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邹人
寡人之于国也

于
2.移其民于河东 3.民之多于邻国
河
凶
其
然
无如
加
以
填然鼓之
走
或
直
是
无
1.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
2.邻国之政;邻国之民;寡人之民; 3.填然鼓之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战国时期,各诸侯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 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造成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的结果。 争夺人力,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统治期间,两次任庞涓为将与齐国对战,却 先后兵败桂陵和马陵;与秦国交兵,又尽失河西之地, 最后被迫迁都大梁。接连败绩,使梁惠王迫切寻求救 国治国之策。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 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 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 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 诗》)
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 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 上坐。(《信陵君窃符救 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 廪廪也。(《论积贮疏》)
【总结全文】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 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 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 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鸡豚狗彘之畜”。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 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 寒”。 最后,孟子在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 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 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孟子》PPT课件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给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激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y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刚直不阿
《孟子.公孙丑下》有一次孟子准备去见 齐王,碰巧齐王派人来说:寡人原本应该去 看望先生的,可是寡人感冒了,不能吹风。 如果先生肯来,寡人就上朝,不知能让寡人 见到先生不? 孟子马上说:不好意思,碰巧鄙人也感 冒了,也不能吹风。第二天东郭先生家里有 丧事,孟子准备去吊丧。他的学生公孙丑说 不合适吧!昨天先生还说生病,今天怎么好 去吊丧?孟子说昨天病了,今天好了很正常 嘛,怎么去不得?
1、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 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 选择连词
三、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 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 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 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 (公元前372— 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 公元前289) 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 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 书,遂成《孟子》。
孟子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情至之语,自能感人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 路而不由,哀哉!
杀豚不欺子
【原文】: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dan)汝。‛其 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ren)是子,席不正不 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 教子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 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 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 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 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 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 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 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 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 ‚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 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 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 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 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 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 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 人。
学弈战国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名轲,战国时鲁国邹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少好学,博通经史,尤精于《诗》、《书》。
其言辞犀利,议论深刻,有“亚圣”之称。
孟子学弈,亦传为佳话。
孟子尝游于弈者之门,见一弈者正与人对弈。
弈者神情专注,举止沉稳,手舞足蹈,似乎沉浸于棋局之中。
孟子观之良久,心中暗自叹服。
于是,孟子上前与弈者交谈。
孟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今子与人对弈,神情专注,举止沉稳,此乃君子之风也。
敢问子弈何术?愿闻其详。
”弈者闻言,微笑答曰:“孟子先生过誉了。
吾弈术不过寻常,不足以教诲先生。
然吾有一言,愿与先生共勉。
”孟子曰:“愿闻其详。
”弈者曰:“弈者之道,在于静。
静则心明,明则能察。
心明能察,方能胜人。
吾辈学弈,当以静为本,以明为宗。
孟子先生,汝以为然否?”孟子沉吟片刻,答曰:“吾以为然。
子言弈道,实乃人生之道也。
人生在世,若不能静心,何以成就大事?若不能明察,何以识人辨物?子之弈术,实为君子之行。
”弈者闻言,笑曰:“孟子先生真乃知音也。
吾有一局棋,欲与先生共对。
若先生能胜吾,吾愿拜先生为师。
”孟子欣然应允,遂与弈者对弈。
孟子心思缜密,落子稳健,步步为营。
弈者见状,不禁暗自称赞。
然孟子终究棋艺不精,未能胜出。
弈毕,孟子向弈者请教:“吾对弈未胜,愿闻子之高见。
”弈者曰:“孟子先生,胜负乃弈之常。
胜固欣然,败亦从容。
先生对弈,虽败犹荣。
盖因先生之心,已入弈道。
弈者之道,在于静、明、从容。
先生已得其二,从容之心,尚待磨砺。
”孟子闻言,茅塞顿开。
自那以后,孟子将弈者之言牢记于心,不仅棋艺大进,更在人生道路上,以静、明、从容的态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孟子学弈之事,传为佳话。
后世之人,多以孟子为榜样,学习其静、明、从容的处世之道。
孟子学弈,实乃儒家文化之精髓所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孟子》

孟子为邹人
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邹地(今山东邹 县),他是鲁国贵州的后裔(邹为鲁国 的附属之国)。具体来说是孟孙氏的后 代。 鲁桓公的三位庶子称为“三桓”(孟孙、 叔孙、季孙),孟孙嫡系称为孟孙氏, 其余支子改称孟氏,这个孟氏,就是孟 子姓氏的由来。
关于孟子的父亲
关于孟子父亲的记载,非常之少。 据《春秋演孔图》等书记载,孟 子父亲名激,就是孟激,字公宜。 此说法是否属实,还得打个问号,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孟子。 据说,孟子幼时就失去了父亲。
五:游 历
孟子大约45岁之前,就开始了各国之行。 曾先后到过齐、宋、邹、鲁、滕、梁(即 魏)等国。其中到齐国的次数最多,时间 也最长。 孟子每到一国,或与国君,或与大臣、士 大夫交流,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对世事发 表议论,提出建议。 尽管他曾受到各国诸侯尊敬和礼遇,但其 主张最终却很少被采纳。
三:受 业
孟子出生时,孔子已去世一百多年,相距 有三四代人。孟子受业于何人,至今亦尚 无定论。 《孟子》:“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 淑诸人也。” “私淑诸人”为何人?
“私淑诸人”为何人?
1、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孟子“受 业子思之门人”。或认为是子思的弟子,或为 其再传弟子。 2、赵岐《孟子题辞》:孟子“师孔子之孙子 思”。 3、《孟子外书》:孟子受业于子思的儿子子正 (即孔子的曾孙)。 附:孔子-孔鲤(伯鱼)-孔伋(子思)
15
4/17/2016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滕国: 前往原因:颇有交情的滕太子继位为滕文公。 离开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梁国: 前往原因:梁惠王正在招贤纳士; 离开原因:梁惠王之子梁襄王继位,望之不似 人君。
16
4/17/2016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史记孟子的文言文翻译

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说于齐,见宣王,王说之,封以为卿。
其后,游说梁惠王、齐宣王、燕文公、梁襄王,皆不能用。
乃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
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识已通,便游历于齐,见到了齐宣王,宣王非常赏识他,封他为卿。
此后,孟子又游历于梁惠王、齐宣王、燕文公、梁襄王,但他们都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于是,他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孟子》七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言民为天下之本,君为社稷之主,故民为重。
孟子又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天子出,虽衰周,犹秉天下之正也。
”此言天下有道,则天下之政归天子;天下无道,则天下之政归诸侯。
孟子认为,天下之道,在于礼乐,礼乐之道,在于天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仁者无敌于天下。
王何必曰利?”此言孟子认为,仁义为本,利为末。
国家之危,在于上下交征利,而不在于仁义。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此言诸侯之宝,在于土地、人民、政事,而不在于珠玉。
珠玉之宝,必招致灾祸。
孟子曰:“民之从事也,必先之而后从之,未有不先之而从之者也。
”此言君民关系,君先行善,民自然跟随。
若君不行善,民亦不会跟随。
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天子出,虽衰周,犹秉天下之正也。
”此言天下有道,则天下之政归天子;天下无道,则天下之政归诸侯。
孟子认为,天下之道,在于礼乐,礼乐之道,在于天子。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简介

始作俑者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 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 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 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 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 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 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 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 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 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 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 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 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 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 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 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 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 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 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 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 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 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四)游说诸侯阶段 孟子办学,虽然弟子盈门,能够宣扬 儒家学说,并由他发展了“仁政”思想, 但是影响力度较小,收效不大。要想做到 卓有成效的“宣道救世”,必须要说服那 些握有实权的国君们,特别是那些好战的 国君们,实行“仁政”也要靠他们,因此 孟子产生了周游列国的想法。 周游列国,既可直接向国君们宣讲儒 家学说和“仁政”思想,为自己的“仁政” 思想,找到一个“试验基地”,又可以带 着弟子们游说讲学,让弟子们直接接触社 会,直接向社会学习,以便迅速增长才干, 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孟子决心做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名轲,邹人第一篇:《孟子一生》孟子与《孟子》【汉风先生2009年9月5日讲于彭城书院】上课前,有的朋友问我:“暑假前孙天胜教授在书院讲过一场《大丈夫孟子》,为什么你现在还要来讲孟子?”因为孟子是值得一讲再讲的。
暑假之中,我们书院在孟子故里邹城办了一个国学夏令营,我因此在孟府里生活了一段日子。
邹城原来叫邹县,只是近年才改为县级市的。
邹城的城市宣传语是“登峄山而小鲁,读孟子而知天下。
”“读孟子而知天下。
”这句话说得很中肯,没有夸大其词。
孟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很多名言,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齐家治国的道德意识与力行标准。
中国人习惯于把孔孟合称,甚至把儒家思想称之为孔孟之道,可见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孟子》一书曾经是中国知识分子烂熟于胸的金科玉律。
这样的一个人与这样的一本书当然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研究和学习。
我的关于《孟子》的系列讲座就从介绍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开始。
一、孟子的人生轨迹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也就是今山东邹城人。
关于他的生卒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约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另一种是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
民间多取后一种说法,所以民间一直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忌语。
七十三是孔子的寿数,而八十四真是孟子的寿数。
孟子在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这都得益于孟子的母亲孟母仉氏。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
她含辛茹苦,坚守志节,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母对孟子的教诲从零岁就开始了。
《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
但是明确提出“胎教”理论的应该是孟母。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孟母的生活以“正”为原则,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童蒙养正”的教育观。
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准父母重视“胎教”问题,比如让肚子里的宝宝听音乐、听英语,但是其出发点大多都是为了孩子出生后能对某个学科感兴趣,说白了还是为了考个好分数,这与孟子母亲重视德行和人格相差甚远。
孟子出生后,孟母是如何教子的?《三字经》从第25个字开始,用了12个字的笔墨叙述了孟母教子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我们先说孟母择邻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学者刘向编的《列女传》。
《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这则故事说明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孟母三迁”的故事正符合孔子的观点,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故事为历代所称述。
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上说“孟子生有淑质,风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宋代苏轼作《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等等。
“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孟子,名轲,邹人。
孟子随母亲迁到学校旁,但是由于年龄较小,自控力不强。
有一次,孟子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背书,开始玩耍,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看到之后,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读书不能三心二意。
如果半途而废就像我正在织的布被剪刀剪断一样,一无所成。
”孟子听完母亲的教诲,从此专心读书。
这个故事也叫孟母戒子,载于《韩诗外传》。
孟子,名轲,邹人。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一天,邻居家杀猪。
孟子不知道那一户人家为什么要杀猪,就问他的母亲。
孟母没多想就说:“杀了猪给你吃肉呀。
”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对自己说:“我怀着孟子以来,坐席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周正我不吃,从孟子还是胎儿的时候我就让他受良好的教育,现在孟子初识人事,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说话不讲信用啊。
”于是,尽管当时家里很穷,孟母还是去杀猪的那户人家买了些肉回来给孟子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对孟子的承诺。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也不忘教他夫妇相处之道。
据《列女传》记载:孟子对自己的妻子由氏一直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竞有意休妻。
有一次,由氏在卧室内袒露身躯走动,孟子勃然不悦。
孟母知道后,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
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
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
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后来被写进了《弟子规》,成为读书人学习居家礼仪的守则。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
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思想发展空前活跃的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诸子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然而孟母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在母亲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
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
”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子从鲁归邹后,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公元前347年,孟子四十三岁,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国到了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社科院。
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都到这一个稷下学宫来做学问。
齐宣王靠什么东西把各国的学者都吸引到这个地方来的呢?靠优厚的待遇。
每个学者到这里来做研究,一套别墅,一驾马车。
给这么好的待遇需要干什么事?没有具体的职责,不用负任何的责任,不用上班,也不用打卡。
你就天天发议论,见哪儿不顺眼,你就批评。
所以,那些学者都对齐威王很好。
荀子是赵国人,比孟子小30来岁,也跑到那里,做了连续三届社科院的院长。
孟子一看,齐威王还行,于是就向他积极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威王一听,说:“好!奖励年禄十万”好也好了,奖也奖了,但却迟迟不见行动。
孟子在失望中等待,又在等待中失望。
他说:“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
”一句孟子,名轲,邹人。
话,我孟子不贪荣禄,只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天下人都过上安康的生活。
孟子这种直言谏上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认为他不尊重齐王。
可孟子认为,在齐国所有的大臣里面,我孟子是最尊重齐王的。
怎么这么呢?孟子说,既然是齐王的臣子,就该替齐王着想。
怎么才算替他着想?使他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啊!怎么才让他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说服他先爱护百姓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一句话,你齐王以仁爱之心,行仁义之政,就什么都好了。
你们见了齐王之后不规劝他行仁政,老是谈吃喝玩乐,这叫尊重齐王吗?而我孟子每次见到齐王我只跟他谈仁义道德,可见,我才是最尊重齐王的,而你们不是。
孟子在齐国看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推行,就罢职回乡。
这个时候宋国的宋偃王愿意实行仁政,孟子就想去宋国,但是看到老母年迈,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
光阴荏苒,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
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
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来到了宋国。
宋国在哪儿?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当孟子居宋的时候,滕文公还是个太子,他去南方的楚国,道经宋国的国都彭城,而来回两次和孟子相见,孟子向他阐述了人性善的道理。
彭城在哪儿?就在我们讲座的这个地方。
如果时光倒流两千年,说不准我们会在这里听到这位圣人的声音。
虽然宋偃王愿意采纳孟子的治政主张,但是由于宋偃王左右的大臣缺乏认识,所以孟子的理想仍得不到实现。
无奈之下,孟子接受了宋偃王馈赠的七十镒之后离开了宋国。
此后,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活。
孟子到过的国家有齐、晋、宋、薛、鲁、滕、梁等国。
周游的目的是向国君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好不容易碰到几个像宋偃王一样的开明国君也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中途失败。
孟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仍是齐国。
此时,齐威王已死,齐宣王即位。
宣王五年,齐国仗着兵强马壮,出兵攻打伐燕国,大胜而归。
但两年之后,燕国联合各路诸侯国的将领,前来讨还公道。
孟子就劝说齐宣王送回俘虏,归还燕国重器,和燕国人民商量立君,然后撤兵。
我们看,这和今天美国对于伊拉克、阿富汗的做法有何不一样?孟子,名轲,邹人。
所以,美国人最该读孟子。
可是齐宣王和美国人一样,仰仗自己是个霸主,就是不听孟子的劝告。
后来,燕国和诸侯的军队并力攻齐,齐国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