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体积课堂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教学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掌握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获得体积公式的统一,从而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2、数学思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问题解决:在理解大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情感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形成认真、勤奋、积极思考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掌握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推导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过程。
三、教学实录:(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都会算了吗?请你想好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1:(1)8×4×3=96(立方厘米)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生1:(2)5×5×5=125(立方分米)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师:你还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它们的体积公式。
(板书课题)师:谁能上了指一指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它们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师:(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师:“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它的意思是什么?猜猜看!生:“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评析]通过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并通过简单的一句提问“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学具、长方形纸片、长方体教具、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长方形图教师:这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出示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二、设疑激趣教师:请你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我想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课件逐一演示3组长方体的比较:1、比较第一组长方体教师:大家请看, 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一样大吗?为什么不一样大?一起来看,这两个长方体长怎样,宽怎样,高怎样?学生:长、宽相等,高不相等。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与高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比较第二组长方体教师: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长方体体积一样大吗?大家分别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长、高相等,宽不相等。
学生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比较第三组长方体教师:观察这组体积不一样大的长方体,说说为什么它们的体积会不一样大?学生1:因为它们的宽、高相等,长不相等。
学生2:因为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4、设疑,揭示课题教师:从以上三组长方体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那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三、唤起旧知,提出猜想1、课件:出示一个由4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
长方体体积课堂实录

长方体体积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王老师与大家共同度过美好的一节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些小方粒,请同学们拿出其中的一粒,用手搓一搓。
生:好尖,有点刺手。
师:把它捧在手心里。
让我们深情地看着它,一边看,一边想:太好了,你是我们的学具,你将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我要好好爱惜你。
师:好!我们把小方粒举起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介绍。
生:它是一个正方形。
生:不是,它是一个正方体,它是一个小正方体。
师:有同学说它是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小?生:它的棱长是1厘米。
生:它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生: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正因为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它又叫体积单位。
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都叫体积单位。
师:好!把小方粒放好。
同学们讲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跟着老师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生(齐):长方体的体积。
师:大家读得比老师写得快,嘴巴比声音(手)快。
(拿着长方体的纸巾盒)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体积呢?生:是。
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物体都有空间,长方体会占用空间。
生: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这个长方体呢?生: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它一定有体积。
师:太好了!那么,猜猜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师:一、二、三……一些同学没举手,是不敢猜,还是猜不出来?师:如果不敢猜,老师敢,我现在猜猜好不好?它的体积是由它摆放的位置决定的,把它从王老师手里放到这位同学的桌上,体积就变了。
(老师把纸巾盒放到一位同学的面前)。
生:不同意。
生:同意。
师:你同意,怎么变的?生:下面变大了。
师:哪个下面?是这里吗?用手摸一摸。
生:是。
师:怎么变大了?把它放在这里、这里、这里,下面变大了吗?生:没有。
师;体积呢?生:不变。
师:那——是什么决定它大小的?生:长宽高。
师:谁再来说?你说。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堂实录《3_长方体的体积》北师大版

课堂实录:《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三节课程,主要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如箱子、书本、电视等,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提问:“我们如何计算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用尺子量长、宽、高,然后相乘。
”教师总结:“这就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长方体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意义。
2.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即长×宽×高。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构成,解释每个因数代表的意义。
4. 教师进行一些体积计算的示范,让学生跟随计算,巩固体积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的尺寸,让学生计算它们的体积。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正确的方法。
四、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 学生解答问题,分享解答过程和答案。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答过程,提炼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总结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进而引入长方体体积的概念。
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实录与反思

1. 课 前 认 真 钻 研 、 分 析 教 材 , 做
到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 程 ; 教学中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突破 难点、 带动全面,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 教学效率。
↓ V
或 V=a
3 3
↓ = a
↓
↓
×a × a
↓
即:
↓ ↓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 × 宽 × 高
↓
或:
“a ” 读作 “a 的 立 方 ” ,表 ①强 调 示三个 a 相乘。
2. 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
关系, 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体 3. 让 学 生 会 用 长 方 体 、 积计算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再数出摆了几层 , 然后用每排个数 × 2 个不同的长方体 , 发现长方体含小
4. 通 过 推 导 公 式 ,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发展其空间 归纳、 推理及 观念 , 培养他们的类比、 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计 算公式的探究过程中 , 理解长方体含 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 宽、 高的乘 积 , 进而推导出长方体 ( 正方体) 体积 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含体积单位 的个数等于长、 宽、 高的乘积。 教具、 学具准备 : 用 12 个 棱 长 1 1. 教 师 : 相 关 课 件 、 让学生实验操作时填写的表格 1 张。
( ( ( )
) ) )
( 3) a+a+a=3a 。 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 4) 一个棱长为 6 分米的正方体 ,
2. 口算填表。
课后反思 : “ 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 的计算” 这一内容, 我已经是第三次 执教。 前两次的教学由于过分重视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实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实录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0—42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唱生日歌师:同学们,我常听咱们班的音乐老师周老师夸咱们班唱歌好听。
咱们唱一首给在座的老师听,好吗?生:好师:听,这儿。
(师放《生日歌》,并和学生一起唱)师:嗯,果实名不虚传,唱得真好听。
2、讲故事——老虎分蛋糕师:刚才呀,老师听你们唱生日歌的时候,想起了一个故事.(出示课件)这一天呀,是老虎森森和林林的生日。
老虎妈妈给它买了两个非常漂亮蛋糕。
看,这是一个正方体蛋糕,这是一个长方体蛋糕,可是他们俩却吵了起来。
森森说:“你的蛋糕大!”林林却说:“你的大!”就这样,他俩越吵越凶,连老虎妈妈都没有办法了。
师:到底谁的蛋糕大呢?你有办法帮他们解决一下吗?生: 称一称……师:这个办法不错。
用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体积单位。
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把它们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蛋糕,看谁的蛋糕含的小蛋糕多?谁的就大?师:这个办法好。
我们来切一切吧。
(课件)把他们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蛋糕。
现在,(让学生思考)看一看,谁的蛋糕大?生:一样大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这两块蛋糕所含小蛋糕的个数都是8.师:观察的真仔细。
3、导入课题师:蛋糕可以切,要求冰箱的体积(课件出示冰箱),还能把冰箱切开吗?生:(齐)不能。
师:这就是需要我们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2课时)课堂实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3.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2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在拼摆长方体、正方体的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 了解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老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探究。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大家都知道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常常借助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探究新的知识。
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呢?大家看这条线段如果每条小线段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6厘米,因为这条线段中包含了六个1厘米所以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要看线段中包含了多少个长度单位,这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在这个长方形中每行有6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行一共24个小正方形,表示有24个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所以测量图形的面积就要看图形中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今天我们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长方体上,究竟怎样才能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呢?学生1:我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可以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
学生2: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我觉得想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看它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我们可以把长方体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也就是体积单位数出小正方体的数量就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了。
老师:同学们很会思考,那是不是像大家所说的这样长方体的体积也和它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有关?是不是也和它的长、宽、高有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切长方体不太好操作,我们可以用体积单位来摆长方体,一起看活动要求: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2、将不同摆法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里,3、观察表中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体积》上课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表格。
一、比较中复习,引入课题1、教师拿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比较中理解体积的含义(1)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物体谁比较大?(教师左手拿长方体的橡皮,右手拿着长方体的牙膏盒,问学生)(2)我们比的是他们的什么?(生答:体积)(3)体积指的是什么?生(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在比较中理解数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点课件并说:同学们,再看,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谁比较大?生:1号7立方厘米、2号5立方厘米,1号比较大,我是数出来的。
教师评价并总结:说的不错,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知道物体的体积。
3、课件出示较大的物体,制造认知冲突,引出新课过渡句:用这种方法能知道下面物体的体积吗?同学们继续看。
教师点课件师:这是一个机场的行李托运箱,它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生答:长方体,不知道。
生:可以把它切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
(教师可以提前提示学生)生质疑:这是小组能切吗?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计算比较大的物体体积,这种方法显然行不通,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一)提出猜想,讨论方法。
师:研究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你认为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会跟什么条件有关系:猜猜看生1: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体积课堂实录长方体体积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王老师与大家共同度过美好的一节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些小方粒,请同学们拿出其中的一粒,用手搓一搓。
生:好尖,有点刺手。
师:把它捧在手心里。
让我们深情地看着它,一边看,一边想:太好了,你是我们的学具,你将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我要好好爱惜你。
师:好!我们把小方粒举起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介绍。
生:它是一个正方形。
生:不是,它是一个正方体,它是一个小正方体。
师:有同学说它是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小?生:它的棱长是1厘米。
生:它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生: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正因为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它又叫体积单位。
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都叫体积单位。
师:好!把小方粒放好。
同学们讲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跟着老师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生(齐):长方体的体积。
师:大家读得比老师写得快,嘴巴比声音(手)快。
(拿着长方体的纸巾盒)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体积呢?生:是。
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物体都有空间,长方体会占用空间。
生: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这个长方体呢?生: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它一定有体积。
师:太好了!那么,猜猜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师:一、二、三……一些同学没举手,是不敢猜,还是猜不出来?师:如果不敢猜,老师敢,我现在猜猜好不好?它的体积是由它摆放的位置决定的,把它从王老师手里放到这位同学的桌上,体积就变了。
(老师把纸巾盒放到一位同学的面前)。
生:不同意。
生:同意。
师:你同意,怎么变的?生:下面变大了。
师:哪个下面?是这里吗?用手摸一摸。
生:是。
师:怎么变大了?把它放在这里、这里、这里,下面变大了吗?生:没有。
师;体积呢?生:不变。
师:那——是什么决定它大小的?生:长宽高。
师:谁再来说?你说。
生:长宽高。
师:谁的长宽高?生: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能不能说得再清楚、再具体一些。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纸巾盒,(老师双手平举两个长方体纸巾盒)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生:大小变了。
师:谁大谁小?生:这个长方体变大了。
师:你说的变大变小是指什么变大变小?生:面积。
师:面积?哪个面积?生:体积。
师:噢,体积呀,哈哈,是体积。
师:什么没有变啊?生:长。
师:长指那里?摸一摸两个长方体的长,谁来帮他,贺威你来,你们两人合作。
师:还有什么没有变?生:高也没有变。
师:高指哪里?生:(比划两个长方体的高)师:什么地方变了?生:宽变了。
师:宽分别指哪里?生:(用手摸两个长方体的宽)师:说明了长方体的体积跟谁有关?生(齐):长宽高。
师:这两个长方体能说明跟长宽高有关啊?生:跟宽有关。
师:(老师另外拿出两个纸巾盒)这两个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生:长不变,高变了,宽没有变,还有体积变了。
师:你说得非常好了,再说什么没变,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
师:什么没有变?生(齐):长和宽。
师:太好了,什么变了?生:高,还有体积。
师:说明长方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生:高。
师:长方体的体积除了跟宽、高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生(齐):长。
师:谁来说一说。
(老师又另外拿出两个纸巾盒)生:宽和高没有变,长变了,体积也变了,所以,体积与长有关。
师:好!把掌声送给他!师:综合起来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生:长、宽、高有关。
师:好!非常好!老师再问大家一个更难的问题: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师:刚才,我们用纸巾盒说明了这个问题。
生:长宽高的长度跟它的体积有关系。
师:对了,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很难,不要紧,我们来做个实验,大家不是有张实验纸吗?老师先通过电脑做实验。
师:做什么实验呢?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长方体。
(屏幕显示:4个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摆了几个?生:4个。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生:长是4。
师:长是4,长是4,4……生:长是4厘米。
师:太好了!生:高是1厘米,宽是1厘米。
师:电脑把它记录下来了,你也把它记录在实验纸上。
师:用了几个小方块?生:4个。
师:体积是多少?生:4立方厘米。
师:为什么?生:因为用了4个小正方体。
师:4个这样的体积单位,所以是4立方厘米。
师:这是第一个长方体,下面摆第二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有多大?生: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
师:好,记录好了吗?师:又摆了一个长方体。
生: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体积24立方厘米。
师:为什么24立方厘米?生:2×3×4。
生:长×宽×高。
生:因为它有24个1立方厘米。
师:太对了!好,电脑做了3个实验,摆了3个长方体,第四个实验叫“我摆的长方体”,请每个同学拿出小方粒,摆一个长方体,可大可小,并把摆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好吗?师:请两个同学上来摆。
这位女同学做代表,男同学,你来。
师:这是给你摆的,这些给你。
各占一个地方。
师:摆好的同学并做好记录的,用什么方式告诉老师你摆完了呢?师:有一个同学举手了。
两个、三个、四个……我发现一个秘密,摆这个男同学快,发言女同学积极。
师:你们也摆好了,请回位。
师:摆好的举手,我们请同学把你摆的告诉大家,好啵?师:屏幕上只列了四个长方体,只有四个机会,谁来争抢第一个机会啊?好,你第一个。
生:我摆的长是4厘米……师:稍等一下。
长是多少?师:(老师在电脑里输入学生报的数字)等一下,老师的电脑水平太差了。
师:长多少?生:4厘米。
师:宽呢?生:2厘米。
师:高呢?生:2厘米。
师:小正方体的个数?生:18个。
师:18个?师:你看看清楚,你摆的长方体在哪里?再数一数。
生:16个。
师:噢,16个。
体积呢?生:16。
师:16什么?生:16立方厘米。
师:大声地说。
生:16立方厘米。
师:请坐。
第二个机会给谁?中间那个男同学。
生:长是5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4厘米。
20个小正方体。
师:20个,体积多少?生:20。
师:20什么?生:20立方厘米师:立方厘米。
第三个机会。
生:我来,我来,我来。
师:都想来,你来。
生:长3厘米,宽2厘米,高4米,体积是24立方厘米。
师:好,还有最后一个机会是吧,我们从台上的两个同学中找一个,好不好?师:(捧起其中一个长方体)背一下,长多少?生:4厘米。
师:宽多少?高多少?生:宽2厘米,高2厘米。
师:(老师在电脑输入)再讲一遍,老师忘了。
生:长4,宽2,高2,体积16。
生:与上面的相同。
师:跟上面一样了,一样了我们就不要了,(老师在电脑里更改数字)借别人电脑。
师:(捧起另一个长方体)多少?生:3厘米,3厘米,1厘米,9立方厘米。
师:电脑把大家摆的长方体在屏幕上展示了,我们为什么做实验呀?大家把小正方体放好。
生: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
师:好,通过实验,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吗?师:几个同学知道?一个、两个、三个……六个同学知道。
这样好不好,我们三个同学一组,共同回答这个问题: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好不好?把你想说的话告诉你的同学。
生:(三人小组交流。
)师:把小方粒拿开,有同学玩小方粒了,不考虑正经事了。
把小方粒放在前面。
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看多了几个手,一、二、三……八个同学举手,才多两个,加上你多三个。
那好吧,谁来说,中间的那位同学。
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变了,体积就会有所改变。
生:长宽高变大了,体积也变大了。
师:那到底怎么变的?它们有什么关系存在?生:不知道长宽高,体积算不出来。
师:不知道长宽高,体积算不出来,是吧?好,请坐。
师:这16是怎么来的?师:最后那位同学。
生:长方体的体积是由长宽高相乘得来的。
师:再说一遍。
生:长方体的体积是由长宽高相乘得来的。
师:到底是不是?生:是。
师:真的吗?看第一个长方体是不是这样?生:是。
生:4×2×2=16。
师:哦,16是4×2×2得来的呀。
第一个碰巧正确了,第二个呢?生:5×1×4=20。
师:也碰巧对了,碰巧了两次了。
再碰巧第三次。
生:3×2×4=24。
师:那第四个长方体,同学在台上摆的,也是这样吗?生:也是。
师:算一下。
生:3×3×1=9。
师:屏幕上的四个长方体都有这样的关系,你摆的长方体可能不是这样的吧?生:也是的。
师:也是的?验证了吗?谁发现了不是的就表扬谁。
生:(各自验证自己摆的长方体)师:有没有不是的?生:没有。
师:太对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生:长×宽×高。
(教师板书)师: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呢?生:胡艳(胡燕)。
师:啊!生:胡艳(胡燕)师:全体起立,面向胡艳(胡燕),竖起大拇指祝贺她,并给她掌声,胡艳(胡燕)真了不起!好,请坐下。
师:全班读一遍。
生:长——方——体——师:重来,太拖音了。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闭上眼睛背一遍。
齐!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脑子里想一个长方体,我们刚才摆的长方体,想出它的长、宽、高,想好没有?生:想好。
师:再来说一遍,齐——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看你会不会计算这些图形的体积。
生:有答案的。
师:哦,有答案了,(全场大笑)那怎么办?你用一只眼睛把答案盖住,一只眼睛看上面的题目。
写在堂上练习本上。
看谁快。
我们请三个同学谁来做。
师:那位男同学。
生:我做第二道。
师:你做第二道啊,好,就你吧。
生:我做第三道,我做第三道,我来做!师:(老师在黑板上划分位置)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
生:我做第三道。
师:女同学吧,男同学不要举手了。
你来!师:其他同学做三道,做完举手。
生:(做练习)师:长度单位是分米。
(一学生将立方厘米改为立方分米)师:做完同学请举手。
你们三位同学有没有看答案啊?生:没有。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们做的吗?生:同意。
师:打勾可以吗?生:可以。
师:大家有没有看答案啊?师:答案是它给的,万一答案给错了呢?所以要靠自己去做。
好,我要表扬这位同学:我看了三个笔画,我猜想是“答”字的一部分——生:竹字头。
师:对,半个竹字头。
我猜,他想写答,请你站起来口答。
生:答:这个图形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
师:太好了,大家选择一个图形的体积,跟同桌口头答一次。
师:全班坐端正,(老师双手合拢)课上到这,王老师想起了一位我们共同的朋友,这位朋友一直帮助我们进步成长,猜是谁呢?生:赵老师。
师:赵老师,太好了,(全场大笑)但王老师说的这个朋友啊就是我们的数——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