~20岁(15~18岁)跗骨跟骨初生(初生)跟骨骨骺7~12岁(5~10岁)14~19岁(13~18岁)距骨初生(初生)骰骨初生~6月(初生~6月)舟骨1~4岁(2~3岁)第1、2楔骨2~4岁(7月~1岁)第3楔骨6月~1岁(6月~1岁)跖骨跖趾骨近侧骨骺2~4岁(7月~3岁)16~19岁(15~16岁)第2~5远侧骨骺2~5岁(1~4岁)16~18岁(15~16岁)。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课件:第三节: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课件:第三节: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体表定位标志
三、腹部体表定位标志
常采用“九区分法”:即用两条水平线和两 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上水平线为经 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 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 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所分的九个区,上部为腹上区、左季肋区和 右季肋区,中部为脐区、左腰区和右腰区, 下部为腹下区、左髂区和右髂区。
侧面定位标志 肩胛上角
肩胛下角
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
脐上3cm 脐 脐下3cm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耻骨联合
肋弓下缘(最低点) 髂嵴 髂嵴下3cm
体表定位标志
四、脊柱体表定位标志:
体表定位标志
五、头颅体表定位标志
颅骨形态结构复杂,相互重叠。在X线摄影 中须根据体表定位点、线、面,准确地摆放 头颅的体位及 中心线入射点(中心点)。
体表定位标志
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
11、内踝:胫骨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12、外踝:腓骨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 13、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 14、髌骨: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 15、股骨内上髁:膝关节内上方的突起。 16、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 17、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的突起。 18、髂嵴: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 19、髂前上棘: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 20、股骨大粗隆: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合高度
体表定位标志
五、头颅体表定位标志
1、定位点 (1)眉间:两侧眉弓的内侧端之间,称为眉间。 (2)鼻根:鼻骨与额骨相接处,称为鼻根。 (3)外耳孔:耳屏对面的椭圆形孔,称外耳孔。 (4)枕外隆凸:枕骨外面的中部隆起,称为枕外隆凸。 (5)乳突尖:耳后颞骨乳突部向下呈乳头尖状。 (6)下颌角:下颌骨的后缘与下缘相会处形成的钝角称为下 颌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面观:
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
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
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
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
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
第四胸椎间隙胸骨角同一平面
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
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
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
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
侧面和背面观:
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
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
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抹。

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 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

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

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

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

(二)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结构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结构的体表位置。

具体方法如下:
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

而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

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

根据下列计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

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

则测量 X线上C2-C4为6cm。

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
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

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7.5cm/1.5=5cm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

仅胸椎稍困难点。

再者,利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

以策针刀安全
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 线片上显示出。

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

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表面标出。

目的:以选取进针刀的安全区。

在脊柱周围进针刀,有相对安全区、相对危险区、危险区。

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C5.6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b)为0.6cm;(A)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c)为2.0cm。

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0.5。

故该患C5.6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距离,即为:A- b=0.6cm/0.5=1.2cm.
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距离,为:A-c=2.0cm/0.5=4.0cm.
若D为上下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

即:(4.0cm-1.2cm)X1/2=1.9cm.
故该患者在中点旁1.9cm处(D点)进针,是相对安全的。

亦可用此法选取胸、腰段进针之安全区。

二,脊柱各结构体表定位的应用
(一)用于诊断:
1, 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间位置:
2,既知棘突间位置,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

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见下表及图:如颈椎病:
C5脊N根受激压,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显,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明显。

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

C6脊N根受激压,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

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

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

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亦应能相互印证,其诊断才会可靠。

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不同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

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

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同。

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 T11-12脊N根支配。

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

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

应为T8、T9棘突压痛。

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

若小腿前外侧节段性感觉异常:为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现。

若为腰椎间盘突出致,应为L4-5椎间盘突出。

则为L4、L5棘突压痛。

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

则为T12、L1棘突压痛。

余略。

(二)用于治疗:
1,使选取的进针点准确:如要准确地选取颈椎棘间点:若术前拍一张与手术体位相同的X线片,对每一个患者所选取的棘间点均会很准确。

如颈椎手术,术前拍一张过屈侧位片(尤其是在C2、C7棘突顶,做一可显影的记号时),则若要选取C2-3、C3-4、C4-5、C5-6、C6-7、C7-T1之棘间点,均会完全准确。

同样,腰椎、胸椎各棘间点的选取,也可准确无误。

选点正确,是针刀疗效的基础。

2,使选取的进针点安全:对针刀来说,行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有相对危险区,即脊柱正中的椎板间隙区。

也有相对安全区,即椎板和上下关节突所在的骨性区。

也有危险区,如颈前区。

还有应视为禁区(我个人认为),如椎管内针刀操作。

棘旁点,都选在相对安全区进针。

即选取上下关节突及椎板所在的骨性区。

如前述的颈椎D点即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