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综述

合集下载

sio负极材料

sio负极材料

sio负极材料一、引言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轻量化、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需求日益增长。

硅基负极材料由于其高容量和低成本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材料粉化、结构崩塌和容量衰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硅基复合材料,其中SiOx(x<2)材料因其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备受关注。

SiOx材料可以通过调节氧含量来控制其电化学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二、SiO负极材料的特性SiO负极材料由硅和氧组成,其中硅是主要的活性物质,而氧则起到调节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作用。

SiO负极材料的晶体结构通常为纤锌矿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缓解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收缩问题。

此外,SiO负极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三、SiO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SiO负极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球磨法等。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溶胶凝胶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出高质量的SiO负极材料,但设备成本较高且不易实现大规模生产。

而球磨法则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实现大规模生产,但制备出的SiO负极材料质量相对较低。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SiO负极材料,研究者们通常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

四、SiO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随着锂离子电池市场的不断扩大,对高性能、低成本、环保型的负极材料需求日益增长。

SiO负极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硅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容量、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

目前,SiO负极材料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如电动车辆、智能电网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SiO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五、结论综上所述,SiO负极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硅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容量、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

镁电池的负极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镁电池的负极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镁电池的负极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

镁电池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电池技术,具有丰富的镁资源、高比能量、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在镁电池中,负极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镁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选择要点,旨在为镁电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介绍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在镁电池中的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探讨镁电池的负极材料的特点、优势和选择要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对本文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镁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应用场景。

通过对镁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镁电池的负极材料,分析其在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负极材料的特性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能够为镁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研究镁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要点,探讨如何优化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提高镁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动镁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镁电池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2. 正文:2.1 镁电池的负极材料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具有高比能量、环保、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在镁电池中,负极材料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表现。

目前,常用的镁电池负极材料包括镁合金、金属镁、碳基材料等。

其中,镁合金作为一种轻量化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导电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负极材料。

金属镁在电化学性能上表现稳定,但密度较大;而碳基材料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导电性能,但在容量和循环寿命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随着镁电池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在探索更多新型的负极材料,如石墨烯、二维材料等,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镁电池的性能。

负极材料综述范文

负极材料综述范文

负极材料综述范文负极材料是电池中的一种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目前常见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基材料、硅基材料和锂金属等。

下面将就这三种主要的负极材料进行综述。

碳基材料是目前最常用的负极材料之一,其优点在于结构稳定、重量轻、价格较低,能够实现相对较高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其中,天然石墨是一种常用的碳基材料,具有层状结构和较高的电导率,但其容量相对较低。

人工石墨对天然石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性处理,例如通过化学氧化或物理活化等方法,可以提高其容量和循环寿命。

此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新型碳基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和储锂能力,也被广泛研究作为负极材料,能够实现更高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硅基材料是一种有着巨大潜力的负极材料,因为硅的理论比容量远远高于碳。

然而,由于硅本身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在充放电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碎裂和电极松散等问题,进而导致电池容量的衰减和循环寿命的下降。

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将硅材料与碳或金属包覆物质复合,以增加其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设计多级孔结构或导电添加剂等方法,也能够改善硅基材料的循环寿命。

锂金属是一种具有极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达到3860mAh/g。

然而,锂金属的电化学性质使得其在充放电过程中极易形成锂枝晶,从而导致电极内部的短路,引发安全问题。

因此,目前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将锂金属与纳米纤维或多孔结构等包覆物材料配合使用,形成稳定的锂金属复合负极结构。

此外,通过表面改性、电解液优化以及电池设计等手段,也能够减缓锂枝晶的形成和生长。

综上所述,负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碳基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和循环寿命;硅基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但需要克服其体积膨胀问题;锂金属具有极高的比容量,但需要解决其安全问题。

负极材料知识点归纳总结

负极材料知识点归纳总结

负极材料知识点归纳总结1. 负极材料的分类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基负极材料、锂金属和其合金、锂硅合金、锂钛酸盐等几大类。

碳基负极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碳黑等;锂金属和其合金主要包括纯锂、锂铝合金、锂硅合金、锂锑合金等;锂硅合金包括硅、二硅化锂等;锂钛酸盐主要包括锂钛酸镁、锂钛酸铁等。

不同类别的负极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和性能表现有所不同。

2. 负极材料的特性不同类型的负极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容量、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等。

碳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成本,但其比容量较低;而锂金属和其合金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但存在安全隐患和循环寿命不高的问题;锂硅合金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但容量衰减较快;锂钛酸盐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但比容量较低。

因此,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要求,需要选择合适的负极材料。

3. 负极材料的性能影响因素负极材料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结构形貌、晶体结构、导电性能、吸附性能等。

其中,结构形貌对于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比容量影响较大,晶体结构和导电性能则影响材料的充放电速率和电池的功率性能,吸附性能则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4. 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需求的不断增加,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提高比容量、改善循环寿命、提高安全性、降低成本等方面。

与此同时,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如硅基负极材料、氧化物负极材料、复合负极材料等。

这些新型材料在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制备工艺、成本等方面的挑战。

5. 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主要起着储锂、释锂的作用,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因此,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选择合适的负极材料是非常关键的。

当前常用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和硅基材料,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和对电池性能要求的提高,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主要作用

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主要作用

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主要作用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以固态材料取代传统液体电解质。

其中,负极材料在全固态锂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主要作用。

一、锂金属锂金属是全固态锂电池中最常见的负极材料之一。

它有很高的比容量和充放电效率,能够提供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

然而,锂金属的安全性问题限制了其在商业化应用中的使用。

由于锂金属的极化效应和表面电位的变化,会导致锂枝晶的生长,进而引发电池短路、过热、甚至爆炸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添加表面保护层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锂钛氧化物(Li4Ti5O12)锂钛氧化物是全固态锂电池中常用的负极材料之一。

与锂金属相比,锂钛氧化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它在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过程中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会导致枝晶生长和电池短路等问题。

锂钛氧化物的长循环寿命使其成为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全固态锂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

三、锂硅合金(Li-Si)锂硅合金是一种具有较高理论比容量的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

由于硅具有很高的锂嵌入容量,锂硅合金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

然而,硅在锂离子嵌入和脱嵌过程中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这导致了负极材料的破裂和严重容量衰减。

因此,需要开发新的纳米结构和包覆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碳材料碳材料是全固态锂电池中常见的负极材料之一。

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导电性能,能够提供稳定的循环性能。

碳材料中的石墨是最常用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

此外,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也被广泛研究,它们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总之,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锂金属、锂钛氧化物、锂硅合金和碳材料都是常见的负极材料,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和循环寿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促进全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钾离子电池负极综述

钾离子电池负极综述

钾离子电池负极综述
钾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可充电电池技术,使用钾离子(K+)作为电池的正负电荷载体。

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通过吸附和嵌入机制来存储和释放钾离子的。

负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
1. 碳材料:例如石墨、石墨烯等。

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在高电流密度下会出现容量衰减和电解液溶解的问题。

2. 金属氧化物:例如针状氧化钴(VOx)、三氧化钨(WO3)等。

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电导率,但循环稳定性和可逆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3. 有机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MDA-ODA)、聚芳低三、聚
苯胺等。

有机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可逆性,但循环稳定性较差。

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选取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容量、循环稳定性、可逆性、电导率、成本等。

目前,钾离子电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负极材料性能的改进和优化仍面临一些挑战。

但钾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电池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钾离子电池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关于负极材料知识点总结

关于负极材料知识点总结

关于负极材料知识点总结一、负极材料的种类目前常用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基材料、合金型材料、硅基材料、磷基材料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种类的特点。

1. 碳基负极材料最常用和具有广泛应用的是碳基负极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硬碳、软碳、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电导率,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2. 合金型负极材料合金型负极材料是指在充放电过程中有锂合金化反应的材料,如嵌入式合金 Si、Sn、Pb 等,表面包覆碳等改性的合金负极材料。

合金型材料能够实现更高的比容量,但其体积膨胀率大、与电解质反应严重,循环稳定性较差。

3. 硅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因其高的比容量而备受关注,硅的理论比容量是碳的10倍以上。

然而,硅材料的体积膨胀率很大,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导致结构破坏,严重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4. 磷基负极材料磷基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高达2596 mAh/g,大大超过传统碳基材料。

但磷基材料的应用面临着其制备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以上所述的材料类型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类,还有其他例如锡基负极材料、硼钛酸盐型负极材料、氮硅氧化合物负极材料等。

这些负极材料各有其优缺点,研究人员根据电池的具体应用需求选择适宜的负极材料。

二、负极材料结构与性能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下面将就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做进一步介绍。

1. 结构特点(1)微观结构: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特点包括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孔隙结构等。

这些结构参数影响材料的比表面积、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通道以及材料的机械稳定性等。

(2)导电网络:负极材料的导电网络直接决定了电池的电导率。

导电网络的连通性、比表面积等参数会影响整个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 性能指标(1)比容量和循环寿命:负极材料的比容量是决定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指标,而循环寿命则衡量了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2)倍率性能: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是指在不同充放电速率下的性能表现,通常用倍率放电曲线和倍率循环寿命测试来评价材料的倍率性能。

钠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综述

钠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综述

钠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综述【摘要】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储存技术,其正负极材料对于电池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种类、在能源存储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钠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和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前景也进行了展望。

笔者认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在未来推动能源储存技术的进步,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对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未来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进步。

【关键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应用、能源存储、电动汽车、研究进展、优势、局限性、未来发展、可持续能源、前景。

1. 引言1.1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能源存储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钠作为正极材料。

由于钠金属在空气中易氧化和水中易反应的特性,导致了钠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直到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的发展,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也得到了重大突破,为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打下了基础。

在钠离子电池的发展过程中,科研人员陆续提出了各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如石墨、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

这些材料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对钠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能量密度等性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对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揭开了其电化学储能机制,为钠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化和商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 钠离子电池负极的重要性钠离子电池负极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在整个电池体系中承载着储存和释放钠离子的功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表现和循环寿命。

由于负极材料的选择对于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电负极材料综述
1、概述
锂电负极材料需具备可逆地脱/嵌锂离子,这类材料要求具有以下要求:
①正负极的电化学位差大,从而可获得高功率电池;
②锂离子的嵌入反应自由能变化小;
③锂离子的可逆容量大,理离子嵌入量的多少对电极电位影响不大,这样可以保证电池稳定的工作电压;
④高度可逆嵌入反应,良好的电导率,热力学稳定的同时还不与电解质发生反应;
⑤循环性好,具有较长循环寿命;
⑥锂离子在负极的固态结构中具有高扩散速率;
⑦材料的结构稳定、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

2、负极材料介绍
目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有两大类:碳负极材料和非碳(金属氧化物)材料。

2.1 碳负极材料
碳材料对锂的电位比较低,一般小于1V,是较理想的负极材料,也是人们探索研究最多的一种材料,目前己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所用的负极材料几乎均是碳材料。

锂电池中具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碳主要有三种:(1)高度石墨化的碳;(2)软碳和硬碳;(3)碳纳米材料。

2.1.1石墨类碳负极材料
石墨类碳负极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导电性好,结晶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适合锂的嵌入脱嵌;充放电比容量可达300 mAh/g 以上,充放电效率在90%以上,不可逆容量低于50 mAh/g;锂在石墨中脱嵌反应发生在0~0.25V左右(Vs.Li+/Li),具有良好的充放电电位平台。

它分为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

石墨类负极材料具体分类图
人造石墨是将易石墨化炭(如沥青焦炭)在N2气氛中于1900~2800℃经高温石墨化处理制得。

常见人造石墨有中间相碳微球(MCMB)、石墨化碳纤维。

MCMB的优点:球状颗粒,便于紧密堆积可制成高密度电极;光滑的表面,低比表面积,可逆容量高;球形片层结构,便于锂离子在球的各个方向迁出,可以大倍率充放电。

应用
方向为动力电池和倍率电池。

缺点:价格略高、容量略低,在高容量和超高容量型产品中处于劣势。

天然石墨一般都以天然石墨矿石出现。

鳞片石墨原矿品位一般为3~13.5%,个别富矿可达20%。

天然石墨经过选矿后成为中碳石墨(物理方法提纯,含80~93%碳),由于天然鳞片石墨中的杂质主要为石英、长石、高岭土、云母、黄铁矿、方解石以及其他氧化物,在锂电应用中需要提纯为含碳在91~99%的高碳石墨。

多以常用化学方法提纯。

天然石墨由于表面有较高的活性点,比表面高,不能直接用作负极材料,需要做表面改性处理。

优点:嵌锂电化学容量高;放电电压平台平稳;来源广泛,加工工艺成熟,制造成本低;加工性能优秀。

缺点:与电解液相容性差,电解液分解,SEI膜不稳定;溶剂共嵌入,石墨层剥离,循环稳定性差,衰减快,电池鼓胀;辊压造成各粒子晶体c轴平行且垂直板面,空隙小,大倍率充放电效率低。

2.1.2 软碳和硬碳
软碳即易石墨化碳,是指在2000℃以上的高温下能石墨化的无定形碳。

软碳是由石油沥青在1000 C左右热处理,使其脱氧、脱氢而成。

这类碳材料中存在一定杂质,难以制备高纯碳,但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用石油焦作负极组装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容量可达到
186mAh/g,对电解液不敏感,不会造成电解液的分解,锂与电解液在石墨表面形成的钝化层不易分解,过充、过放性能好。

但对锂电位较高,在1V左右,造成电池的端电压较低,限制了电池容量和能量
密度。

硬碳是难石墨化碳,是高分子聚合物的热解碳,这类碳在3000℃的高温也难以石墨化。

它是各种高分子有机物的热解碳,这类材料己有超过1000mAh/g储锂容量。

但是高的储锂容量并不意味着高的可逆容量,许多热解碳材料的不可逆容量很高,除了电极液分解形成钝化膜外,硬碳材料表面的各种活性基团如氢氧基,以及其吸附的水分也是形成不可逆容量的主要原因。

2.1.3 碳纳米材料
1991年日本NEC的Iijima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时,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多层管状物—纳米碳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深入研究。

纳米碳管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和界面效应强等特点。

近年未,已把碳纳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在较大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比一般碳材料具有更高的放电容量和良好的嵌锂稳定性。

2.2 非碳负极材料
目前碳是锂离子二次电池较好的负极材料,但缺点是比容量低,在有机电解液中会形成钝化层,引起初始容量损失,存在明显的电压滞后现象,并且碳电极的性能受制备工艺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研究碳负极材料的同时,人们也在寻找新型非碳负极材料,如SnO、WO
2

MoO
2、VO
2
、Li
4
Ti
5
O
12
、Li
4
Mn
5
O
12
等金属氧化物。

这些材料大部分
都具有比碳材料更高的比容量,但本身也还存在循环性能差等缺陷。

2.2.1 合金材料
与碳材料相比,合金类负极材料一般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其理论容量可以达到1000 mAh/g 以上。

但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容易引起材料大的体积变化,导致电极材料的粉化和接触电阻的增大,造成可逆容量的损失,甚至会失去可逆储锂作用,因此在锂离子电池中很难实际应用。

因此,开发出具有高比容量、长寿命、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新型实用负极材料,将是今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

2.2.2 金属硅化物
在制备硅时掺入一些非金属、金属可以得到无定形硅,金属硅化物的容量和循环性能都比人然石墨要优越,其中锰的硅化物的性能最佳。

如果将硅分散到非活性TiN 基体中形成纳米复合材料,虽然容量低,但是循环性能较好。

2.2.3 氮化物
对于氮化物的研究源于Li 3
N 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锂离子更容易迁移,与过渡金属元素作用形成氮化物后可逆容量显著提高。

如:Li 3-x Cu x N 可逆容量达650mAh/g , Li 3-x Co x
N 可达560mAh/g 。

虽然氮化物循化性能较好,但其平均氮化物放电电压比石墨高,合成条件苛刻,使用化有一定难度。

3、综合分析
a) 人造石墨的优点是循环性能稳定、对工艺的适应性好,但容量稍低(300-340mAh /g)、价格远远高于改性天然石墨;改性天然石墨
具有较高的放电容量(≥350mAh/g)、较低的价格,但目前大都存在循环性能较差、工艺过程不好控制等问题。

超高容量的碳负极材料(硬碳和碳纳米管),存在着首次效率低,电压滞后等缺点,难于产业化应用,仍有待改善。

b) 锡基氧化物尽管容量大,循环性能好,但是存在着体积变化较大,首次不可逆容量较大等问题,虽然通过掺杂有一定的改善,但是还需深入研究。

c) 新型合金具有超高的比容量,尤其纳米合金材料成为引人注目研究热点。

对于目前合金的循环性能不理想的一面,有望通过复合合金化、掺杂或纳米化等手段对其进行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