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茶馆》的人物分析

《茶馆》的人物分析

《茶馆》的人物分析《茶馆》整部戏共分为三幕,每一幕的时间分别是1898年初秋,十多年后的初夏以及抗战胜利后的秋天。

老舍在话剧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一定的小说技法,这主要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

《茶馆》的情节是散漫的,片断似的,但从每一片断来看,却非常富于“情节性”,众多精彩的细节和对话都很有内涵和传奇性;在人物塑造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同时还相应地利用了其他一些手段,从“侧面”和“小人物”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剧中最重要人物性格都在第一幕就基本定型,以后没有发展,但人物的命运却变化很大,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茶馆》从细节来看是写实的,但整体上又有一种象征意味。

如第一幕中松二爷、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冲突的场面,篇幅仅占一页,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发展的层次却写得有声有色,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出场的是王利发,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这是整部戏的第一句台词,也是王利发的第一句台词。

从这句台词中就可以看出王利发性格中的委曲求全。

面对唐铁嘴,一个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经常赊欠茶钱的人,虽然内心厌恶,但他仍然加以讨好,说话很客气,称为他“唐先生”,送茶水给他,从而换的茶馆的安宁。

送茶水之后又劝解唐铁嘴“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句话很实在,透出王利发的真诚。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王利发采取的办法是好言相劝送茶打发,又关心他。

几句台词便勾勒出了一个老实本分且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随后老舍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偶然遭遇,产生了口角的冲突,这是全剧的第一次冲突,也是第一次赤裸裸地揭露那个时代的黑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当差的原是地痞,欺压百姓打架斗殴有本事,面对列强的侵略则溜之大吉。

面对这场冲突,王利发出来打圆场,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处事圆滑,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于是要他们二人“有话好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市井小民的形象,不招惹是非,一定懂得自私性,他的视线,他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全都在于在乱世之中保全他祖上留下来的老字号——茶馆。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

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

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第一幕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以王利发为主进行分析,同时兼顾另外两个角色:人物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我们暂且通过王利发在第一幕中遭遇到的不同人物进行的不同对话对他的人格进行分析。

1.出场:王利发与唐铁嘴“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这是整部戏的第一句台词,也是王利发的第一句台词。

剧本所写乃是一个茶馆的兴旺与衰落,这第一句台词,便是茶馆的店掌柜对客人所说。

王利发在打发唐铁嘴,让唐铁嘴离开茶馆,去别处“遛遛”,不要影响他的生意。

唐铁嘴何许人也?一个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他来茶馆喝茶,却又经常赊欠茶钱,王老版不断送茶给他,便是为了让他不要常来打搅,为了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王利发又对他说,他若戒不了大烟,永远交不了好运,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很真诚。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王利发采取的办法是好言相劝送茶打发。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但这个人物形象还相当粗糙,刚刚有了一些不甚明显的轮廓。

2.矛盾冲突一:常四爷和二德子(从矛盾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老舍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偶然遭遇,产生了口角的冲突,从而再现了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

常四爷是一个正直爽快而又爱国的旗人,看不惯市面上的纷扰,更看不惯当差的二德子在他的面前抖威风而在洋人侵略中国之时不能冲锋打仗,但二德子就是一副典型的地痞嘴脸,胡搅蛮缠。

《茶馆》中的角色形象有何特点?

《茶馆》中的角色形象有何特点?

《茶馆》中的角色形象有何特点?
《茶馆》是由老舍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特点。

1. 王宝钏:
王宝钏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母性光辉的女性形象。

她深明事理,为了家庭的幸福奋斗不息,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2. 王利发:
王利发是一个浓墨重彩的政治角色。

他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反动势力,并通过权谋手段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3. 买办:
买办是一批聚集财富、自私自利的商人。

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阶层,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贪恋权力,喜欢投机买办的行为。

4. 洗头房老板娘:
洗头房老板娘是一个聚焦当时社会顽强生活状态的形象。

她通
过各种手段来获取生计,展现了普通百姓生存的困境和艰辛。

5. 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孤独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问题持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形象体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茶馆》中的角色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符号意义,通过他们的塑造,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茶馆》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 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

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

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

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

相反,他透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简述戏剧茶馆的人物塑造

简述戏剧茶馆的人物塑造

简述戏剧茶馆的人物塑造《茶馆》这部戏剧,简直就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人物众多,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像是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

作者老舍用心良苦,借助这间茶馆,把当时社会的百态尽收眼底,真是让人看了忍不住想笑又想哭。

1. 茶馆老板—王利发先说说王利发,茶馆的老板。

这个人啊,嘴巴上总是挂着笑,心里却盘算着生意。

他总是那种“笑面虎”的形象,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暗藏玄机。

你看他怎么经营茶馆,真是让人佩服。

他一边热情招呼顾客,一边把那些“喝茶不买单”的常客搞得头大。

他时常对这些人说,“喝茶不付钱,跟我没关系,你爱咋地咋地。

”可是一旦有新客人来,他又变得热情似火,生怕错过一个生意。

王利发这角色,真是个商场老油条,活得很精明,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

2. 常客—老舍说到常客,咱们不得不提老舍。

这个人绝对是个“吃瓜群众”,整天坐在茶馆里,看热闹,乐此不疲。

他那种无所谓的态度,常常让人捧腹大笑。

他总是调侃周围的人,有时夸张得让人觉得他是个笑话制造机。

比如,他会对王利发说,“你这茶馆真是热闹,简直是个社会百态的缩影。

”这句话里透着一股子无奈与调侃,让人忍俊不禁。

老舍就是个典型的“看客”,总能在旁边评头论足,却从不主动出击。

他的幽默感和对生活的调侃,让这个茶馆更加生动。

3. 士人—冯子铭冯子铭则是个悲剧角色,身上背负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他是个士人,读过书,有理想,但现实却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每次他在茶馆里抒发自己的抱负,总是引来一片冷嘲热讽。

人们一听他那些高谈阔论,心里都想着:“这家伙又来了。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话多,但内心又多少对他有点同情。

冯子铭常常像个“高尚的失败者”,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锯战,让人看得真是心疼。

通过他的角色,老舍揭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苦恼与无奈。

4. 流浪汉—赵老头赵老头是个流浪汉,身上散发着一股悲凉的气息。

这个角色就像是个“活标本”,随时随地都有故事可讲。

他总是带着一丝醉意,唠叨着自己的过去,仿佛整个世界都对他不公平。

老舍《茶馆》人物形象评析及鉴赏

老舍《茶馆》人物形象评析及鉴赏

所 有 人 都 在 为 生 存 不 断 寻 求 更 好 的 出 路
对 于 收 留 她 的 王 利 发 一 家 心 存 感 激 。 在
是 因 为 那 些 人 使 得 她 无 家 可 归 。 然 而 ,
源 的 庞 家 有 着 深 深 的 厌 恶 , 毕 竟 曾 经 就
同 时 , 她 也 对 作 为 这 一 切 不 幸 的 来
民 的 工 具 。 它 们 奉 行 命 令 , 不 对 事 实 加 以 思 索 , 一 步 步 暴
来 源 , 可 以 简 单 说 成 “ 工 具 ” , 一 种 统 治 者 用 来 统 治 人
那 宋 恩 子 、 吴 祥 子 所 代 表 的 这 类 人 , 便 是 人 民 灾 难 的 直 接
若 说 政 局 的 变 化 对 百 姓 生 活 的 影 响 不 那 么 明 显 的 话 ,
运 , 死 了 也 就 死 了 。
小 人 物 最 终 也 还 是 没 能 逃 过 悲 剧 的 命
为 一 个 当 时 社 会 的
延 残 喘 活 下 去 最 终 选 择 了 上 吊 自 杀 。 王 利 发 作
到 这 一 天 的 到 来 , 祖 业 保 不 住 了 他 也 不 想 再 苟
呢 , 不 知 怎 的 茶 馆 就 不 再 属 于 他 了 也 许 他 早 料
十 两 银 子 , 刘 麻 子 对 康 六 的 女 儿 开
挣 扎 的 人 们 。
抗 争 的 革 命 者 , 只 有 活 在 乱 世 中 绝 望 的
中 的 一 个 代 表 。 在 《 茶 馆 》 中 没 有 奋 勇
子 实 属 不 易 。 康 顺 子 只 是 当 时 无 数 悲 剧
的 时 候 , 这 样 一 个 明 辨 是 非 、 善 恶 的 女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分析:《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

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

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王利发:《茶馆》中的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

其性格特征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委曲求全,又处世圆滑,精明强干,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他身上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

这种双重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不敢得罪权势,为自身生计只能想方设法进行改良,最终被逼上绝路。

王利发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

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

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

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

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

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

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

浅析老舍《茶馆》中人物的类型化塑造

浅析老舍《茶馆》中人物的类型化塑造

浅析老舍《茶馆》中人物的类型化塑造老舍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就老舍在作品中运用的类型化塑造手法进行分析。

首先是茶馆老板王四爷,他是一个典型的小商人形象,口齿伶俐,精明干练,是这个茶馆的经营者和掌舵人。

他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市场脉搏,并善于安抚各个阶层的顾客。

他的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却也同样机敏,不择手段,常常以利益为先,虽非无耻之徒,却也显得有些额狠心。

王四爷的形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流连于民间,生计与信仰之间纠播不定的普通商贩。

其次是演员苏三,他是一位行色匆匆的大戏班子驻唱歌女,因某些原因经营困难,最终流落到了这个茶馆。

苏三经过多年的演艺历练,获得了相当的表演技巧,人称“凤凰毛”,在影响了一定的顾客的同时,她也博得了许多人的钦佩和敬意。

苏三从事演艺行业,深谙人心,通晓各种心计,是个聪明的人,常常在推销节目时使用巧妙的语言和愁眉苦脸。

但同时,他也被社会现实所折磨,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低头,和现实作斗争。

苏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明眼看着现实,却又苦于现实的行业人物。

再者是老泼妇田妈妈,她是一个标志性的老北京市民。

她喜欢大言不惭,咄咄逼人,每到茶馆就喜欢给卖豆腐的胡言乱语,讲一大堆冷笑话,把其他人逼得不得不听她说话。

她是典型的市井老妈,充满了市井的风味和文化背景,口音、村貌和仪态是读者心目中的典型老北京特征。

田妈妈的形象,一方面让作品在景观上达到了一种可以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另一种水平,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

最后是陈铁汉,一位因为矿难事故致残的矿工。

他深为市井人民所敬重,贵圣经、讲俗理,具有高度的道德操守。

他的生活是充实的,他与田妈妈甚是情谊,对她十分的尊重。

但他也同样面对着生活中的残缺不全,身体的残废,在这个茶馆中显得更为孤独和荒凉,他的形象为读者建构了一位坚强而真诚的新民族英雄。

总之,老舍在《茶馆》中刻画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分别从商人、演员、老北京市民和新民族英雄等不同角度展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

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

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

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

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

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当年那种发财致富心里。

但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在受到洋人、军阀、兵痞的压迫欺诈后,他表面上仍然像过去一样低声下气,内心里却产生了不平、恼火和愤慨。

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性格中出现了新的东西。

老舍紧紧抓住这一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写,真是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

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2.常四爷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

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对国家的衰败痛心疾首,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白银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现实。

他是一个正直的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他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救民族和国家,但是他却是爱着大清,爱着祖国,和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鲜明对比。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是他对二德子说的话。

几句犀利的言词,便亮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他爱国,他恨洋人,他十分愤恨这些“窝里反”的家伙,于是他会招惹祸端,差点导致和二德子拳脚相加。

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马五爷出面相劝,制止了斗殴的发生。

在得知马五爷的身份后,他说:“哼,我就不佩服这吃洋饭的!”常四爷对人贩子刘麻子说的“乡下怎么会弄得卖儿卖女”,这一句,又道出了社会的一个黑暗面。

可以说,常四爷的每句话都直指时弊,眼光非常敏锐,但这种敏锐,是由于他怀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腐败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而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脱口而出。

之后他又对刘麻子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这是对刘麻子这类社会渣子的愤恨和不齿。

最后两次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对话则是因了一块洋表,常四爷再次发出感慨,感叹国家的衰落。

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几次对话,充分展示了他爱清朝爱国家的心声,也表现了他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愤恨不满,但他的那种骨气,那种敢作敢为,以及那种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趋近丰满。

常四爷与秦仲义因一对母女讨饭而发生冲突,常四爷并不能理解秦仲义的那种高谈阔论,也并不能够苟同他的观点,他们之间矛盾的所在是对这个社会认识的上的矛盾。

秦仲义和常四爷都是爱国的,但是秦仲义却自负自傲,认为凭借他的实力,搞实业就能够让国家富强,故而对常四爷施给难民的小恩小惠不屑一顾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创立一番事业,他说道“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

”而常四爷根本不把秦仲义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瞎闹的所谓的“实业家”,而骨子里却连同情穷人的心都没有,所以他看到了这种种的社会现实,他看不到光明,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拯救这个国家,他没有秦仲义的那种不自量力,他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是以卵击石,他不能力挽狂澜,他只能眼看着大清国衰败下去,于是他痛彻心肺地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说这句话,并不是诅咒大清国,更不是盼着它完,正如他后面自己所言,他是爱大清国,怕大清国完,但正是这样一句肆无忌惮的言语,却遭到了逮捕,也正应了他那句“要完”的言语,像这样连言论自由都没有的国家,又怎么能够不完!我们由此看到,常四爷是一个清醒的爱国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负,他是一个普通的旗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正直的敢于说真话办实事的老百姓,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

他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常四爷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个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多么真诚的话!他又以自己是旗人来证明自己是爱大清的。

他在这一幕中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甭锁,我跑不了!”一个敢作敢为的硬汉子形象已经展现出来,他是当时社会少有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他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

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

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他能做的,只有坚守着他的气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3.秦仲义·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

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

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

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

他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但是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

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4.松二爷松二爷也是个旗人,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了他胆小怕事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

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5.刘麻子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

之后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

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

…6.唐铁嘴“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7.宋恩子、吴祥子“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贪婪、蛮横、霸道。

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

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

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桑的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