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规划案例分析
建筑系馆设计案例分析5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
另外,方案的人 流组织和交通设计也较为 独特。在内部设置连廊、 中庭、不同人群所使用的 楼梯,将人流引导至既定 的场所。在外部则在主入 口设计直通二楼的宽敞楼 梯,将人流直接引导至使 用较为频繁的区域,也突 出了主入口的位置。
总结
首先,在空间组合方面,建筑系馆需要独特的空间 组合形式以适应功能的需要。不可因为片面追求空间形态 而舍弃其功能要求不顾。通过恰当空间组合形式,使身在 建筑内外的师生获得足够的、舒适的进行交流的场所。在 空间组合方面,如果恰当的设计空间形式,巧妙利用基地 则可以突出主入口的位置,区分开不同区域的主次层次, 形成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关系,满足交通流线的需要……
这种室外活动空间与主体建筑的组合方式从总体关系中解决了采光通风朝向交通等方面的功能问题和艺术造型效果并可做到布局紧凑和节约用郑州大学建筑系馆在人流组织方面用内庭廊楼梯通过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分散人流
建筑系馆设计案例分析
郑 州 大 学 建 筑 系 馆
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与艺术历 史学院
天 津 大 学 建 筑 系 馆
两个电教室分别二楼 和三楼的不对应的区域,并不 占据良好的采光面,但三楼的 电教室不容易找到。专业教室、 讲课教室则划分给班级,分布 在主要单元。绘图室、美术教 室因使用人数有限设在较高楼 层。这些教学用的教室都属于 比较传统的空间形式,无论是 布局还是空间限定都比较规矩, 但通过中庭、连廊等综合于此 教学楼中,却不显得呆板。报 告厅位于行政管理楼四楼,是 相对独立的空间,因此不会对 教学区和办公区产生大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也较难到达,使 用上造成不便,也不易被找到, 通常第一次去的人很难轻易的 找到系馆的报告厅。
郑州大学建筑系馆
在人流组织方面, 用内庭、廊、楼梯通过 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分 散人流。廊作为建筑内 部的道路,给人方向的 指引和传导,人们不仅 可以迅速通过,也可以 停留、观景。
2023年天津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历年真题

天津大学硕士院2023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 都市规划原理一、简答题(共10题, 每题4分, 本题40分)1.都市生态系统2.都市发展战略规划3.田园都市二、论述题1、古埃及旳都市规划成果和对后来都市规划旳影响意义, 古埃及旳都市建设特点2.控规和修规旳衔接3、都市总体艺术布局旳特点, 都市总体布局要点4.60年代都市规划学科获得旳成就5.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旳原则和措施6.都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旳原则和措施7、都市整体环境保护天津大学硕士院2023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 都市规划原理一、简答题(共10题, 每题4分, 本题40分)1.都市生态系统2.规划管理3.一书两证4.城镇体系规划5.都市形态6.都市交通预测7、8、都市规划区9、都市管治10、交通量二、论述题1.17世纪巴洛克时期罗马改造以及绝对君权时期旳巴黎改建旳都市设计特性。
2.都市发展战略规划旳背景、作用及内容3.通过现代交通发展旳趋向和特点分析我国公交优先旳原则4.都市地段旳保护规定和内容与文物建筑保护旳规定和内容旳不一样。
5.都市设计旳含义和研究对象6.我国环境保护应重点处理旳问题7、居住区用地规划旳原则8、“田园都市”理论与80年代末流行旳“新都市主义”设计思潮旳异同。
9、举例一、两个经典都市, 试述西欧疏散于限制发展各大都市旳尝试。
10、60年代都市规划方面获得旳突出奉献和变化。
11.选择居住区用地旳重要原因天津大学硕士院2023年招硕士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 都市规划原理一、简答题(共5题, 每题8分, 本题40分)1.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2.田园都市与带行都市3.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4.都市生态规划5.都市发展战略规划二、简答题(共5题, 每题12分, 本题60分)1.都市规划实行管理旳重要内容2.现代交通发展旳趋向和特点及都市道路系统组织旳原则3.风景旅游都市布局旳特点4.都市历史地段旳保护规定和内容举例(不少于3个), 阐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广场建设旳成就三、论述题(共2题, 每题25分, 本题50分)1.试述20世纪50年代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以及居住区旳规划构造等进行旳都市与建设旳探索。
天津大学居住区规划优秀学生作业2ppt课件

2
逻逻辑辑生生成成
概念引入
规划生成
景观解读
户型设计
单体构成
组团塑造
3
概念引入
居住区分层级分析
结论:传统居住小区更注重封闭与私 密,开放式住区更注重开放与公共。 我们提出:分层级对待住区各组成部 分,形成公共 半公共 半私密 私密的 良好空间层次与感受。
4
基地分析
概念提出 基于对居住区的调研和现有基地分析,我们提出:分层级对待住区元素,线性规划
交流空间。
走道空间丰富——走道空间错落有致,吹拔与平台错层布置,形成有趣的入户空间,给人带来回家的
良好心理感受。
景观立体化——将景观与交通空间融合,营造立体景观,与组团形成呼应,创造由公共到私密的良好
回家环境。
38
39
谢谢大家
40
20
21
生活的种种精彩并不是可以用简单 线性逻辑叠加得到的,而是充满多样丰 富的非线性可能。
不是叠加,而是共享。
22
23
我们通过构建公共景观整体体系,力求 能够达到所要追求的效果,即景观活动的最 大化可能。
通过运用线性的联系手法,在轴向与侧 向联系,生成景观与活动场所,提高住区活 力,从而使得在保证组团住宅私密生活的同 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景观享受。即占有1/N的 面积,享受n/1的环境。
35
集约两代居——三层融入目前很受欢迎的两代居套型,并减少辅助用房的面积,更 经济适用。可供选择人群:老人+三口核心家庭;青年与父母;同时为出租合用等提 供可能。
灵活三代居——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一间独立室,为多种家庭提供更多使用 可能性,可以为儿童与青年人学习提供良好空间。同时,借鉴目前市场上半间房概念, 融入面积不大但相对独立的房间,可以满足实际使用中的多种需求。
打造可持续发展校园研究平台——天津大学新校园规划

打造可持续发展校园研究平台——天津大学新校园规划佚名【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6页(P20-25)【正文语种】中文业主:天津大学建设地点: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黄文亮副总规划师:洪再生总建筑师:崔愷副总建筑师:周恺总建筑面积:130万m2项目状态: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时间:2010~2012竣工时间:2015图片版权: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
由于原校区空间逐渐饱和造成办学空间不足,严重地制约着学校的长期发展。
2010年3月天津市与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天津大学新校区项目建设。
新校区将成为天津大学配置齐全的主校区,选址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的海河教育园内,规划用地250ha,学生规模30 000人,总建筑面积130万m2。
新校区采用一次规划、分段建设、合理布局的建设思路,第一期建设已于201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约80万m2,容纳师生近20 000人。
华汇开展规划之初,校方就立即接纳了采用工作营方式开展规划工作的建议,透过集思广益的过程,确定建设的方向。
工作营核心成员透过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倾心聆听校园领导对学校发展的期许与愿景;管理单位对校园运营的需求;学群学院学系老师对教学研究发展的看法;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与学习的憧憬;具有深厚社会网络的校友对学校发展的倡议;天津大学杰出规划设计专业的校友及国内外顶尖专家们集合浓郁情感提供的宝贵的校园规划经验;并透过国际顶尖可持续发展专家及产业的全程参与,规划团队整合各界建议,总结出“国际级现代化大学”的愿景定位和三个目标:1)自主创新人才的发动机;2)可持续发展的领航基地;3)倡议和谐社会的智囊库。
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六个规划原则共识,包括:1)采用紧凑型、有利促进融合交流的可步行校园发展模式;2)确保校园的人性尺度,建筑平均高度与密度应中等合宜;3)形塑以学生生活为核心的校园;4)保留足够的学产合作的培训与研究空间;5)传承天大的校园文化与风格;6)打造国际尖端的示范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
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模式与用地结构分析

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模式与用地结构分析宋洋;贾艳杰;张娜;刘利东【摘要】为了进一步掌握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的现状和供需矛盾,分析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天津市2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10所独立学院)的用地布局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基于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结合高校类型、空间区位和天津市高教区划分等,对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的结构进行多样性和均衡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空间布局可以归纳为中心-环状型、线性、网格型和组团型共4种主要用地布局模式.用地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90,最大值出现在天津大学(1.69和1),最小值则出现在天津音乐学院(1.28和0.76).不同类型、不同区位和不同建设时期的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差别较大,相应的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均衡度也差别较大.由此可知,高校的类型、建设时期、区位以及规模和资金状况是导致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布局和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9页(P57-65)【关键词】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模式;用地结构;天津市;信息熵【作者】宋洋;贾艳杰;张娜;刘利东【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63;F301.24自教育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大规模及综合化方向加速发展[1].随着各地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渐改善,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大批高校陆续进行新建、扩建和迁建,教育用地扩张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新的增长点,高校建设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2-3].国内外学者基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土地经济学理论、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4-5]等对高校教育用地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的内部规划与设计[6-8]、高校发展规划和文脉传承[9-10]、高校老校区的利用与更新[11-12]、大学城的历史演变与发展[13-14]、高校教育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15-16]、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1-3,17-18]以及高校与城市周边的融合互动发展[19-20]等方面.李淑杰等[2]在剖析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吉林大学6个校区为样本及评价单元,构建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杨琳琳等[21]基于对国内外大学用地布局的对比以及用地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的测算,建议我国现代高校校园建设的主要布局模式可采用圈层型综合功能组团模式,同时总结出导致国内外高校用地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郭子成等[10]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规划为案例,对高校文化要素及其空间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高校文脉传承的相关分析,对校园文化传承的文脉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研究,为科学合理地做好校园规划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发展引导模式.作为不同功能用地空间分布状况及数量关系的度量,用地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已成为研究高校教育用地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内容[21].目前,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整个城市的高校教育用地状况为案例展开的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对比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天津市29所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比较其用地空间布局的特征和模式,同时基于对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的测算,结合高校类型、空间区位和天津市高教区划分等,对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的结构进行多样性及均衡性对比分析,以期准确掌握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现状、供需矛盾和现存用地问题等,为高校教育用地的集约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高校教育用地规划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1.1 研究区域概况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市是国际港口城市、环渤海经济中心和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近40年间,天津高等教育经历了改革、发展和创新等一系列巨变.根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事业统计信息,截止2015年底,天津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5所,其中本科院校29所(含独立学院10所),高职高专学校26所.目前,天津市共建成第一高教区、第二高教区、第三高教区、海河教育园区、大港大学城以及团泊健康产业园高教区共6个规模较大的大学城[1],29所本科院校(共38个校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1.2 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天津市29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含10所独立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校园区域的用地功能及建筑单体用途,将高校教育用地划分为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体育活动用地、景观与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功能分区共6类,各分区的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本研究基础数据调查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通过Google Map和Baidu Map等获取天津市29所高等院校遥感影像作为调查的基础信息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料,全面掌握各校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空间布局主要是剖析研究各功能分区的地理区位、组合关系和分布特点,是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22],作为影响校园空间环境特征的决定因素,高校教育用地的空间布局结构是指校园空间的组织模式[23].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校园用地功能的分异带动了用地形态的分异,从而形成高校校园空间布局形态,并通过用地形态的发展表现高校空间结构的演变,其本质是各功能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组合规律.文献[23]将校园发展规划类型归类为线性型、网格型、中心型和分子型4种发展规划,本研究在总结天津市29所高校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中心-环状型、线性、网格型和组团型4种最基本模式,各模式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24].2.1 中心-环状型空间布局模式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均具有内聚性较强的校园中心区,而其他建筑元素则围绕中心区布局,本研究将其概括为中心-环状型空间布局模式.分析可知,此类空间布局模式中,诸多地物及环境要素围绕校园核心呈环状或放射状布置,具有中心明确、环境统一、紧凑合理、条理性强的布局特点,此类布局以体育场中心式布局、绿地广场中心型布局和建筑中心式布局3种模式最为典型.2.2 线性空间布局模式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校园整体呈“L”型布局,是较为典型的线性空间布局模式,其校园以篮球场、集中绿化用地、炎培园、桃李园和勉园共同组成中心轴线,两侧分布其他建筑单体以形成不同功能分区,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与其类似.在此空间布局模式中,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沿特定的线性地物扩展,且可以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常见的线性地物有绿化带、广场、校园主干道及河流水体等.2.3 网格型空间布局模式以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农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部分高校老校区和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和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等为代表的部分独立学院新建校区以校园主干道为界进行地块划分,将校园主体划分为若干网格,每类网格成为相对独立的用地功能区,各用地功能分区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校园教学、生活的有机整体.这种模式是典型的网格型空间布局,在天津市高校建设中比较常见.2.4 组团型空间布局模式除上述高校外,天津市高校中还有部分空间布局是通过多个校园中心区与次中心区有机串连,形成多核心结构,以地处中心城区的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南开大学卫津路校区和地处中心城区外的天津商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中国民航大学等新规划建设校区较为典型,本研究称其为组团型空间布局模式[23].这种模式多以标志性休闲广场、湖泊和标志性建筑等为中心构成校园多核心,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建筑群形成类似于“枝干”的主从层次,另有停车场用地、集中绿化用地等公共服务用地相间分布.3.1 用地结构量化方法—信息熵信息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表示大量分子的无序运动,Shannon将其引入信息论中[25],用以测度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26].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信息熵用来测度用地结构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以综合反映区域内各种用地类型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变化和转化程度,从而指导区域内用地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7].3.1.1 信息熵的计算假设具有固定行政界线的区域的总面积为A,区域内用地类型分成n类,A(xi)表示各用地类型的面积,则某一用地类型的出现概率可表示为Σp(xi)=1,满足归一化条件.基于信息论原理,该区域用地结构信息熵可定义为3.1.2 优势度和均衡度测算为使用地结构的信息熵值更具可比性,引入用地结构均衡度和优势度的概念.均衡度E和优势度D分别为式(3)和式(4)中:用地结构均衡度E为实际熵值和最大熵值的比值;H为用地结构信息熵;Hmax为信息熵最大值;优势度D为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反映区域内一种或几种优势用地类型支配该区域土地的程度[27].根据信息论原理,区域内用地类型越丰富,各类用地面积越接近,其信息熵值越大.当该区域处于未开发状态时,信息熵值为0,即Hmin=0;反之,当区域内各用地类型趋于均衡、稳定,且满足熵值最大化条件时,即A(x1)=A(x2)=…=A (xn)=A/n时,则该区域信息熵值达到最大,即Hmax=ln(n).由于H≤Hmax,故E的变化区间为[0,1].当E=1时,区域内土地利用达到最理想的平衡状态;反之,当E=0时,土地尚未开发,处于最不均衡状态.3.2 用地结构分析根据式(3)和式(4),对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90,最大值为天津大学,分别为1.69和1.00;最小值为天津音乐学院,分别为1.28和0.76.由各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值的均值、极值及分布情况可知,不同类型、不同区位和不同建设时期的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差别较大,相应的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均衡度差别也较大.3.2.1 基于用地类型的用地结构分析按照各高校校园各种功能用地的状况(详见表1),对其用地结构进行统计测算,结果如图2所示.对图2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天津市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作为高校校园各功能用地的核心用地类型,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在29所高校的用地结构中所占比例平均值为32.69%,但各类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作为建设较早的老校区和独立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天狮学院受区位、地价、学校资金状况和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该用地类型占比相对偏高,分别为58.05%、52.32%、49.58%和47.49%.天津体育学院作为体育类院校,因其教学环境的特殊性,故其教学科研实验用地占比较低,仅为9.84%,而体育活动用地区占比最高,达到44.16%.(2)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在天津市高校各功能用地的比重仅次于教学科研实验用地,全市各高校平均值为24.97%.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在区域分布上空间相连,建成时间较早,历史文化悠久,且在校学生人数众多,因此其学生与教职工生活用地占比分别高达42.97%和41.33%;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均为新建校区,由于校园在建和未建用地占比较高,规划及已建成生活用地占比较低,仅为6.80%和10.75%.(3)体育活动用地体育活动用地是天津市高校中的第三大功能用地,受高校类型、建校时间和规模以及规划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活动用地在天津市各高校用地结构中的占比差异较大,最高为天津体育学院44.16%,最低为天津理工大学4.86%.以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建校区,体育活动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均衡,由于校区总面积较大,其占比分别为8.69%和11.72%;而天津天狮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老校区,受校区规模扩展限制、规划布局不合理、建校时间较早等因素影响,体育活动用地占比均高于17.42%的平均值.(4)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多以集中绿化用地、广场用地和停车场用地等形式,结合教学与科研实验用地和生活用地零散分布.天津市各高校该用地类型占比和空间布局均差别较大.天津理工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等新建现代化校区更注重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将该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融合规划,有效避免了大片土地的浪费和闲置.而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等独立学院受建筑面积和在校师生人数所限,多集聚分布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所占比重分别高达20.15%和17.11%.(5)景观与生态用地景观与生态用地在各高校用地类型中的占比相差较大,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倡导低密度和生态化校园建设,在校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校区内原有的大面积湖泊和集中绿化用地,景观与生态用地达到高教区已建成面积的30.44%和28.12%,已建成土地在满足在校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了景观生态功能.而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及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中心城区老校区和以天津天狮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及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受校区用地规模或资金与办学条件限制,没有成片区的景观生态用地.(6)其他用地其他用地包括教工住宅和附属学校等在内的附属建筑用地、校办企业、大规模酒店、写字楼以及未建土地和发展预留用地等.受各高校类型、建校规模、建校时间及办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后投入建成,发展历史较短,各个校区内均留存有一定的预留发展用地,因此其他用地区占比偏高,分别为34.57%、24.93%、22.33%和21.04%.相比之下,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建校时间较早,校区内可建设土地已开发完毕,因此该用地类型占比基本为0.3.2.2 基于空间区位差异的用地结构分析区位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行政区划及城市功能分区划分,天津市29所高校中,有12所位于中心城区内,17所位于中心城区外.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基于空间区位和高教区的高校土地利用结构熵值图.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受空间区位差异的影响,不同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值差别较大.中心城区内主要分布有第一、二高教区以及市内六区其他分散分布的高校.其中,第一和第二高教区共有7所高校,集中分布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和河西区大沽南路一带,属于自然发展型大学城[1].园区内多由一些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组成,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土地利用率达到100%,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其土地利用结构相对成熟且更加均衡,因此其用地结构信息熵平均值较高,分别为1.56和1.55.第三高教区位于中心城区外环附近,作为典型的政府规划型新兴大学城,分布有6所高校,其占地面积大,发展历史较短,以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和生态化作为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倡导科学规划的低密度和生态化建设,已建成校舍建筑用地在满足在校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了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功能,规划用地更注重人文性和科学性.因此,其整体用地空间结构较合理,信息熵平均值为1.54.与第三高教区类似,大港大学城和团泊健康产业园高教区用地结构信息熵也相对较高,分别为1.64和1.60.此外,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其他高校建校时间也相对较早,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尽管土地利用率均达到100%,但占地面积相对较少,可开发的预留发展用地很少,校区逐渐呈现出用地更新与用地扩展受限、用地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特征和问题,因而其用地结构信息熵平均值较低,仅为1.41.中心城区外分散分布的高校多以建校较晚、规模较小的独立学院为主,这些高校或布局松散、规模过大,或更新速度和方式严重滞后,总体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用地结构信息熵值分别为1.41和1.49.3.3 小结合理利用高校教育用地结构与用地规模需要综合考虑在校学生规模、学科门类设置、办学特点和学校发展趋势等多个因素[28].综合对比分析天津各高校用地类型结构比例与其信息熵值、优势度和均衡度可知,以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类大学,多以组团型空间布局模式为主,建校历史悠久,占地面积广阔,用地结构均衡且稳定,因此信息熵值较高,分别为1.69和1.59,均衡度分别高达1.00和0.94;得益于其紧凑合理的中心-环状型用地布局,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等新建校区的公共服务用地和景观生态用地比例较高,土地利用多样性更高,各用地类型面积相差较小,因此信息熵值集中在1.54~1.64,均衡度集中在0.91~0.97,均高于平均值;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独立学院新建校区多为网格型或中心-环状型布局,占地面积适中,规划布局合理,用地结构均衡,信息熵值相对较高,分别为1.67、1.68和1.60,均衡度也均在0.95以上.此外,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位于中心城区的传统老校区,建校时间较早且规模较小,内部空间形式单一且布局简单,用地结构比例失衡,环境老化现象严重,信息熵值普遍偏低,分别为1.28、1.32和1.37;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和天津天狮学院2所独立学院受资金短缺、办学条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占地规模较小,布局紧凑,用地类型相对单一,因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低,分别为1.35和1.36.通过比较天津市29所高校的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结合国内外相关教育用地布局与结构分析研究发现,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校园与城市的互动空间不足高等教育功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29].作为中心城区内“大院”模式高校的典型代表,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缺乏与城市社区的交流,在严重占据城市土地资源的同时,既影响了高校周边城市土地利用,又使自身的校园规划建设与布局受到限制.而新建大学城和各高校新建校区远离城市中心,与城市整体发展脱节,无法体现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互补作用.(2)老校区大量占据城市用地,更新速度和方式滞后高校的诞生和演变始终与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高校老校区经过长年的发展,往往会成为它们所在城市的一部分.而与新建大学城、新建校区的用地现状相比,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和南开大学卫津路校区等位于中心城区内的老校区逐渐显现出粗放利用的弊端.老校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相应改变,其职能也大多向低层次的继续教育、研发和第三产业等方面调整.为了在城市转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许多老校区的更新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3)部分新建校区布局松散,规模过大近年来,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结束了前期“渐进式”发展格局,转变为“一次性”整体设计模式.伴随着不断扩招,高校开始大规模异地迁建新校区.大学城等新建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面积用地浪费和高校建筑低容积率并存的问题,加上前期不合理规划设计造成高校校园规划空间布局松散,导致新建校区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建筑缺乏亲切感,削弱了大学应有的活力和氛围.(4)校区建设速度超常,空间布局个性缺失校园文脉包含了高校的发展历程、学术特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人文艺术底蕴,是大学的精神所在[10].包括西青大学城与大港大学城在内的部分高校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校园规划随意、建设速度超常等问题,因此一些高校校园空间形态多样性不足,规划设计千篇一律,用地布局与结构单一,建筑体量大,但建筑群结构太过简单,缺乏空间层次感,使人无法感受传统校园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天津市2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10所独立学院)的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归纳各类用地的功能及分布特征,并结合校园建设沿革及用地布局特征,总结出天津市高校具有中心-环状型、线性、网格型和组团型共4类主要空间布局模式.在测算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高校用地类型和空间区位,对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进行多样性和均衡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不同建设时期和不同区位高校用地结构信息熵差别较大,相应的各高校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均衡度差别较大:①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等传统综合类大学的区位集中在中心城区,校园建设起步较早,空间布局合理且成熟,用地结构均衡度高;②由于规划合理,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等新建校区各用地类型面积相差更小,用地多样性更高,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均更为合理;③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等独立学院新建校区多以网格型或中心-环状型布局,占地面积适中,规划布局合理,用地结构均衡;④以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体类院校,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中心城区老校区以及以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和天津天狮学院为代表的小规模独立学院用地结构信息熵值相对较低,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合理性较差.因此,高校的类型、建设时期、区位以及规模和资金状况是导致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布局和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掌握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现状和供需矛盾、发现天津市高校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受时间、文章篇幅以及高校教育用地自身的特殊性所限,本研究对于完善天津市高校教育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对策和措施分析相对不足,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探索.【相关文献】。
案例赏析天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

案例赏析天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近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编的“新时代教育创新系列丛书”之《新时代高校优秀校园规划图集》《新时代高校优秀博物馆图集》正式出版发行!今日我们给大家分享下天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
项目简介天津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 年10 月2 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二期建设项目区内,用地范围:北至同德路,南至同砚路,东至雅观路,西至雅正路。
规划总用地286.07 公顷,可建设用地243.57 公顷,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
新校区规划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历史文化风格及特色相适应,体现育人为本、学科融合、厚重纯朴、生态和谐、开放便捷等理念,着力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
项目亮点设计理念天津大学新校区规划重点体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规划理念。
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同时适应育人的需要和新时期教育和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的集聚与融合,形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学科组团;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多样化体验;学生和教师的融合,促进师生的交流。
布局特色以学生为导向的布局模式近年来,大量的校园规划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的惯性思维,本次规划创新性地引入了以学生活动为导向的布局模式,将学生生活区镶嵌于各学院组团之间,二者交错布置,形成“学”“住”穿插的功能布局,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的各类校园活动,形塑紧凑融合、促进交流的可步行校园。
规划结构本次规划以东西向的中心线为基轴,并通过基本对称布局的矩阵网格道路体系,将校区分隔成若干区块,形成疏密有度、均匀错落的功能建筑群,最终形成一轴、一环、一岛、四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
天津大学规划案例分析

功能与格调 地处重要地段的北洋广场,环湖一周自然形成 一个小小的带状公园,具有游览的功能。此外, 广场位于教学区中,成为一个优雅的读书环境, 具有读书的功能。这里还是可以举行数千人聚会 的场所,这是它的第三个功能——集会。
空间分析
(1)校门区域与前广场空间——纪念性功能、部分城市广场功能; 空间组成: 东校门、前广场、广场地面喷泉、周围绿化景观 。 由于主校门的重要地位,校门区域具有重大的纪念性意义是无可厚非的。同 时,校门的前广场区域与城市空间间接地联通着,也是周围居民休闲娱乐的 公共开放空间。
⑷圆形喷泉至亭区域——交往性、学生学习、文化活动; 空间构成:广场界 面、中心喷泉、围和景观、周边绿化景观; 在整个北洋广场空间中,这一区域的空间景观设计是最具“亲人气息”的。 中心喷泉加上周围结合绿化的坐椅设计让这个区域成为了可停留空间。
⑵矩形喷泉景观区域——游戏性功能、部分城市广场功能; 空间组成:喷 泉景观、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绿化景观 。 这一区域紧连前广场区域,仍未太过深入校区。同时,此处的喷泉设计极具 景观和游乐趣味,能极大的激发人和环境交互的内在动力。
⑶北洋纪念杯至太雷像段——纪念性、公共参观、学生文化活动、交通 性; 空间组成:广场界面、北洋纪念碑、太雷像、周围绿化景观 北洋纪念碑和张太雷先生的塑像都凝结了天大师生许多的情愫。同时,作为学 校的标志性景观——北洋纪念碑也是参观游人的必到之处。
案例分析
———北洋广场 北洋广场概况 天津大学北洋广场位于天津大学东门到西门的中轴向上,是中轴线上重要的 空间节点。它是一项综合性园林建筑工程,包括广场、喷水池、建筑小品、 雕塑、绿地、亭子与泵房。
环境与构思 天津大学校园的特点是水面多,北洋广场坐落在人工湖东 侧,原是60年代运土填湖形成的一片黄土荒地。 广场的规划就是以这样的校园大环境为依据,统一规划的。 总的设想是在教学中心区内形成一个以人工湖为中心,教 学楼群为外圈,环湖绿地为内圈的大格局。北洋广场是环 湖绿地的主体,它的规划与设计原则是:服从整体环境, 融合在整体环境之中,成为建筑大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
天津大学规划案例分析

⑵矩形喷泉景观区域——游戏性功能、部分城市广场功能; 空间组成:喷 泉景观、周围绿化景观 。 这一区域紧连前广场区域,仍未太过深入校区。同时,此处的喷泉设计极具 景观和游乐趣味,能极大的激发人和环境交互的内在动力。
⑶北洋纪念杯至太雷像段——纪念性、公共参观、学生文化活动、交通 性; 空间组成:广场界面、北洋纪念碑、太雷像、周围绿化景观 北洋纪念碑和张太雷先生的塑像都凝结了天大师生许多的情愫。同时,作为学 校的标志性景观——北洋纪念碑也是参观游人的必到之处。
功能与格调 地处重要地段的北洋广场,环湖一周自然形成 一个小小的带状公园,具有游览的功能。此外, 广场位于教学区中,成为一个优雅的读书环境, 具有读书的功能。这里还是可以举行数千人聚会 的场所,这是它的第三个功能——集会。
空间分析
(1)校门区域与前广场空间——纪念性功能、部分城市广场功能; 空间组成: 东校门、前广场、广场地面喷泉、周围绿化景观 。 由于主校门的重要地位,校门区域具有重大的纪念性意义是无可厚非的。同 时,校门的前广场区域与城市空间间接地联通着,也是周围居民休闲娱乐的 公共开放空间。
案例分析
———北洋广场 北洋广场概况 天津大学北洋广场位于天津大学东门到西门的中轴向上,是中轴线上重要的 空间节点。它是一项综合性园林建筑工程,包括广场、喷水池、建筑小品、 雕塑、绿地、亭子与泵房。
环境与构思 天津大学校园的特点是水面多,北洋广场坐落在人工湖东 侧,原是60年代运土填湖形成的一片黄土荒地。 广场的规划就是以这样的校园大环境为依据,统一规划的。 总的设想是在教学中心区内形成一个以人工湖为中心,教 学楼群为外圈,环湖绿地为内圈的大格局。北洋广场是环 湖绿地的主体,它的规划与设计原则是:服从整体环境, 融合在整体环境之中,成为建筑大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广场
北洋广场概况 天津大学北洋广场位于天津大学东门到西门的中轴向上,是中轴线上重要的 空间节点。它是一项综合性园林建筑工程,包括广场、喷水池、建筑小品、 雕塑、绿地、亭子与泵房。
环境与构思 天津大学校园的特点是水面多,北洋广场坐落在人工湖东
侧,原是60年代运土填湖形成的一片黄土荒地。 广场的规划就是以这样的校园大环境为依据,统一规划的。
空间分析
(1)校门区域与前广场空间——纪念性功能、部分城市广场功能; 空间组成: 东校门、前广场、广场地面喷泉、周围绿化景观 。
由于主校门的重要地位,校门区域具有重大的纪念性意义是无可厚非的。同 时,校门的前广场区域与城市空间间接地联通着,也是周围居民休闲娱乐的 公共开放空间。
⑵矩形喷泉景观区域——游戏性功能、部分城市广场功能; 空间组成:喷 泉景观、周围绿化景观 。 这一区域紧连前广场区域,仍未太过深入校区。同时,此处的喷泉设计极具 景观和游乐趣味,能极大的激发人和环境交互的内在动力。
⑶北洋纪念杯至太雷像段——纪念性、公共参观、学生文化活动、交通 性; 空间组成:广场界面、北洋纪念碑、太雷像、周围绿化景观 北洋纪念碑和张太雷先生的塑像都凝结了天大师生许多的情愫。同时,作为学 校的标志性景观——北洋纪念碑也是参观游人的必到之处。
⑷圆形喷泉至亭区域——交往性、学生学习、文化活动; 空间构成:广场界 面、中心喷泉、围和景观、周边绿化景观; 在整个北洋广场空间中,这一区域的空间景观设计是最具“亲人气息”的。 中心喷泉加上周围结合绿化的坐椅设计让这个区域成为了可停留空间。
总的设想是在教学中心区内形成一个以人工湖为中心,教 学楼群为外圈,环湖绿地为内圈的大格局。北洋广场是环 湖绿地的主体,它的规划与设计原则是:服从整体环境, 融合在整体环境之中,成为建筑大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
功能与格调
地处重要地段的北洋广场,环湖一周自然形成 一个小小的带状公园,具有游览的功能。此外, 广场位于教学区中,成为一个优雅的读书环境, 具有读书的功能。这里还是可以举行数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聚会 的场所,这是它的第三个功能——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