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著名的酒祸

合集下载

杨坚篡位:一场酒宴定生死

杨坚篡位:一场酒宴定生死

杨坚篡位:一场酒宴定生死公元580年七月的一个深夜,赵王宇文招府邸的书斋里。

夜风吹进窗棂,黄豆般的灯苗晃动了几下。

幽暗的灯光里,五个面色紧张之人,围着一个案几席地而坐。

赵王宇文招收起铺在案几上的几张纸,在油灯上点燃,扔到了火盆里:“我们今夜商议的计划,大家要记在心里。

”宇文招是宇文赟(yūn)的叔叔,另外四个人都是宇文招的弟弟。

火盆里的火焰熊熊燃烧,宇文招握紧拳头,愤恨地说:“杨坚欺人太甚,这次行动,务必成功!”其他四个人也都义愤填膺:“是,势必铲除杨贼!”这五个亲王为何如此痛恨杨坚呢?一个多月以前,宇文赟驾崩。

为了防止五王回京插手朝政,杨坚封锁了宇文赟的死讯,完全控制住京城之后放出假消息,说一个公主将要远嫁,命令五王回京参加婚庆大典。

五王信以为真,回京之后却被解除了兵权,不允许他们再回到自己的封地,也就是说,他们不但被缴了械,而且还被软禁在京城了。

火焰快熄灭的时候,宇文招的一个弟弟问道:“杨坚狡猾奸诈,明日他能来赴宴吗?”“他来不来,那就看天意。

再有一两个时辰天就亮了。

你们快走,别被人发现。

切记,要依计行事,不能擅作主张。

”“是。

”另外四位亲王点点头,离席起身,推门而出,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夜幕里。

第二天上午,太阳升起一竿高的时候,一份请柬就送到了丞相杨坚的府邸,邀请他今日中午到赵王府赴宴。

望着手中的请柬,杨坚有些发愣:“五王邀请?真是好大的面子,他们这是意欲何为呢?”站在他身后的元胄(zhòu)说道:“丞相,五王一直与尉迟迥(jiǒng)交情不错,来往密切,只怕这宴会有诈,还是不去为好。

”元胄是禁军统领,武艺超群,也是杨坚的心腹。

听了元胄的话,杨坚放下请柬,沉思了一会儿。

那尉迟迥是相州总管,向来和杨坚不合。

他不是皇族亲王,不用回京参加典礼,所以躲过了一劫。

接到五王被剥夺兵权的消息之后,尉迟迥就集结军队,宣布讨伐杨坚,但多次交战,尉迟迥都败了。

想到这里,杨坚说道:“去吧,不去的话,倒显得我们心虚。

喝酒误事的历史名人

喝酒误事的历史名人

1. 亚历山大大帝: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征服者,但他因过度饮酒而导致多次醉酒失控,甚至有一次被认为是因为过度饮酒而死去。

2. 乔治三世(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是英国国王,他的重度酗酒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精神健康问题。

他因为酗酒而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3. 基思·理查德斯:美国诗人和作家基思·理查德斯以他的酗酒问题而闻名,这些问题对他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4. 乔恩·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兄弟,前美国司法部长和纽约州参议员乔恩·肯尼迪因为过度饮酒而导致了一系列个人和职业问题。

5. 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因酗酒问题而导致了身体健康和创作上的困难。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一煮酒论英雄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所讲述的一则故事。

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

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 !"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

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

刘备听后心神方定。

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

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二酒池肉林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乐。

商代的贵族也多酗酒,据现代人分析推测,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多为青铜器,其中含有锡,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饮后中毒,身体状况日益下降。

中国古代酒令及其分类

中国古代酒令及其分类

中国古代酒令及其分类酒令‚酒令‛之名,最早见于刘向的《说苑》。

后汉贾逵曾撰《酒令》一卷,《后汉书•贾逵传》说:‚逵作酒令,学者宗之。

‛他大概是创作酒令的高手,因此有人尊敬他,向他学习。

据说最初设立酒令并不是游戏,而是一个执法官。

周灭殷后,以殷人酗酒亡国为鉴,发布了禁止酗酒的命令,即著名的《酒诰》。

从此,正式宴会上,方有令官之设。

或曰‚酒令‛,或曰‚觞政‛,职责就是维护、执行周王的诰令。

战国时的滑稽大王淳於髡讽谏齐威王时说:自己原有一石的酒量,而在齐王的宴会上,前有酒执法,后有酒御使,心惊胆颤,俯伏而饮,只要喝一斗就醉了。

从中可以看出,设‚酒令‛之初,目的在于禁止酗酒。

但后来,恐怕认为宴饮之时,用不着这样正而八经,慢慢就向着游戏方向发展,此时令官的作用就是监督游戏的公正性及执行罚酒任务。

如史书记载,梁武帝置酒赋诗,官吏臧盾因为赋诗有成,被‚罚酒一斗‛。

到隋唐时,宴请行酒令已蔚然成风,酒令的形式也多了起来,行酒令以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常见的酒令有字词令、诗语令、骰令、拳令、通令、花鸟虫鱼、筹令等。

字词令车名令:每人说一种车名,说不出罚酒一杯,重复者也罚一杯。

如:火车、汽车、马车、牛车……大人小人令;每个说一字,内含大人小人(繁体字亦可),然后再说几句熟语,说不上罚酒一杯。

如‚爽字有五人,旁边列小人,中间一大人,所谓人前莫说人长短,始信人中更有人。

‛‚伞字有五人,下列众小人,上立一大人,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

‛倒顺字令:每人说一词,倒进来又成一词,说不出或说错罚酒一杯。

如茶花―花茶;故事―事故;柴山―山柴;鼓手―手鼓等。

诗语令类成语相对令:每人说一对意思相反成语,说不出者受罚。

如理直气壮—理屈词穷;救死扶伤—落井下石;畅所欲言—吞吞吐吐。

三字同头、同边令:要求说一句顺口溜,第一句必须三字同头,第二句三字同边,并组成意思相关语句。

如‚三字同头葫芦茶,三字同边腮腺肿,要治腮腺肿,请喝葫芦茶。

酒的历史典故

酒的历史典故

酒的历史典故有关酒的历史典故(精选1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那么你有了解过典故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酒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酒的历史典故篇1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

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

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

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

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

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

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

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

脸色越来越阴沉。

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

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

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

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

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

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

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酒的历史典故篇2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

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

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

古代的“禁酒令”

古代的“禁酒令”

龙源期刊网 古代的“禁酒令”作者:刘晓梅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5年第03期我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就发现,采集的野果经过长期储存后发酵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

到了夏朝,酒文化已十分盛行,古诗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却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

但几乎是伴随着酒文化产生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出也在夏朝颁布。

当年,大禹治水时命仪狄造酒于禹城具丘,从此便诞生了人类最早记载的人工酒(黄酒的前身,称为醪)。

大禹品尝后,认为甘美,醉酒而睡;醒来后恐该物如饮量过度,必然会影响治水大业,故果断下令“绝旨酒”,并疏远了造酒功臣仪狄。

“绝旨酒”的目的不能仅仅理解为大禹自己不饮酒,而是表明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以后的史实也很快证明大禹预见的正确性。

康熙初年,明代遗老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总结明亡教训时说:“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

”印证和发展了大禹的“酒亡论”。

与大禹“约己为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纵己害民”。

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致亡国的。

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后被商汤放逐。

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

西周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

《酒诰》是周代一篇著名的带有政令性质的历史文献,传为周公姬旦所作,约成文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

周公在《酒诰》提出:“无彝酒”(不可经常喝酒),“饮惟祀”(只有祭祀、为父母、老人祝福时,才可以喝—些酒),“德将无醉”(饮酒要有节制),“定辟:蚓汝刚制于酒”(定立法规,你们必须严格遵守关于酒的法规)。

从《酒诰》可以看出,这个禁酒令立法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误国,二是保护粮食。

惩罚措施也很严厉,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要抓起来杀掉,因为贪酒是大乱丧德、破家亡国的根源。

古人喝酒的真实故事

古人喝酒的真实故事

古人喝酒的真实故事古人喝酒的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也成为了文化、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人喝酒的真实故事。

一、李白畅饮酒喝断了一只银杯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饮酒能力也十分惊人。

据传,有一次他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一只银杯不慎被他喝断,随即他拿出一支银簪,将它插在银杯上,继续畅饮。

这一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们感叹他的饮酒之道。

二、庄子饕餮品酒闻名天下庄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在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庄子一生饮酒,饮酒之道更是无法比拟。

他会品鉴各种酒类,从而寻找属于自己的美酒佳品。

在庄子的诸多文章中,有不少曲调风趣,或是感慨于大量地饮酒,逐渐成为了饮酒文化的代表。

三、唐代杜甫与友人赠酒称“盗饮”唐代文学家杜甫,与友人夏侯湛、张籍经常豪饮文竹萧飏、社芳歌舞。

每逢聚会,他们就会互相尊敬,互相赠酒,喝下的酒也非常惊人。

一次,他们在酒宴上饮得酩酊大醉,甚至现场称自己为“盗饮”。

这个虽然是醉酒说出来的话,但也让很多人感叹他们真正的饮酒之道。

四、宋代苏轼借酒消愁苏轼是中国端午节文化的推广者之一,同时也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多重身份的拥有者。

他的生活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文化、艺术的艺术中,有很多描述苏轼喝酒的画面,他的饮酒之道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他曾经说过:“当感情郁结时,就需要喝上一杯,来消除阴霾。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古人饮酒的真实故事,酒文化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贯穿于人类的历史变迁之中。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饮酒应当健康、文明,以及要有自控意识,慎重对待。

高考语文 中国古代五大酒局排行榜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 中国古代五大酒局排行榜作文素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古代五大酒局排行榜十大酒局之第十:醉打金枝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

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

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

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

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

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

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

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

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

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

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

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

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

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假设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十大酒局之第九:贵妃醉酒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

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

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最大的酒祸就是夏商两个王朝的灭亡。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两朝灭亡的理由差不多,都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饮酒无度,挥霍放纵。

如夏桀与其宠妃妹喜终日饮酒,不仅自己喝,而且强迫别人像牛一样俯首饮于酒池。

商纣也是“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作“长夜
之饮”(《史记‧殷本纪》)。

周灭商后,周人清算商纣的罪行时说纣的这种行为不仅老百姓怨恨,而且招致上天的愤怒,弄得家败国亡。

为什么喝酒就招致人神共愤呢?应该看到这是文明发轫时期,人们经过几百万年半饥半饱的生活,初步摆脱了饥饿,可是此时统治者却大吃大喝,而且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刚刚从饥饿中走来的人们看到这种景况哪能不愤怒万分呢?
历史上因贪杯而招致灾祸的事件多有记载。

其中西汉灌夫使酒性骂座直接招来杀身之祸。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详细记载了此事。

窦婴(魏其侯,窦太后的亲戚)和丞相田蚡(武
安侯,景帝皇后的弟弟)有矛盾,太仆灌夫有意把这两家撮合在一起。

灌夫的最大缺点是常常使酒骂座。

田蚡娶妻,窦婴、灌夫参加婚宴,灌夫本来有气,在贺宴上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借酒骂了许多与宴者,破坏了宴礼应有的秩序。

田蚡向武帝劾灌夫骂座不敬,结果酿成了灌夫、窦婴两个大家族全部被杀。

夏商因酒亡国是周人总结出来的,所以周灭商,周公马上发表文告——《酒诰》严厉禁酒。

周公告诫新受封的康叔要爱惜自己的谷物粮食,只有在祭祀、父母有庆、敬老尊贤等场合里才可以喝酒。

平时不许饮酒,尤其严禁群聚酗酒,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要杀头。

用严刑峻法来禁酒历代并不少见,特别是经历战乱之后,粮食短缺之时。

三国时期曹操严厉禁酒,收效不大,他身边的官吏也在偷偷地饮,不过当他们互相交流喝酒心得时,把带有糟的白酒(糟在酒中色白,故称白酒)称为“贤人”,把无糟的清酒称为“圣人”。

整天在曹操身边称“贤”道“圣”,仿佛品味一下子提高了,其实是在交流喝酒的经验。

以喝酒为人生最大乐事的孔融不满曹操禁酒,常常在话里话外讽刺曹操,后来孔融因此被杀。

可见,酒太有吸引力了,甚至严刑峻法也不能完全禁止,这就要靠道德说教了。

古代士大夫之家要长期保持禄位,都很重视家训、家教。

长辈通过训诫,把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经验传给子孙,目的是想让子孙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比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

三国时的嵇康纵情诗酒,愤世嫉俗,生活落拓,但他在写给儿子的训诫中显得谨小慎微,在饮酒问题上也是如此。

嵇康说,不要强劝人饮酒,人家不喝就不喝;别人劝自己饮酒,既不要一概拒绝,也要自持,稍有醉意就坚决不喝。

宋代以来士大夫之家和名门大族特别重视家诫族规,关于“酒色财气”的训诫也就更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