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练习题

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练习题

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练习题《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针对这首诗的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

一、诗句默写1、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1、题西林壁:题,()。

西林,()。

壁,()。

2、横看:()。

3、侧:()。

4、不识:()。

5、真面目:()。

三、诗句理解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答: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这句诗告诉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限制,要想全面、客观地了解事物,就需要跳出局部,从整体和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四、情境运用1、当你和同学一起参观博物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同一件展品有不同的样子,你会想到哪句诗?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当你的朋友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而灰心丧气,你可以用《题西林壁》中的哪句诗来鼓励他?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告诉他一次考试的失败并不能代表全部,要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五、拓展思考1、苏轼在写这首诗时,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你认为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答:苏轼借庐山的形象,告诉人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像庐山一样,充满了复杂和变化,我们需要以豁达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

2、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两句。

答: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写作练习请根据《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

铿然:象声词。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情趣?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

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

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

(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题西林壁试题及答案

题西林壁试题及答案

题西林壁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是______朝的文学家。

2.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下一句是______。

3. 题西林壁一诗中,诗人通过观察庐山,表达了______的哲理。

二、选择题1.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下列哪一句不是题西林壁中的诗句?A. 不识庐山真面目B. 只缘身在此山中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 横看成岭侧成峰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题西林壁一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通过对庐山的观察,表达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即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无法全面认识事物的真相。

2.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诗人想表达什么?答案:这句诗通过描述庐山从不同角度观察时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人们观察事物时的局限性。

四、翻译题1. 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翻译成英文。

答案:One cannot see the true face of Mount Lu, for one is in the mountain itself.五、论述题1. 结合题西林壁一诗,谈谈你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题西林壁一诗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象,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诗人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只有站在山外,才能全面地认识庐山。

这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因为过于接近而难以看清事物的真相,而旁观者由于没有直接参与,反而能够更客观地分析问题。

小学语文 题西林壁 课后练习题

小学语文 题西林壁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下列成语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 苏轼与()合称“三苏”。

A.弟苏辙、妹苏小妹B.父苏洵、弟苏辙C.父苏洵、妹苏小妹D.苏秦、苏武3. 苏轼是()之一。

A.初唐四杰B.八大怪人C.三圣D.唐宋八大家4. 以下词语中的“题”与《题西林壁》中的“题”意思相同的是()A.话题B.题诗C.试题D.练习题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明白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A.经过反复观察,结果才会准确B.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会有不同C.观察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D.经过连续观察,结果才会准确二、填空题6. 课内阅读1.默写《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代诗人_______写的。

告诉我们_____。

7. 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 )。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2)诗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填诗中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给下列诗句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 )蓑笠,(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杨柳( )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3)遥望洞庭山水( ),( )银盘里一( )螺。

(4)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9. 组词。

峰( )侧( )疑( )酒( )烽( )测( )凝( )洒( )10. 给下面两句话在不同位置加上标点,使之变成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

1.五年级战败了四年级获得了冠军2.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三、连线题11. 把诗句与其相对应的意思连线。

题西林壁试题及答案

题西林壁试题及答案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一:解释下列词题:__西林:____只缘:_____不识:____ 横看:__二:《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参考答案:题:书写西林:西林寺只缘:只是因为不识:不知道横看:正面看二1、宋苏轼三苏《惠崇春江晓景》横侧远近高低庐山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专项练习(解析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专项练习(解析版)全国通用

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专项练习A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答案:B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蕴含深刻哲理。

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C《游山西村》《山中留客》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题目。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两首诗中“留客”一词,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游山西村》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山中留客》通过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五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测试题(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测试题(含答案)

《题西林壁》测试题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分)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朝________。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唐苏轼B.宋王安石C.明王安石D.宋苏轼答案:D解题思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文学常识2.《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A.题目B.题写C.标签、书签D.品评、评论答案:B解题思路: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西麓。

题壁诗在宋代很盛行,由于当时印刷能力有限,题壁诗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只要写在石壁上,南来北往的行人见而读之,也就传播开来。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字义理解3.诗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的意思是( )A.因为B.沿、顺着C.攀援、攀登D.依据、凭借答案:A解题思路:这句诗的意思是,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缘”的意思是因为。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字义理解4.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下面说明了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B解题思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表面上是说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认知,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也就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5.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下面诗句也是游览庐山而作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

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

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一:解释下列词题:__西林:____ 只缘:_____不识:____ 横看:__二:《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题西林壁》阅读答案题:书写西林:西林寺只缘:只是因为不识:不知道横看:正面看二1、宋苏轼三苏《惠崇春江晓景》横侧远近高低庐山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分)
1.“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
A.试题
B.书写
C.标题
D.姓氏
答案:B
解题思路:古人常在墙壁、书画、器物上题诗,“题”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书写”。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字义理解
2.关于《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和仲,号少陵野老、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B.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C.苏轼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D.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

答案:A
解题思路:A选项苏轼号“铁冠道人”,杜甫号“少陵野老”。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文学常识
3.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下面说明了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B
解题思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表面上是说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认知,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也就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形态是不同的。

B.这首诗寓意深刻,诗句辞藻华丽,匠心独具,这正是苏轼语言的一种特色。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D.这首诗暗含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答案:B
解题思路: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并不华丽,而是非常浅显。

深入浅出,是苏轼语言的一种特色。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
5.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下面诗句也是游览庐山而作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答案:A
解题思路:A是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B是杜甫《望岳》中的诗句,描写泰山;C 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D是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文学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