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哀江南赋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哀江南赋第二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

哀江南赋第二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
德希盛于黄、农,贤梦求于方虎。属巖荒之潜滋,被含弘而蠢 聚。伊有苗之弗灵,方象刑于虞祖。始赐旄而申伐,期并绥斯 敷土。
………………………………………………………
………………………………………………………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0年夏,洪秀 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众到桂平金田村“团营”。1851年1月11日 ,洪秀全集2万余 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清廷闻讯,调集兵力进行“围剿”。太平天国运 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 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 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 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 据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阳西乡,居数世,后于宪宗成化年间迁居湘 潭城外。王闿运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少孤,为叔父教养。自幼资质驽钝但好学, 《清史稿》说他“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经、史、百家,靡不 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9岁能文。稍长,肄业长沙城南书院。性高旷,不事营 利。
THANK YOU!
• 咸丰七年(1857年),湖南补行壬子(咸丰二年)乙卯(咸丰五年)两科乡试,他中第五名 举人,获学政张金镛赏识,一时颇负时誉。曾周旋于湘军将领间,受曾国藩厚待,但只为清客 不受事。
• 咸丰九年(1859年),王闿运赴京师应礼部会试,落第,应肃顺聘,在其家任教读,甚受礼 遇。不久辞去。十一年“祺祥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诛,他曾撰《祺祥故事》,为肃顺 被杀辨解。

哀江南赋序解析

哀江南赋序解析

斗建
斗建的意义是《史记· 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 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 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 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 节的标准。《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 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 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 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 正东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 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 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 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楚老
• 1.《汉书· 两龚传》载, 王莽 篡 汉 , 龚胜 耻事二姓,坚 不应 莽 征,绝食死,“有老父來弔,哭甚哀,既而曰: ‘嗟虖!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 龔生 竟夭天年,非 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此老父隐居 彭城 , 后因称之“楚老”,列为八贤之一,常引为典。《初学记》 卷十七引 晋 谢万 《八贤楚老颂》:“ 楚老 潛一,寂翫 無爲,含真内外,載戢羽儀。”《世说新语· 文学》“ 謝 萬 作《八賢論》”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萬 集載其敘 四隱四顯爲八賢之論,謂 漁父 、 屈原 、 季主 、 賈誼 、 楚老 、 龔勝 、 孫登 、 嵇康 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 赋》:“《燕歌》遠别,悲不自勝; 楚老 相逢,泣將何 及!” 倪璠 注:“《徐州先賢傳》:‘ 楚老 , 彭城 之 隱人也。’…… 楚 老,謂 漢 世弔 龔勝 者也。”2.泛指 楚 地父老。 唐 李白 《赠徐安宜》诗:“ 白田 見 楚 老, 歌詠 徐安宜 。” 王琦 注:“ 楚 老, 楚 地父老也。”

庾信《哀江南赋序》

庾信《哀江南赋序》

庾信《哀江南赋序》.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哀江南赋序》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非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1.芟: (shān)2.耨: (nòu)3.槎: (chá)4.燮: (xiè)5.羁: (jī)6.睨: (nì)7.唳: (lì)9.耨: (nòu)11.轵:(zhǐ)[作者介绍]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序赏析本文作于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赋》前的序文。

题目“哀江南”取自《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者自伤身世,眷怀故国,作赋以寄托乡关之思。

赋中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之飘零。

这篇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佳制。

开篇十八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三件恨事。

首六句叙侯景之乱,金陵沦落,自己逃匿江陵,朝野无不惨遭涂炭,次六句叙西魏兵起,江陵失陷,自己出使无归,故国中兴无望。

再六句写被扣西魏,国破家亡,自己心情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念及国事,潸然泪下;因此想仿效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作赋写序,从而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作赋的缘由。

“信年始二毛”以下转写身世之悲。

庾信是著名诗人庾肩吾之子。

庾氏本为名门望族,但到庾信这一代家道中衰。

他中年即遭丧乱,晚年流落异方,屈身仕周,愧恨萦心,歌不能为乐,酒不能解忧。

作者凄咽絮语,泪随墨挥,一片惨痛之情自肺腑出。

结末“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直白地表明全赋以悲家国沦丧为主调。

第二段追述出使西魏不仅无功,反而被拘的过程,抒写羁留异国的悲愤和对江南故国的怀念。

首六句用冯异、荆轲两典,兴起出使西魏,有往无归的喟叹。

接着反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而还的故事,自伤使命不成。

作者伤叹年已高而归途远,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其悲痛惨烈,不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末联四句以不见钓台移柳,不闻华亭鹤唳,比喻自己怀念故国而不可见。

这一段中,在古代忠臣良将义士的故事中,饱含着作者立功无望、仕周无奈、忠于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悲苦欲绝的苦衷和暮年凄凉的境况宛然可见。

末段感叹梁朝的腐败而亡和人民的惨遭杀戮。

开端以孙策、项羽靠少数兵力崛起,终能剖分山河,割据天下的史实,与梁朝百万军队,竟然一朝卷甲溃败,以致西魏长驱直人,杀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构成强烈的对比。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哀江南赋序》是中国南北朝骈文、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者庾信最出名的代表作,此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哀江南赋序》原文南北朝: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译文及注释译文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哀江南赋》赏析

《哀江南赋》赏析

《哀江南赋》赏析第一篇:《哀江南赋》赏析《哀江南赋》赏析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他早年与其父肩吾以及徐、徐陵父子并为梁宫廷文人,文体绮艳,号“徐庾体”。

梁元帝时出使西魏被留,以后历仕西魏、北周,隋开皇元年卒。

在入北之初的大约十年内,由于处境的艰难、生活的贫困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他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赋,风格也一变而为苍凉沉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被看作是六朝集大成的作家,对唐人诗赋有很大影响。

有《庾子山集》。

中华书局版《庾子山集注》(清倪注,今人许逸民点校)是较好的通行本。

〔汇评〕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

……而荒芜不雅,了无足观。

如“崩如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此何等语?至云:“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尤不成文也。

杜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未觉前贤畏后生。

”尝读庾氏诸赋,类不足观。

……然子美推称如此,且讥诮嗤点者,余恐少陵之语未公,而嗤点者未为过也。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宋太宗端拱中进士刘安国酷爱《哀江南赋》,虽日旰未食而不饥。

盖词气鼓动,快哉惬心而已。

故前贤评品,以为风、雅之变,而流宕之胜者。

(〔清〕李调元《赋话》卷八)《哀江南赋》,怀旧都,出于《哀郢》者也。

(刘师培《论文杂记》)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林纾《春觉斋论文》)〔赏析〕《哀江南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

其写作时间,学术界历来多遵信陈寅恪先生之说,认为作于578年12月(时庾信66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鲁同群考证认为当作于557年12月。

此后,林怡提出作于566年,牛贵琥认为作于568年。

目前笔者仍以为557年之说较为合理。

证据有三:一是序中“三年囚于别馆”一句实际已交待了作者作赋的时间与身份。

庾信554年出使西魏被扣,后三年,恰是557年。

而且其时庾信在北朝有官无职(西魏、北周朝廷拜庾信为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皆为勋官或戎号之类,而非实职),迹近拘囚。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哀江南赋
昔日枕戈待旦,凉风起天末。

游子依旧垂泪到天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夜来幽思梦回,揽衣抱归寒舍。

淡荡春光恰似水,流连于心间无穷无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
昔日枕戈待旦,凉风起天末。

游子依旧垂泪到天明。

往时经历一年,良辰好景虚设。

千种风情,又与谁诉说。

夜深人静,思念梦归,拢衣拥归寒舍。

这片春光若旧水,流连心头无穷无尽。

山村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照着松林,清泉流入石头上。

竹树喧响,唤回浣纱的女子,莲花摇动,下渔舟。

随着春花的息歇,王子依然可以留步。

哀江南赋赏析,第一组

哀江南赋赏析,第一组

【课文梳理】 课文梳理】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將軍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將軍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 寒风萧瑟。荊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橫阶, 寒风萧瑟。荊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橫阶,捧珠盘而 不定。钟义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不定。钟义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首六句用冯异、荆轲两典,兴起出使西魏, 首六句用冯异、荆轲两典,兴起出使西魏,有往无归的喟 接着反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而还的故事, 叹。接着反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而还的故事,自伤 使命不成年事已高,然而归途飘渺,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 使命不成年事已高,然而归途飘渺,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 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如行人季孙那般, 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如行人季孙那般,留住在西河的别 其悲痛惨烈,不减於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於地, 馆,其悲痛惨烈,不减於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於地,头 破脑碎;也不减於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破脑碎;也不减於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这四句以不见钓台移柳,不闻华亭鹤唳, 这四句以不见钓台移柳,不闻华亭鹤唳,喻自己怀念故国而 不可见。这段古代忠臣良将义士的故事, 不可见。这段古代忠臣良将义士的故事,饱含作者立功无望 仕周无奈、忠於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 、仕周无奈、忠於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悲苦欲绝的 痛心和日暮凄凉的境况,宛然可见。 痛心和日暮凄凉的境况,宛然可见。
【课文梳理】 课文梳理】
最后一段感叹梁朝的腐败而亡。 最后一段感叹梁朝的腐败而亡。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藉用江东之子弟,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藉用江东之子弟,人 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 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 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崖岸之阻, 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 篱之固。 篱之固。” 以孙策、项羽凭少量兵力崛起,却能剖分山河, 以孙策、项羽凭少量兵力崛起,却能剖分山河,割据天下 的史实,与梁朝百万军队一朝卷甲溃败, 的史实,与梁朝百万军队一朝卷甲溃败,以致西魏长驱直 杀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构成强烈的对比。 入,杀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构成强烈的对比。不仅使文势 因此起伏跌宕,而且述古讽今,暗含对梁朝腐败怯懦的谴 因此起伏跌宕,而且述古讽今, 责。 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作者认为梁亡既是天意 又是人事,虽不无委运於天的宿命论思想, 又是人事,虽不无委运於天的宿命论思想,但又认识到正 是梁朝士族腐朽,同室操戈,引狼入室, 是梁朝士族腐朽,同室操戈,引狼入室,才导致了不可避 免的亡国惨祸。 免的亡国惨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哀江南赋翻译赏析
《哀江南赋》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
【前言】
《哀江南赋》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原文】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士,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室。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穷,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玉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三分ORg,众才一旅;项藉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以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

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檝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注释】
[1]《哀江南赋》:“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梁武帝定都建业,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属于战国时的楚地,作者借此语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

作品将家世与国史联系起来,将个人遭遇与民族灾难融汇在一起,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和自身由南至北的经历,感情深挚动人,风格苍凉雄劲,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
【翻译】
梁太清二年十月,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而无归。

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

我的
心情象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

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

傅燮临危无奈悲叹身世,无处求生;袁安居安常常牵挂王室,自然落泪。

以往桓君山基于对事业的向往,杜元凯基于对人生的意趣,都有著作自叙流传至今。

以潘岳的文彩始述家风,以陆机的辞赋先陈世德。

我庾信刚到头发斑白之岁,即遭遇国家丧乱,流亡远方异域,直到如今暮年。

想起《燕歌》所咏的远别,悲伤难忍;与故国遗老相会,哭都嫌晚。

想当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

以后又想象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周,终于食了周粟。

如同孔嵩道宿下亭旅途失马的遭遇,梁鸿寄寓高桥的佣工漂泊。

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

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聊以记录肺腑之言。

其中不乏有危苦之词,但主要是以悲哀国事为主。

我年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

荆轲壮士不回,寒风倍感萧瑟。

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未能促其定盟。

我只能象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

其悲痛惨烈,不次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那故国钓台的移柳,并非困居玉门关的人可以望见;那华亭的鹤唳,难道是魂断河桥的人再能听到的吗!
孙策在天下分裂为三之时,军队不过五百人;项藉率领江东子弟起兵,人只有八千。

于是就剖分山河,割据天下。

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戮杀,如割草摧木一般?长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挡,军营壁垒缺少了藩篱的坚固,使得那些仗势按人头横征暴敛的作乱者暗中勾结,那些持着锄头棍棒简陋武器的人乘虚而入。

莫不是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已经在三百年间终止了吗!由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终不免于秦王子婴在轵道旁投降的灾难;统一车轨和文字,最终也救不了晋怀帝、晋愍帝父子被害于平阳的祸患。

呜呼!山岳崩塌,既已经历国家危亡的厄运;春秋更替,必然会有背井离乡的悲哀。

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怆伤心的啊!何况又舟船无路,银河不是乘筏驾船所能上达;风狂道阻,海中的蓬莱仙山也没有到达的希望。

绝望的人总想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劳的人希望唱出自己所经历的事。

我写此赋,即使陆机听了拍掌而笑,我也心甘情愿;即使张衡见了俾倪它,我也觉得理所当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