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学具、长方形纸片、长方体教具、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长方形图教师:这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出示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二、设疑激趣教师:请你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我想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课件逐一演示3组长方体的比较:1、比较第一组长方体教师:大家请看, 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一样大吗?为什么不一样大?一起来看,这两个长方体长怎样,宽怎样,高怎样?学生:长、宽相等,高不相等。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与高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比较第二组长方体教师: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长方体体积一样大吗?大家分别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长、高相等,宽不相等。
学生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比较第三组长方体教师:观察这组体积不一样大的长方体,说说为什么它们的体积会不一样大?学生1:因为它们的宽、高相等,长不相等。
学生2:因为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4、设疑,揭示课题教师:从以上三组长方体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那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三、唤起旧知,提出猜想1、课件:出示一个由4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
长方体体积课堂实录

长方体体积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王老师与大家共同度过美好的一节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些小方粒,请同学们拿出其中的一粒,用手搓一搓。
生:好尖,有点刺手。
师:把它捧在手心里。
让我们深情地看着它,一边看,一边想:太好了,你是我们的学具,你将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我要好好爱惜你。
师:好!我们把小方粒举起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介绍。
生:它是一个正方形。
生:不是,它是一个正方体,它是一个小正方体。
师:有同学说它是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小?生:它的棱长是1厘米。
生:它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生: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正因为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它又叫体积单位。
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都叫体积单位。
师:好!把小方粒放好。
同学们讲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跟着老师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生(齐):长方体的体积。
师:大家读得比老师写得快,嘴巴比声音(手)快。
(拿着长方体的纸巾盒)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体积呢?生:是。
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物体都有空间,长方体会占用空间。
生: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这个长方体呢?生: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它一定有体积。
师:太好了!那么,猜猜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师:一、二、三……一些同学没举手,是不敢猜,还是猜不出来?师:如果不敢猜,老师敢,我现在猜猜好不好?它的体积是由它摆放的位置决定的,把它从王老师手里放到这位同学的桌上,体积就变了。
(老师把纸巾盒放到一位同学的面前)。
生:不同意。
生:同意。
师:你同意,怎么变的?生:下面变大了。
师:哪个下面?是这里吗?用手摸一摸。
生:是。
师:怎么变大了?把它放在这里、这里、这里,下面变大了吗?生:没有。
师;体积呢?生:不变。
师:那——是什么决定它大小的?生:长宽高。
师:谁再来说?你说。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堂实录《3_长方体的体积》北师大版

课堂实录:《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三节课程,主要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如箱子、书本、电视等,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提问:“我们如何计算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用尺子量长、宽、高,然后相乘。
”教师总结:“这就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长方体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意义。
2.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即长×宽×高。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构成,解释每个因数代表的意义。
4. 教师进行一些体积计算的示范,让学生跟随计算,巩固体积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的尺寸,让学生计算它们的体积。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正确的方法。
四、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 学生解答问题,分享解答过程和答案。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答过程,提炼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总结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进而引入长方体体积的概念。
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实录与反思

1. 课 前 认 真 钻 研 、 分 析 教 材 , 做
到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 程 ; 教学中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突破 难点、 带动全面,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 教学效率。
↓ V
或 V=a
3 3
↓ = a
↓
↓
×a × a
↓
即:
↓ ↓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 × 宽 × 高
↓
或:
“a ” 读作 “a 的 立 方 ” ,表 ①强 调 示三个 a 相乘。
2. 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
关系, 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体 3. 让 学 生 会 用 长 方 体 、 积计算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再数出摆了几层 , 然后用每排个数 × 2 个不同的长方体 , 发现长方体含小
4. 通 过 推 导 公 式 ,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发展其空间 归纳、 推理及 观念 , 培养他们的类比、 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计 算公式的探究过程中 , 理解长方体含 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 宽、 高的乘 积 , 进而推导出长方体 ( 正方体) 体积 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含体积单位 的个数等于长、 宽、 高的乘积。 教具、 学具准备 : 用 12 个 棱 长 1 1. 教 师 : 相 关 课 件 、 让学生实验操作时填写的表格 1 张。
( ( ( )
) ) )
( 3) a+a+a=3a 。 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 4) 一个棱长为 6 分米的正方体 ,
2. 口算填表。
课后反思 : “ 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 的计算” 这一内容, 我已经是第三次 执教。 前两次的教学由于过分重视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2课时)课堂实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3.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2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在拼摆长方体、正方体的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 了解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老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探究。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大家都知道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常常借助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探究新的知识。
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呢?大家看这条线段如果每条小线段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6厘米,因为这条线段中包含了六个1厘米所以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要看线段中包含了多少个长度单位,这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在这个长方形中每行有6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行一共24个小正方形,表示有24个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所以测量图形的面积就要看图形中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今天我们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长方体上,究竟怎样才能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呢?学生1:我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可以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
学生2: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我觉得想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看它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我们可以把长方体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也就是体积单位数出小正方体的数量就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了。
老师:同学们很会思考,那是不是像大家所说的这样长方体的体积也和它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有关?是不是也和它的长、宽、高有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切长方体不太好操作,我们可以用体积单位来摆长方体,一起看活动要求: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2、将不同摆法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里,3、观察表中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0至43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出示用1cm3 的小正方体拼成的模型师:你能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第一幅图的体积是12 cm3 第二幅图的体积是7cm3 我是数出来的2、比一比,谁的体积大?比一比:谁的体积大?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说谁的体积大吗?生1:长方体大生2:正方体大生3:一样大师:到底谁的体积大呢?通过观察很难分辨,那我们可以怎么办?生:把它拆分成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几师:你这个主意真不错,那老师就把它拆分成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现在请你说一说它的体积是多少?比一比:谁的体积大?生: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大。
师:你怎么数的这么快?生:我是这样数的:先数每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最后数有这样的几层,然后用每排的个数乘排数再乘层数就是含有小正方体的个数,也就是它的体积。
师:他说的有没有道理?生:有师:真是聪明的小数学家。
那聪明的你们教给大家一个计算体积的好方法,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拆不开或不能拆的。
比如:集装箱(出示图片)那怎样才能简便准确的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呢?二、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提示:(1)利用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体积》上课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表格。
一、比较中复习,引入课题1、教师拿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比较中理解体积的含义(1)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物体谁比较大?(教师左手拿长方体的橡皮,右手拿着长方体的牙膏盒,问学生)(2)我们比的是他们的什么?(生答:体积)(3)体积指的是什么?生(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在比较中理解数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点课件并说:同学们,再看,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谁比较大?生:1号7立方厘米、2号5立方厘米,1号比较大,我是数出来的。
教师评价并总结:说的不错,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知道物体的体积。
3、课件出示较大的物体,制造认知冲突,引出新课过渡句:用这种方法能知道下面物体的体积吗?同学们继续看。
教师点课件师:这是一个机场的行李托运箱,它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生答:长方体,不知道。
生:可以把它切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
(教师可以提前提示学生)生质疑:这是小组能切吗?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计算比较大的物体体积,这种方法显然行不通,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一)提出猜想,讨论方法。
师:研究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你认为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会跟什么条件有关系:猜猜看生1: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陈选峰(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洪丹丹(浙江省临海市临师附小)[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提出猜想1、复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然后变化长方形的长与宽)师: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随后教师将这个长方形动态变成长方体(如下图1)。
师揭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方体,对于长方体,你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想了解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2、猜想(1)利用课件,动态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先利用多媒体将上环节使用的图(1)动态变成图(2)生:长方体的宽和高都不变。
长变了,表面积变了,体积也变了。
教师继续把图(2)动态变成图(3)生:长方体的长不变,高和宽都变了,表面积和体积也变了。
教师也不做评论,再把图(3)变成图(4)生: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了,表面积和体积也变了。
(2)猜想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和什么有关?你猜想有怎样的关系?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二、化静为动,验证猜想1、尊重学生,观察验证(1)动态展示三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过程:(如下图)生1: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和高都是1厘米,所以3×1×1=3(立方厘米)。
生2:这个长方体是由三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
棱长是1厘米的一个正方体图(1)图(2) 图(3)图(4)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长方体的体积是3立方厘米。
师小结:你们对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立方厘米都没有意见了。
有的同学用自己猜测的计算公式作为正确公式直接计算,也有的通过思考把长方体分割成几个立方体得到。
(2)依次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三个长方体。
长方体 长/cm 宽/cm 高/cm 体积/cm 3你发现了什么?一 二 三 四2、动手操作,实践验证师:刚才你们是通过观察长方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请你们动手摆一摆,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是否果真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实录张美芳(师):在前两天探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同学们很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了。
今天我们就利用手边自己制作的学具,来探究这个数学奥秘,怎么样?(生跃跃欲试地):好啊!(立即有几生说):老师,我已经晓得长方体的体积是怎么求的?(师立即制止这几生的发言):嘘,你们几个知道也不要说,因为大多数同学都还不能凭已有的知识经验推导出来,今天你们做实验就权当是来验证自己已经得出的结论,好吗?(刚才发言的几生立即得意的说):好的!(师):首先,根据我们已有的几何形体经验,随便拿出你手边的一个长方体,大胆猜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密切相关?(生纷纷自主站起来说):与这个长方体的长有关;(另一生)与它的高有关;(还几生)与它的宽也有关;(还一生说):老师,我认为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师)那么,我们来用同样多的小正方体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以探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先商量一下,为了便于来听课的老师清楚的看到我们的操作过程,我们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好呢,还是用棱长1dm的大一些的正方体好呢?(生异口同声地):用棱长1dm的正方体!(同时也开始从桌下拿出装正方体的袋子,把正方体摆到桌上)。
(师):为了能用同样多的小正方体摆出至少四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你又打算用多少个正方体?小组内商量一下。
(小组内小声商量后一生说):我打算用12个正方体。
(师):王泽民建议大家用12个正方体,你们同意吗?(生):可以呀!(师):好,我们就按王泽铭说的统一用12个正方体来做实验,请看到大屏幕(电脑显示在投影屏幕上)用棱长为1分米的12个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师):这时候,老师要强调操作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了,一是每人要先独立的摆出4种长方体,并把它记录在书上,摆不全时组内同学可以互相帮助;二是独立摆完后小组内4位同学,分别摆一种形状,由小组长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在你们桌上的表格里;三是边摆时边想,除了这4种摆法,还有别的摆法吗?四是要注意学习效率哟,先做完实验并填完表的小组要派人板书出一种方法,由四个组分别派一人共同完成该表,且注意不能重复。
老师说的这四条记住了没有?(生齐答):记清楚了。
(师):好,下面开始做实验。
在实验中,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不必依赖同学来帮助你;不能独立完成的,小组长适时组织开展合作学习。
好,抓紧时间哟!(学生四人一组,开始进行操作实验,老师到同学们中去,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并适时点拨指导。
在有的小组快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师用手势或肢体语言鼓励他迅速上台“抢”机遇,填表。
一会儿,表填完了,学生实验也先后做完了,每组内四个不同的长方体也摆好了,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脸上都露出成功的笑容。
)(师):大家观察黑板上由郑金铭、李诗晨、王帅、张双霞共同完成的这个表,认为有错误的,自己上台帮他更正。
(表格填写如下)(生观察了一会儿后说):对的。
(一生说):我也是这样做的。
(另一生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长方体我的长、宽、高的数据顺序变了,我填的是长4、宽1、高3。
(还一生说):我也是,第三个长方体,我填的是长6、宽2、高1。
(另一生说):我最后一个长方体填的是长3、宽2、高2,后面2竖行都跟他一样,填的是12。
(师):嗯,大家都填的对。
那么,我们请一个小组的四个同学上来演示并当小老师讲给大家听,好不好?(生急于表现自己):我这组来!(师):看李诗晨这组的手举得高高的,我们把机会让给他这组的四名同学,好不好?(生非常乐意的):好!(生李诗晨上台边摆边说):我讲第一个,我横着摆了12个,摆了一横排,所以长是12,宽是1,高也是1。
(师走上前点拨一下):如果把她摆的12个正方体竖起来,那么长是几、宽是几、高又是几?(生恍然大悟):长是1,宽是1,高是12。
(生郑金铭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说):长、宽、高只要相乘得12,长、宽、高的数据可以互相调。
(师故作惊讶的):是不是哟?(生郑金铭说):是的,我做给您看(说着就不由自主地上台要急于验证自己的结论,师含笑示意他上台当“小老师”。
郑金铭边演示边说):我摆的是长3、宽2、高是2,我把这个长方体竖起来,就变成了长2、宽2、高是3,就是说,只要3×2×2=12,不管我是横着摆,还是竖着放,这个长方体只是位置变了,形状没有变,体积也不会变)。
(师情不自禁地鼓掌,生也受到感染为郑金铭鼓掌):真好!郑金铭的发现是我们这节课上的一个新创意!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像他那样,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好,这组内还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演示另外两个长方体,并讲给大家听。
(另2名同学上台来演示并讲大家听。
受郑金铭的启发,这两位同学也大胆的摆、说出了长6,宽2,高1的长方体、长4、宽3、高1的长方体的另外两种摆法,教师及时的鼓励他们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非但不怯场,而且还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数学观点,相对于去年上教研课时你们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生也受到鼓励,个个洋溢出成功、进步、开心的神态。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的思考半分钟,再把你的发现告诉组内同学。
(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即就有好多双手纷纷举起)。
(师):谁来第一个说?(一生):我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刚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另一生):我发现用12个正方体摆长方体,无论形状怎么变,但它的体积始终不会变。
(师):你们的发现真不错,大家同意这两位同学的观点吗?(生):同意。
(生孟雪婷说):老师,我能像写长方体表面积公式那样,写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师):孟雪婷的建议真好。
那我们就试着写出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生纷纷动笔,王泽民边写边说):杨老师,我还能写出用字母表示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他说他能写,你们也能写出吗?(生自豪的说):能!(师):好,大家先写文字公式,再写出字母公式。
(看见有同学已经写完,几生用期待的眼光望着老师。
于是师说):好,上去两位同学写出文字公式及字母公式(好几位同学抢着上去,结果张冉、韩中源两位同学抢赢了,其余生有些失望)。
(师安慰这些同学):这节课上台板演的机会多着呢,别丧气,两人一组互相检查一下他写对了没,如果没写正确,帮助他一下。
(两生板演完后,师说):评价一下他们写对了没有(生):对的!(没有错。
)(师):大家把文字公式、字母公式齐读一遍,然后闭上眼睛,默记几遍。
(生齐读):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长=a×b×h =abh (师):掌握了怎样求体积,我们就来计量数学书的体积!(生兴高采烈地):可以呀!(师):先拿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高,再计算。
(生纷纷拿出尺,边量边有生先后说):书长26 cm,宽18.5cm,高0.5cm(师根据生的自由发言把数据板书在黑板上。
在这个间隙,先算完的学生抢着上台板演;在这个间隙,师让孟雪婷、王泽民两生用皮尺量电视柜的长、宽、高,再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看这位同学的板演26×18.5×0.5=240.55(cm3)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没有。
(生):我做的跟他一样。
(师):刚才同学们计算书的体积时,我请孟雪婷、王泽民两人量出了教室里电视柜的长、宽、高,并把测量的数据写在了黑板上,请看电视柜的长、宽、高,自己读出这些数据。
(生自主读):长85cm宽60cm高140cm。
(然后有生接着说):老师,是不是要我们把电视柜的体积也算出来呀?(师):对!大家迅速计算!(生计算,然后又一生抢上台板演出:85×60×140=7140000(cm3))(师):咦,大家观察,电视柜的体积如果化成以米3为单位,是多少?(生):0.714m3(又一生说):电视柜的体积还没有一立方米。
(师)对,昨天我们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堆了的,1立方米的体积比我们这个电视柜的体积要怎么样?(生异口同声地说):要大一些。
(一生说)还差0.286m3。
(师):你反应真敏捷。
那么,大家再比较一下,我们先算的数学书的体积,如果也化成以米3为单位,是多少?(生)0.00024米3。
(师):相对于电视柜的体积来说,怎么样?(生):小多了;(小很多很多)。
(师):好,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操作实验,拿着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思考,你至少用几个就能把它拼成一个更大一些的正方体?(立即有生说):4个。
(马上又有生反驳):不对,至少要8个。
(好多生立即响应):对,是要8个。
(师):好,那就按他说的,马上拼出这个正方体。
(生自豪的并七嘴八舌的):我拼好了。
(师):迅速算出它的体积,在草稿纸上列式。
(生计算,又有生自告奋勇能的上台板书):2×2×2=8(dm3)(生无异议后师说):那每组再摆一个更大一些的正方体,边摆边想,要多少个?(生边摆边很快在合作学习中得出要多少个了,并马上欣喜的告诉大家):要27个。
(师):正确,好,列式算出它的体积(算完后一生上台列出3×3×3=27(dm3)。
)(师):正方体作为特殊的长方体,那它的体积公式可以怎样表达更简洁?先独立的思考,能写出来就自己写在草稿纸上,不能直接写出来可以讨论。
(生纷纷提笔写,也有生找同学开展讨论。
之后,一生上台板演: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马上有一生随即写出了它的字母公式。
V正=a×a×a=a3)(师):大家真的很棒耶!没用老师帮你们一下,你们就自主探究出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好,给一分钟的时间,轻轻闭上眼,默记刚才我们自主探索得到的公式。
(生立即行动)(师):谁手中有正方体啊?好,李诗晨,把你的正方体举起来大家看一看!(李诗晨有点羞涩的站起来,举起一个药盒子。
师说):那么请你量出它的棱长告诉大家。
(李诗晨马上用尺量,然后说):棱长约6cm。
(师):好,大家计算这个药盒子的体积。
(生算完后一生发言):6×6×6=216 cm3(师打开PPT课件,显示):“挑战自我”——教室面积是54m2,高是3m,教室容积是多大?你会算吗?(学生先是愣愣的,有几生滴咕着说):怎么没有告诉教室的长和宽呢?(生郑金铭立即反映敏捷的说):哦,我晓得了,教室面积就是长和宽相乘的积。
:(师马上强调):对,教室的面积就是它的底面的面积,而底面的面积则是长和宽相乘的积,我们就叫它底面积。
(在他们自由式的发言探讨中,同学们先后拿出笔,正确写出了该题的算式54×3=162 m3)(师):看来,这题相对而言,比单纯告诉了长、宽、高是简单些还是难些呢?(生欢快地说):简单些:(好简单!)(师):那由此题,你能写出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吗?(生自信地说):能!(然后自主写出,并有两生自主上台板演出了——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长或正=s×h=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