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合集下载

建筑变形测量

建筑变形测量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 场地滑坡测量;重要管线、大型市政桥梁的 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变形测量 等 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 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中小型 市政桥梁的变形测量等
二级
±0.5
±3.0
三级
±1.5
±10.0

称观测点,一般地设在建筑物内部。并根据测定它们的变化来判断这些建筑 物的沉陷与位移。
三、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一)、概念 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由于自然条件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大气温度、土壤的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和建筑物本身的荷重、结构、型式及动荷载 的作用,建筑物产生均匀或不均匀的沉降。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通过采用相关等级及精度要求的水准仪,通过在建筑物上所设 臵的若干观测点定期观测相对于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的高差随时间的变化量,获 得建筑物实际沉降的变化或变形趋势,并判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期和是否存在不 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 及沉降速度。 1)沉降观测的目的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 (1)沉降观测(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基坑回弹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 (2)位移观测(建筑主体倾斜观测、建筑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壁侧向位移观 测、建筑场地滑坡观测、挠度观测) (3)特殊变形观测(裂缝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观测等) 3)变形观测的方法


4)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主要适用范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 差(mm) 特级 ±0.05 观测点坐标中误 差(mm)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的变形测量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1.1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1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12345~形测量一等O.151.0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重要的基坑二等0.53.0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般的基坑三等1.510.0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3.020.0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1沉降监测点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2基础、3类型和精度等级。

6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

7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布设方案,包括标石与标志型式、埋设方式、点位分布及数量等。

8?1~频率及观测周期。

9变形预警值及预警方式。

10仪器设备及其检校要求。

11观测作业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求。

12提交成果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要求。

13成果质量检验方式。

14相关附图、附表等。

3.3.3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及观测应符合本规范第章的规定。

(完整word版)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完整word版)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2.0.6 对一个实际工程,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按本规程第3、4章的规定进行估算,然后按以下原则确定∶1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2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并应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3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程表2.0.5中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宜采用三级精度;4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的原则要求,参考同类或类似项目的经验,对照表2.0.5的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

2.0.7 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

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

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4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

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0.8 建筑变形测量,除使用本规程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采用能满足本规程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

3 高程控制3.1 网点布设3.1.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Ⅰ 级 Ⅱ 级 闭合差″ 合差
中误差
m
mm
仪器 仪器
mm
1/35000
350 3~5
±6
1/60000 ±2.5
4 6 ±5
±8
1/35000
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 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 宜短于 100 米, 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 360°的较差应 小于 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 GPS 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 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 5mm,测回较差小于 3mm,往 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 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
级别 Ⅰ级仪器 Ⅱ级仪器 Ⅲ级仪器
测角中误差(″) ±1 ±3 ±6
测距中误差(mm) 1+1×10-6.D 3+2×10-6.D 5+5×10-6.D
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
每 1 千米高差中数
观测次数
线
中误差 mm
附合水
水准
闭合差 mm
准平均
水准尺
偶 然 差 中全 中 误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读数之差
之差
0.5
0.7
3.0
1.0
三、铺轨基标测量
1 一般规定 1.1 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 设铺轨基标,
1.2 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 120 米设置一个。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 60 米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 6 米,曲线每隔 5 米设置一个。 1.3 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 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解析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解析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5
1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强 条
1.2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使用范围
变形测量级别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主要使用范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Biblioteka 特级0.05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的变形测量
一级
0.15
01
变形控制测量
变形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沉降观测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建筑位移和特殊变形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必要时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
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宜1-2个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STEP1
STEP2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倍的距离范围内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可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3.1.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
5.3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规定
5.3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规定
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个2~3个月观测一次。
5.4 沉降观测周期
☞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1.0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 1. 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 (mm) (mm)特等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 O. 15 1. 0 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 ;重要的基坑二等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 -般的基坑三等 1. 5 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 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 3. 0 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 1 沉降监测点 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 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 2 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是指根据测量的目的、方法和精度要求将建筑变形测量分为不同
的等级。

常见的建筑变形测量级别一般分为以下几个:
一级变形监测:一级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相对较高,适用于对建筑物结构整体变形、
地基沉降等进行较为精确的监测。

通常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如全站仪、测斜仪等。

二级变形监测:二级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对建筑物局部变形、土体
位移等进行较为简化的监测。

通常需要采用常规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如水平仪、测距
仪等。

三级变形监测:三级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较低,适用于对建筑物整体变形、地基沉降
等进行初步的监测。

通常采用简化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如水准仪、刷线仪等。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变形监测的级别是根据测量的目的和精度要求来划分的,并非严
格的标准化分类。

具体的测量级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确定。

在进行
建筑变形测量之前,应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确保测量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变形测量级别

变形测量级别

如何设置拨号连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三十五--变形测量2010-11-28 14:23:50| 分类:注册测绘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2、变形测量方案设计(1)基本要求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及工程设计图纸,根据变形体的特点、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观察方法和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提交变形成果内容等,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般应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方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但也可采用独立系统。

当采用独立系统时,必须在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书中明确说明。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的反应所测变形体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对高精度变形监测网,应该同时顾及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及费用准则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以确定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观测方案。

在变形测量过程中,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即刻通知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a)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极限值;(b)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c)变形体、周边建(构)筑物及地表出现异常,如裂缝快速扩大等。

(2 )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变形测量的等级与精度取决于变形体设计时允许的变形值的大小和进行变形测量的目的。

目前一般认为,如果观测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过程,则其观测精度还应更高。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规定的变形等级和精度要求如表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6 对一个实际工程,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按本规程第3、4章的规定进行估算,然后按以下原则确定∶
1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
2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并应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
3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程表,宜采用三级精度;
4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的原则要求,参考同类或类似项目的经验,对照表,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

2.0.7 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

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

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4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

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0.8 建筑变形测量,除使用本规程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采用能满足本规程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

3 高程控制
3.1 网点布设
3.1.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

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3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

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

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4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

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

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5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3.1.2 高程控制点标石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岩层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2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等。

3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A执行。

特殊土地区与有特殊要求的标石规格及埋设,应另行设计。

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d。

3.1.3 对于应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水准点与观测点,其点位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准点和观测点应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各点间高差最大不应超过±1cm。

当部分点位受现场条件限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上下位置垂直对应的常差点,以传递高程。

2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液体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

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置放式、悬挂式或固定式仪器安置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