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的移动复习教案1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4.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2.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材料。

3. 文具、草稿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利用示例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3. 以实例或实验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感受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四、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和要点。

2. 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出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高二化学平衡移动技巧教案

高二化学平衡移动技巧教案

高二化学平衡移动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基本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平衡移动的计算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平衡移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平衡移动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酸碱中和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玻璃仪器。

2. 实验环境,安全的实验室环境和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操作。

3. 教学资料,化学平衡移动的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案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反应物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3. 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计算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平衡移动的计算和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移动的技巧和方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化学平衡移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平衡移动的理解和应用。

6.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移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基本技巧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七章化学反响速率与化学平衡〖课题〗第三课时化学平衡移动〖复习目标〗(1〕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及应用〖教学重点〗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以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教学过程〗【知识精讲】1、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可逆反响到达平衡状态以后,假设反响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到达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 2〕过程(3〕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响速率的关系①v 正 > v 逆,平衡向正反响方向移动。

② v 正 = v 逆,平衡不移动。

③ v 正 < v 逆,平衡向逆反响方向移动。

(4〕平衡移动会伴随着哪些变化①反响速率的变化 (引起平衡移动的本质,但速率变化也可能平衡不移动),主要看 v 正与 v 逆 是否相等,如果 v 正≠v,那么平衡必然要发生移动,如v 正、 v 逆 同时改变相同倍数,那么平衡不移动。

逆②浓度的变化,平衡移动会使浓度变化,但是浓度的变化不一定使平衡移动。

③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变化。

④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⑤颜色的变化 ( 颜色变化,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⑥混合气体密度的变化。

⑦转化率的变化。

⑧温度变化( 5〕影响因素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以下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平衡体系条件变化速率变化 平衡变化 速率变化曲线v 正、 v 逆 均增大,增大反响物的浓度且 v ′>v 正向移动正′逆任一平衡体系v 正、 v 逆 均减小,减小反响物的浓度逆向移动且 v 逆 ′>v 正′v 正、 v 逆 均增大,增大生成物的浓度逆向移动且 v 逆 ′>v 正′任一平衡体系v 正、 v 逆 均减小,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正向移动且 v 正 ′>v 逆′正反响方向为气体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v 正、 v 逆 均增大,且 v 逆 ′>v 正′逆向移动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减小压强或降低温度v 正、 v 逆 均减小,且 v 正 ′>v 逆′正向移动任意平衡v 正、 v 逆同等倍数或反响前正催化剂或增大压强增大后气体化平衡不移动学计量数v 正、 v 逆同等倍数和相等的负催化剂或减小压强减小平衡2、勒夏特列原理及应用(1〕勒夏特列原理①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或压强〕 ,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电子教案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电子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主讲人:张军贵 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提高归纳思维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教学过程:【复习】:化学平衡的定义,特征 【引入】: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方向:由v 正和v 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 正<V 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 正>V 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 正=V 逆 ,平衡不移动。

【过渡】:哪些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正反应速率2、温度:升高温度,可以加快正逆反应速率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4、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的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观看实验视频)分析,得出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过渡】:这是从实验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从速率-时间图像上解释:(可让学生画出图像自己解释)。

旧平衡V 正=V 逆条件改变v 正≠v 逆一段时间后新平衡 V '正=V '逆【总结】:1.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只能使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改变生成物的浓度,只能使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

2.只要正反应速率在上面,逆反应速率在下面,即V正﹥V逆,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是增大反应物浓度,还是生成物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减小浓度,新平衡条件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状态。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够预测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浓度变化预测。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如何预测浓度变化。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试管、实验物质、平衡常数计算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有关化学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化学平衡。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一种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2. 实验二: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浓度,并预测浓度变化。

四、讨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预测。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设计平衡反应实验,并计算平衡常数。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对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

板书设计:化学平衡- 概念及影响因素平衡常数- 计算方法- 反应物浓度计算- 浓度变化预测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巩固化学平衡理论知识。

2. 准备下节课参与化学平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学习化学平衡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考点/易错点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反应物→生成物(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考点/易错点3勒夏特列原理: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这种改变,不是“消除”这种改变②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平衡、水解平衡等),未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③平衡移动原理只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概述:这个移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平衡的概念。

通过使用移动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探索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学会如何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此外,教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 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2. 化学平衡的教科书或在线学习资源3.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4. 实验记录表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 使用移动设备展示一段关于化学平衡的视频或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平衡的思考。

-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例如:“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平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 知识探索:-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阅读相关教科书或在线学习资源,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

-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例如酸碱中和反应。

-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收集实验数据。

-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上的数据分析工具,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4. 知识应用:-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究如何改变平衡位置。

-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上的模拟软件或在线实验平台,进一步探索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

5. 总结和评价:- 学生撰写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的总结报告,包括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

-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 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的评估。

2. 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评估。

3. 学生总结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评估。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二、化学平衡的移动复习教案(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平衡平衡破坏新条件下的新平衡V正=V逆 V正≠ V逆 V正'=V逆'各组分百分含量:组成百分含量:发生改变保持新的一定保持一定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

如果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百分含量也就随着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见后)(三)勒沙特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1.: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则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就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增大压强(缩小容积)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扩大容积)向气体体积增加的方向移动温度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注意:(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对V正和V逆的影响大小不同,而导致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见后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图像分析)。

(2).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在新条件下使V正和V逆的大小重新达到相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重新达到保持不变。

但速率大小和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与原平衡并不相等。

(3).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的主要方法:①根据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大小判断: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根据生成物或反应物百分含量的变化判断:若反应物含量减小或生成物含量增加,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反应物含量增加或生成物含量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根据气体平均分子量的变化来判断:当平衡组分全部是气体时,M气体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M气体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的移动复习教案1-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高三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考点8--2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第II课时)一. 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解析: 预计今后的高考有下列趋势:一是保持对传统知识点的考查,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化学平衡的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有关平衡的计算题,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掌握;二是依然会注重对考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考查,如运用图像、等效平衡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更会注重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平衡移动理论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等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理解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④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

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⑤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2.解析: 围绕考纲我们应掌握如下要点:①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简单计算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③可逆反应的特点④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及标志⑤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⑥等效平衡⑦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化学平衡是高考必考点,也是难点,因此在复习中要提出凝点,配以相关练习来巩固复习效果。

(一)教学基本流程知识梳理→例题精析→目标检测(二)教学情景第II课时击破考点七:考查平衡移动知识例7:可逆反应: 3A(g)3B()+C()(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和C可能都是固体B.B和C一定都是气体C.若C为固体,则B一定是气体D.B和C可能都是气体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平衡移动知识,重在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条件可对各选项逐一分析。

选项A中,如果B和C都是固体,则无论平衡怎样移动,反应混合物中的气体只有A一种,A的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温度升高而改变,所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温度升高而改变,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C中,当C为固体,B为气体时,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由于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有更多的固体C生成,使反应混合物中气体的总质量相应减小,而气体分子数保持不变,所以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应变小,若C为固体,而B为非气体时,则反应混合物中的气体只有A,这与选项A情况相同,不符合题意要求,所以只有当C为固体时,B必为气体,才符合回意要求,选项C符合题意.既然选项C符合题意要求,则选项B一定不符合或意要求。

选项D中,如果B和C都是气体,则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由于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混合物中气体分子数相应增大,而反应混合物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为气体)。

所以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选项D符合题意击破考点八:平衡移动原理例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 X(g)+b Y(g) c Z(g)+dW(g),反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21,当再次达平衡时,W 的浓度为原平衡时的倍.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a +b <c +d C .z 的体积分数增加 D .X 的转化率下降答案:C击破考点九 :等效平衡的考查例9: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 和1molB ,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 的浓度为cmol/L ,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4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时C 的浓度仍为cmol/L 的是 ( )A. 4molA+2molB +++1molD C. 2molC+1molD+1molB +1molD 答案:D解析:由“达到平衡时,C 的浓度仍为cmol/L”应想到等效平衡问题,然后再根据题中“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及反应方程式可知应从等温、等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即第1类等效)角度进行判断,因此A 项不符题意,而对于B 、C 、D 选项来说按照“一边归零”的方法,把初始状态的1molA+++1molD 、 2molC+1molD+1molB 、3molC+1molD 可分别转变为2molA+1molB+、(4/3)molA+(5/3)molB+(1/3)molD 、2molA+1molB ,故知D 项正确;B 、C 项不符题意点拨:当题中出现同一反应的两个平衡状态中某一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分数、浓度、物质的量相同或两种反应的起始量经转化存在相等量时,则首先想到等效平衡问题,然后再分析反应的条件及反应前后的化学计量数是否相等而归为等效平衡的类型,最后再根据等效平衡中存在的关系或要求解答即可击破考点十 :考查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例10: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 Z+W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 、Y 、Z 、W 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A .Z 、W 均为气体,X 、Y 中有一种是气体B .Z 、W 中有一种是气体,X 、Y 皆非气体C.X、Y、Z、W皆非气体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答案:A解析:经常有一些同学错选B,认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其实,图象告诉我们的是:增大压强,加快了正、逆反应,但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由此而导致平衡向左移动.而压强的改变,只影响气体反应的速率,选项B所言的X、Y皆非气体即其正反应速率不受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设计意图】落实考点。

目标检测:1.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L-1,在温度不变时,把容器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使其重新达到平衡,A的浓度为·L-1,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平衡一定向右移动B.B的转化率降低C.D.C的体积分数降低答案:A解析:本题可采用虚拟的方法来解答。

假设把容器扩大到原来的2倍时.平衡不移动(虚拟),则这时A的浓度由mol·L-l变为0. 25 mol·L-l,而事实上A的浓度为mol·L-1,然后再由虚拟状态回到事实.A的浓度由mol·L-1变为mol·L-1,平衡向生成A的方向即本反应逆反应方向移动。

与备选选项对照,只有A项不正确。

2.气态可逆反应m A(g)+n B(g) p C(g)+q D(g),符合下图,试用“>”或“<”填(1)~(3)题.(1)温度T1▲ T2.(2)压强p1▲ p2.(3)m+n▲ p+q.(4)正反应为▲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答案(1)>(2)<(3)>(4)吸热3.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1的是 ( ) A.4molA和2molB B.3molC+1molD+1molB C.2molA十1molB十3molC十1molD D.3molC 十1molD答案:D解析:根据“C的浓度仍为w mol·L-1”及“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知这是等温等容下的等效平衡,故利用极端转化的方法知D符合。

4.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交点表示建立平衡时的温度或压强,其中正确的是答案:A、C解析:曲线交点表示建立平衡时的温度或压强,升高温度,增加压强,、均增大,B中,D中、走向均减小,则B、D均错;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增加压强,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配餐作业:(A级)1..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的是()A.夏天,打开啤酒瓶时会在瓶口逸出气体B.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压缩氢气与碘蒸气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颜色变深D.将盛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混合气的密闭容器置于冷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答案:C(B级)2.在2L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2N0(g)+2C0(g) =N 2(g)+2C02(g)∆H= kJ·mo I -1。

起始反应时NO和CO各为4mol,10秒钟后达到化学平衡,测得N2为lmol。

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前5秒钟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 I(L·s)-1B.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将减小,逆反应速率将增大C.达到平衡后,反应速率的关系有: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往容器中充入lmol 02,正、逆反应速率都不改变答案:C3. 在恒温、恒压下,反应N2 (g)+3H2(g)2NH3(g)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Ⅰ.N2、H2的起始浓度分别为1 mol / L和3 mol / L;Ⅱ.NH3的起始浓度为4 mol / L。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途径Ⅰ与途径Ⅱ所得混合气体的百分组成相同B .途径Ⅰ的反应速率v (N 2)与途径Ⅱ的反应速率v (NH 3)的比值为1∶2C .途径Ⅰ所得NH 3的浓度与途径Ⅱ所得NH 3的浓度之比为1∶2D .途径Ⅰ与途径Ⅱ所得平衡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答案:C4. 已知:4NH 3(g)+5O 2(g)4NO(g)+6H 2(g). △H=-1025KJ/mol 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答案:C5.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H 2(g) +I 2(g) 2HI(g),在温度T 1和T 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A .T 1>T 2,ΔH >0B .T 1>T 2,ΔH <0C .T 1<T 2,ΔH >0D .T 1<T 2,ΔH <0答案:D6. (2012年杭州学军中学高考模拟测试5月)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 2(g)+3B 2(g)2AB 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 表示温度,n 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如图可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T 1碘化氢的量时 间T 2A .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B.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C.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且T2>T1D.b点时,平衡体系中A、B原子数之比接近1∶3答案:D7.(13·肇庆市二模)经一定时间后,可逆反应aA+bB cC中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