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体系研究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2 O 2 .8 O 2
市场风 险预警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 互联 系的、 能敏感反 映市 场风险状态及存在 问题的指标有机构 成的整体。 本文在分析商业银 行 市场 风 险根 源 的基 础 上 , 宏 观 和 微 观 两 个 层 面 选 取 商 业 银 行 市 从 场风险预警指标 。
机制 中的重要环节——市场风险预警进行研究。 方法 , 得到原始 指标 对主成分 因子 的因子载荷 量 , 这样 有效避免变 目前 , 国外 对于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 的研 究 , 多采用数理 分析 方 量 之 间 多重 共 线 性 , 2显 示 了部 分指 标 的 5个 主 因子 得 分 。 表
e l - r ig s se frt eChie ec m eca a k , o ii gt o eia u d n e frma a e n r cie r a y wa nn y tm o h n s o r i b n s prvd n he rtc g i a c o n g me tp a tc . l l
表 1 市 场 风 险 预 ■ 指 标
类 型 名 称
汇率变动率
.2 4 o
一 6 .l O
一 1 .l 0
一 2 .8 O
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及监测分析

20 0 8年 7月
Jl u y,2 0 08
Vo . 4 No 4 13 .
中 国商 业 银 行 系统 性 风 险 预警 指 标 体 系 设 计 及 监 测 分 析
沈 悦 , 亓 莉
( 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金 融 学 院 , 西 西 安 7 0 6 ) 西 陕 10 1
随着我国加入 WT O过渡期结束, 国内金融业进一步 高, 而且其他各项变量在 自由化后预测危机的准确值都有 对外开放, 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 因此建 所提高 。
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 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显得
更加紧迫。而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要设计科学 、 规
二 、 行 系统性风 险预 警指标 的设 置原则 银
我们在选取预警指标时遵循以下原则 :1有效性。选 ()
融 自由化变量预测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预警值都 比较 取与危机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 这样才能从理论上解释发
收 稿 日期 :0 70—0 2 0—51 作 者 简 介 : 悦 ( 9 1)女 , 西 西 安 人 , 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 金 融 学 院 ,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研 究 金 融 学 。 沈 16 - , 陕 西 教 博 主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 国金 融 自 由化 进 程 中 的金 融 安 全 预 警 研 究 ” O X L 0 ) 项 目负 责 人 : 悦 ; 中 (条件恶化、 国内信贷快速增长 行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以下脆弱性:1短借长贷 ()
以及真实利率上升联系在一起 ; e ru— u t D t g 和部分准备金制度降低了其内在的流动性;2在资产负债 D mi c n 和 e ai g K r — () a e c _ 的研究成果表明, G P增长率、 h2 低 D 过高的真实利率 表中, 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 主要是金融负债而 和高通货膨胀率都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措施

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和可用性 ,为预警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预警模型选择与开发
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特点,选择或开发适用的预警模型,如统计模型 、人工智能模型等,用于风险预警分析。
预警指标的选择与监测
预警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系建立
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和监管 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 警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商业银行 的风险状况。
通过敏感性分析,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其持有 的金融资产对市场利率、汇率等因素的敏感 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敏感 性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识别哪些资产可能面 临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冲 措施。
情景分析法
总结词
情景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多种可能情景的风险 评估方法,通过对不同情景下商业银行的风 险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 策略。
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投资 组合价值变化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 金来满足其短期债务或资产增 长需求的风险。
法律风险
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导 致的风险。
风险的来源与影响
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周期波动、政策调整等因 素可能导致银行面临市场风险
和信用风险。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率上升将增加银行的 信用风险,影响资产质量和盈 利能力。
预警指标筛选与优
化
在预警指标体系中筛选出关键指 标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实际情 况不断优化指标体系,提高预警 准确率。
预警指标动态监测
对筛选出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 测,及时发现异常波动和潜在风 险,为预警分析提供依据。
预警阈值的设定与调整
预警阈值设定原则
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近年来,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此,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和运营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其在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商业银行在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时,首先需要选择并确定合适的风险预警指标。
这些指标应当能够准确地度量和监测各种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同时,这些指标应当具备敏感性和实用性,能够及时反映出不同金融风险的潜在问题。
在选择和确定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时,商业银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即商业银行能否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其次是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即指标是否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真实的金融风险情况。
最后是指标的前瞻性和预警性,即指标是否能够提前警示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商业银行在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时,需要确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流程。
这包括设立专门的风险预警部门或岗位,负责监测和分析各类风险指标,制定相应的预警策略和措施。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建立风险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交流风险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预警和应对。
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采集和处理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采集和处理风险信息。
其次是风险评估和分析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利用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是风险预警和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预警指标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和防范,避免金融风险的扩大和蔓延。
三、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和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问题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完善信贷政策和审批流程,加强对贷款客户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降低不良贷款率和信贷风险。
优化信贷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银行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的比例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有效性
通过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发现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于及时识别和预警财务风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受到当地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且其经营模式、服务对象等方面 也相对复杂,因此其财务风险也较为复杂。
地方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01
不良贷款风险
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当地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因此其贷
款风险也受到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当经济环境不佳时,不良贷款的
风险就会增加。
第四步
持续优化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当根据银行经营环 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需求的变化进行持续优化和完善提高 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04
地方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目的性原则
选取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与地方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预警的目的保持一致,能够反映和衡量银行在运营过程 中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潜在财务风险。
适应金融市场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地方性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建立完善的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助于银行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增强抗风险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原理与功能
• 原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银行财务数据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外部经济 环境、政策环境等数据的整合,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和预测。
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运行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
为了促使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风险,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
本文将从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
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银行应关注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手段来识别潜在风险。
1. 内部因素的风险识别内部因素包括管理层风险、机构风险、业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
管理层应该具备风险意识和风险认知能力,并对机构的风险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和识别,以便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
同时,保持银行内部运营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
2. 外部因素的风险识别外部因素包括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
银行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了解国内外政策法规的演变,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动,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风险度量风险度量是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
1. 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评级模型来评估借款主体的违约概率,并量化信用风险的等级。
2. 利率风险度量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要面对利率风险。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敏感性分析,可以评估银行在利率波动下的损失情况。
3. 流动性风险度量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短期内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造成经营困难的风险。
银行可以通过流动性压力测试来评估其流动性风险暴露程度。
三、风险监测风险监测是指银行对风险的动态跟踪和监控,以及实时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
1. 数据收集与处理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数据库,收集和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客户信息、交易数据、市场数据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风险的潜在线索。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20 年以美 国次贷危机为标志 的金融海啸席 08 卷全球 , 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 , 商业银行在此次 危机中同样遭受重创 。在历经冲击之后 , 商业银行 的风险管理和识别能力开始让人质疑 。中国经济 尚
处于高速发展和转 型初期 ,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在宽 松 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并不显著 , 由于中国不断与 但 国际经济接轨 , 开放条件下全球性 的金融危机仍然
一
Amn h a 等人(94 利用神经 网络对意大利公司 19 ) 进行失败预测[ 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 自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适应的非参
种切实可行方法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
基础上 , 结合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现状 , 建立 了一个全 面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 并从近期数据给
出了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评价及实证检验。
收稿 日期 :0 1 0 — 7 2 1_ 5 1
基金项 目: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 目(0 0k 7 z) 2 1 sO 6d
信用度量技术 ( r i M tc,9 7运 用 V R Ce t e i 19 ) d rs a 框架嗍 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 风险的评价 和计 , 量 。但是 Cei M tc 模型的违约模型和相关系 r t ei d r s
国金融市场的安全 。 关键词 : 商业银行 ; 融风 险; 金 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822 F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3 39 (0 10 — 0 8 0 10 — 80 2 1 )7 04 — 6
一
、
引言
很 大 的差距 。
17 9 9年 由联邦 金融 机 构监 管 委员 会建 立 的 CML A E 评级制度经过 19 年的修改后 ,成为美 国 97 主要监管机构统一使用的 C M L ( A E S 骆驼 ) 制度【伴 1 ] 。 随银 行 业 务 的拓 展 ,部分 国 家 监 管 当 局 引 入 美 国 CM L A E 评级制度 , 同时结合本 国监管情况建立 了相 对独立的主观判断评价体系。 C R ( lsic t n a d R ges n Te ) 构 A T Cas ai n ersi re 结 i f o o 分析法 ,根据选定的某几项财务指标作为分类的标 准, 运用二分法 , 通过建立二元分类数来分析被考查 对象状态嘲 oi模型主要采用了 l ii 。Lg t o sc函数[ 该 gt 3 1 , 模型的问题在于当样本点存在完全分离时,模型参 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可能不存在 ,模型的有效性存在 问题 , 另外该方法对临界 区域的判别敏感性过度 , 容
基于银保协作路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制 的 警 示设 置 , 构 造 警 度评 价 函数 , 实现 商 业银 行 信 用 风 险 预 警机 制 的 警 度 判 断 及 处 置 功 能 , 而 实现 并 以 从 商业 银 行 信 用 风 险预 警机 制 的预 警 功 能 , 为构 建科 学 高 效 的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机 制 提 供 重 要 的 理 论 指 导 与 决策 参 考 。
事实上 , 商业 银行 所面 临 的信 用风 险 , 方 面来 一
自于信用 等级较 低 的 中小 企 业 , 一 方 面 由于 金 融 另 担保 机构 承担着 多 个 项 目的融 资 担保 业 务 , 旦 某 一 个 或几个担 保项 目运作 失 败 , 融 担 保 机构 将 承担 金
( 9 1 等提 出 引入 中小 商业 银 行 研 究 j 19 ) 。然 而 ,
B l n p r e( 9 8 认 为 , 入 中小 商业 银 行 仅 仅 at s eg r 1 9 ) e 引
是银 行体 系的内部 专 业 化分 工 , 非 体 现 中小 商 业 并
银行具 有信 息层 面 的优 势 , 因而无 法 改 变信 贷 配 给
的均衡 位 置口 。顾海 峰 ( 0 8 认 为 , 金融 资 源 配 ] 20) 在 置失衡 的条 件下 , 引入 金 融担 保 机制 在 一 定程 度 上
贷 款 的偿 付 责任 , 这就 意 味 着 金融 担 保 机 构存 在潜 在 的债 务偿 付风险 , 旦 金 融 担保 机 构 偿 债 能 力 不 一 足 , 可能成 为 商业 银 行 信用 风 险 的 另 一 来源 。在 有
我 国现行金 融市 场上 , 商业银 行和 金融 担保 机构 ( 以 下 简 称 为“ 保 ” 之 间往 往 孤 立 式 运 作 、 乏 协 作 银 ) 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体系研究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目录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体系研究摘要:加入WTO以来,为了履行承诺,我国逐渐放松了对以银行为首的金融业的垄断性管制,尤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为代表。
监管的放松必然会带来银行风险的产生,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这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那么如何构建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本文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来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权重,建立风险预警函数。
以招商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招商银行风险处于安全水平的结论。
关键词:风险预警层次分析法风险预警指标Abstract: Since access ing to the WTO,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commitments, China has being gradually relaxed the control of bank-led financial sectormonopoly, particularl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on behalf of theshareholding system reform.As a good example,the . sub-loancrisis triggered by the global crisis proved that r elax ingregulation w ould be have inevitably brought about the risks of banks. So, asound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risk managementcapabilities, is the only way to reform the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How to build the risk of early-warn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risk to build a system of risk indicators of commercial banks, we use theAHP to determine the risk of early-warning indicators of commercial banksto re-establish the risk of early-warning function. In the end,we use theChina Merchants Bank as an example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the China Merchants Bank is in the safety level of the risk.Keywords: The Risk of Early-warn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AHP) The Risk of Early-warning Indicators1引言研究背景及意义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业经营制度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因此,实行综合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
在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进程中,必须做好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的研究,确保金融业综合经营能稳步进行。
因为在业务的综合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大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
因而,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系统,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文献综述1.在风险划分方面:邱伟、丁志雄(2008)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
同时,他们还认为管理者的个人品质也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风险。
而贺晓波、张宇鸿(2001)则把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和管理风险。
2.在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方面:邱伟、丁志雄(2008)认为,应当建立层次分明的风险预警体系。
并指出,风险预警体系应该由预警指标、预警函数、数据处理、灯号显示、风险对策与反馈系统六部分组成。
张绍光、侯凤鸣(2002)则主张:风险预警体系由风险预警目标、预警主体、预警客体和预警方法构成。
3.在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朱方健、彭涛(2001)认为: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应从反映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商业信誉三个方面选取指标。
而邱伟、丁志雄(2008)在选取指标体系时则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风险预警机制中的指标,参照美国金融风险预警(CAMEL模型),选取资本充足性、流动性、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管理能力作为风险预警指标。
4.在指标权重的计量方面:邱伟、丁志雄(2008)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对风险指标进行分级,并利用单人单准则下对数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
贺晓波、张宇红(2001)则应用聚类分析法定量选取银行风险预警指标。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汇率、利率等相关指标构成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据此建立风险预警函数,丰富了我国原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使得风险预警的精确性有所提高。
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管理指标。
3 论文框架本文共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险的分类和与之相关的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正确地对风险进行分类才能合理地选取预警指标,而预警指标的选取是决定风险预警函数及整个系统成败和预警能力的关键。
第二部分:在对风险进行分类,并选取各个指标后,就要对指标体系进行处理。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对各个风险所包含的风险预警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配。
在对风险子系统进行权重分配后,再对整个风险系统进行权重分配,最终建立在整体风险体系下的各个预警指标的加权权重,这是本文的最重要、最关键部分,因为风险预警指标的权重分配不当可能会缩小或者扩大银行风险情况。
接着,我们将在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函数。
在此基础之上,以招商银行为例,对我们所建立的风险预警函数和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
第三部分:将对本文的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提出一些建议。
2 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和指标的选择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及分类目前理论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并无统一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贺晓波、张宇红,2001):(1)定性。
(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
(3)风险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
(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
(5)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某些内在特性。
总上分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风险是银行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存在不确定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一种现象。
商业银行本身的行业性质,决定其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需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
从不同角度可将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不同类型。
本文将其划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经营风险五类(朱方健、彭涛,2000)。
此外,管理者自身的品质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
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流动性需要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分为负债和资产两方面。
负债方面的流动性要求银行能随时满足存款人的提现要求;资产方面的流动性要求银行能随时满足借款人融通资金和正当的贷款要求。
如果不能随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管理就是通过对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促使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保持合理。
从而在保持一定收益水平的情况下,保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保持适当的流动性,降低和消除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借款的本息,使贷款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风险,也是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目前现有的对银行风险的衡量多为对贷款质量的衡量,即只设置逾期、呆滞、呆帐。
然而依据指标选取原则,所选指标应具有预警性,方便银行进行事前控制。
汇率风险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由人民币实际上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从当日起调整美元对人民币价格为1美元兑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制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又相机推出了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制度,扩大了外汇市场参与者的主体,增加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外币的远期和掉期交易。
并在2007年5月进一步提高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
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继续扩大,作为国内主要外汇持有者和经营者的商业银行,许多业务活动蕴含的风险增加,原来集中由国家承担的汇率风险也逐步向银行分散。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化引起的银行利息收入波动,从而使银行的资产收益减少而负债成本增加的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利率波动幅度较小,但自1989年起,利率调整的频率逐渐加快,幅度渐大。
尤其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降息(见表-1和表-2),而美国1976~1989 年利率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也不过平均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我国央行对官定利率的调整尽管不同于市场利率波动,但如此大幅度和高频率的调整,足以说明我国利率风险是相当高的。
目前对利率风险的衡量多用资金缺口技术,即将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控制在大约为1的范围内。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均无浮动利率的资产与负债项目,考虑到短期生息资产与短期生息性负债与前者有大致相同的性质,故用生息性资产与生息性负债之比来衡量利率风险。
表1 中国1995年以来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变动详细表注:表中数据整理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表2 1996年以来部分期限居民储蓄利率变化表注: 表中数据整理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决策失误、内部控制不当、执行政策偏差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出现资产质量低下、利润率下降的现象,理论界和银行实务界大都将其归咎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病。
对体制原因的过分强调,掩盖了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上的落后。
近年来国有银行贷款质量加速恶化和重大金融事件防不胜防的状态,就是国有银行管理风险日益暴露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