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目录引言 (3)称呼 (3)饮食 (4)餐具 (4)交谈 (5)结论 (5)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

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

“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

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

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

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区别中西方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虽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等,但文化间的差异并不能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048文化纵横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比较中西文化,首先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怎样才能理解文化的含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看得见的主导文化;精神文化,特别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感、学术思想、文艺艺术、科技、制度等,其中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

要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对中西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价值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文化以社会优越性和集体主义为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和个人主义为特征。

社会价值观首先是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而非个人的文化价值观。

婚姻、家庭、教育。

婚姻: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结婚和离婚都是他们的私事,所以离婚率非常高。

中国人喜欢集体主义,和睦相处,有责任感。

大部分东方国家都认为,离婚对子女不负责任。

尽管一些夫妻彼此不爱,但他们仍有名义上的婚姻。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祝福、善良、无私奉献、父母作风、过多干预;在西方,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童年开始,西方父母就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他们的孩子在16岁时搬走,18岁时工作,为自己筹学费。

假如他付不起学费,他父母就会提前付款,工作之后多数家长还会要求子女将钱归还给父母。

相比而言,西方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排和生活。

国外小学强调从简约到简约的知识建构;而西方教育则坚持“个人主义”,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对外方面:引入学分制,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风俗习惯。

我们都知道,向西方人询问他们的年龄、婚姻、收入和宗教信仰是不礼貌的。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注意孩子和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西方学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会亲自把试卷交给每个学生。

此外,他们每次分发论文时,都会把分数放在页面上,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摘要: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

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共性一、引言二、中西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主要是属于内陆性质的国家。

生存在中国大地的民众主要是靠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养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小农经济生活,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由于这种小农生活是在一种封闭状态的土地上生活,这给中国民众造就出一种易于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

(2)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一种大一统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使得人们的思想缺乏变革意识,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办事就行了。

2、西方传统文化:(1)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大多数是靠海国家(如英国就是个岛国),因而西方民众其生存土壤极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而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的商业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易满足、勇于开拓的心理状态。

(2)西方各国是由统一的欧洲帝国分裂而成的,在西方各个国家,它们不仅发展了各自的历史,而且相互吸收,这样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变革意识,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办事。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构成(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人应断绝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影片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方的人文社科都呈现出交流融合的趋势。

在电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激荡出的美丽花朵,使电影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前,大量好莱坞电影被引进中国,国人通过电影增进了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因此,我们说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多部电影来管窥中西方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差异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交流融合;电影艺术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别的人出现冲突,导致误解或者价值观的冲撞。

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人将人们的生活习性折合成为电影中的元素,将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来。

因此,电影的本质便是架构人生,经具体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显现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表演出人生百态,世间变故,沧海桑田。

通过电影这种媒体形式,便可投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摩擦冲突的过程,增加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领悟。

从日常行为方式,生活习性,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电影元素。

一些导演通过长期斟酌,反复思虑,将这些元素加以糅合拍出一些十分经典的艺术作品,这些电影无不取一些文化冲突与价值观冲撞来吸引观众眼球。

将这种无法避免的、在文化交流中必然经历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使电影投射不同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光芒。

众所周知的电影《刮痧》中,深刻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致使人们生活的变质,一家人妻离子散,闻着恸哭。

电影中的情景深深刻在人们脑海中,在美国生活的一家子遭受了国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待遇,原因是美国人觉得不能理解的生活习惯。

爷爷看不懂西药的英文说明书而给生病的小孙子刮痧,美国护士觉得这是虐童事件,证据就是孙子背上的青紫刮痕,因此被告上法庭;中国有“人前教子,人后相夫”传统,儿子就在朋友同事面前教训孙子,这被同事不能理解,故事最后以儿子为让自己的老父亲见到孙子最后一面,将孙子从福利院偷出引起美国警方的更大误解。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 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影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国家,地区,宗教,信仰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现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

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

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

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

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是一场战斗,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

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

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

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

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

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

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

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

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

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

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

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

啊,报应。

”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

可是
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

”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

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

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

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

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
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

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

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

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众所周知,联系到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出,美国实在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远的不说,就说比较近的911等恐怖事件,使美国人民极力渴盼着英雄的出现,而英雄电影的出现则正是满足了人民这一愿望。

美国的历史很短,为何偏偏描写英雄主义的电影汗牛充栋。

而中国历史悠久,为何像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电影偏偏是少之又少呢?
首先,我要说明,中国的描写英雄的电影不是少,而是因为美国的英雄使观众对于英雄的解释狭隘化了。

相比于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罗,超人或蝙蝠侠等),东方的英雄体现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点。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其自身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导演们往往另辟蹊径,将重点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转为描写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

因为中国的地域广,民族多,民俗浓厚。

远到《黄土地》和《红高粱》,近到《玛雅的婚礼》,中国导演们将民族独特的原生态之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厌倦了大片的观众眼前一亮。

这样,中国的有创意的导演们就化劣势为优势,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电影渠道。

2、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

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

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

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3、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

“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

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

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
国家。

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更使得景物的描写成了中国电影中的一种特色。

而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

又因为
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在电影中,西方人细腻的表情变化成为了衡量一个演员的尺度。

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