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自然系统的演化和发展)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是什么,体系结构和研究对象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科性质而言,是属于哲学门类。

其研究的内容是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其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整体。

其学术体系是由总论、分论和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总论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自然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分论包括: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医学哲学以及地学和天文学哲学等一系列哲学;历史包括:前史和本史。

三、哲学与一般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哲学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

相互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就没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什么叫系统?系统包含的要素有哪些?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系统指:一般认为,运动变化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四个要点: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的结构。

3、系统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的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一、概述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

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3)、研究内容(2—3)和学科性质(1)是什么?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它作为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科性质: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的哲学的二级学科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

(6)(1).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生产力的发展由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进入到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2).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新成就逐步揭示了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

当时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唯心主义非常盛行,形而上学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

由于没有正确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使许多自然科学家在他们做出科学发现之后反而走上了歧途,成为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3).为了批判这些不正确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阐述了他们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重要思想。

…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1)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二级学科,是哲学的普遍理论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人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特征、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复杂问题(由科学技术运用产生的社会后果是不能单靠科学技术本身来解决的,它涉及到科学技术以外的问题,如科研伦理、科学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科技政策等问题)、以及给予方法思维的指导。

因此,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就在于,既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贯彻到科学技术领域,指导它健康发展;又能把科技成就从哲学上概括出来,提升上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 科学技术哲学,也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哲学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为了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这两个名称可以交互使用,但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它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自然观探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观则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方法和成就,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其基本特征。

他指出,从清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概括的转变,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它强调科学方法的实证性和逻辑性,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同时,它也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以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它旨在深入探究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武器。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 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 有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 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 律
• 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 研究、开放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 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44
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系统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23
一、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 科学基础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 分子生物学 系统科学
24
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 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 等一系列在自然观上具有根本 变革性质的新学科、新理论。
25
4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 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
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4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4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 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 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 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
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2
• 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 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32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3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是按层次结构组织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②进化与退化的特点。 ⅰ.自发性。 ⅱ.稳定性重建。 ⅲ.离散性。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③需注意的问题。 ⅰ.进化与退化是相对的概念。 ⅱ.在自然界中,绝对的进化与绝对的 退化皆不可能。 ⅲ.进化与退化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④系统进化所需要的条件。 ⅰ.系统远离平衡态。 ⅱ.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状态。 ⅲ.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ⅳ.内部涨落。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 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 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 轻的原子核。 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 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 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 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 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 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 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 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 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 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 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 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 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 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 为3K。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⑵宇宙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基本粒子形成阶段。(1秒之内)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①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平衡态附近, 它就会破坏原有系统的有序结构,使系统 退化。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②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远离平衡态 的非线性放大区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普里高津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结构演变为复杂 结构的过程。
所谓可逆,指的是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 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个状态,如果存在 另一个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 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或简称为 可逆。 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 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不可逆过 程,或简称为不可逆。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⑤进化的几点启示。 ⅰ.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 本依据。 ⅱ.从外部获取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 的基本条件。 ⅲ.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三.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性
1.系统层次律 2.转化守恒律 3.循环发展律
1.系统层次律
⑴整个自然界的所有物质存在形成一 个系统。 ⑵自然界这个物质系统又分为一系列 的物质层次。 ⑶不同类型的系统之间通过相干性关 系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
2.转化守恒律
⑴转化。
表现在: ①自然界中并存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②自然界演化发展过程中物质运动形 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转 化。
2.转化守恒律
⑵守恒。
守恒性包括量上的守恒和质上的守恒 两个方面。 ①运动转化在量上的守恒称为狭义运 动不灭原理。 ②运动转化在质上的守恒称为广义运 动不灭原理。
1930年,爱丁 顿把“哈勃定律” 与“宇宙膨胀假说” 联系起来。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932年,勒梅1948年, 伽莫夫提 出“大爆 炸宇宙 论”,以 后又提出 “暴胀宇 宙论”。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起源理论的发展线索。
1905年,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1917 年,提出静态宇宙模型。→1927年,勒梅 特提出“宇宙膨胀假说”。→1929年,哈 勃发现了“哈勃定律”。→1930年,爱丁 顿把“哈勃定律”与“宇宙膨胀假说”联 系起来。→1932年,勒梅特提出“原初原 子”的新概念。→1948年,伽莫夫提出 “大爆炸宇宙论”。→以后又提出“暴胀 宇宙论”。
自然系统的演化和发展
一.自然界演化的历史性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三.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性
一.自然界演化的历史性
1.古代的宇宙论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3.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5.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6.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7.生物进化的原因
1.古代的宇宙论
“宇宙”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 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 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
③不可逆概念的界定包括两个要点:
第一,可逆与不可逆是刻画过程的概念。 第二,可逆与不可逆是刻画过程可复原 性的概念。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④注意的问题。
ⅰ.不可逆并不意味着其逆过程一定不 会发生。 ⅱ.可逆过程也不意味着其逆过程一定 存在。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⑶不可逆在演变中的作用。
不可逆性的存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它的存在意味着,系统的演化才是可能的, 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
2.转化守恒律
⑶意义。
运动形式转化在量上的守恒和质上的 守恒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否 定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否定自然界运 动转化的守恒性。
3.循环发展律
⑴自然界循环发展的 周期性。 ⑵自然界循环发展的 无限性。
②辐射阶段和核合成阶段。(1秒—1万年)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⑶“大爆炸宇宙论”和“暴胀宇宙 论” 的观察依据。
①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氦丰度。 ②3K微波背景辐射。 ③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⑴什么是可逆与不可逆。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⑴宇宙起源理论的发展线索。
爱因斯坦于1905年 建立狭义相对论,1917 年提出有界无限的静态 宇宙模型。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927年,勒梅 特提出“宇宙膨胀 假说”。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929年,哈勃 提出了著名的“哈 勃定律”。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⑵不可逆性问题的研究。
①不可逆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提出的一 个问题,这个问题首先在热力学中给出了 答案。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②不可逆过程的普遍性。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生态食物链中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营 养级间传递,既 被用于合成新组 织又被降解为热 而消散。
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⑴有序与无序
所谓有序,一般是指系统内部或系统 之间的有规则的联系和次序。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所谓无序,一般是指系统内部或系统 之间是混乱而无规则、无秩序的组合。
2.自然界演化的进化和退化
⑵进化与退化
①概念。 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 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由低级到高级的 趋势和过程。 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 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由高级到低级的 趋势和过程。
(big-bang cosmology)主要观 点
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 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 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 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 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 快下降。 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 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 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 开始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