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影像学表现X线胸片肺转移瘤在X线胸片上一般表现为多发性结节阴影,常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

结节密度常为均匀的高密度,周围可见包膜,有时结节内可见斑点状钙化。

CT扫描CT扫描是肺转移瘤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手段,其高分辨率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细节。

肺转移瘤在CT扫描上表现为多发、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实性结节。

结节常呈均匀高密度影像,边界清晰。

部分病例可见结节内部的坏死或出血。

磁共振成像(MRI)MRI通常用于肺转移瘤的进一步评估,尤其适用于评估脑转移的情况。

MRI可显示转移灶的精确位置、大小和形态,对于判断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和CT两种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全身代谢和解剖信息。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可以更准确地定位、评估病灶的代谢水平,有助于鉴别肺转移瘤和其他良性结节。

胸腔镜检查胸腔镜检查是一种微创手术,可直接观察肺转移瘤,并取得病理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胸腔镜检查对于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和恶性程度。

诊断要点1. 肺转移瘤通常呈多发性结节状影像学表现,结节大小不一,边界清晰;2. 结节密度常为均匀高密度,周围可见包膜;3. 钙化、坏死和出血等可见于部分病例;4. CT扫描是肺转移瘤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手段;5. MRI适用于评估肺转移瘤脑转移的情况;6. PET-CT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和CT可提供全身代谢和解剖信息;7. 胸腔镜检查对于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诊断在肺转移瘤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X 线胸片、CT扫描、MRI、PET-CT和胸腔镜检查等多种方式,在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肺转移瘤的性质和范围,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肺转移性肿瘤影像诊断

肺转移性肿瘤影像诊断
2020/3/4
肿瘤外科患者,女55岁,9月前阴道不规 则流血,诊刮术病检:子宫内膜浆液性腺 癌(IV期),肺转移癌,盆腔淋巴结转移, 骨转移,晚期无手术可能,省肿瘤TC方 案化疗4周期,我院PAC方案化疗3疗程。
2020/3/4
2020/3/4
瘤外科患者,女, 48岁,左乳癌根治 术后2月术后化疗。 病理:左乳伴髓样 癌特征的乳腺浸润 性导管癌。术后 TAC方案化疗1个周 期。
胸壁向肺内直接侵犯表现为原发肿瘤邻近的肺内肿块。
2020/3/4
2020/3/4
• 血行转移:双肺多发 密度一致、大小形态 不一结节状影
• 淋巴转移:肺门影增 大,自肺门向外部规 则索条状影
2020/3/4
双肺淋巴道转移癌。胸部正位片示 双侧中下肺野多发结节状及网格状 高密度结节影,可见克氏B线
2. 淋巴道转移:HRCT表现为沿淋巴管分布的结节。 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粗,并有结节,小叶间隔呈串 珠状改变或增粗,小叶中心有结节灶,并有胸膜下结 节。病变在两肺弥漫分布或局限于某一部位,以中下 肺多见。常合并胸腔积液。 约半数病人有纵隔及肺 门2020淋/3/4 巴结肿大。
2020/3/4
肺 转 移 瘤 。 肺 窗像(A)示双 肺野可见大小 不等的圆形高 密度结节影, 纵隔增宽;纵 隔窗像(B)示 肺内肿块呈实 性,纵隔满布 大小不等的肿 大淋巴结 2020/3/4
【病理】
• 血行转移:瘤栓到达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 后,可浸润并穿过血管壁,在周围间质及 肺泡内生长,形成肺转移瘤。
• 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侵入周 围淋巴管,形成多发的小结节病灶。常发 生于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小叶间隔及胸 膜下间质,并通过淋巴管在肺内播散。
• 肿瘤向肺内直接转移的原发病变为胸膜、 胸壁及纵隔的恶性肿瘤。

CT诊断肺转移瘤的体会

CT诊断肺转移瘤的体会

CT诊断肺转移瘤的体会王冬富(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台州318020)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转移瘤CT表现及转移途径。

方法 对60例原发肿瘤进行螺旋CT扫描。

结果 原发肿瘤以结直肠癌、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喉癌、胆囊癌、肾癌、成骨肉瘤、甲状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多见。

血行性肺转移瘤31例占51%,淋巴管性肺转移5例占8%,胸膜转移15例占25%,气道转移2例占3%,混合转移7例占11%。

结论 血行性和淋巴肺转移是肿瘤主要的转移方式。

CT是肺转移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肺转移瘤;CT;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3-3380-01 肺转移瘤是全身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11月经病理证实肺转移瘤60例,现将CT表现、转移途径进行讨论,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33~86岁,平均59.5岁。

原发肿瘤:结直肠癌16例,肺癌12例,胃癌7例,肝癌6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16例,肺癌12例,胃癌7例,肝癌6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4例,喉癌3例,胆囊癌2例,肾癌2例,成骨肉瘤1例,甲状腺癌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例。

我院采用GE公司Light S peed8排螺旋C T常规扫描,层厚10mm,螺距0.87∶1,对单发小病灶行HRCT扫描。

112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胸闷等呼吸道症状,咳血丝痰1例,25例无明显症状体征。

113 CT表现11311 血行性肺转移 肺外恶性肿瘤主要经由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到达肺。

原发肺癌主要经由肺静脉反流左心进而进入人体大循环内,亦可侵入上腔静脉及其汇流经左心而到达肺。

而结肠直肠癌细胞可绕道肝脏,经直肠静脉丛及椎骨静脉丛进入下腔静脉而流入肺部[1]。

CT表现为粟粒、单发、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轮廓清楚,以两中下肺野为著。

3肺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3肺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肺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s of the lung〕
• 肺是转移瘤的好发脏器,大量尸检结果显示,有20%~54%胸外恶性
肿瘤的病人发生肺转移。肺转移的途径可以是血行播散、淋巴道转移 或邻近器官直接侵害。以绒毛膜癌、乳腺癌多见,恶性软组织肿瘤、 肝癌、骨肉瘤和胰腺癌次之;还有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和肾胚 胎癌等。
• Hemorrahgic Metastasis from Choriocarcinoma 〔绒毛膜癌〕Radiologic Findings
Chest radiograph shows multiple, ill-defined nodular opacities in both lungs. HRCT scan shows multiple, ill-defined nodules with halo of ground glass attenuation in the periphery zones of both lungs. Diagnosis was made based on clinical history of choriocarcinoma and radiologic findings. Serum HCG level was as high as 59,100 IU/ml. Brief Review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metastases varies with the primary tumor and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In autopsy series the most common sources of metastases to the lungs include tumors of breast, colon, kidney, uterus, prostate, head, and neck. Tumors such as choriocarcinoma, osteosarcoma, Ewing’s sarcoma, testicular tumors, melanoma and thyroid carcinoma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pulmonary metastases, but because they are not as prevalent in the population, lung deposits from these tumors are encountered less frequently . Hematogenous metastases usually result in multiple, large, well-defined nodules and tend to involve mainly the lower lung zones and frequently have a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On occasion, if the metastases have bled into the surrounding lung, they show ill-defined edges.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pulmonary metastasis of choriocarcinoma has ranged from 5.1- 67% . The pattern of thoracic metastasis from choriocarcinoma is variable, including pulmonary nodules with surrounding hemorrhage, miliary nodules, nodule or masses with arteriovenous aneurysm formation, and pulmonary or pleural metastasis with spontaneous hemothorax .

肺癌影像诊断标准

肺癌影像诊断标准

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

一、诊断肺癌的三个标准:
1、患者主要有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痰中带血、发热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可采用支气管镜病理检查、肺穿刺病理检查、浅表转移淋巴结穿刺活检、癌性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或痰脱落检查,可作为肺癌定性诊断的标准。

肺癌常转移到肝脏、肾上腺、骨骼和头部,因此相应的定量诊断包括腹部CT、骨骼扫描、头部MRI等。

都是肺恶性肿瘤分期的系统性检查策略。

3、病理诊断:肺癌的病理包括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

涉及的具体病理类型要在病理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二、肺癌的预防:
1、禁止和控制吸烟:禁止和控制吸烟首先要着眼于降低吸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需要制定一定的法律或法规来限制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吸烟。

2、控制空气污染:搞好环境保护,有效控制空气污染,从而达到预防肺癌的目的。

3、职业防护:在开采放射性矿石的矿区,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的辐射暴露。

接触致癌化合物的工人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接触致癌因素。

76例肺转移瘤CT非典型征象分析

76例肺转移瘤CT非典型征象分析
( 收稿 日期 : 0 - . ) 2 8 41 0 0 0
结果 :0例患者 手术前 后椎 体前 、 3 后缘 高度 及 C b s角 ob 变化见表 1 。平均 随访 1 月 , SA分 级 由 C级恢 复至 D 2个 AI 级1 , 例 恢复至 E级 2例 ;D级 6例 均恢复 至 E级 。经 1l 1 .
灶 3例 。
与女性生殖器肿瘤 , 其余 为癌 腺瘤 ( 肠及 乳腺 等 ) 结 。空 洞
易造成脊柱不稳 定。本研 究采用后正 中微 创皮肤切 口, 术后 行皮 内缝合 , 口愈合美 观 ; 中不剥离 椎旁肌 肉, 切 术 可减少肌 肉损伤 、 出血 , 大限度减 轻术 后肌 肉纤 维化 ; 最 该术式 不破坏 小关节及韧带组织 , 最大程度保 留脊柱后柱 的稳定 结构。通
过 C型臂 x线机导航确定 e 角及 进钉点 , 增加 了椎 弓根螺钉
临床资料 :6 7 例肺 转移瘤 患者 , 4 例 , 3 例 ; 龄 男 3 女 3 年
1 8 6~ 2岁 , 平均 5 8岁。原发病为肺 癌 2 3例 , 乳腺 癌 8例 , 胃
癌 6例 , 结肠癌 5例 , 直肠 癌 、 肉瘤 、 骨 前列 腺癌 、 胰腺 癌各 3
度 、 小均 匀的粟粒影 , 大 如针尖或米粒大小 , 此种表现可 能为
小切 口切开皮肤至 背部深 筋膜 层 , 沿深筋 膜层 潜行 分离 , 并
向外 牵拉暴露椎旁肌 肉。将椎 弓根 螺钉 于 C型 臂导航 技术
引导下 , e角角度进钉 , 当螺钉 由椎 弓根眼 睛外缘进 到 内缘 , 侧位相上椎弓根螺 钉 正好 由椎 弓根后 缘 进 入到前 缘 ( 螺钉 植入) , 后 用止血钳沿椎 旁肌 肉撑开隧道 , 将预弯 固定棒沿 肌 肉隧道放人椎 弓根螺钉 钉槽 内, 再拧紧锁帽 , 双侧同步进行 ,

肺转移瘤与韦格肉芽肿影像鉴别PPT优秀版

肺转移瘤与韦格肉芽肿影像鉴别PPT优秀版
不等的结节灶。
3.边缘多清楚、密度均匀。 4.淋巴道转移表现为网状及多发
细小结节影。
韦格肉芽肿
1.多分布在肺尖、中下肺野,外 周为主。
2.两肺多发的结节或肿块。 3 磨玻璃样影及斑片状影。 4. 空洞:结节50%~80%伴空洞
形成,空洞壁一 般较厚,可见 液-气平面。偏心空洞少见。 5.病变有一支供血动脉。
边缘清楚,结节伴出血时,出现晕轮征,病变边缘模糊不清,少见。
肺门淋巴结增大,以单侧为主。 两肺多发的结节或肿块。
肿瘤直接侵犯:纵隔、胸膜和胸壁的恶性肿瘤直接蔓延到肺部,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转移灶。
肿瘤直接侵犯:纵隔、胸膜和胸壁的恶性肿瘤直接 蔓延到肺部,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转移灶。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并有结节,小叶间隔增粗,小叶中心有结节灶,胸膜下结 节。
少见。 部分结节或球形病灶边缘有毛刺状影,邻近胸膜可见放射性条索影。
磨玻璃样影及斑片状影。
条索影。
半肺数转以 移上瘤 的与患韦4者格.H的肉R结芽C节肿T或的淋球X线形巴胸病片灶道鉴可别转见要空移点洞,表增现强检为查可支见气供血动脉进入结节4内.增。强检查可见供血动脉进入结
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病变边缘模糊不清。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管血管束增粗,小叶中心有结节灶,并有胸膜 下结节。
韦格肉芽肿
韦格肉芽肿又称韦氏肉芽肿,是一种特殊 类型的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主要累及 呼吸系统、肾、皮肤等脏器和组织。
【病理与临床】
病理改变:坏死性肉芽肿和坏死性血管炎。
坏死性肉芽肿好发于上、下呼吸道,病变发生坏 死,肺部形成空洞;
肺转移瘤与韦格肉芽肿影像鉴别
【病理与临床】
肺转移瘤以血行转移最为常见,血行转移为肿瘤细胞经腔 静脉回流到右心而转移到肺。瘤栓到达肺小动脉及毛细血 管后,可浸润并穿过血管壁,在周围间质及肺泡内生长, 形成肺转移瘤。淋巴道转移是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 围淋巴管,癌瘤在淋巴管内增殖,形成多发的小结节病灶。 常发生于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小叶间隔及胸膜下间质, 并通过淋巴管在肺内播散。肿瘤向肺内直接转移的原发病 变为胸膜、胸壁及纵隔的恶性肿瘤。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背景介绍
肺转移瘤是指原发肿瘤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生转移并侵入肺组
织形成的瘤块。

影像学诊断是肺转移瘤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介
绍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步骤。

二、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
⒈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常用的初筛手段,可以检测到
肺部结节、肿块、阻塞等病变,但对细小转移瘤的检出率较低。

⒉CT检查: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能够明确肺
转移瘤的大小、形态、分布情况等,并且可以进行增强扫描,帮助
鉴别肺内结节的性质。

⒊MRI检查:MRI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软组织对比度,对于
肺转移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擅长检测小的转移病灶。

⒋PET-CT检查:PET-CT结合了代谢和形态信息的检查方式,能够明确肺转移瘤的代谢程度,提高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

三、影像学诊断步骤
⒈了解患者病史:包括原发肿瘤种类、治疗史、症状等信息,有助于对肺转移瘤进行初步判断。

⒉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进行肺转移瘤的详细检查。

⒊影像学表现分析:通过对影像学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判断
转移瘤的数量、大小、分布、形态等特征。

⒋鉴别诊断: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排除其他
肺部疾病,进行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⒌诊断报告:将影像学所见和诊断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详细
的诊断报告,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

附件:
⒈附件1:肺转移瘤影像学示例图片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转移瘤:原发肿瘤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生转移并形成的瘤块。

⒉影像学诊断: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叶兆祥鲍润贤肺转移瘤相当常见,尸检报告肺转移瘤的发生率为30%~53%。

从理论上讲任何恶性肿瘤均可发生肺转移,但一些富血运以及直接引流到体静脉的肿瘤更易发生肺转移。

CT对检出肺转移瘤的敏感性远胜于胸部平片及普通体层摄影。

因而,对一些极易发生肺转移或以肺作为转移首站的一些肺外肿瘤患者,以及有无肺转移明显影响治疗方案的患者,CT检查应列为常规及首选的检查。

此类病变包括:头颈部恶性肿瘤,肾癌,睾丸癌,绒毛膜癌,骨及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内分泌肿瘤(如甲状腺、肾上腺);大多数小儿肿瘤(神经母细胞瘤除外)等等。

对某些肿瘤,肺部可能是作为第二个转移站。

如消化道肿瘤(胃、胰腺、结肠)及卵巢癌的瘤栓通常先抵达肝,再经门静脉引流后抵肺。

此类肿瘤除肺外,尚应仔细探查其他部位(如肝)有无转移。

如首站未发现有转移灶,则肺内转移的可能性就比较低。

一、肺转移瘤的发病机理肺、胸膜及气管的继发性肿瘤侵犯可由:①肿瘤直接侵犯;②或经动脉(通常由肺动脉,少数由支气管动脉)、肺淋巴管、越过胸腔以及罕见经气道而发生的真正转移。

(一)肿瘤直接侵犯肿瘤直接侵犯到肺或气管远较转移少见,通常发生于相邻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的直接侵蚀。

(二)转移肺外恶性肿瘤可经由4个途径转移至肺和胸膜。

1.经肺或支气管动脉播散:在上腔或下腔静脉内的肿瘤细胞,或在淋巴管内的肿瘤细胞经胸导管引入静脉,最终经肺动脉(常见)或支气管动脉(少见)转移至肺。

2.经肺及胸膜淋巴管播散。

可经由两个途径:①首先经血运播散至肺内小动脉,然后侵犯邻近的间质及淋巴管,沿此途径播散至肺门或肺外围;②首先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然后沿淋巴管逆行播散到肺门及支气管肺淋巴结,最后累及胸膜及肺淋巴管,并向肺外围播散。

3.经胸膜腔播散。

肿瘤细胞或碎片脱落到胸腔后可越过胸腔至肺。

4.经气道播散。

从实验动物中证明,肿瘤细胞可经由气道接种。

二、肺转移瘤的CT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CT上可发现的最小结节约为0.5mm直径。

据各家报道,CT对检测小结节的敏感性约为51%~73%之间。

除病灶太小,其他一些因素,诸如部分容积效应、呼吸深度不一、误为血管断面、伴发的肺实质浸润、肺不张、术后纤维化或胸水等,均可导致假阴性的结果。

CT诊断肺转移瘤的特异性取决于原发瘤的性质、原发瘤的分期及其他临床情况。

由于各作者所收集的原发瘤性质的不同,CT的真阳性率为40%~95%之间,一些有较高肺转移发生率的肺外恶性肿瘤,相应有较高的特异性。

假阳性结果的发生必然影响CT检测的特异性。

很多良性病变,如错构瘤、结节病、尘肺、荚膜胞浆菌病、结核、炎性假瘤、肺内淋巴结、小的肺梗死、局灶纤维化、叶裂内胸膜斑、肺手术后的疤痕或缝线处的肉芽肿、免疫抑制治疗后机遇性感染以及化疗药(如博览霉素)导致的局灶性间质性肺炎及纤维化等等,均可形成结节样阴影,须慎重予以鉴别。

三、肺转移瘤的CT表现不同的肺转移途径可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但常可有重叠的表现。

从影像学特征,可将肺转移瘤归纳为5种表现类型。

(一)肺结节为肺转移最常见的表现。

结节多数多发,约占75%以上;少数单发。

多发者,结节多位于两肺外三分之一的胸膜下区或叶间裂附近,且多位于肺的基底部,肺中、下野的结节数目明显多于上叶。

结节的大小可从粟粒样至5cm或更大,多发结节的大小多不等。

结节的形态多呈规整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

但是,偶尔可有例外,结节边缘可模糊;或结节周围呈毛玻璃样致密(所谓CT晕征);或结节边缘出现毛刺而酷似原发性肺癌;或结节呈明显分叶状。

某些肿瘤可具有比较特殊的肺转移表现:甲状腺癌的转移结节可呈现似雪花状,并且生长缓慢;肾癌或滋养细胞肿瘤的肺转移可自发性消失或原发瘤经治疗后转移瘤亦消失。

1.孤立结节:少数肺转移瘤可表现为一孤立结节。

如无恶性肿瘤史时,孤立结节肺转移瘤的可能性为0.4%~9%;若有胸外恶性肿瘤史,则CT检出的孤立结节中46 %为转移瘤。

某些原发瘤易造成孤立结节肺转移,包括结肠癌(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区,占孤立结节肺转移的30%~40%)、肉瘤(特别是起源于骨的肉瘤)、肾癌、膀胱及睾丸恶性肿瘤、乳腺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

CT上多表现为规整球形,边缘光滑、锐利,或轻度分叶状,主要位于下叶,无卫星病灶。

2.空洞性结节:空洞型肺转移瘤少见,约占肺转移瘤的4%。

造成空洞的原因多系肿瘤的坏死或肿瘤侵入支气管导致活瓣作用而形成肺大泡样改变。

原发瘤的部位在男性多系头颈部的鳞癌,女性多为生殖器肿瘤。

虽鳞癌的转移较易发生空洞,但少数腺癌,特别是大肠腺癌及乳腺癌,亦可呈空洞型。

肉瘤的肺转移似较癌的转移更易发生空洞。

此外,经化疗后,转移灶亦易发生空洞。

空洞可表现为壁厚或薄壁似囊肿样,可为全部或大部分结节为空洞性,或少数结节呈空洞型。

病灶的分布,特别是头颈癌的空洞型转移,上叶多于下叶。

影像学上,空洞型转移须与金葡菌感染、血管炎、Wegener肉芽肿、肺脓疡及结核等鉴别。

3.转移灶钙化:转移灶的钙化罕见。

形成转移灶内钙化的机制可能有三:①转移灶内有骨形成。

如骨肉瘤、软骨肉瘤的转移;②营养不良性钙化。

如甲状腺乳头状癌、骨巨细胞瘤及滑膜肉瘤转移灶中的钙化,以及转移瘤经治疗后出现钙化等;③粘液基质中的钙化。

如消化道及乳腺粘液腺癌转移灶中的钙化。

钙化型肺转移瘤的原发灶多数为骨肉瘤,少数为软骨肉瘤、滑膜肉瘤、绒毛膜癌、骨巨细胞瘤、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及甲状腺癌等。

4.净化的转移和转移的自发消失:净化转移是指肺转移结节经有效化疗后其大小保持稳定不变或缩小,组织学检查显示结节有坏死,并伴或不伴纤维化,无残存恶性细胞的证据。

睾丸癌、绒毛膜癌、生殖细胞肿瘤及偶尔其他恶性肿瘤的肺转移经化疗后可发生此种情况。

除组织学检查外,临床上很难判断是否属“净化”转移。

肿瘤标记物测定是否转阴性,PET检查阴性及CT检查见结节缩小、CT值明显降低,且长期(数年)稳定,对确定是否为净化转移有一定帮助。

绝少数情况下,原发瘤经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后,肺转移瘤可自发性消失,其机理至今不明。

5.肺“良性”转移瘤(Benign metastasizing tumor):在绝少数情况下,肺外良性肿瘤亦可发生肺“转移”,如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葡萄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脑膜瘤等,其机制不明,可能系脱落细胞经血运迁移至肺所致。

CT上除结节的生长非常缓慢外,与一般转移结节无任何区别。

(二)淋巴管性癌病近年组织学研究表明,影像学上及肉眼下间质的增厚很少纯粹是由淋巴管内的癌栓所致,相当一部分是淋巴管外的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及叶间结缔组织的肿瘤浸润及纤维母细胞增生反应所造成,但沿用习俗,仍称淋巴管性癌病。

淋巴管性癌病转移比结节型转移少见,原发癌常为腺癌,特别是乳腺癌、肺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或甲状腺癌等。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皆有进行性呼吸困难,且发展较迅速。

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似顽固性哮喘,包括弥漫啰音。

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明显超过CT上的严重度。

约半数患者在3个月内死于呼吸衰竭,仅1/7病例存活超过6个月。

为早期检出淋巴管性癌病,宜用1mm或1.5mm的薄层扫描。

在淋巴管性癌病中,肿瘤细胞、纤维化或水肿均可造成肺间质的增厚,通常累及小叶间隔的结缔组织和围绕肺动脉支气管束的结缔组织,因而在CT上,它可出现如下一些表现:1.拱顶状致密影2.周围性线样阴影3.肺外围楔状致密影4.多边形结构5.网状表现6.Kerley B线7.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并形成串珠状表现8.胸膜下带9.小结节10.叶间裂增厚11.胸水12.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增大(三)血管内瘤栓肺转移瘤患者尸检时常见有血管内瘤栓。

原发肺癌尸检时,约10%含有转移性血管内肿瘤。

腺癌,尤其是乳腺、胃、肝,有较高的肺血管内瘤栓。

血管内瘤栓常伴发于其他类型的肺转移,特别是淋巴管性癌病。

当它单独存在时,影像学上很难做出诊断。

CT上,多数患者可能显示为肺梗死的表现,中心肺动脉可显示有扩张,右心室可能增大,显示有肺动脉高压。

由于肿瘤患者较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及肺的血栓栓塞,尽管在临床上这两种栓塞的治疗和预后与瘤栓截然不同,但它们与肿瘤栓塞之间的鉴别极为困难。

(四)支气管内转移支气管壁的转移性浸润在尸检中常见。

多系邻近的肺实质肿瘤或肺门、纵隔淋巴结的直接侵犯所致,或为淋巴管性癌病引起的弥漫粘膜浸润。

由于病变轻微且局限,无论临床及影像学上均无阳性表现,纯系镜下发现。

然而,偶见转移形成支气管腔内局限肿物,造成临床症状及相应影像学表现,其原发瘤通常为乳腺癌、直肠结肠癌、肾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少见的原发瘤部位有子宫颈、宫体等。

CT上表现为支气管内息肉样肿物,或肿物较大堵塞支气管造成阻塞性肺炎及部分性或完全性肺不张,与原发肺癌所致者酷似,易造成误诊。

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可增大。

有时在肺内其他处可见转移结节。

(五)气腔型转移呈气腔型的肺转移瘤相当少见,乃系肿瘤细胞沿完整的肺泡壁呈鳞屑状生长所致,与支气管肺泡癌的生长方式类似,无论是临床及病理上,两者皆不易区别。

气腔型肺转移瘤多见于消化道肿瘤的肺转移。

CT上,气腔型肺转移的表现与支气管肺泡癌或肺炎相似,包括:气腔内结节;肺实变,内含空气支气管象及/或CT血管征;局灶或弥漫毛玻璃样致密;以及单或多发结节伴CT晕征等。

无论在临床或影像学上,此型转移瘤须与支气管肺泡癌或肺炎鉴别,但通常十分困难。

(六)胸膜转移除肺癌和乳腺癌外,大多数胸膜转移是继发于肝转移之后,特别是双侧胸膜受累时。

肿瘤可从上腹淋巴结直接抵达膈胸膜以及腹腔肿瘤穿过膈淋巴管道到达胸膜。

此外,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瘤浸润可导致淋巴管梗阻而引起胸水,多为浆液性胸水,胸水中无癌细胞。

胸膜转移在CT上表现为胸膜结节及/或胸膜斑以及胸水。

增强扫描时胸膜结节或胸膜斑可有轻至中度强化。

(七)气胸肺转移瘤表现为自发性气胸者很少见。

原发瘤多系骨肉瘤、肉瘤或具侵犯性及坏死性的其他肿瘤,尤以骨肉瘤最常见。

骨肉瘤肺转移表现为自发性气胸者约占5%~7%。

形成自发性气胸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胸膜下转移灶坏死造成支气管胸膜瘘所致。

CT上除气胸外,偶可见胸膜下小结节影。

一肉瘤患者发生自发性气胸时,无论有无胸膜下结节影见到,应考虑有肺转移的可能。

五、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孤立性肺转移瘤须与第2个原发癌、良性肿瘤、肉芽肿、肺梗死或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Cahan 等报道800例肺孤立结节患者,其中63%系肺内第2个原发肿瘤,不足25%为孤立性转移瘤,其余为孤立良性病灶,包括错构瘤、肉芽肿等。

早期的转移结节表现为肺外围一界限锐利、光滑的球形病灶,CT上常显示位于小血管的末梢。

直径超过2cm后,结节可表现为多形性及不规则。

边缘不规则表明肿瘤侵犯或浸润至肺实质,提示预后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