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PPP模型的美元汇率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美元 汇率分析报告

美元 汇率分析报告

美元汇率分析报告概述本文将对美元汇率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美元汇率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展望。

首先,我们将回顾美元汇率的历史走势,然后探讨当前的汇率状况。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美元汇率受到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汇率走势进行预测。

历史走势美元汇率的历史走势可以追溯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在1971年美国宣布取消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后,美元汇率开始浮动。

然而,在整个20世纪,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具有全球影响力。

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元汇率经历了许多波动。

例如,1990年代初期,美元经历了长期的升值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和高利率的吸引力。

然而,自2000年以来,美元开始走低,这部分归因于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球对其他货币的需求增加。

当前汇率状况当前,美元汇率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

尽管近期可能有些波动,但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

这部分得益于美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供求关系和市场预期。

例如,如果美国经济继续增长,投资者对美元的需求可能增加,从而提高美元的汇率。

另一方面,如果美国经济面临困难或通胀压力增加,投资者可能转向其他货币,导致美元汇率下降。

影响因素美元汇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美元汇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美国经济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美元的汇率。

例如,经济增长、通胀水平、就业数据和贸易逆差都会对美元产生影响。

此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利率差异利率差异也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其他国家的利率高于美国,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移到那些国家,导致美元贬值。

相反,如果美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持有美元,从而提高美元的汇率。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可能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

例如,贸易政策、政府政策的变化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都可能引发市场的波动,进而影响美元的汇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分析报告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分析报告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对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将提供客观的数据和综合分析,为读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增进对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理解。

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历史走势1. 过去五年的汇率走势在过去的五年中,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

以2015年为基准,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从6.20逐渐下跌至2020年的6.90左右。

这一波动可以通过供求关系、经济形势以及国际政治因素等多个因素进行解释。

2.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和基本面状况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

美国和中国的经济表现、贸易关系、利率水平、通胀率等均会对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要影响。

(2)货币政策和市场预期:美联储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市场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也会对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3)地缘政治和国际局势:地缘政治风险、国际贸易争端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造成波动。

三、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1. 对出口和进口的影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当人民币升值时,中国的出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可能导致出口下降;而人民币贬值则有利于出口,吸引外国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

对于进口来说,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变得更加廉价,而贬值则有可能提高进口成本。

2. 对外资流入和资本流出的影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人民币升值时,外国投资者购买中国资产的成本会增加,可能导致资本流出;而人民币贬值则会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3. 对国内通胀和利率的影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还会对国内通胀和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可能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推高物价水平;而升值则可以抑制通胀压力。

同时,对于国内利率来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会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

美元汇率变动分析报告

美元汇率变动分析报告

美元汇率变动分析报告近期,美元汇率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美元汇率变动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走势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美元汇率变动的原因1.经济基本面因素:美国经济表现优秀、增长强劲将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推动美元汇率升值;而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或者下滑,则会引发避险需求增加,导致美元汇率走低。

2.利率差异: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美元汇率具有重要影响。

当美国加息或者市场预期加息时,投资者会将资金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元汇率上升;相反,如果美国降息或者市场预期降息,资金流出美国,美元汇率下降。

3.政治因素:美国的政治稳定与否、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都会对美元汇率造成影响。

政治事件的发生可能引发避险行为,导致美元汇率上涨或下跌。

二、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1.国际贸易: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国际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元汇率升值会使得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减少出口竞争力,同时进口商品价格也会下降,影响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

2.金融市场:美元汇率变动通常会引发金融市场的震荡。

大规模的外汇交易可能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3.跨国企业:美元汇率的波动会对跨国企业造成重大影响。

跨国企业的营收和利润通常会受到外汇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规模业务的企业来说。

4.国际资本流动:美元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

资本从美国流出将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资本流入则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

三、美元汇率未来走势的预测目前,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市场对美元看涨情绪较强。

但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对美元走势带来了一定压力。

因此,对未来美元汇率的预测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1.美元汇率有望继续扩大升值空间。

美国经济增长相对稳定,政策环境利好和市场预期支撑美元汇率。

2.然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制约美元升值势头,尤其是在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

部分投资者可能会转投其他货币避险,导致美元汇率出现短期波动。

美国汇率走势分析

美国汇率走势分析

美国汇率走势分析自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后,其货币美元的地位也逐渐稳固。

因此,美元汇率走势成为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美国汇率的走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原因。

一、美元走势概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19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1.9%,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因此,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备受关注。

近几年来,美元汇率走势呈现出较大波动。

2016年美元走强,2017年出现震荡,2018年开始走弱,2019年则再次走强。

尽管如此,总体来看,美元仍然保持着相对强势的地位。

二、美元汇率走势的原因1. 美国经济表现美国经济表现的好坏是影响美元汇率的重要因素。

美国经济增长率居于发达国家之首,以及就业率持续上升,这都推动了美元上涨。

此外,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影响着美元汇率。

比如,美国政府税收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可能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可能提高通胀率,从而推动美元升值。

2. 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美元汇率。

比如,贸易战和地缘政治危机等因素的出现,可能导致海外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前景感到不确定,从而抛售美元。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负利率政策也可能导致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美国,从而推动美元升值。

3. 美元供需关系美元供需关系也影响着美元汇率。

通常情况下,如果美国的进口超过出口,那么美元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从而导致美元贬值。

相反,如果美国的出口超过进口,美元供给量就会减少,从而推动美元升值。

三、影响美元汇率的因素1. 经济数据美国的经济数据对美元汇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如,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数据都可能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

2. 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是美国的主要货币政策制定机构。

其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

比如,Fed加息可以增加美元的利率优势,从而推动美元升值。

3. 地缘政治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也可能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

购买⼒平价(PPP)和利率平价(IRP)购买⼒平价 (PPP)购买⼒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

举⼀个汉堡包的经典案例,如果汉堡包在美国值2.00美元⼀个,⽽在英国值 1.00 英磅⼀个,那么根据购买⼒平价理论,汇率⼀定是2美元每1英磅。

如果盛⾏市场汇率是1.7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美元则被称为⾼估通货。

此理论假设这两种货币将最终向2:1的关系变化。

购买⼒平价理论的主要不⾜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

另⼀个不⾜是它只适⽤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服务恰恰可以有⾮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个因素影响着汇率,⽐如: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购买⼒平价理论缺少事实依据来证明其有效性。

90年代之后,此理论似乎只适⽤于长周期(3-5年)。

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价格最终向平价靠拢。

利率平价 (IRP)利率平价规定,⼀种货币对另⼀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

如果美国利率⾼于⽇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风险套汇⽽定。

未来汇率会在当⽇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

在我们的例⼦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元。

⽇元则被视为升⽔。

20世纪90年代之后,⽆证据表明利息平价说仍然有效。

与此理论截然相反,具有⾼利率的货币通常不但没有贬值,反⽽因对通货膨胀的远期抑制和⾝为⾼效益货币⽽增值。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及案例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及案例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购买力平价。

CPI是消费价格指数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RPI是零售价格指数。

购买力平价(PPP)在短期中,市场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表现得很不稳定。

但长期中,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来决定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

所得数值单位不再是美元,而是虚拟的“国际元”。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

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

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巨无霸指数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

《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

算法是以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除以另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

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单选题以巨无霸汉堡为例,如果在中国一个要卖15元,在美国买一个需要3美元,那么如果只参考这一个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现在的人民币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被高估∙被低估∙持平∙不好说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

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

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

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中美汇率变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中美汇率变动

探索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否解释汇率变动---以中美为例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消费物价指数与汇率的关系。

但是,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去预测汇率的变化却不一定科学。

中国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随后不断攀升,直到近期出现下降,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已经突破 6.7000。

与此同时, 却出现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与汇市上人民币升值背离的现象。

自2007年起,我国CPI 指数出现了大幅上涨,据8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CPI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为15.4%,猪肉及其他肉制品物价上涨达45.2%,涨幅为食品类物品价格涨幅之最。

进入2008 年后,CPI 仍上扬了一断时间,后在国家采取相关政策的干预下回落了。

及时遭遇了2009年的严重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在高位。

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者的变化应该是趋于一致,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消费物价指数;人民币汇率正文:一.购买力平价理论(PPP)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先生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核心观点是:我们之所以需要外币,或者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我们的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自的发行国,都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

假定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如关税和配额),且两国的价格体系有效,市场价格随供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两国任何一种商品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将相等。

美元汇率波动分析报告

美元汇率波动分析报告

美元汇率波动分析报告汇率是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货币之一,其汇率波动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

一、汇率波动原因分析美元汇率波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下面将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1. 经济因素(1)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额,通常由贸易顺差或逆差来衡量。

当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增加,即出口超过进口,其货币汇率往往会升值。

而贸易逆差则会导致货币汇率贬值。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良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流入,从而推动了货币升值。

相反,经济放缓则会导致货币贬值。

(3)利率变动:利率是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重要因素。

当一个国家的利率上升,外国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该国家,从而促使该国货币升值。

2. 金融因素(1)资本流动:资本流动是指投资者将资金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行为。

资本流动的频繁与否直接影响着美元的汇率。

大量资本流入会导致美元升值,相反则会导致美元贬值。

(2)货币市场预期:市场对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美元汇率的波动。

市场预期美国经济好转以及货币政策收紧,会使美元升值;而对经济衰退和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则会使美元贬值。

3. 政治因素(1)政治稳定性:政治稳定性是一个国家吸引外国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动荡会导致投资者对该国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影响该国的货币汇率。

(2)贸易政策:贸易政策的变化也会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

例如,一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贸易自由化,这可能导致该国货币贬值。

二、美元汇率波动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美元汇率波动对世界各国经济体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将从出口、进口、外债和旅游业四个方面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1. 出口美元升值会使得出口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从而降低其出口竞争力。

这对那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来说将是一种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PPP模型的美元汇率分析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与最重要的储备资产,其走势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货币体系、进而对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

而自2001年以来,美元指数一度大跌超过40%,主要是由于美元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在2002年一度达到多年来高点之后,持续走低。

美联储数据显示,自2002年最高点计算,美元对各主要国际货币汇率普遍下跌25-40%。

在美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中,欧元是最重要的。

欧元区不仅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是最大的贸易区。

在美元指数中,欧元占了57.6%的比重,欧元汇率波动对美元指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美元兑欧元汇率由最高的一个欧元兑换0.8230个美元下跌到一个欧元兑换1.6037个美元,跌幅超过48%。

美元指数在70附近的历史低位徘徊近3个多月,多次试探筑底后,八月开始从72一路上涨至77,有近7%的涨幅,近期美元指数一直在77附近震荡。

并且美元兑欧元汇率由七月份最低的一个欧元兑换1.6037个美元上升到一个欧元兑换1.47个美元附近,涨幅达到8.3%。

可以说这是美元近期一个较强的升值反弹,并且也不能排除以这次反弹为契机,美元走势形成反转的可能性。

对于美元指数的走势在近期走出新的行情,有必要对美元进行分析。

由于美元指数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

其中欧元、日元、英镑和加元在美元指数中占有较高的权重,分别占到57.6%、13.6%、11.9%和9.1%,这四种货币共占到82.2%,所以本文主要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PPP)计算欧元、日元、英镑和加元这四种货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并与市场汇率进行比较。

本文数据主要采用各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分别来自美国、欧盟、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的统计局,并且因为数据要求同比性较强,所以数据的统一较困难,特别是日本的CPI物价水平数据很难找到,所以采用较好的2006年以后的数据。

本文汇率一致使用直接标价法,以1单位外币兑换的美元数量为汇率标价法。

在本文中,每种汇率被高估或是被低估,假设都是由美元被高低估引起的,与其它外币本身的价值变动无关。

一、汇率决定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

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资产市场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等。

在上述汇率决定理论中,最为规使用的是汇率分析方法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PPP)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两国的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其理论基础相对简单而且直观:在两个不同的国家购买同样一揽子商品,成本转换为共同货币后应当相同。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即撇开短期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目标。

购买力平价模型有绝对平价模型与相对平价模型两种。

在绝对购买力平价模型中,汇率等于两个国家中国际标准化一揽子商品的累计价格水平之比。

但在实践中存在多种原因使得这种关系无法保持。

就较短的时间围来看,像运输成本和关税等制约因素使商品和服务无法轻易流通,因而使得针对价格差异进行套利交易有机可乘。

从较长的时间周期来看,消费者品位和技术的差异将减缓累计价格水平的积聚。

由于消费组合通常会随国家和时间而变化,因此很难估算绝对购买力平价模型。

而相对购买力平价,放松了对标准化一揽子商品的要求,代之以主汇率的增长率将抵消本国和外国价格指数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

换言之,如果A 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B 国,A 国的汇率相对于B 国应该较低,其差距等于A 国和B 国之间的通货膨胀差异。

与绝对模型提供汇率的点估计不同,相对购买力平价表明在给定相对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汇率需要如何改变。

假定A 国的物价水平为A P ,B 国的物价水平为B P ,AB e 为A 国货币对B 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依据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B A AB P P e =。

假定在0t 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0A P ,B 国的物价水平为0B P ,A 国货币对B 国货币的汇率0AB e ,000B A AB P P e =;1t 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1A P ,B 国的物价水平为1B P ,A 国货币对B 国货币的汇率为1AB e ,111B A AB P P e =;那么两国汇率变动为)()()()(010*******B B A A B A B A AB AB P P P P P P P P e e e ===∆。

设A P ∆为A 国在1t 时期以0t 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01A A A P P P =∆,B P ∆为B 国在1t 时期以0t 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01B B B P P P =∆,则 B A B A B A AB AB P P P P P P e e e ∆∆===∆)()(001101 )(]))([0001101B A AB B A B A AB AB P P e P P P P e e ∆∆⋅=⋅=这说明,1t 时期两国汇率1AB e 是0t 时期两国汇率0AB e 与两国相对物价水平变动的乘积。

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推导出的汇率理论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模型基期选择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基期的影响。

我们将分别以固定基期计算了欧元、日元、英镑和加元的理论均衡汇率,并与市场实际汇率相比较;然后采用不定基期的方法,以有效的数据中每个月度分别为模型基期,计算了2008年7月的各种货币美元汇率PPP 结果,从而估算出目前欧元、日元、英镑和加元兑美元汇率的高估程度。

影响购买力平价模型的结果的另一个因素是价格水平指标的选择。

我们采用CPI 为计算价格水平指标。

因为CPI 是在各个国家共同存在时间最长而且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而且CPI 相对于PPI 等其他指标,更能体现出购买力的变化。

当然,如果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采用替代的PPI 等指标,得到的估计结果是相似的,结论也是相同的。

二、固定基期模型的美元历史均衡汇率1.欧元兑美元汇率我们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法,以1999年1月欧元正式问世为基期,计算美元的均衡汇率水平,与市场汇率进行比较。

经过计算,以1999年1月为基期、按相对购买力模型计算的美元汇率衡量,2008年7月美元市场汇率低估31.7%。

自欧元区成立以来,欧洲央行(ECB)一直将欧元区通胀和通胀预期控制在2%作为中期目标。

但是,受世界经济景气周期的共同影响,欧元区和美国物价波动趋势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幅度有所不同。

不过,相对两地的通货膨胀水平变化来说,欧元区与美国定基物价指数的比率一直在缓慢地下降,从2000年1月的0.991下降到2008年7月的0.937。

这表明,欧元的通胀变化幅度要小于美国。

尽管欧元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的稳定,尽力使通货膨胀水平控制在2%以下。

但是,通胀和其多种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产出缺口,货币供应增长,汇率波动,商品价格的变化和其它的变量与通胀的联系都是难以确定的。

欧洲央行维持利率目标至中性以上是因为2007年GDP增长意外地强劲。

这样,以1999年1月为基期,按相对购买力模型计算的欧元兑美元汇率自1999年到目前为止非常稳定,在1.065到1.14之间波动(如下图所示)。

从模型计算的历史均衡汇率与市场汇率走势情况看,美元汇率一直围绕均衡汇率波动。

1999年欧元问世到2003年4月前,美元均衡汇率高于市场汇率,处于高估状态;2003年4月之后,美元市场汇率低于均衡汇率,处于低估状态。

2008年7月,以1999年1月欧元对美元汇率1.1365为基期、按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欧元对美元汇率为1.065,欧元对美元市场汇率为1.56,以此计算,欧元对美元市场汇率比均衡汇率高48.2%,美元对欧元汇率市场汇率比均衡汇率低31.7%。

2.日元兑美元汇率分析了欧元兑美元的均衡汇率后,我们接着同样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法,对日元兑美元的均衡汇率进行结算,由于日本的物价水平数据得到比较困难,所以我们以2006年9月的日本物价水平为基期,计算日元兑美元的均衡汇率水平,与市场汇率进行比较,并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解释。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日本经济最近的一个发展。

日本自从在本世纪初逐渐的消除上世纪泡沫经济带来的影响后,从2005年以开始,步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2007年,日本经济在上半年实现了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并一度被认为快步走上“第三次崛起”之路,但遗憾的是,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高油价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一势头没能得以保持。

此外,受日本政局变动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有所调整。

以2006年9月日元兑美元市场汇率作为日元兑美元较合理的均衡汇率,均衡汇率也以此为基期、按相对购买力模型计算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美元的日元兑美元均衡汇率来衡量。

从上图中,可知以2006年9月为基期,按相对购买力模型计算的日元兑美元汇率自2006年9月到目前为止非常稳定,在0.00795到0.0085之间波动。

从模型计算的历史均衡汇率与市场汇率走势情况看,日元兑美元汇率一直在均衡汇率附近波动。

在2007年7月之前,日元兑美元市场汇率紧密的贴着均衡汇率波动,几乎是重合的,说明在这段时间里日元兑美元汇率处在较合理的位置,美元既不被高估也没有被低估;2007年7月之后,日元兑美元市场汇率高于均衡汇率,美元处于低估状态,而这个时间,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的时间。

2008年7月,以2006年9月日元兑美元汇率0.00847为基期、按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日元兑美元汇率为0.00796,日元兑美元市场汇率为0.00927,以此计算,日元兑美元市场汇率比均衡汇率高16.5%,美元相对均衡汇率来看,被低估了14%多。

3.英镑兑美元汇率欧元、日元、英镑是美元指数中权重最高的3种货币,所以我们同样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法,为了统一欧洲市场的基期,以1999年1月欧元正式问世为基期,计算英镑兑美元的均衡汇率水平,与市场汇率进行比较。

通过计算绘图,得到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99年1月为基期,按相对购买力模型计算的美元汇率自1999年到2008年7月为止还是相对稳定的,大部分处在1.47到1.656之间波动,而2008年7月英镑兑美元市场汇率是1.9825。

从模型计算的历史均衡汇率与市场汇率走势情况看,英镑兑美元市场汇率一直围绕均衡汇率波动。

1999年到2003年1月,美元均衡汇率高于市场汇率,美元处于高估状态;2003年之后,美元市场汇率低于均衡汇率,美元处于低估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