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十大碍行
十大碍行原文及译文

十大碍行原文及译文
"十大碍行"原文是指佛教中的"十种使人难以修行的障碍",包括贪、瞋、痴、慢、疑、乱、懒、忙、疑、不正知。
这是佛教中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这十种障碍分别是:
1. 贪,指对物质或感官的执着和贪欲。
2. 瞋,指愤怒、仇恨和敌意。
3. 痴,指愚痴、无明和迷惑。
4. 慢,指懒惰、懈怠和自满。
5. 疑,指疑惑、怀疑和不信任。
6. 乱,指心神不宁、杂念纷扰。
7. 懒,指懒惰、懒散和无所作为。
8. 忙,指忙碌、繁忙和心烦意乱。
9. 疑,指疑惑、怀疑和不信任。
10. 不正知,指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不正确的见解。
这些障碍会阻碍修行者的修行道路,使其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和解脱。
因此,修行者需要通过修行、禅定和智慧来克服这些障碍,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境界。
"十大碍行"的意思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这些障碍包括贪、瞋、痴、慢、疑、乱、懒、忙、疑、不正知。
修
行者需要通过修行、禅定和智慧来克服这些障碍,以达到心灵的净
化和觉悟的境界。
十恶业

1 佛在经上讲,我们住的这个娑婆世界,是染污的世界。
“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苦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的众生,生活都相当痛苦,如果你晓得人生是苦,你就算是一个觉悟的人!2 我们这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染污最严重的时代,无论是在精神上、在物质上,染污的程度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所以佛说我们这个世间叫做“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
3 生在五浊恶世当中,身心有这样的染污,所作所为当然就不善。
不善之行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成十大类,叫十恶业。
十恶里面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身体的造作,这里头有三项,第一个是杀生,第二个是偷盗,第三个是邪淫。
4 杀生的业报是堕三途,这大家好懂,偷盗比较上难以理解。
偷盗的范围非常广大,偷盗的定义在佛经里面叫“不与取”,就是没有得到物主的同意,你把它取过来,就叫做偷盗。
譬如有不少人想方设法少纳一点税,这种心态、作为就是属于偷盗,偷盗国家的财富,这就犯了盗戒。
5 邪淫不仅仅是指男女之欲,凡是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过于奢侈,超越了你的本分,都叫做邪淫。
当然邪淫正指是男女淫欲,不是夫妻正常配偶,这都是邪淫,引伸的意思那非常之广泛,一切过度的奢侈都属于这一类。
6 第二类是口业,口业是我们一般人最常犯的,佛把它归纳成四种。
第一个是妄语,说话不诚实,欺骗对方;第二种是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第三种是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第四种是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用意是愚弄他人,欺骗他人,这是口的四种过失。
7 第三类是意业,就是心里面的存心。
存心第一个是贪婪,第二个是嗔恚,第三个是愚痴。
贪嗔痴是三恶道的业因,世间人天天搞贪嗔痴,一天到晚在修三恶道,确实是非常勤苦精进地修持,殊不知这是在搞生死轮回,这个事实真相,佛不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8 所以我们冷眼观察,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是不是每天都在做杀盗淫?是不是每天都在那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是不是存着贪嗔痴?这十种恶行是不是天天都在造?天天都在增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来生到哪里去,这个事情用不着问人,你自己心里清清楚楚!南无阿弥陀佛。
十不善业道表

5离间(语)
谓诸和顺及不和顺有情
于事非错乱
贪瞋痴随一
喜悦离间
自作教他作
言说(不分真妄雅与不雅)
对方领解明了
6粗恶(语)
于所忿恨有情
于事非错乱
贪瞋痴随一
喜悦粗恶语
自作教他作
起不悦耳之语
对方领解明了
7绮(语)
诸无义利之言
但自起说无义之想
贪瞋痴随一
喜说杂乱语
进趣绮语
说绮语竟
意业复有三
8贪
谓他之财物资具名利
十不善业道表
十不善业中
1事
2意乐分为三
3加行有二种
4究竟四为因
1想
2烦恼
3等起
能加行
及体
身三
1杀
对具生命之他有情所作之事
于有情所作,作有情想
贪瞋痴随一
发起杀害之心
自作杀教他作杀
起方便(使用各种手段)
致死(死于己之前)
2盗
他人所有之一切物
于他物作他物想
贪瞋痴随一
发起不与取之心
自作盗教他作盗
起方便(使用各种手段)
欲为打等起欲伤害
於彼所思而作加行
害意决定
嗔业道圆满
五相
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
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
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
五、有覆蔽心,谓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10及邪见
实有之事
於所谤事为谛实想
想非错乱
贪瞋痴随一
欲属己有
於所思事进趣而作
对他物起决定得心
贪业道圆满
十不善业的精确定义

十不善业的精确定义十不善业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指的是十种不良行为或恶业,对于修行者来说应该尽量避免。
这十不善业分为三种:身口业、意业和邪见。
在佛教教义中,这些不善业都会产生各种痛苦与后果。
首先,身口业包括杀生、偷盗、淫欲和妄语。
杀生是指故意伤害或将其他生命带到死亡,这会破坏生命的尊重与平衡。
偷盗是指不义地夺取他人的财物,这会导致不安与内心的负罪感。
淫欲指的是贪恋感官的欲望,对于修行而言缺乏专注与自我约束。
妄语则是指说谎或散布虚假信息,这会导致缺乏信任与误导他人。
其次,意业包括嫉妒、痴心和恶意。
嫉妒带来负面情绪,会使人心生不满与恶意,导致内心的痛苦与破坏人际关系。
痴心是指执着于放荡的思绪与欲望,这会使人迷失在个人欲望中,远离智慧与精神的提升。
恶意是指对他人心怀怨恨与恶意,这会带来内心的负面情绪与破坏自己的内心平静。
最后,邪见是指执著于错误的观念与看法。
这会导致对于真理与智慧的迷失,使人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与外界。
邪见会妨碍修行者的人生目标与个人成长,使其无法摆脱因果律的束缚。
为了避免十不善业的行为,佛教强调五戒与八正道的修行。
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和不嗜酒,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是修行者求得智慧与觉悟的指导原则。
通过遵守五戒和八正道,佛教徒可以减少不善业的行为,提高道德修养与心灵的纯净度。
修行者通过思考自己的言行与行为动机,寻找自我与众生的共通点,培养慈悲心与善意。
这将有助于人们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远离不善业的束缚。
在快节奏和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佛教的观念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正面的指引。
通过对十不善业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积极地避免这些不善行为。
佛陀的教诲强调了修养与正念的重要性,这对于塑造一个更加和谐与幸福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十不善业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身口业、意业和邪见。
藕益大师出世学问虽难仍易

藕益大师出世学问虽难仍易
2013年04月10日 08:38
来源:《灵峰宗论》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0条评论0
白居寺壁画大白伞盖佛母(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灵峰宗论》: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
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
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注:世间的学问,道理较浅,但头绪众多,所以,看似简单实际却难。
出世的学问,虽然义理深奥,但是线索却只有一个,所以,看着很难,其实却比较简单。
这唯一的线索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而已。
——安住当下,明了当下一念,使之恒住清净,即是通向出世间,走向解脱的钥匙。
十种不善之业习

一者。
淫习交接。
发于相磨。
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于中发动。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
暖相现前。
二习相然。
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菩萨见欲。
如避火坑。
一是淫欲的习气相互接触,由相互接触磨擦产生,研磨不停止,因此就有大猛火光从中发动。
就像人双手互相摩擦,产生了暖热的现象一样,两相摩擦而起猛火,所以就有地狱中烧红的铁床铜柱这等事情。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行淫这一类的事,统称为欲火。
菩萨见到淫欲,如见火炕一样赶快回避。
二者。
贪习交计。
发于相吸。
吸揽不止。
如是故有积寒坚冰。
于中冻冽。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
有冷触生。
二习相陵。
故有吒吒。
波波。
罗罗。
青赤白莲。
寒冰。
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多求。
同名贪水。
菩萨见贪。
如避瘴海。
二是贪欲的习气相互计较,由吸取收揽产生,吸取不止,这样因此有了积集的寒气坚冰于其中冻冽。
如同入用口吸缩风气,就有冷的感触一样,两相侵陵而生起寒气,所以就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情。
所以,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多求这一类的事,统称为贪水。
菩萨见到贪欲,如见到瘴毒的海洋一样赶快避开。
三者。
慢习交陵。
发于相恃。
驰流不息。
如是故有腾逸奔波。
积波为水。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
因而水发。
二习相鼓。
故有血河。
灰河。
热沙。
毒海。
融铜。
灌吞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我慢。
名饮痴水。
菩萨见慢。
如避巨溺。
三是我慢的习气相互侵陵,由相互对恃产生,如此奔驰而流动不停止,这样就有了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如同人的口舌自相咂味,因而生发出口水一样。
如此两相鼓动而生出波涌,因此就有血河、灰河、热河、毒河、融铜灌吞诸种恶杀之事。
所以,十方的一切如来,把我慢这类事,叫做饮痴水,菩萨见到我慢,如见到大水一样赶快避开。
四者。
嗔习交冲。
发于相忤。
忤结不息心热发火。
铸气为金。
如是故有刀山。
铁捆。
剑树。
剑轮。
斧钺。
枪锯。
如人衔冤。
杀气飞动。
二习相击。
故有宫割斩斫。
剉剌槌击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菜根谭》读后感

《菜根谭》读后感《菜根谭》读后感1初识《菜根谭》,是在手机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电子书。
这本书就是对《菜根谭》的解读,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触颇深,其中有关修身、处世、待人等方方面面的阐述,给啦我很大的启迪。
放寒假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发现啦这本《菜根谭大全集》,我如获至宝。
假期里,每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柔和的台灯下,轻轻捧起这份沉淀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根谭》,让自己的心灵接受着洗涤,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菜根谭》融合啦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啦关于修身、人生、处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处坐,低处行”,将“德”放到啦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开篇便提到“洁身自好,栖守道德——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一个能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
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这是何等的洁身自好啊!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少人因为难以抵御物欲的诱惑,从而是自己踏上人生的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
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还是“小苍蝇”,不正是验证啦这句话吗?“洁身自好,栖守道德”,你才会活的坦坦荡荡!而在“天机最神,智巧无益”一则中,则警示人们如何追逐自己的成功与梦想。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
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一个坚守志节的人虽然并不用心去求取福分,可是上天却在他无意之间引导他完成自己的心愿;阴险的人虽然刻意去躲避灾祸的惩罚,可是上天却在他着意逃避之处夺走他的魂灵使其丧失元气。
由此可见,上天运用魔力的手段非常神奇莫测,凡人的智慧再高明又有什么用呢?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养、道德以及能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正如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
十不善业的精确定义

十不善业的精确定义十不善业,又称十恶业,是佛教中指导人们远离恶行,修善业的重要原则。
它们包括杀生、偷盗、淫欲、妄语、恶口、綺語、兩舌、惡口、貪欲和邪見。
下面将对这十不善业逐一进行精确定义。
1. 杀生:指故意残害其他生命,剥夺其生存权利的行为。
这包括杀害人类和其他动物,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2. 偷盗:指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包括偷窃、抢劫、盗窃等。
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3. 淫欲:指纵欲、放纵性欲的行为。
这包括不正当的性行为、通奸、强奸等,违背了婚姻伦理和道德规范。
4. 妄语:指说谎、夸大、虚伪等不实言辞的行为。
这种行为破坏了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导致误解和纷争。
5. 恶口:指说粗话、恶言恶语、伤人自尊的行为。
这种行为伤害了他人的尊严和形象,破坏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6. 綺語:指追求虚荣、空洞的言辞和行为。
这种行为追求表面上的美好,却忽视了内在的真实和价值。
7. 兩舌:指在人际关系中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行为。
这种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8. 惡口:指恶意中伤他人、诽谤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伤害了他人的名誉和声誉,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谴责。
9. 貪欲:指贪婪、贪心的行为。
这种行为追求无止境的物质和财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10. 邪見:指执著于错误的观念和信仰,追求邪恶的行为。
这种行为违背了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十不善业是佛教教导人们摒弃恶行,修善行的重要准则。
通过避免杀生、偷盗、淫欲、妄语、恶口、綺語、兩舌、惡口、貪欲和邪見,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善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摒弃这些恶习,才能实现个人的修行和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蕅益大师十大碍行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鞴者。
佛四圣谛,苦谛居初。
又称八苦为八师。
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
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
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
方如莲出污泥,超登不退。
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
一遇不如意。
辄悔愠咨嗟。
吾切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
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
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怨不尤,庶莲花日滋,可称三味宝王矣。
一、念身不求无病。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知病性空病不能恼。
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
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骄奢起必欺压一切。
体难本妄难亦奚伤。
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
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学躐等必未得谓得。
解障无根障既自寂。
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
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愿不坚必未证谓证。
究魔无根魔何能扰。
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志轻慢必称我有能。
成事随业事不由能。
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
情益我则亏失道义。
亏道义必见人之非。
察情有因情乃依缘。
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
人顺适则内必自矜。
内自矜必执我之是。
悟人处世人但酬报。
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
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意有图必华名欲扬。
明德无性德亦非实。
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则痴心必动。
痴心动必恶利毁己。
世利本空利莫妄求。
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
抑申明则人我未忘。
存人我心怨恨滋生。
忍抑为谦抑我何伤。
以受抑为行门。
此十摄一切碍。
惟上智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
若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沮伤。
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
乃至憎爱利名之场。
人我得失之境,我心先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
碍若无碍,道行可以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