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服从法律
名人励志故事:苏格拉底的悖论法_作文素材

名人励志故事:苏格拉底的悖论法公元前399年,一向为雅典的民主、法治而自豪的古希腊着名思想家苏格拉底,却对雅典当时的劣质民主政治发表了猛烈批评,在他70岁那年被政府逮捕。
尽管有见识的公民都为苏格拉底鸣不平,但被政府煽动起来的狂热暴民,仍以法律的名义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临刑的前一夜,老朋友克力来探监,告诉他狱卒已经用钱收买,要他马上越狱、看到苏格拉底沉默不语,深知苏格拉底的老朋友慷慨陈辞:雅典的法律既然没有公平正义,你何必还要遵守它的法律。
时间已经不多了,但苏格拉底仍在沉思。
终于,他对朋友说:“难道逃狱就符合公平正义了吗?我一向维护“法律至上”,难道因为我被判死刑,我就能对抗法律,就没有守法的义务了吗?如果人人都以自己的喜恶去利用法律,玩弄法律,甚至敌视法律,那法律必会土崩瓦解,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正义也会彻底崩溃。
”苏格拉底发现,自己已经跌入了一个悖论的怪圈:越狱就违背了自己“法律至上”的信念:接受死刑则又与自己追求“法律公平”的信念相左。
他就在这个悖论里思来想去,不能自拔。
最终,他谢绝了朋友的好意,选择了死亡。
于是,第二天傍晚,苏格拉底举起狱卒送来的毒酒,一饮而尽。
14年后,雅典人民悲痛地为苏格拉底平了反,对苏格拉底的悖论,他的学生们仍在继续思索,他的学生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反思祖师爷的命运悲剧后,在他的名着《政治学》里对苏格拉底的悖论作出了解答:真正的法治应有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这也成为
后世每一个法治国家奉为经典的金玉良言。
苏格拉底十大名言

苏格拉底十大名言
1、“谁是最美好的人?那些能够做最美好的事情的人。
”
2、“最大的错误,在于只追求自己做好事,而不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好处。
”
3、“只要我们的心智是自由的,酒精即使能使我们行动,也不能使我们改变心意。
”
4、“改变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而贬低是无益的。
”
5、“不要总是犹豫,而要主动努力去做,因为行动胜过无谓的思考。
”
6、“事实上,正义不可能独立存在,而必须服从法律。
”
7、“只有比较那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
8、“崇拜生活本身才能得到最大的自由,否则就永远会痛苦。
”
9、“一般来讲,人们很少做到最好,而是选择去做那些可能得到报酬。
”
10、“坚韧可以使我们得到最大的收获,而不是忍耐。
”。
法律信仰的悖论_由苏格拉底之死想到的

历史学家总是评价,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 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和处死,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给人 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当带着对先哲之死的困惑,我穿越历史的长 河,将思绪重新定格在两千多年前那场深刻的审判时,我发现,重新审 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重新审视这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站着沉思 的哲学家”的古希腊哲学家时,我在慢慢解开困惑之余也增添了几分 对他的好奇与敬仰。
难以安民。而且民众的决策往往带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色彩,公民在 会使其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不正当,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他对于正义的
投票时甚至只考虑自己的一票于自身的利益,而常常忽视公益,从而 追求。
导致决策的非稳定性,非公益性,甚至反动性。
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
2.决策目的——公益为名,私益为实
正社会的标准。也许雅典设立陪审团的初衷是要维护民主,保证正义 质的非正义,法律看来并不具备被信仰的品质,至少不满足人道——
听双方观点的人确是聪明。”当奥瑞斯忒斯自己在欧里庇得斯的《奥瑞 治留下了不可擦拭的污点,而我们后人却又戏剧性地循着污点的印记
斯忒斯》中受审时,他说了大致同样的话。他说,“让辩陈面对辩陈”, 去思考雅典的民主和法律制度。雅典直接民主制的缺陷也直接影响
这样陪审团可以公平地作出决定。这就是雅典人设想的一个自由公 了雅典的法律公正性,致使法律出现瑕疵,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是实
制让贵族与平民、富人与穷人直接对面,缺乏一种斡旋机制来中和他 至上意识。”
们的利益冲突,结果导致不是富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就是穷人为
雅典公民的主人公意识体现在他们致力于公务,并以参加公务为
了自身利益进行统治。” 所有的人都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事实上所 荣。为了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参加政治,雅典不仅继承了氏族大会的人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哲学作品,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亡经历的描述,引发了我对生命、正义和真理的思考。
在作品中,苏格拉底因被控煽动青年背叛祖国和亵渎神灵而被判处死刑。
尽管有机会逃脱,苏格拉底却选择了接受死刑,因为他认为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这种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也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真理。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面临着道德和伦理的选择,但很少有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也应该学习苏格拉底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之死》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通过苏格拉底的榜样,我也希望能够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部作品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从苏格拉底之死看其法律思想

从苏格拉底之死看其法律思想摘要:在西方文明史中,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的审判,是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外,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审判。
这位极端“信仰”法律,并且甘愿为法律献身的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坚毅、超然、置若生死的形象使其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
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是一种契约主义思想,对法治有深深的敬畏和服从。
本文主要就苏格拉底一生中与法律关系最密切的被审判一事来探讨其法律思想。
关键词:苏格拉底审判法律正义罗素说:“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
对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很多;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就无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雕刻匠之家,早年就教于智者学派,后来对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城邦观念展开批判,在哲学倾向上表现为唯心主义。
他断言,知识美德这类品性只有少数优秀人物才会具有,相反,人民的品性生来就有缺陷;人民不能掌握知识,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美德的人。
因此,他坚持贵族制的统治,认为国家政权理应交给贵族掌管。
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攻击、嘲笑雅典传统的最高权利机关——人民大会以及抽签选举官吏等民主制度。
如此一来,他便得罪了雅典广大的平民。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春日,苏格拉底70岁那年,他被古希腊雅典城的五百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的罪名主要是两项:“对神不敬”和“腐化雅典青年”。
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而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
这场审判,在思想史上可谓惊心动魄,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叹息和琢磨的问题。
生活在后世的我们,已经无法亲历苏格拉底在那一场浩大的审判中所做的最后申辩。
德尔斐神庙的神谕上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只是为什么睿智如斯的他,却甘愿去接受一个在他本人看来也是不公正的判决,甘愿死于一次对他不正当的审判?其实,当时在雅典,死刑犯并非真的都会死。
他们至少还有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自请流放。
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

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拥有美德。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的知识和理解所决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美德。
2. 自我反省: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 追求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真理,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
4. 尊重法律: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以便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总之,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强调了知识、自我反省、追求真理和尊重法律的重要性,这些原则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简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vs孔子高广孚古代,世界上有两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是孔子,在希腊是苏格拉底(Socrates),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一一个历史上的巧合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比做希腊的孟子。
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多少类似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苏格拉底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恰当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即西元前四七九年);苏氏於西元前三九九年(我国周安王三年),七十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
哲学导论-苏格拉底之死

▪ 6、尼采的“价值重估”。尼采研究发现,前苏格拉 底哲学是对一切都在消逝的现象“为何不是无而仍有 存在”的惊异,到柏拉图已转变为哲学家与民众关系 的思考,提出“哲学是药物”、“哲人是国家医生” 的思想。这一点启发了尼采,他才认为哲学与人民的 关系是第一性的,哲学首先而且本质上是政治的。 “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但只能由少数哲 学家来解释,像《理想国》中的“洞喻”。苏格拉底 的悲剧是一方面主张“知识即德行”只属于少数贵族, 一方面又向民众演示,传授民众与智慧,结果导致民 众信仰秩序大乱,反使自己落得人民公审而判处死刑 的下场。所以,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坚 持等级制、反对民主制、智慧不能下移的“反证”。 他的这一看法,尤其成为当今政治保守主义者的思想 资源,如列奥·施特劳斯、. 斯坦尼·罗森等。
▪ 5、美国著名左派老报人I· F·斯东既爱雅典多数人民 主制,也爱苏格拉底的自由言论与自由承担的德行,为 什么偏偏一个所爱要判另一个所爱的死刑呢?他花了最 后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结论 是:雅典仍然是多数人民主制,它毕竟长时间地容忍了 苏格拉底反民主的言论,而苏格拉底向来以精神贵族的 姿态鄙视雅典的多数人民主,把它们叫做像狗、驴一样 的“畜类民主”,而且在法庭上,决不给雅典民主表示 宽恕自己言论的机会,使他们赢得道义上的胜利,宁可 激怒他们判处自己死刑的方法,既显示自己的贵族自由 精神,又给雅典民主制留下了千古骂名。苏格拉底扮演 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 奉倍多女神和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 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 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 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 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 苏格拉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要真正做一 个人,应该怎样处世行事。正确的思考服从于正 确的行动。在他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更需要这 一点,因为希腊精神文化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 正是看到这一点,他才急切地提醒人们,现在是 老老实实重新严肃认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时 候了,因为提出问题便意味着不再沉溺于幻想, 意味着有勇气面对真理,尽管真理是令人痛苦的。 正是这种走向极端的提问热情,这种对时代危机 感的洞悉,这种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使他获得 了弟子们的深厚爱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在当时的古希腊法律还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枝,还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苏格拉底是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法律问题的。
关于法律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正义的,公正的人首先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责任和义务。
公民与法律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作雅典的公民,就必须接受和尊重雅典的法律,否则你完全可以选择离开雅典迁到其他城邦。
只要你仍留在雅典,就证明你接受了这一契约,因而你必须服从雅典的法律。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奴隶主贵族以“慢神”和“腐蚀青年”为由关押起来,并由一些鞋匠、裁缝和不识字的游民组成的审判人员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弟子们认为这种不正当的法律裁决不应得到尊重和执行,因此买通看守为他安排好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拒绝逃走,他辩驳到: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制裁难道就正当了?他坚持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信条,平静地在狱中饮下毒酒死去。
所以,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是一种契约主义思想,他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共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他倡导的是一种规则化、秩序化的社会,对法治有深深的敬畏和服从。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的法格拉底的法律思想,推动西方法律思想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