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孟子》三章(共33张PPT)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 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 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所没有的才能。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奋起,指有所作为
显露、流露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准则,标准
指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 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 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遵循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屈服,使动用法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 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兵 革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 御一方而言)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施 行 “ 仁 政 ”
治国道理
论证方面的 主要特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反面 排比 (对比论证) 论证,使得文章气势磅礴,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 力。)
之:
他,代词。
•畔: 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译文
•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 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 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 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 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 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 定胜利。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 选自《孟子•告子下》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 n
舜
quǎn
︽ 孟 子 ︾ 两 章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 289)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 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 师,后人尊其为“亚 圣”。他主张仁政,王 道。《孟子》一书是孟 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 录孟子言论、活动的书。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 御一方而言)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施 行 “ 仁 政 ”
治国道理
论证方面的 主要特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反面 排比 (对比论证) 论证,使得文章气势磅礴,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 力。)
之:
他,代词。
•畔: 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译文
•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 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 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 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 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 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 定胜利。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 选自《孟子•告子下》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 n
舜
quǎn
︽ 孟 子 ︾ 两 章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 289)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 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 师,后人尊其为“亚 圣”。他主张仁政,王 道。《孟子》一书是孟 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 录孟子言论、活动的书。
《孟子》PPT课件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给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激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给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激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孟子》三章PPT课件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 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 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 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
富贵不能淫
第一章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这样
因为、 由于
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 安乐而死亡。
读准字音
n )发于畎( quǎn )亩之中 1、舜(shù 2、傅说( yuè)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 gé )举于鱼盐之中 n )性 4、动心忍( rè 5、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6、行拂( fú )乱其所为 7、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 夫哉?一怒___,___而天下熄。"孟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乎?_____ 乎?____,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____,戒之曰:'往之女家, _____,无违夫子!'以____者,妾 妇之道也。 居____,立天下之___, 行天下___。得志,____;不得志, ______。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 ___,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三章PPT课件

促进事业成功
具备良好人格特质的人更 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 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实践
01
案例一
李嘉诚的商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李嘉诚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注重商
业利益,更重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诚信经营、
关爱员工、回馈社会等方面。
02
案例二
特蕾莎修女的慈善精神与无私奉献。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
关心弱势群体,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她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体现在对人类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精神上。
03
案例三
曼德拉总统的宽容品质与民族和解。曼德拉作为南非总统,在推动民族
和解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体
现在宽容、包容和追求平等的精神上。
04 仁政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仁政理念提出背景及内涵
推动可持续发展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 环境协调发展。
05 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启示
孟子教育观念阐述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 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发掘内 心的善良,培养道德品质 。
德育为先
孟子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 首要地位,认为教育的根 本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 德的人才。
因材施教
孟子提倡根据学生的个性 、兴趣和天赋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注重个体差异 。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 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 税徭役,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PPT教学课件

06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仔细阅读原文,注 意细节和语言的特 点。
注意古汉语的语法 和词汇,与现代汉 语有所区别。
结合注释,逐句或 逐段理解文本的深 层含义。
结合注释,深入剖析
1
借助注释和解析,深入剖析文本中的难点和疑 点。
2
对比不同注释版本,了解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3
关注《孟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 景。
《《孟子》ppt教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核心思想 • 《孟子》的主要篇章 • 《孟子》中的故事与典故 • 《孟子》的现实意义 • 《孟子》的阅读方法与建议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总结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被誉为“亚圣”,继孔子之后的重要 儒家代表人物。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继续与梁惠王讨论国家治理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君主如何与民同 乐、如何处理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
《公孙丑上》
总结词
该篇章主要讨论了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
详细描述
该篇章中,孟子与公孙丑就人的本性、道德和修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强调了人的善良本性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涉及到了对音乐、诗歌 、礼制等方面的讨论。
守节不仕
总结词
守节不仕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 动摇。
详细描述
在《孟子》中,有很多故事表达了这种思想。例如,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 柳下惠的人,他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操而不为权势所动摇,最终获得了千古美誉。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摇。
小学语文文言文小古文《《孟子》四则》PPT课件

贰
古文详解
朗读文本 (一)
老①吾老②,以及③人之老;幼④吾 幼⑤,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文意疏通
老①吾老②,以及③人之老;幼④吾幼⑤,以及人之幼。
①老:动词,赡养,孝敬。 ②老:名词,老人,长辈。 ③及:这里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④幼:动词,抚养。 ⑤幼:名词,子女,小辈。
(《梁惠王上》)
文意疏通
老①吾老②,以及③人之老;幼④吾幼⑤,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 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 血缘关系的小孩。
文本探究 这句话阐述了要敬老爱幼,具有“兼爱”思想。
朗读文本 (二)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①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文本探究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本心,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叁
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孟 子 , 名 ___轲___, 字 ___子__舆___ , ____战__国__ 时 期 ____哲__学__ 家 、
①故:所以。 ②是:这,这样的。 ③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苦恼。 ④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⑤空(kòng)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⑥行拂(fú)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文意疏通
故①天将降大任于是②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③,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⑦, 曾益⑧其所不能⑨。(《告子下》)
这句话劝人互爱互敬,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
朗读文本 (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此之谓失其本心。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 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 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 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 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 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哲学思想:性善说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3
哲学思想:性善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反对巧取豪夺
《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 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7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民重君轻 昏君暴君可诛 国人之言是听 反对巧取豪夺 与民同忧同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民贵君轻
《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 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犠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乾 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 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 知敬其兄也。”
问题:辨析孟子的“性”与“命”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4
性善说的应用
《梁惠王上 ·齐桓晋文之事章》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将 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 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 可废也?以羊易之。’”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 人皆有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1
哲学思想:性善说
《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9
昏君暴君可诛
《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 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 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7
2020/4/30
《孟子》概况
《孟子》通行注本有《十三 经注疏》之《孟子注疏》,采用 东汉赵岐注,宋代孙奭疏。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之 《孟子集注》,清代焦循据赵岐 注作《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后附《孟子字典》。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8
孟子的思想
性善说
王道仁政
民为邦本
抨击异端
知人论世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9
哲学思想:性善说
人有四端 犹有四体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0
哲学思想——— 性善说
人有四端 如有四体 我固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人皆有之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史(1) 主讲教师:刘兴林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
第四节 孟子和《孟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
2020/4/30
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 年——约前289年)名 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人,战国中期 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 儒家大师,被尊为“亚 圣”,与孔子并称“孔 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6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王道仁政”思想以“性善说”为哲学 基础,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孔 子的“仁爱”主要讲修身齐家,孟子的“仁 政”主要讲治国。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 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各国诸 侯的贪婪残暴,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包含 浓厚的民本思想。
《史记·孟荀列传》中说孟 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6
《孟子》概况
七篇各分上下,篇内分若 干章,篇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篇名取首章首句关键词,章名 取首句。仍然是语录体,但章 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0
国人之言是听
《梁惠王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 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 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 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 杀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学成后曾游事齐 宣王、梁惠王,游历宋、 薛、鲁、滕各国。政见不 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 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 国君主所采纳,于是退而 授徒,著书立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5
2020/4/30
《孟子》概况
《孟子》记载孟子及弟子 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 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3
2020/4/30
孟子的生平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三桓 之一)的后裔,但家道衰落, 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 亲的培养。《荀子·非十二子》 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 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 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 学派”。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 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 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 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 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 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哲学思想:性善说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3
哲学思想:性善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反对巧取豪夺
《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 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7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民重君轻 昏君暴君可诛 国人之言是听 反对巧取豪夺 与民同忧同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民贵君轻
《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 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犠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乾 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 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 知敬其兄也。”
问题:辨析孟子的“性”与“命”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4
性善说的应用
《梁惠王上 ·齐桓晋文之事章》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将 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 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 可废也?以羊易之。’”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 人皆有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1
哲学思想:性善说
《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9
昏君暴君可诛
《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 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 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7
2020/4/30
《孟子》概况
《孟子》通行注本有《十三 经注疏》之《孟子注疏》,采用 东汉赵岐注,宋代孙奭疏。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之 《孟子集注》,清代焦循据赵岐 注作《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后附《孟子字典》。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8
孟子的思想
性善说
王道仁政
民为邦本
抨击异端
知人论世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9
哲学思想:性善说
人有四端 犹有四体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0
哲学思想——— 性善说
人有四端 如有四体 我固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人皆有之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史(1) 主讲教师:刘兴林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
第四节 孟子和《孟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
2020/4/30
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 年——约前289年)名 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人,战国中期 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 儒家大师,被尊为“亚 圣”,与孔子并称“孔 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6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王道仁政”思想以“性善说”为哲学 基础,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孔 子的“仁爱”主要讲修身齐家,孟子的“仁 政”主要讲治国。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 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各国诸 侯的贪婪残暴,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包含 浓厚的民本思想。
《史记·孟荀列传》中说孟 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6
《孟子》概况
七篇各分上下,篇内分若 干章,篇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篇名取首章首句关键词,章名 取首句。仍然是语录体,但章 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0
国人之言是听
《梁惠王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 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 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 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 杀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学成后曾游事齐 宣王、梁惠王,游历宋、 薛、鲁、滕各国。政见不 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 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 国君主所采纳,于是退而 授徒,著书立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5
2020/4/30
《孟子》概况
《孟子》记载孟子及弟子 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 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3
2020/4/30
孟子的生平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三桓 之一)的后裔,但家道衰落, 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 亲的培养。《荀子·非十二子》 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 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 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 学派”。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