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
新形势下对外经贸热点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对外经贸热点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一个热点问题是贸易摩擦。
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尽
管两国已经达成了一些协议,但全面解决问题还需要长期努力。
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出
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方面加强国内市场开放和改革,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减少对美国贸
易依存度;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自贸协定,开拓新市场,增强中国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
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区域经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间经济联系方兴未艾,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新动力。
在这方面,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东盟等
多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些
机制,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第三个热点问题是贸易和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
施限制进口高污染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的落后,其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吃亏,这也对他们的经济造成了影响。
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向WTO争取更多的环保
豁免,同时加强国内环境保护,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个热点问题是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也
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
然而,数字经济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明确数字经济的所有权和责任,同时加强技术创
新和人才培养,优化数字经济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在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时,需要积极应对各种热点问题,制定切实
可行的对策,扩大国际合作,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我国周边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

我国周边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一、关于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
台湾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迈过去的门槛。
第一,台湾既是中国前进的基地,安全的屏障,又是美、日打击中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制约中国雄心的最好手段。
在今天,台湾是封堵中国向东发展大门之门锁,这扇大门打不开,中国向东发展的门,是永远关闭的。
我们要向东发展,向海洋发展,向深蓝发展,就永远是个“黄梁梦”。
中国虽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但是我们被美国的第一岛链封死,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我们被压缩在一个浅近的近海大陆,非常狭小,区域很有限,发展余地、空间非常小。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具体谈一谈台湾问题:第一个方面:台湾在我国安全与发展中的战略价值其巨大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台湾与台湾海峡是我国东南沿海海上重要屏障与国防安全的前沿阵地。
台湾历来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锁钥”和“腹地数省之屏蔽”。
台湾岛与海南岛相倚形似我们这只“雄鸡”的“两足”,与舟山群岛呼应,又构成“犄角”,以台湾为中心连接两翼形成一条天然的战略海防线。
2、台湾与台湾海峡对我国维护海洋交通与海区安全有巨大价值。
台湾位居我国中部,台湾海峡是联系黄海和东海海区同南海海区的交通要冲,也是美、日进出北太平洋与南海、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台湾海峡与台湾及其以东海区,就没有中国的海防。
3、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可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与蓝色国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们的黄海、东海被朝鲜半岛、日本九洲岛和琉球群岛屏蔽,南海则几乎被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诸岛和马来半岛所封闭,中国很难找到理想水道进出太平洋。
惟有台湾岛直接东邻太平洋,是我国不受制于他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
二、关于南海问题20 世纪70 年代,随着东南亚地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占领中国南海部分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南海问题出现。
当前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详细分析

(二)新常态下,我们哪些没有变?
稳定的物价形势没有变
物价
就业环境没有变
民生 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 工作 和有力支持没有变 就业 收入
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态势没有变
(三)新常态下,我们还有哪些是必须要进行改变的?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不足,收入差距较 大,人口老龄化加 快,消除贫困任务 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不 平衡要继续优化 和改变。
英国“脱欧”,也许英国 自身付出的代价不大,欧盟付 一方面,英国“脱欧”以后,无论英国选择哪 种模式,都只能覆盖自己的产品和商品,不能覆盖 通过英国进行转售的商品。这确实会给其他国家与 英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另一方面,假设欧盟不理性,开征了欧元离岸 交易税,就有可能使其他国家在伦敦的资产跟欧元 资产之间的置换和交易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 出的代价不大,但可能会给世 界经济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英国手里到底有什么样的“王牌”?
英国是全球知名的离岸金融中心 76%的欧洲对冲基金总部设在英国 欧盟国家74%的场外交易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发生在英国 欧盟国家55%的私募基金由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发起 欧洲养老基金42%的资产来自英国 英国参与了欧盟国家35%的风险投资
90%的美国投资公司在欧洲的部分设在英国
人们文明素质和 社会文明程度有 待提高。
新动能是什么?
新 动 能
新动能,给它加一个注解就是家庭的经济角色更加重要。
新动能和家庭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什么是“三期叠加”?
政府资产负债表
通过政府新增举债的方式加大 投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早日 实现从全球金融危机当中率先 复苏。
企业资产负债表
希望拥有一定的话 语权,希望自身利 益得到尊重。
2024年高考地理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的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世界区域热点,可以选取以下素材进行描述:1.中东地区: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热点之一、2024年,阿拉伯之春在中东地区掀起了一系列国内政权的变革浪潮,例如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的政权被推翻,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
2.欧洲地区:2024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经济危机,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引发了欧元区的动荡,并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亚洲地区:亚洲地区在2024年也发生了一些重要事件。
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事故,对日本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此外,中印边界问题也成为了热点话题,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引发了关注。
对于中国区域热点,可以选取以下素材进行描述:1.三峡工程:2024年,中国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并开始发电。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其建设对中国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部大开发:2024年,中国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3.北京奥运会:虽然2024年已经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但是2024年是北京开始举办长时间奥运遗产的一年。
例如,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进行了转型利用,并成为了北京市民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4年,中国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旨在加强广东、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区域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发展。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为了丰富素材,可以进一步研究相关材料,整理更多的具体事件和数据,并展开论述。
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见解

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本文旨在针对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个人思考与见解,为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科技发展:创新引领未来1.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养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
2.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
政府和企业应把握这一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重视科技伦理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关注科技伦理,确保科技发展惠及人类福祉。
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美好家园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2. 严格环境法规,强化环境执法。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3. 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三、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 素质教育为导向。
教育改革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3.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我们要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结论面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

• 超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建设:建设国际大都市及区域性或地区性 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科学规划 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 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源自• 第三,相关思考的问题:城镇化的核心是什 么?土地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为什么 地方政府热衷于城镇化?各地的造成运动现 象?新区建设?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 第四、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何在? 区域差距存在是否有合理性?差距能否消除? 消除差距的手段是什么?是移民还是移资 本(zīběn)?产业转移能否消除区域之间的差距? 如: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 第五、区域收敛(convergence)与发散 (fāsàn)(divergence)分析
• (1)市民化与市民化的成本
• (2)如何(rúhé)保护农民及市民的利益?
• (3)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怎么样的?城
•
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怎样?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 •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与污染问题并行:雾霾
现象、蓝藻事件(shìjiàn)、死猪事件(shìjiàn)、牛奶 事件(shìjiàn)、馒头事件(shìjiàn),奶粉事件(shìjiàn), 等等?中国的工业化是什么样的工业化?工 业化等同于污染、道德沦丧吗?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jiào dà);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 第三、中国的基尼系数:
• 全国(quán ɡuó)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2024年高考地理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2024年高考地理题目中关于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的素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世界区域热点:1.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交织的热点地区。
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宗教冲突、石油资源导致的地缘政治竞争等问题持续困扰该地区。
其中,叙利亚内战、伊核问题、以巴冲突等问题备受关注。
2.非洲地区:非洲地区面临的挑战包括落后的经济发展、社会不公平、艾滋病疫情、贫困等问题。
同时,非洲大陆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受制于殖民历史和政治腐败问题,发展缓慢,各国之间争夺资源也成为热点。
3.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包括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
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消耗过度、自然灾害频发等。
同时,东海、南海等海域的领土争端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热点。
中国区域热点:1.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引擎,包括珠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等。
这些地区面临的挑战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加重、资源消耗严重等问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西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省份,是我国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然而,西部地区也面临民族问题、环境保护等挑战。
3.中部地区:中国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重要区域,包括河南、湖南、湖北等省份。
这些地区面临着农业转型、产业升级等问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产业调整,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都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了解和分析这些热点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祖国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措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本篇文章将从经济影响和政策措施两个方面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应对之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全局经济增长。
通过推进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区域经济可以促进优质资源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例如,华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与香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已经成为现实。
香港拥有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和高效的港口、机场等物流配套,华南地区则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
两地的经济合作可以互补优势,实现共赢发展。
二、增加国际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经济中,维护自身利益需要联合行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是这种行动的一种形式。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崛起,为了避免既得利益被其他国家侵蚀,也为了提高自身国际话语权,中国需要加强与周边经济体的联系。
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强贸易往来和政治信任,提高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三、逐步增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区域一体化经验既丰富又独具特色。
近年来,中国在东北、西北、中部等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已经逐步加强,合作机制日渐完善。
例如,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改革开放,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融合逐渐落实。
逐步实现区域逐步的一体化,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的内部市场,还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合理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不仅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能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四、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何在? 区域差距存在是否有合理性?差距能否消 除?消除差距的手段是什么?是移民还是 移资本?产业转移能否消除区域之间的差 距? 如: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第五、区域收敛(convergence)与发散 (diverge题探讨
刘乃全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一、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
• 1、区域经济理论及学科的起源:微观的区位理论 (屠能1826年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1909年的工 业区位理论、缪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等等)到区 域发展的差距已经成为经济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 • 2、中国区域经济学科的发展来源:前苏联的区域 经济学(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国民经济综合体理论)。 主要是从事工业布局与经济地理的学者。 • 3、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科发展:1998年国 家学科的重新界定: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 2007年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 β收敛是指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与其初始收入水平具有负相 关关系,也即是贫穷区域的增长要快于富裕经济。而关于 收敛的另一个概念σ收敛则指的是不同区域间实际人均收 入水平差异程度的降低。 log (yit) =α+ (1 -β) log (yi ,t - 1) +μit • 如果β> 0 ,则意味着区域经济具有β收敛的特征,因为其每 年的增长率log (yit / yi ,t - 1) 与其初始水平log (yi ,t - 1)负相 关;β值大,则意味着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 • 如0 <β< 1 ,则其方差具有变小的趋势;而如果β< 0 ,则其方 差倾向于变大。所以,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 充分条件。 • 其稳定状态值为:σ2 =σ2μ/ [ 1 - (1 -β) 2 ]
3、长三角地区的国家功能定位
★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 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 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 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 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 带” 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规划详细阐述了各个城市 的产业发展重点试图破解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与定位上的“同构”困 局。
• 第三,相关思考的问题:城镇化的核心是什 么?土地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为什么 地方政府热衷于城镇化?各地的造成运动现 象?新区建设? • (1)市民化与市民化的成本 • (2)如何保护农民及市民的利益? • (3)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怎么样的?城 • 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怎样?
•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 •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与污染问题并行:雾霾 现象、蓝藻事件、死猪事件、牛奶事件、馒 头事件,奶粉事件,等等?中国的工业化是 什么样的工业化?工业化等同于污染、道德 沦丧吗?
二、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对象
• 1、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命题:要素的区 域配置、要素流动、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 发展、区域政策、产业集聚、区际贸易、城镇化、 区域规划,等等 2、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对象:居民、企业与政 府(地方与中央) 3、区域经济研究的两大基础理论:微观的企业 区位理论与宏观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4、专业误区?
•
第二,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是等同的吗?
• 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学说:哪些产业首先转移?污染空 间外部性的问题?
• 谢 谢!
• 第三、中国的基尼系数:
• 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 2003年0.479; • 2008年0.491; • 2012年0.474 • 2013年0.473 • 1978年城镇家庭为0.16;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
其中:教育不平等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对基尼的贡献大致在 13%左右。如果教育的边际回报不变,将受教育水平提高 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的基尼系数将降到0.44,而 如果提高到美国的水平,我国的基尼系数将降至0.42。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密歇根大学社会学 系教授谢宇和密歇根大学研究生周翔在美 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论文《当 今中国的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 in today’s China)指出,从2005年到2012 年间,中国基尼系数呈走高趋势,维持在 0.53~0.61之间。教育水平对中国收入不平 等的影响大约占15%,区域和城乡差异分 别占了12%和10%。相比之下美国的这些 差异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小于2%。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在哪?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
★东南沿海---沿海地区----沿江及省会城市--沿边及内陆城市 ★重点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
2、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在全国所占 的地位
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区域 GDP占我国GDP 总量的四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我 国经济和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开放度最高地区。
四、当前的区域经济热点问题
• 1、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 第一,洛伦兹曲线(美国经济学家洛伦兹1905年提出的描 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曲线)
• 第二、基尼系数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 条件收敛及俱乐部收敛?
• 2、城镇化问题(新型城镇化) •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达7.12亿,占总人 口的比重达52.57%。但具有本地户籍的城 镇化水平不到35%。来自• 第一,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初期 城 70% 市 化 水 平
30% 10% 0
中期
后期
• 第二,我国城镇化的观念发展 • 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 小城市 • 1989年的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 等城市与小城市 • 2001年,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 • 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已经不出现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字眼, 提出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 超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建设:建设国际大都市及区域性或地 区性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 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