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向河北、天津供水调研情况报告最后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数据分析报告(3篇)

南水北调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自2002年开工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

本报告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工程实施以来的水资源调配情况、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和跨流域调配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1. 南水北调工程官方统计数据;2.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3. 地方政府公开发布的水资源数据;4. 学术期刊和行业报告。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水资源调配情况分析1. 调水规模自2014年东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地区调配水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其中,东线工程调配水量约180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调配水量约20亿立方米。

2. 调水范围南水北调工程覆盖了我国黄河以南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益人口超过1.5亿。

3. 调水效果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以中线工程为例,沿线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分别增长了6.8%和5.5%。

四、经济效益分析1. 直接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增产: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使农业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2)工业节水: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工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工业用水成本。

(3)生态环境改善: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质量和水资源质量。

2. 间接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提供了水资源保障,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供水条件,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天津缺水状况分析报告

天津缺水状况分析报告

天津缺水状况分析报告
根据天津市的调查数据和分析报告,以下是对天津缺水状况的分析:
1. 供需不平衡:天津是一个人口密集地区,但地下水资源有限。

过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导致了供水需求的增加,但供水能力却难以满足需求。

这导致了天津的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2. 水资源污染:天津市的许多河流和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不完善,导致了水资源的污染和损失。

这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加剧了缺水问题。

3. 水资源分布不均:天津市的水资源分布存在地域差异。

南部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较为贫乏。

这种地域差异增加了供水的难度,加剧了天津市的缺水状况。

4. 防水设施不完善:天津市防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相对滞后。

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欠缺有效控制措施。

缺乏强大的防水设施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流失,加重了缺水问题。

5. 水资源治理政策不完善:天津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存在不足之处。

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措施。

与此同时,对节水意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也相对不足,导致了浪费行为的增加,无法有效地缓解缺水问题。

综上所述,天津市的缺水问题是由供需不平衡、水资源污染、
水资源分布不均、防水设施不完善以及水资源治理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为了解决天津的缺水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强防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以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黄河治理调研报告

黄河治理调研报告

黄河治理调研报告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灌溉和水资源供给的来源。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以及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黄河治理的调研,以了解当前的治理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进行了黄河流域的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河流水位的下降以及河道淤积的情况十分严重。

这使得黄河在枯水期的水量减少严重,无法满足周边农田的灌溉需求。

另外,由于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黄河上游区域的农田面临着严重的失土和退化的问题。

其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黄河流域的问题。

其中包括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黄河上游区域的治理和实施生态修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水质得到改善,河道的淤积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然而,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目前的治理措施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保护和河道治理方面,而对于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还不够。

其次,在黄河流域的治理过程中,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一体化的治理机制,以解决黄河流域的综合性问题。

此外,我们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了一些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如水土保持工程、高效灌溉技术和生态修复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质,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

因此,我们建议在黄河治理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以实现治理的长远发展。

总结起来,黄河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以及河道淤积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我们期待未来的黄河治理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农田灌溉提供更好的支持。

供水管理调研报告(精选3篇)

供水管理调研报告(精选3篇)

供水管理调研报告(精选3篇)供水管理调研报告篇1一、基本情况运河上的水库及八座枢纽拦河闸,是运河流域内具有防洪和兴利供水功能的重要水利工程。

工程自建成以来,为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由于该流域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08.4毫米,全流域人均和每公倾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440立方米和4500立方米,均为全国平均水资源量的1/6,水资源短缺状况十分严重。

同时流域内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差异大,加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日趋严重,使得有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据调查,河系下游的沧州市多年平均可供水量8.4亿立方米,而实际需水量为13.7亿立方米,缺水量为5.3亿立方米,供需比为61.3%。

上游的、两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4和1/7。

其中,沧州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已形成严重的地下漏斗。

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也达到了117%,已属明显过度开发状态。

二、供水及管理工作现状现状(一)水库供水水库位于漳河中上游,地处的交界处,总库容1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

承担着市的工、农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任务。

供给两市的工、农业水是通过渠道输送的,城市生活是通过有压和无压管道输送的,其供水管理是由局所属的水库管理局负责。

据统计:水库平均每年供给两市的总水量为2亿立方米左右。

(二)拦河闸供水运河上具有供水功能的7座拦河闸,均在流域中下游的卫运河和漳卫新河上。

这些工程每年拦蓄上游来水,给山东、两省沿河地区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其供水管理单位为xx局所属的水闸管理局。

由于两岸引水口均由地方水利部门管理,给供水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水费收取率不足30%。

近几年,上游来水较少,还经常出现河道干枯的状况,年均供水量也仅在1.5亿立方米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虽然本流域水资源十分短缺,但由于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黄河基层调研报告

黄河基层调研报告

黄河基层调研报告黄河基层调研报告自古以来,黄河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水系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的状况和问题,我们在近期进行了一次基层调研。

以下是我们对黄河基层调研的报告。

调研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省临汾市。

一、黄河的自然环境状况黄河是我国面积最大、水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开发和其他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黄河有着自然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问题。

调研发现,黄河的水位和水量有所下降,河床淤积严重,泥沙含量高,造成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同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干旱和洪涝问题也十分严重,给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黄河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具有较高的战略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黄河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黄河流域的人口密度较高,农业生产压力大,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

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和人口的集中,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贫困问题。

三、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了解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保护。

我们调研发现,政府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水利工程,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此外,一些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参与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除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

根据我们的了解,尽管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扶持力度,但一些基层居民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医疗设施不完善,就业机会有限,给基层居民带来了生活的困扰。

综上所述,黄河基层调研报告显示,黄河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调研报告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长距离输送水资源,实现中国南方富水区向北方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调水供应,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了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情况,我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编写了以下的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自始于2002年,历时多年。

根据规划,该工程由三条主要的供水线路组成:东线、中线和西线。

东线自江苏扬州开始,经过河南、山东和天津,最终抵达北京。

中线从湖北襄阳开始,经过河南、河北,也最终抵达北京。

西线则源自四川,经过陕西和山西,最终抵达北京和天津。

三条线路合起来,全长约1400公里,输水能力达到了惊人的440亿立方米/年。

整个项目投资巨大,但由于供水线路经过的地区不同,具体投入金额各有不同。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方许多地区过去缺水现象严重,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水资源的情况下,供水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

南水北调工程将丰富的南方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工程还可以通过灌溉和养殖等方式利用输送的水资源,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工程长期进行,需要巨额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这对于负担能力较弱的地方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扰。

其次,长距离的输送线路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挖掘、建设和维护输水渠道可能会对地下水位和土地利用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此外,水源地转移也会对原有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冲击,需要加强保护和治理。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黄河保护调研报告

黄河保护调研报告

黄河保护调研报告黄河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历史,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和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黄河,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黄河保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深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通过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黄河流域居民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黄河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我们还前往黄河流域的若干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黄河的水质、生态状况等。

三、调研结果1. 黄河保护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黄河的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此外,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黄河保护,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加强了管理和监管。

2. 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尽管黄河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河岸的生态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此外,黄河流域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3. 缺乏综合管理机制:调研发现,黄河保护中存在很多部门和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缺乏一个统一的综合管理机制。

这导致黄河保护工作效率不高,部门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信息和资源共享有限。

四、建议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政府领导和监管:政府应该加大对黄河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监管力度,加强对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指导和协调,确保黄河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统一的综合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黄河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该继续增加对黄河保护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用于黄河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工作。

4. 加强河岸生态修复:采取措施修复黄河河岸的生态环境,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5. 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我们通过对黄河周边生态环境的实地调研和调查研究,对黄河生态治理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报告如下:一、生态环境现状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普遍存在着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问题,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2.黄河支流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重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3.一些地区存在着乱排污、乱倒废物、乱采砂等违法行为,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二、生态治理现状1.政府部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制定,高度重视这一问题;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了对乱排污、乱倒废物、乱采砂等行为的打击力度;3.国家通过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支持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4.社会各界对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2.一些地区存在着开发利用黄河生态资源的不当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3.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合力;4.建议各级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加相关资金投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以上是我们对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情况的初步了解和分析,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此报告。

敬礼!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黄河流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管理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以及水质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更深入的关注和解决。

其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部门与地方居民的沟通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和参与,形成良性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黄河向河北、天津供水线路调研报告根据省局关于我省黄河向河北、天津供水的指示要求,10月1日至12日,供水局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通过焦作、新乡、濮阳黄河段可能向天津供水的主要渠系和线路进行了实地调研,经逐一梳理和分析,现将整体情况汇总报告如下:一、我省适宜向河北、天津供水的涵闸基本情况根据工程状况和近几年实际引水情况,我省境内黄河向河北供水条件比较好的引黄涵闸主要有张菜园闸、红旗闸、新改建渠村闸、南小堤闸和彭楼闸。

张菜园闸位于焦作市武陟县詹店镇张菜园村西南,建于1977年,设计流量100m3/s,加大流量130m3/s,人民胜利渠渠首闸是其渠首,渠首闸前引渠长3.5km,人民胜利渠渠首闸至张菜园闸之间引渠约9km。

红旗闸位于新乡市封丘县境内,1958年始建,1977年和2004年分别进行了改建,改建后设计引水流量70m3/s,目前花园口大河流量1000 m3/s时,闸前引渠经开挖后最大引水能力为20m3/s,闸前引渠长4.8km,2009年抗旱时期淤积约3km。

新改建渠村闸建于2005年,2006年12月份开始运行,设计引水流量100 m3/s,其中农业引水流量90 m3/s,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引水流量10m3/s,闸前引渠长1.4km。

南小堤引黄闸建于1984年,设计引水流量50 m3/s,加大流量50 m3/s,闸前引渠长3km。

彭楼引黄闸建于1986年,设计引水流量50 m3/s,加大流量75m3/s,闸前引渠长1.1km。

这些闸的闸前引渠经过2009年抗旱时期的清淤,引水条件相对较好,可在黄河小流量情况下向河北供水。

各引黄涵闸详细引水能力情况参见下表。

河南黄河主要适宜向河北、天津调水涵闸的引水能力情况表二、境内灌区主要渠系和建筑物情况我省境内与河北、山东两省接壤的主要灌区有人民胜利渠灌区、大功灌区、濮清南灌区、南小堤灌区和彭楼灌区,其相关渠系和主要建筑物情况如下:(一)人民胜利渠灌区相关渠系人民胜利渠灌区渠系主要由总干、干、支、斗、农5级固定渠道组成,总干渠长52.7km,于新乡市东北郊的饮马口入卫河。

其中新乡南郊三号节制闸以上部分的总干渠,历史最大过水能力曾达60~80 m3/s,目前三号节制闸以下部分的总干渠最大过水能力约为40 m3/s。

此后卫河穿新乡市、卫辉市、滑县、浚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入河北省大名县。

其间,东孟姜女河在卫辉汲水镇汇入,淇河在浚县刘庄淇门汇入;汤河于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安阳河经安阳县于内黄县汇入;共产主义渠在新乡合河镇以上的3km处穿断卫河,使卫河干流上段大沙河及左岸入卫支流直接入共渠(共渠停止引黄后已成了排洪河道),之后共渠沿卫河左侧行进,截卫河左岸支流沧河、思德河、淇河后下行至浚县老观嘴,复汇入卫河。

和淇河交汇处,共渠上有一座刘庄节制闸,其作用主要是节制共渠与淇河水入卫河,历史过流能力为400m3/s。

卫河与共产主义渠并流段,卫河过流能力约在50~60 m3/s,共产主义渠设计能力为120 m3/s、目前实际过流能力约在85 m3/s左右。

(二)大功灌区相关渠系大功引黄灌区覆盖新乡封丘、长垣和安阳市内的滑县、内黄等37个乡镇。

大功引黄总干渠兴建于1958年。

十多年来,国家先后投资1.48亿元用于大功引黄总干渠工程建设。

大功总干渠至滑县八一闸进入金堤河,经金堤河约5km的渠道进入内黄县硝河。

硝河穿内黄境内进入清丰县阳邵集乡,在清丰县阳邵集乡进入卫河。

硝河入卫处卫河上建有“硝河防洪闸”,该闸年久失修,目前部分闸板开启、部分闭合,无启闭设施。

自红旗闸沿大功总干渠至滑县八一闸渠道长80km,设计流量70 m3/s,目前实际过水能力为40m3/s,渠道管理规范,配套工程较完整;从滑县八一闸进入金堤河后,在20公里+943米处开挖了一条通往内黄县硝河的渠道,长为5.042公里,原设计流量为20m m3/s,2009年抗旱期间该渠进行了开挖,过水能力已达50 m3/s;硝河入口至硝河防洪闸段长54km,设计流量102m3/s,已全部开挖整修,河道畅通,实际过流能力约70 m3/s。

(三)濮清南灌区相关渠系濮清南第一总干渠包括35.4km的干渠和63.6km的马颊河(中间通过倒虹吸穿越金堤河)。

马颊河在莘县沙王庄入山东省境,沿东北向流行入渤海,期间在山东聊城八甲刘乡与位山闸向天津供水线路(位山三干渠)交汇。

位山三干渠即京杭运河故道,跨马颊河采取的是活动式的王铺渡槽,王铺渡槽渠底高出马颊河河面1米左右。

位山三干渠在山东临清通过穿卫河倒虹吸工程,经清凉江和清凉江与南运河间的清南连渠、南运河可至天津九宣闸。

濮清南第三总干渠源于濮清南第一总干渠,渠首为庆祖三号闸,实际相当于第一濮清南的一个分水干渠,渠首闸设计引水流量25 m3/s,干渠包括金堤河以南灌区的12km和金堤河以北补源区的86km。

濮清南第三总干渠上的主要过水建筑物有中原路过水涵洞、顺河闸、范石村闸,退水经志节闸(又称加五支排涝闸、清丰御卫洪闸)可入卫河。

志节闸在硝河入卫口(硝河防洪闸)下游约3km处。

濮阳市以南濮清南第三总干渠过流能力为25m3/s,范石村闸以下过流能力为50m3/s。

(四)南小堤灌区相关渠系南小堤灌区有总干渠1条,长34.98km。

南小堤总干渠通过柳屯倒虹吸(设计流量30m3/s)穿金堤,与第二濮清南干渠通过南刘村闸相连接,在岳村乡北李庄村通过西渠输水至潴龙河,潴龙河在南乐县谷金楼乡通向马颊河。

(五)彭楼灌区相关渠系位于范县中西部,南临黄河大堤,北依金堤河,西与濮阳县相接,东以大屯沟为界与邢庙灌区相接。

灌区现有总干渠1条,长118km,其中濮阳境内17.3km,莘县境内82.7km,冠县境内18km。

通过彭楼闸所引黄河水,经彭楼总干渠上的汤山节制闸(设计引水流量为20m3/s,位于莘县和冠县交界处),可直接引水到冠县境内的樊楼村,与冠县的一干渠和二干渠相接,用于冠县南部的农田灌溉。

如果打通樊楼村至长顺渠乜村扬水站的9km彭楼总干渠,黄河水就可以直接进入长顺渠,长顺渠达到东门口闸汇入的青年渠,长顺渠设计流量为20m3/s,青年渠设计流量为10m3/s,东门口闸的设计流量为15m3/s。

长顺渠与青年渠分别由乜村扬水站与倪屯扬水站对接供水(乜村扬水站提卫河水进行农业灌溉;倪屯扬水站在位山三干渠提水经青年渠进行农田灌溉)。

两渠在东门口闸进行交汇。

从彭楼闸引黄河水到倪屯扬水站完全可以自流进入位山三干渠(长顺渠通过临清县境内的尚潘渠也可入位山三干渠,位山三干渠设计过流能力100 m3/s,加大过流能力为110 m3/s)。

三、境外主要水系情况卫河与马颊河是我省黄河向河北、天津供水的主要可能依托的天然渠系。

(一)卫河。

漳河、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南运河合称为漳卫南运河。

卫河在河北馆陶县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汇合后称卫运河,至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又分成南运河和漳卫新河两支,南运河向北汇入子牙河,再入海河;漳卫新河向东于大河口入渤海。

南运河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段与段之间有捷地减河和马厂减河分泄洪水。

上段为四女寺枢纽节制闸至沧县捷地减河捷地闸,中段自沧县捷地闸至静海县马厂减河九宣闸止,下段自马厂减河九宣闸至独流镇十一堡闸止。

静海县马厂减河九宣闸即是历次引黄济津受水处。

卫河在新乡县合河镇以上叫大沙河,横穿新乡,是将海河流域与中原地区连结的重要河流,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2年),卫河航运往返新乡、天津之间,四季畅通长达400多年。

我省可汇入卫河的主要灌区渠系有人民胜利渠总干渠、大功灌区总干渠和濮清南第一总干渠。

历史上的卫河,水质清澈,承担着供水、航运、行洪、灌溉等重要功能,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是沿岸城市的重要水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沿岸废污水排放剧增,河流水质被严重污染,水质常年劣于Ⅴ类,水体变黑发臭,水生物基本绝迹。

经实地观察,污染源主要是焦作、新乡、安阳等地的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

新乡附近河道内常年有约10个流量的污水,水体呈暗黑色,河面漂浮着青苔,此段卫河已完全丧失水资源的使用功能,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已经为零,完全丧失生物功能。

淇门以下卫河水质略有好转。

(二)马颊河马颊河源于我省濮阳县金堤闸,沿东北向汇入渤海,沿途有大量废水汇入,河道污染严重。

(三)河北南部主要可依托渠系老漳河沿南北向穿越河北省南部,南部渠系经曲周县境内的东风干渠(长73km,过流能力超过50 m3/s)与我省第一濮清南渠系相邻(最远不超过4km,目前邯郸市水利局正在做两者之间的渠系联通规划,一期规划引水流量25m3/s,二期规划引水流量50m3/s),向北与衡水湖相通,经引岳济淀线路可至白洋淀、大浪淀。

(四)历次向天津供水主要渠系1.1972年、1973年和1975年三次引黄济津,由人民胜利渠首起,途经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入津,全长860公里。

其中1973年放水流量为40 m3/s。

2.1981年引黄济津输水线路共有三条,分别是:(1)人民胜利渠线,线路同上, 平均日放水流量50~60 m3/s;(2)位临渠线,由山东阳谷位山渠首,经临清入卫运河,经南运河入津, 日放水流量40~80 m3/s;(3)潘庄渠线。

由山东齐河潘庄渠首至四女寺汝南运河入津, 日平均放水流量80 m3/s。

3.1982年从位临渠、潘庄渠、漳河三线引黄河、漳河和卫河济津。

4.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的四次引黄济津,从黄河位山闸取水途经位山三干渠、沉砂池、清临干渠、清凉江、清南连渠、南运河入津。

位山三干渠指位山引黄渠首闸至河北临清段,在山东临清境内与卫河相交。

其中2004年的平均穿卫流量在80 m3/s左右。

清凉江下游一支入南运河,一支入向东流行的子牙新河,子牙新河经穿南运河枢纽入渤海。

四、取得的主要认识经过调研组的现场查看和分析,调研人员取得了以下共识:1.卫河污染严重,已完全丧失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卫河不经治理通过卫河向河北供水不可行。

2.马颊河污染严重,且王铺渡槽渠底比马颊河河面高出1米左右,通过新改建渠村闸引水经濮清南第一干渠入马颊河至王铺渡槽线路,和南小堤闸引水经南小堤灌区干渠、潴龙河入马颊河至王铺渡槽线路不可行。

3.通过新改建渠村闸经第三濮清南干渠、与新乡红旗闸经硝河进第三濮清南干渠,共同经河北东风干渠和引岳济淀线路向衡水湖供水,此线路依托引岳济淀的传统流路,具有可行性。

但在内黄境内硝河防洪闸上游需开挖1.5km左右渠道与濮清南干渠连接,濮阳境内志节闸上游约一公里处的加五支退水渠左侧(苏堤村)需开挖1.7km新渠至卫河,修建倒虹吸工程(长度约800米)穿卫河至邯郸境内张二庄乡的第六店村,在第六店村开挖1.3km新渠至留固沟接东风干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