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答案【篇一: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class=txt>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
“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
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
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
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
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
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
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
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
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
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
”(萧统《陶渊明集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1~4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
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
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
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
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
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
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
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
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
《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
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
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
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是美的成就极高的时代。
这个美既是充满玄想和人文情怀的艺术美,也是率性风流、苦难悲惨的人格美。
东汉统治瓦解使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近400年的分裂时期。
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
春秋战国催生了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而魏晋时代催生出的却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春秋战国的人们关注时事,迎合战场的需要推出新思想,魏晋士人却对战场漠不关心,躲在山林里建造自己的桃花源。
这决定了魏晋士人作为矛盾体的苦闷生活。
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门阀士族垄断高级官职,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而九品中正制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并不是士人自寻解放,只是政局昏暗,过去苦心孤诣学来的规矩方圆,到时全无用场,倒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
于是,人格逐渐走向清介超逸。
士人们认为若要得到逍遥,就应返回人的自然本性。
要么像陶潜那样在浑然的状态中过真性情的生活,要么像嵇康那样任性不羁地生活,如此生活为的是回避官场的污浊。
在艺术方面,北魏佛教石窟中大量出现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悲惨而迷狂的艺术题材,正好反映出士人因混乱、迷茫而显出放荡的人生。
书法方面,魏晋以后任情恣性的楷书、行书流行,逐渐取代了汉朝严谨的隶书。
政治教化的束缚是极端的,为了冲破它,魏晋士人对审美的追求也不得不疯狂一些,以至于产生了对形式美的强调和对病态美的欣赏。
对美的刻意追求,外加放诞的药、酒、姿容、神貌正好构成了魏晋风度。
文章写作以骈文最盛,强调辞藻的运用。
佛像具有的是瘦削的身躯,显示出一种病态美。
士人们喜好修饰容貌。
魏晋士人由内而外,全方位摆脱各种禁锢。
另外,魏晋士人们对外在权威存在的怀疑和否定,促使他们内在人格的觉醒。
由于战争频繁,皇帝威信下降,道德的约束减弱,士人们有机会抛弃腐儒气味,冲破礼教的藩篱。
这一时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否定独尊儒术的思想闪光。
于是,艺术成为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自觉活动。
绘画不再属于宫廷儒术,描绘对象由圣贤、忠臣、孝子转向现实人物。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优惠的一种力量。
”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
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拮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苏轼的坎坷造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茶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似花还似非花”(《永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
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
”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
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眨再眨,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
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国,落红难缓”。
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
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阮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
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
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因此,魏晋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
像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这种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无暇也无意顾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
”(萧统《陶渊明集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
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选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有删减)
1、下列有关“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风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多个方面。
B、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大夫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在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魏晋名士们常常感慨万端,寻求逍遥境界。
B、嗜酒是魏晋名士的显著特征之一,他们不仅以酒为主题作诗作文,还常常借酒浇胸中块垒,甚至让酒成为生命中的欢乐颂。
C、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意受到传统儒学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D、魏晋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的家族往往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地位较高,在文化上地位也较高,王谢家族就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名士们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动,通过集会、宴饮、清谈等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借此或言志,或抒情。
B、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他们爱酒或许就是因为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有助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C、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对于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魏晋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
D、玄学与清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参考作用,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1、B “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是“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
2、C“他们不愿受到……的束缚”有误,原文是“他们抛弃传统儒学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
3、D“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理想境界”说法过于武断。
“有着参照作用”并不意味就是现代人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