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4.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2.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材料。
3. 文具、草稿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利用示例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3. 以实例或实验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感受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四、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和要点。
2. 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出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学准备:幻灯片、平衡反应的实验器材、化学品、平衡反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反应,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平衡反应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定义。
2.讲解如何计算平衡常数。
3.介绍Le Chatelier原理,讲解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平衡反应的实验操作。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四、讨论(10分钟)1.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五、练习(10分钟)1.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平衡反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移动

【实验探究一】课本P26实验2—5 【实验目的】: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正反应
Cr2O72-+H2O
【实验现象】: 橙色
逆反应
2CrO42-+2H+
黄色
课本P27 表格 滴3-10滴浓硫酸 滴3-10滴NaOH
实验方案
Fe3+ + 3SCN-
Fe(SCN)3
0.01mol/L KSCN溶液
1滴管
平均分成三份
0.005mol/L FeCl3溶液
6滴管
溶液变红
步骤一
步骤二
浓KSCN溶液 5滴
饱和 FeCl3溶液
5滴
0.01mol/L NaOH溶液
5滴
溶液红色加深
溶液红色加深
溶液红色变浅
步骤三 步骤三
有红褐色沉淀出现
6滴管
平均分成三份
K2Cr2O7 溶液
10滴 浓硫酸
溶液橙色加深
K2Cr2O7 溶液
10滴 0.01mol/L
NaOH溶 溶液橙色变浅
液
黄色加深
K2Cr2O7 溶液
2、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①浓度
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 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使平衡正向移动。
V
V
V(正)
V(正)
V(正)=V(逆)
当 m + n > p + q时:
V
V
V(正)
V(正) V(逆)
V(正)
V(逆)
0
增大压强
V(逆
V(逆) )V(正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包括浓度、压强和温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和预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验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相关试剂、试纸、酒精灯等。
3. 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化学平衡的观点,诠释化学平衡的挪动及其影响因素。
(2)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挪动。
(2)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挪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挪动。
得出结论:浓度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挪动;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挪动。
得出结论: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其他因素,如催化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和评判。
4. 总结归纳(1)总结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合成氨工业、燃料电池等。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这一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态的条件以及如何调节平衡位置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平衡过程中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分析该单元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二单元,属于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化学平衡和平衡移动的条件展开,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材中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 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 -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 浓度的变化 - 温度的变化 - 压强的变化 - 催化剂的存在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概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但是对于平衡状态的形成以及影响平衡位置的条件可能并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实际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的深入理解3. 教学方法•指导性讲授结合示范实验:通过教师的指导性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基于自主学习的“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习, 由实验 、 总结 、 图表的抽象到具体 的表述方式学 习 及 自主学习习惯 的培养。
4 . 教材 过程
通过一则工业生产 隋景引入课题 . 接着再让学生结合 学案流程图 自己思考 、 交流、 归纳总结 , 并填写学案 中 的相关问题 , 从而得出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在教学 过程 中,采用教师点拔与学生 自主探索相结合 的方 法, 并用练 习加 以检验 和巩 固 . 从而完成对知识 的发 现和接受 , 真正使 书本知识变成 自己的知识 。 2 . 化 学平衡 的 移动
l m o l / L N a O H溶 液 。
( 黄色 ) 实验结论 定量分析 关系 ( 逆) Q =
一
实验 1 c ( H )
— —
现象
平衡移动
( 正)
K
变化
实验 2 c ( H )
将上述溶液分 成两份 , 向其 中一份滴加 l m o l / L HN O 3 溶
角度 问题的教 学策略 . 为 自主学 习提供 了保证 ; 通过 多重形式的活动, 教给 学生观察分析 、 理 解升华、 9 3 - 纳总结等 方法 , 使 自主 学习得以顺利 实行 。 关键词 : 自主学习: 化学平衡 文章编号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4 ) 0 1 — 0 0 6 4 — 0 3
习能 力 、 学 习习惯 。 二、 “ 化 学 平衡移 动 ” 的教 学设 计
①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浓度 、 压强 、 温度对化学平
衡移 动 的影 响 。
②能够正确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③能够 自 主选择适合 自己的学习方式进了影 响 正 、 逆 反 应 速 度 的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学会分析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化学平衡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恒温水槽、烧杯、试管、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2. 实验药品:碘化氢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3. 多媒体课件:化学平衡的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
4. 教室布置: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1) 回顾初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职化学课程《化学平衡》。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钢铁的腐蚀、工业生产中的反应控制等。
2.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 化学平衡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2) 化学平衡的特点: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 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以及各物质的状态进行判断。
3.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 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 压强: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 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 化学平衡常数:(1) 定义: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
(2) 意义:表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
5. 如何实现化学平衡状态的调节和控制:(1) 找出导致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FeCl3,和加入KSCN溶液继续反应,
使生成物浓度增加,溶液颜色加深,
你赞同该看法吗?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
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应
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加,颜
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
度,平衡向减弱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方
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
法来减小CO的含量?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小节
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注意要点
并画出图像
①浓度改变是指
气体浓度、溶液浓
度的改变,固体或
纯液体无法改变浓
度;
②生产中往往增
大成本低的原料浓
度,提高成本高的
原料的转化率并提
高产量。
深入探索化学平
衡的标志
小组互助合作学
习
培养合作交流的
能力和反思总结
寻找规律的良好
学习习惯
根据表2—1实验总结压强对平衡的
影响
并画出图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
增大压强,会使化
学平衡向着气体体
积缩小的方向移
动;
减小压强,会使化
学平衡向着气体体
积增大的方向移
动。
深入探索化学平
衡的标志
小组互助合作学
习
培养合作交流的
能力和反思总结
寻找规律的良好
学习习惯Fe2O3+3CO
2Fe+3CO2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化学平衡移动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可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气体)
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使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八、教学反思
改变条件
旧化学平衡新化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