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也……”句式的逻辑语义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即使P,也Q”句式语用误用的几点分析

关于“即使P,也Q”句式语用误用的几点分析

学者皆倾 向于把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即使 ” “ 和 哪 怕 ” 副词 “ ” 与 也 分别 构 成 的让 步 句 归 为 同 一 类 句 式, 只是用 不 同的连词 而已 , 就连 面 向 日韩 留学 生教
授 的初 、 中级 HS 教材 中 , 一 律将 “ K 也 即使 ” “ 与 哪 怕” 在语 用方 面视 为一 类 。但 是 当留学 生用 这 两个 连词进 行对 话 训 练 时 , 常 常 产 生 误 会 , 交 流 中 却 使 断; 并且 在 习题 训 练 时也 成为 出错最 多 的 地方 。可 见“ 即使 P 也 Q” 式与 “ , 句 哪怕 P 也 Q” , 句式在 语义 语用方 面是存在 差异 的。 本文 就 以上 两点对 “ 即使 P, Q” 式在 语 义 也 句 语用方面 与 “ 怕 P, Q” 式 和 “ 使 PQ”Ho vT i mot ae te r a y ea e s h a tgr , hc a n rb msnC i s . wce, s c s hyac l s gr da e me aeoy w i l dt mayp ol h ee n n s wa r d t s c he o e i n
Th ayss o iu e o a mais o e An l n M s s fPrg tc f i
’ P adQ”S nat a Srcue Ⅱ , n y tci t tr c l u
YAN — a Zih n
(co l f oe agae, hn zo oee f no t nT cn lg, hnz o 114 C i ) Sho ri Ln ugs C aghuC lg fr i eh o y C agh u23 6 , h a oF g u l o I ma o o n

即使灬也灬什么关系的复句

即使灬也灬什么关系的复句

即使灬也灬什么关系的复句
“即使……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所引导的分句一般是表示尚未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也,是表示肯定或确定的语气助词,用于加强对前一分句假设的肯定或确认。

这两个词语常用于表达一种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仍然会产生某种结果或影响的语义关系。

例如:即使你不喜欢这份工作,也应该尽力做好它。

在这个例子中,“即使”引导的分句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即“你不喜欢这份工作”,而“也”引导的分句则表示在这种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即“应该尽力做好它”。

这种复句结构常用于表达一种在困难、挑战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或努力的态度。

它强调了在面对不利条件时,我们仍然应该积极行动或保持积极的心态。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语义和语境会对“即使……也……”复句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确切含义。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假设复句:「……即使……,也……。」

假设复句:「……即使……,也……。」
後半句猜測結果
「如果/假若……」句式 所說的事情是還未發生的, 後半句的結果會因應前半 句的假設情況而改變。
前半句提出假設的情況
如果/假若下午天氣轉壞,
我們就不去游泳。
後半句猜測結果
意思是:去不去游泳視乎 下午的天氣會否轉壞。
而「即使……也……」句式說 的不是未發生的事,而是在任 何情況下都不會改變的事實。
即使劃破玻璃,也不能偷取 到珍貴的展品。
(2) 裝上「變色玻璃」後,外面
的人即使望向室內,也 瞧不 見室內的情況。
練習室 你們再根據工作紙上各 前分句的情況,選出適 當的後分句。
練習室
要遵守交通規則。
要放棄理想。 要亂過馬路。 不應該在上課時睡覺。 應該找人傾訴。
不應該説傷害別人的話。
不要輕易放棄。
要放棄理想。 要亂過馬路。 不應該在上課時睡覺。 應該找人傾訴。
不應該説傷害別人的話。
不要輕易放棄。
不能驕傲自滿。
(5)
你即使很生氣,也不應該 説傷害別人的話 。

你們認識了假設句 的特點後,一起做 下面的續句練習。

即使發生沖天大火災,也 不會 嚇倒英勇救人的消防員。

即使我和小狗的衣服多厚, 也 抵受不了寒氣的威力。
不能驕傲自滿。
(1)
我們即使遇到困難, 也不要輕易放棄 。
練習室
要遵守交通規則。
要放棄理想。 要亂過馬路。 不應該在上課時睡覺。 應該找人傾訴。
不應該説傷害別人的話。
不要輕易放棄。
不能驕不應該 在上課時睡覺 。
練習室
要遵守交通規則。
要放棄理想。 要亂過馬路。 不應該在上課時睡覺。 應該找人傾訴。
不應該説傷害別人的話。

“尽管”“虽然”与“即使”的用法分析

“尽管”“虽然”与“即使”的用法分析

“尽管”“虽然”与“即使”的用法分析本文在语料调查的基础之上,从句法、语义和使用语境三个方面辨析“虽然”“尽管”“即使”的差别以及组合规律。

明确“虽然”“尽管”“即使”的词汇意义,说明三者所要求的语义环境,在句法层面的组合方式以及语义搭配的选择限制。

在句法方面,这三个词常常作为关联词组成转折复句,表现为两个分句预设的对立。

在语义方面,这三个词都有连词词性,表示让步。

在语用方面,这三个词通常带有转折语气。

在词典的编纂和课堂教学讲解中,应细化对这三个词语的说明。

标签:尽管虽然即使句法语义使用语境一、引言(一)选题依据“虽然”“尽管”“即使”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难点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存在明显的问题:1.分句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2.关联词语使用错误。

造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学习汉语过程中难免的,如果从教学的角度寻找原因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所编写的工具书注释过于简单,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讲解过程过于粗疏。

因此,未来的工具书编写与教学安排应着重考察研究语法现象出现的条件和用法,以便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尽管”“即使”这三个连词,本文对这三个连词的研究是建立在邢福义(2001)让步转折语义基础之上的,包括对“尽管”“虽然”“即使”这三个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的研究。

“虽然”“尽管”“即使”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留学生容易混淆的连词。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具体分析,考察三者的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进而为语言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三)研究现状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虽然、尽管、即使”所组成的复句的归类和分类这个角度来考察。

由于目前对复句的分类有很多种,复句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因而影响到句式的归类。

从复句的语义关系出发,认为“虽然、尽管、即使”所组成的复句表示带有虚拟性的让步转折关系,属于让步转折句。

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的问题研究

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的问题研究

2018.11本版编辑/·高中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的问题研究语知云飞笔者任教高级阶段留学生(除例句中出现的“学生”外,本文所说的“学生”均指“留学生”)汉语写作课,选用的教材是岑玉珍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发展汉语(第二版)高级写作》,其中第15课《职业理想与道德》的训练重点之一是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

而留学生在运用此句式进行推论时,经常出现一些偏差。

笔者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依据,总结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时出现的问题,同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以此探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情况“即使……也……”句式的让步条件分为已然的和未然的两种。

“未然的让步条件也称作假设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说话时,这种让步条件还不存在,但是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的假设。

……‘即使’引出的是已然的情况,全句是真言句,不是假设句,指出就是这样的极端不好(或不利的)的条件下,用‘也’引出的结果仍然存在或再现。

”因此,“即使……也……”是让步复句的一种,“偏句表示让步,正句表示结论或结果不会改变”。

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正是利用了让步复句的这一特质,不但可以增加观点的可信度,还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

范文《英国记者卡特的新闻照片》中,英国记者卡特因一幅新闻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摄影奖而受到众议。

照片以非洲苏丹大饥荒为背景,一只大鹰正用贪婪的目光等待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女孩。

人们纷纷指责卡特没有同情心,而范文作者却认为卡特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不应给予过多批评。

文中写道:“即使他救下那个小女孩儿,可如果当时世界上的人们不了解苏丹饥荒的严重程度,不尽快援助他们,小女孩儿最终也还是会饿死。

”“这样的分析,退后一步地设想,如果没有进行真实的灾难报道,而是先救小女孩儿,结果那只大鹰飞走了,全球没有注意到这场灾难并立即开始营救,那小女孩儿仍然会得到同样的结局,是和当时不救她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不该过分责备记者。

“哪怕”与“即使”句式对比分析

“哪怕”与“即使”句式对比分析

“哪怕”与“即使”句式对比分析李向阳【摘要】“哪怕”与“即使”都是表让步转折连词的典型代表,但是,它们所在的基本复句格式“哪怕A,也B”与“即使A,也B”无论在形式、意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在语表形式上,它们在前后分句及整体句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语里内容上,它们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也不尽相同;在语用价值上,两个句式的传信功能、着意焦点和表述效果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5)008【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哪怕A,也B”句式;“即使A,也B”句式;语表形式;语里内容;语用价值【作者】李向阳【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历来的专家学者,都把“即使”与“哪怕”当做同一类复句,一般在研究让步连词时会选择其代表词“即使”而很少对“哪怕”进行系统研究。

很多研究“即使”的文献中,“哪怕”只是顺带被提起。

但是从构词的历时发展上来看“哪怕”与其他表示让步的连词如“即使”“即便”“即令”“就算”“就是”“纵然”等,有着不一样的构词方式[1]。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明确指出,“那怕”(“哪怕”)与“即使”“就是”等词不属于一个系统。

[2]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哪怕”句和“即使”句的区别加以探析。

我们从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即“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里内容”三方面对“哪怕A,也B”和“即使A,也B”两个句式加以分析,为便于描述,以下简称“哪怕”句和“即使”句。

语表形式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3]。

具体表现为句式的外部形式特征,包括关系词、前分句、后分句及整体句式的各项特征。

(一)前分句的情况。

1.关系词“即使”有时可以替换为“虽然”“尽管”,而“哪怕”不能。

“虽然”和“尽管”都是典型的让步转折关系词。

邢福义在《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中明确指出“一般认为‘即使’句中的p是假设,其实有时也指事实[4]。

“即使P,也Q”与上文间的语义关系及其分析——兼及相关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即使P,也Q”与上文间的语义关系及其分析——兼及相关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即使P,也Q”与上文间的语义关系及其分析——兼及相关
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徐燕青
【期刊名称】《莆田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9)1
【摘要】考察叙述文体(小说)中“即使P,也Q”(简称“句式”)与上文之间的语义关系及相关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句式与上文间的语义关系共有8种类型,但它们在使用频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因果和递进关系。

认为因果、递进关系的形成分别是语义的匹配性要求、表达方式与语用策略使然。

此外,还对它们以高频率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关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

【总页数】8页(P61-68)
【关键词】“即使”句;语义关系;语义特点;关联词语;频率
【作者】徐燕青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中国"语义源流辩正--兼及"口、邑、或、国"相关义间关系
2.一种基于语义关系图的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
3.《蒙古语名词语义信息词典》中的一价名词语义
关系分析4.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5.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即使p,也q”类假设复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新资料

“即使p,也q”类假设复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新资料

“即使p,也q”类假设复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初等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相当于汉语言本科专业一年级下册。

学习了关联副词“也”、“又”、“再”;学习了因果关系复句“因为p,所以q”、转折关系复句“虽然p,但是q”、一致假设复句“如果p,就q”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语法目标:掌握“即使p,也q”类复句的基本关联词语。

(2)语义目标:理解“即使p,也q”分句间的让步、转折、假设等逻辑关系。

(3)语用目标:体会“即使p,也q”类复句表示的坚定和无奈的语用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即使”等连词的意义和用法;(2)“即使p,也q”类复句前后分句间的假设、让步、转折等逻辑关系;(3)学习“即使p,也q”类复句表达坚定和无奈的语言模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环节(一)语法的引入和讲解(10-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晴天的图片,再出示一张爬山的图片。

教师问:第一张图片天气怎么样?(晴天)第二张图片他们在干什么?(爬山)我们可以说:要是明天是晴天,我们怎么样?(就去爬山)教师出示一张雨天的图片,再出示一张雨中爬山的图片。

教师问:要是明天下雨,我们怎么样?(也要去爬山)。

教师依次序指着这四幅图,再说一遍句子。

教师说:如果明天是晴天,我们就去爬山;如果明天下雨,我们也去爬山。

这个句子可以说:【PPT出现】:即使明天下雨,我们也要去爬山。

教师读例句,带学生读一遍。

再点学生单个读。

教师说: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出示一张北京天安门或长城的图片。

教师问:这是哪儿呀。

(天安门/长城/北京/中国)对,这是中国,你们想去中国留学吗?(想)要是父母不同意你去中国留学,你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说:(即使父母不同意,我也要去中国留学。

)教师带学生齐读,然后个别读。

教师出示一张豪华别墅中夫妻争吵打架、地面一团糟的图片。

教师问:这是他们的家。

从图片上看,他们有钱吗?(有)但是他们幸福吗?(不幸福)对,因为他们天天吵架打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使……也……”句式的逻辑语义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张凯悦(1988—),女,山东省寿光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摘要:语义一直是复句研究的重点,而复句的语义研究离不开逻辑研究。

本文通过对以往即使复句的逻辑研究和语义研究进行综述,梳理这一句式逻辑语义研究的脉络,以期对后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现代汉语;“即使……也……”句式;语义
即使句的逻辑语义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使句的语义研究和即使句的逻辑研究。

逻辑研究是语义研究的基础,语义关系是逻辑关系的外在表现,但是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即使句的语义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悉心分析可以发现对即使句的归类问题和分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对“即使p,也q”的内部语义关系和外部语义关系为基础进行的。

内部语义关系考察的是分句p与q之间的关系,外部语义关系考虑的是p、q与语境前项的关系。

在近年的诸多学位论文中,也是通过对p、q与外部语义的关系对即使句作分类,进行考察研究的。

唐凤燕(2003)将“即使……也……”句式根据“也”表类同语义,分为对比式和类比式,考察研究句式的表意关系。

[1]朱珏(2008)对即使句的语义分析是从句式的外部语义环境探析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进行的。

在分析句式的外部语义环境时根据前项的有无进行分类,并根据显
性前项与句式的关系作了具体的分类。

在对即使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分析过程中,分别对“即使”分句和“也”分句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考察,然后通过“类比式”和“补充式”两类句式对整个句式的内部语义结构作了分析。

[2]龚一文(2011)分别对“即使”“也”进行了内部语义研究,又对句式与前项的关系进行了外部语义环境考察。

他先通过让步和极端两个语义对即使做了语义考察,再而通过“也”与”还”“都”的比较,对“也”的语义作了分析,最后对语境前项的显与隐做了考察,从而完成了他对这一句式的语义分析。

[3]
逻辑研究一直是复句语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文熊(1980)认为逻辑关系、事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复句分句与分句之间关系的基本表现。

[4]张学成(1999)指出事理关系、认识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对复句语义进行分析时的三种基本层面。

[5]即使句的逻辑关系,是即使句语义研究的重要方面。

王维贤(1994)认为带有让步转折关系的即使句(表示为即使a,也b)成立的条件是建立在预设“am1 ˉb[1]”基础之上。

如果am1 ˉb不成立,那么表示让步转折关系的“即使a,也b”句式不成立。

[6]刘雪春(1998)从逻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即使……也……”句式的逻辑意义一般是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或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常常表示联言判断,与特定的假言判断处于矛盾关系。

[7]吕明臣、佟福奇(2012)从逻辑语义出发,认为“即使……也……”的基础
逻辑意义是联言命题,表示pˉq,即同时承认p和ˉq的存在。

为了方便理解举例“即使下雨也去”p表示“下雨”,ˉq表示“去”。

而在逻辑上有“pˉq”=“ˉ(p→q)”,从而推知“即使……也……”这一格式表达了“ˉ(p→q)”的含义,,而这一含义有以“p→q”为前提,这个前提一般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有关。

进而通过逻辑推理结构分析得出相对于预设“p→q”,ˉq才是“即使……也……”的逻辑意义。

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即使……也……”整体意义是逻辑意义和相关推理结构语言话的结果。

“即使……也……”句式的整体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评估某种(事实或结论)必然性,即ˉq是一种必然,不受q制约。

二是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有时句式表达了与常理相悖的结果,意义在于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

三是表明主观态度或观点,通过对违反常理现象的描述,引起受话人的注意,表明说话人的主观观点,从而达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最后根据cp系统对该句式的语义生成机理作了解释。

[8]杜国平(2011)通过对三个具体“即使p,也q”语句从否定语句、语用断定、类传递关系、前件分解、为真情况、为假情况、与支命题的关系七个方面进行逻辑特征分析,得出结论,即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联言判断两种逻辑关系都不能完全解释即使句的逻辑特征。

并提出“即使p,也q”句式是“在通常情况ω下,即使p,也q”的省略表达,推理关系是“ω,p├ q”它是相对于“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而表达
的,其中“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是它的语用断定;“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是它所反驳的推理关系。

[9]这一研究对“即使p,也q”的逻辑关系做了深入细致具体分析,但是作者本人也坦言,只是选取了特例作为分析,可能不代表所有“即使p,也q”语句的一般特征。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事件a在最大可能上出现并非事件b的结果;m1表示最大可能,逻辑符号,表示逻辑关系“非”——笔者注。

举例“即使今天下大雨,我也要去。

”成立的预设是“今天下大雨,在最大可能上我不去。

”事件a是今天下大雨,事件b是我去,b事件是我不去。

[1]唐凤燕.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朱珏.“即使……,也……”复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龚一文.“即使”的篇章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张文熊.怎样分析复句中各分句见间的关系[a].逻辑与语言研究(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张学成.再论复句语义的三种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
[6]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刘雪春.“即使……也……”式复句的逻辑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
[8]吕明臣,佟福奇.“即使……也……”的语义分析[j].求索,2012(1).
[9]杜国平.“即使p,也q”句式的逻辑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