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

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

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

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

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

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

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

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

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

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

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

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

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

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

“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

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

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

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

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

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

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

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祖母对自己的殷切

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

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

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

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

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

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

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作者 归有光:明代着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

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 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指名学生读课文 字词复习,学生质疑(见课件) 四“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五、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三套,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脊轩志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 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 琵琶 四、字词理解 五、活用字词: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六、句式判断: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The teaching plan design of Xiang Ji Xuan Zhi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 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楯 * 垣偃迨阖笏爨殆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 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备注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 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 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 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 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 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渗漉shēnlù葺qì垣yuán 楯shǔn 偃y ǎn兀wù籁lài 迨dài 爨cuàn 庖páo 妪 yù 婢bì妣bǐ姊zǐ呱gǔ比bì阖h é 顷qǐng 笏hù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见课件)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苏教版必修五执教者:洪春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古代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本文以项脊轩为情感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这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二)设计理念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 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 1

项脊轩志教案新部编本(正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项脊轩志》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方法与过程: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离家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学习明朝的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来体会其寓深情于琐细之事的写作特点。(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学生解题:项脊轩,书斋名。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学生介绍归有光,明代杰出散文家,后被称为震川先生,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

二、检查学案,小组展示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我们先来展示预习成果。大家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呢?大家组内交流,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结果吗?(3分钟) 三、出示目标:体会文章“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扎实,文言知识掌握得很好。这样我们就能更自如地走入文本。我们来了解学习目标)、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就是指文章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能准确地,灵活地传情达意,做得新鲜,生动即可。(教师板书鲜活) 四、听读课文,感知文本,体悟深情。 大家说说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先请大家在组内进行一分钟的交流。 学生交流所听成果(1分钟) 大家准备好了。哪位同学说说。生谈论,教师倾听,尽可能多让学生多讲多谈。(你听出了细节,有心。那你体悟到了深情了吗?还没有,那你可以再体悟,和组内同学交流。平凡小事见亲情。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情感?琐事见证夫妻深情。平凡场景可体会作者心中的苦痛。你能于日常家庭琐事中体会到作者的欢喜和悲愁,体会到亲情和爱情,真是有心人!(3分钟) 五、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分钟) 而将深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的描绘之中,是本文一个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例子,体会这种特点。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 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2019-10-03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

>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②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2、过程与方法:①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②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2、领会细节,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投影一画面:寂寂人院,漆漆树影,孤舍中透出一丝寂寥,配以《轩辕剑》这一似远还近的淡淡哀伤的音乐,营造出寥落悲伤的特定氛围】 一、导入课文: 一座房子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故事,因为有了故事,才让人感念。项脊轩也一样。小小的项脊轩承载着归家太多的往事。归有光的内心也许永远有着一份不堪触摸的酸楚。今天就让我们凭借《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继续走近项脊轩,走进归有光孤落的内心世界。(板书) 二、品读记物“一间书房”部分 由课题引出:“志”,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轩”是一间书房。(板书) 1、自主学习,讨论探究:这是怎样的一间书房:(学生朗读读一遍,思考2分钟,自 由回答) 修葺前: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可于此处落实“方丈”含义,并介绍归有光书房名曰“项脊轩”含义)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用法,能准确翻译文章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志这种问题的写法 3、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技巧 导语 当物是人非时,文人墨客们总有许多感慨,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么散文家归有光面对他的书屋时,又是怎样书写这种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明代散文家。 主要经历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8岁丧母,23岁娶妻,27岁时丧 文学成就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一、文题解读 1、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2、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3、“志”: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二、读准字音 ?项脊轩:渗漉:修葺: ?垣墙:栏楯:偃仰: ?万籁:迨:异爨: ?老妪:婢:先妣: ?呱呱:阖门:象笏: ?扃牖:长号:枇杷:

《项脊轩志》公开课 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3.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早自习疏通字词,完成学案,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风格朴实、情感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可以说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无出其右者,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好的方法:一是读,二是圈点批注。据说归有光阅读《史记》的时候曾经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笔作圈点批注,反观归有光文章的地位,可见圈点批注法是学习文言文一个好方法,何谓圈点批注?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老师展示圈点示例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圈点归有光的文章,来学习归有光读文章的方法,并感受他文章的魅力。 二、探究课文 一读,感知内容 1.请全班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 容: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2.文章围绕“一阁”写了哪些方面?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请圈点出相关句子。然后抽学生并大声把它们读出来。 (一)一阁(3分钟) 修葺前:写小写旧写暗 修葺后:写明写雅写静写趣

《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教案ppt

《项脊轩志》教案 一、设计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也是历代美文之一,不精读,恐难以真正解其情意、其美妙。基于此,教学时可从归有光身世经历入手,抓住一个“情”字,设计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以深化对的理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字。 二、教法展示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中国古代散文家名字——归有光。 二归有光简历 学生课前制作简历,课上展示。 三揣摩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那么,本文所显现的作者“心灵的东西”是怎样的呢 1阅读课文1—4段作者约19岁时作及题注,揣摩幼年归有光经历了何种不幸,少年归有光内心有着怎样的追求和隐痛。

1幼年丧母,伤痛难言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模糊,第3段“老妪”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使一个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引起作者的无限怀念,因而话未完,“余泣,妪亦泣”。幼年丧母,是归有光内心难言的伤痛。 2少年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 ①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归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家没落,内部割据。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 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欢愉惨恻”的情思。 二、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 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谢志鸿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3.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早自习疏通字词,完成学案,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风格朴实、情感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可以说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无出其右者,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好的方法:一是读,二是圈点批注。据说归有光阅读《史记》的时候曾经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笔作圈点批注,反观归有光文章的地位,可见圈点批注法是学习文言文一个好方法,何谓圈点批注?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老师展示圈点示例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圈点归有光的文章,来学习归有光读文章的方法,并感受他文章的魅力。 二、探究课文 一读,感知内容 1.请全班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 容: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2.文章围绕“一阁”写了哪些方面?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请圈点出相关句子。然后抽学生并大声把它们读出来。 (一)一阁(3分钟) 修葺前:写小写旧写暗

《项脊轩志》获奖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获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修葺老妪姊妹阖门偃仰扃牖象笏垣墙先妣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古今词义对照法语境分析法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人教版《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教材所处的位置 《项脊轩志》是在高一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营造意境,延展空间,使登临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发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这些建筑中蕴含的许多故事,也令人遐思。而本文中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无不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容易领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用现代汉语翻译重要的文言语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过本文的教学将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培养和检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准确理解“再、殆、妣、归、每”等实词;掌握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文言句式;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②分析篇章结构,把握文意,掌握本文写景及抒情的写作技巧。体味作者用日常生活琐事抒发深挚情感,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目标,因为对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最基本的。教学重点:分析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写景及抒情的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在文言文上非常薄弱的,很多语法在初中都没有学过,包括最基本的词性也搞不清楚,所以推进的时候很困难。我们只能不断反复,加深他们的印象,花上时间和精力来给他们解释分析,并加强训练。如今,的确是要比之前好多了,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三、教学对策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2、解题 3、熟读课文 4、疏通字词:找出使动、意动用法的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等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苏教版必修五执教者:洪春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 中的一篇古代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本文以项脊轩为情感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这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二)设计理念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 三、教学过程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文学散文优美散文归有光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亭亭如盖寒花葬志《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母过余(探望)

《项脊轩志》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 2.掌握课文第一、二段的文言知识点。 3.体验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二.订正预习案 1.识记字音: 修葺斑驳枇杷 栏楯冥然异爨 阖门垣墙扃牖 2.解释重点词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往下,名词作状语)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从上面,名词作状语)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环绕,名词用作动词)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 (6)乳二世(喂养,名词作动词) (7)凡再变矣(两次) (8)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代词,你,你的) (9)一日,大母过余曰(拜访,探视,看望) (10)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凭借着满架的书籍,有时前俯后仰地大声朗读课文,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在思考着书中的问题),四周的自然界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备注:重点落实“借书满架”之“借”。对这个字的解释人们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积”,《高中古诗文学习指导》说是“借来的”,归有光是没落大家族子弟,借几本书来读读也还是可以的,可问题的关键是他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们来看语言环境,“偃仰”是“俯仰”的意思,“啸歌”是“大声吟唱”的意思,前者写的是读书之状,后者写的是读书之声,这满架的书是用来干什么的,是让作者吟诵的,作者是凭什么“偃仰啸歌”?凭这满架的书。所以,“借书满架”之“借”为“凭借”的意思。 三.推进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总体感知课文内容。听录音时请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听完课文后请归纳: 从总体上看,课文写了:一间老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解说:①一间老屋指的是“项脊轩”,两种情感指的是“喜”和“悲”,三位亲人指的是母亲(先妣)、先大母和亡妻。母亲和大母的事迹见第二节,亡妻是用第四、五两节来记叙的,这是课文中补叙的文字,1——3节是文章得主体部分。 ②找出课文中写两种感情的句子,并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