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简述国际贸易理论及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简述国际贸易理论及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简述国际贸易理论及主要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1)绝对优势理论劣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理应集中具有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兼具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矿产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比较初提出了很优势理论。

他认为,转口贸易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产品线生产成本。

只要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所的差异,即使劣势其中一方一直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双边贸易获得收益。

比较资源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全都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人口比例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人力资本禀赋理论认为,东亚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大批量生产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裕本国充分利用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稀缺密集使用本国抢手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世界经济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同时实现贸易产品的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经营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例题1·多选题】(2007、2008年)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A. 绝对优势理论B. 比较优势理论C. 要素禀赋理论D. 资产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 外贸依存理论[答疑编号911090101:针对该题提问]【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2008年)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本国那些充分利用出口充实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品类。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1)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这两大学说主要以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从供给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2)西方经济学家穆勒(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理论。

以国际交换比率为出发点,从需求角度分析和探索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形成。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3)两位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提出额生产要素禀赋模型。

该模型以比较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形成和条件。

(4)里昂惕夫反论(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绝对利益学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

绝对利益学说的内容:①强调了国际分工的利益,指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②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的有利条件,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比较利益学说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在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相同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同点:若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双方之间能否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对利益学说不能回答这一点。

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1. 古典理论阶段2. 新古典主义阶段3. 近代贸易理论阶段4. 新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阶段5. 新扩展贸易理论阶段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被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体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经济学理论中,主张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原则。

随后,新古典主义阶段开始,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李嘉图,他们在经济学中运用“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要素的移动性”等概念阐述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近代贸易理论逐渐兴起,约翰·霍布斯·恩斯基和保罗·萨缪尔森成为了当时新的代表人物。

他们提出了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独特见解,包括产业组织、内部扭曲和外部因素等等。

此后,新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流行,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康芒等。

这一理论以经济体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解释了为何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

最后,新扩展贸易理论阶段迅速发展,主要由介绍国家之间掌握关于环境、社会重要性和劳动条件等疑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专家提供。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是世界经济与贸易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针对不同案例的分析1. 中美贸易战当前,中美贸易战是国际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新经济学理论,自由贸易和相对优势原则是有效的。

由于贸易争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影响,国际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

2. 北美贸易协定北美贸易协议的签订,对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三国的国际贸易造成了重要影响。

此协议的实质是自贸协议,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参与贸易的风险,减少了有关各方的贸易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跨国贸易流动的发展。

3. 欧盟与英国的退欧协议伦敦市场是欧洲最大的市场之一,欧盟与英国的脱欧协议将对欧洲国家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2024年中级经济基础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重点

2024年中级经济基础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重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点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知识点:国家契易理论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2、影响国家贸易的因素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二、知识点:国家贸易政策(1)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非关税壁垒则是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记忆口诀(卫技愿配歧=微机员佩奇)注意进口配额、自愿出口。

(2)政府鼓励出口的措施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直接补贴是政府直接以现金形式弥补出口企业国际市场价格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差价;间接补贴是对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2、倾销与反倾销(1)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WTO 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原产国标准、第三国标准、成本加费用和利润的标准。

(2)倾销类型:掠夺性倾销: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隐蔽性倾销: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3)反倾销反倾销税是一种附加税。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现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
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H-O-S定理)
1、背景
❖ 在美国经济由中盛走向极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 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 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 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
❖ 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 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 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 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 论。
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H-O-S定理)
2、内容
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 将出于均等,同时,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 均等。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 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 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 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 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料:工业国家真实工资水平的接近
发达工业国家制造业的实际小时工资与美国实际小时工资 的百分比(%)
国家 1959年 1970年 1983年 1990年 2000年
日本
11
24
51
86
96
意大利 23
42
62
79
85
法国
27
41
62
102
91
英国
29
35
53
85
84
德国
29
56
84
142 140
加拿大 42
57
75
84
90
三、 里昂惕夫悖论
❖ 由图可知,1947年,美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 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古至今,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贸易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

新古典贸易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威尔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率。

新贸易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米勒提出的,
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结构。

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全球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技术进步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捷,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普遍,货币政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稳定,贸易政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有效。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它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大卫·李嘉图
(英国)
(19世纪初)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均获得收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二)当代贸易理论
理论
提出者
具体内容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美国)
(20世纪60年代)
(1)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传统贸易理论
理论
提出者
具体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英国)
(18世纪)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
(2)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3)传统的贸易理论一般不考虑生产规模的变化,或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另外,还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美国)
(20世纪60年代)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都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要素投入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
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

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
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
贸易的基础。

【例题1·多选题】(2007、2008年)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E.外贸依存理论
[答疑编号9110901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BCD
【例题2·单选题】(2008年)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实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
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结论依据的是()理论。

A.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
D.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
[答疑编号9110901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