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创新教学设计1.基本思路:《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的散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文言文板块第三篇讲读课文。

教材单元导读这样提示:“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领略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在第一课时,我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疏通了全文大意。

第二课时需要对文本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情感进行赏析。

学生学习文言文,往往重文言知识而轻情感,有的还会有厌烦和畏难情绪,所以,教师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文本。

其次,当下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空洞无物,缺乏感人细节。

而本文细节传情的技巧恰好是值得借鉴的亮点,所以,我以这篇文章为范例,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2.教学亮点:(1)彭亚非的《读图时代》认为:图片、影像要远比文字生动、有趣,电子屏幕化的阅读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在鉴赏和写作时,引入拍摄微电影的一些概念,让学生做一回编剧和导演,学生想象、构建图像的过程,也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

这个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操作性强。

(2)为了收到课堂的效果,本课在鉴赏之后,顺势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操作实践相结合,反复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见附录1.学习文章细节传情的写法。

2.体会归有光的悲情,思考自己与亲人的相处。

赏析细节传情的技巧,提升写作技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写作活动,丰富情感。

熟读全文,巩固文言知识,理清全文思路,圈出能反映作者内心的语句。

(一)课堂导入(1分钟)李商隐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怅惘和苦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就做一回编剧和导演,把课文想象成一部微电影,以此来鉴赏文本。

(二)课文赏析1.理清线索,整体把握(5分钟)要拍一部电影,我们得先理清故事线索,思考三个问题:故事的主要场景在哪里?这部电影的感情基调,也就是作者要传达的主要感受是什么?故事中重点出现了哪些角色?(PPT展示问题)教师明确:这部微电影主要拍摄点是百年老屋项脊轩,感情基调是悲喜交加、以感伤为主的,主要角色是三位亲人。

2《项脊轩志》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项脊轩志》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项脊轩志》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项脊轩志》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来组织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

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

感受本文中深沉的情感,可以使学生获取情感滋养,拓展生命宽度。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平淡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有很大的意义,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课标分析《项脊轩志》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有这样的要求: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这个目标紧扣“情”字,抓住细节,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入性”这两方面来进行探究,并注重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感恩品质。

本节课我还充分运用各种诵读形式,指导学生在诵读和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一、素养训练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把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擅长捕获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爽、凝练的特点。

(二)力量训练点训练同学运用所学文言文学问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把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擅长捕获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爽、凝练的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支配两个课时预习要求1.翻译熟读全文。

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争论:领略了并有所体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

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许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

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

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

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出名的散文家。

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实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留意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内外多置小门东犬西吠(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4.一词多义二、特别句式1.推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2.被动句:得不焚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读书轩中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210110081 李源扬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第三单元9.2*《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40分钟)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本次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学策略通过话题讨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文本——问题——思考”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初步探究转变为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以自主合作谈论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和亲身感受。

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学背景教材分析《项脊轩志》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第二篇选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感受古文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是一篇很好体现古文之美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可以初步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初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但是他们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作为教师,我应从文章细节描写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细节描写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和效果,从细节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层情感,并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学会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涵咏,感受古文之美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探究,感悟文体章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细节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分享表达,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探究:(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情感,并将总结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文本理解中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脊轩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品析文本中的看似平易的细节所饱含的深切情感,并能自己去发掘这样的细节并作品析。

三、教学创意这节课,设计用“一二三”为线索,串起对全文的探究,即“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多可喜,亦多可悲”连接了归有光书房生活的喜悦和对三位亲人离世的悲痛。

在对归有光书房生活和三位亲人的记叙探究时,重在对细节进行品析,探究看似平淡的细节中饱含的丰富情感。

在经过了细节表达情感的强烈感染后,学生自然悟出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巨大魅力。

这时,设计细节解读,进行拓展,同时进行细节片段训练。

这样来完成对亲情的体验和手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为了不让它在逝去时了无痕迹,我们努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美丽过往……明代归有光的散文被后世赞誉为“明文第一”。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请用“一、二、三”概括。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二)文本探究探究一:一间书房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项脊轩怀有怎样的感情?修葺前:小---室仅方丈老---百年老屋破---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修葺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美---杂植兰桂……风影移动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多可喜取名“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苏教版必修五执教者:洪春燕一、教材分析(一)教学思路《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 中的一篇古代散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

本文以项脊轩为情感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这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

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二)设计理念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

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

三、教学过程了推开门时,亲人间那个深深、深深地拥抱。

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去体会那语言文字背后的沧桑、辛酸与浓浓的深情。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

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

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2、全班齐读课文。

高中三年级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三年级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三年级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等奖1、高中三年级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等奖归有光[教学目标]1、学习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学习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导入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满含怎样的感情?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否。

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母亲a.“某所,而母立于兹。

”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苏教版必修五执教者:洪春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古代散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

本文以项脊轩为情感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这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

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二)设计理念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

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

四、结束语
著名诗人汪国真在一首诗中曾说:“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同学们总觉得生活太平淡,没有什么事情能感动我们的心灵,所以在写作中总是无话可说。

其实并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们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细细品味生活,去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单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执教者:洪春燕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小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学习重点
学习从日常小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三、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四、学习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活动过程
活动一:自主研习、回顾旧知
1、知人论世
(1)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明代(籍贯)人。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黄宗羲盛赞他的散文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今之欧阳修”。

强调真实的感情。

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著有。

(2)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品前部分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成,最后两段是作者三十岁之后,给该文补写的附记。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修葺()栏楯()呱呱而泣()异爨()扃牖()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顾.视无可置.者
(2)迨.诸父异爨.
(3)大母过.余曰
(4)吾妻来归.
(5)吾妻归宁
..
4、感情真挚、饱满地熟读课文。

活动二: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1)理清结构,梳理脉络。

(2)体味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文本,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请从文中找出你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小组自行选段,诵读体会,探究交流。


活动三、小试牛刀,练笔提升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母的爱总是以不同方式在我们身上得以表达,在生活中与我们时刻相伴。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挖掘生活细节,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着重描写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情,使父母对自己的呵护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