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见闻录》白话
蕅益大师寒笳警训

寒笳警训
应
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
三若缺一,学道难矣。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
我慢习气,不可求道。
未会先会,不可与道。
宴安怠惰,不可学道。
顾是惜非,不可谋道。
自信己意,不可问道。
舍动求静,不可养道。
弃教参禅,不可得道。
依文解意,不可会道。
欲速喜近,不可悟道。
隔小于大,不可见道。
执秽为净,不可知道。
厌常喜新,不可趋道。
乐简畏繁,不可明道。
将就苟且,不可修道。
得少为足,不可证道。
惟
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
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事理双备;
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古通今,特达勇锐;
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
《宗镜录白话文选》(一)卷一

《宗镜录白话文选》(一)卷一《宗镜录白话文选》(一)卷一《宗镜录》《宗镜录》为阿弥陀佛化身的宋朝延寿禅师的重要著作,他根据《楞伽经》所说「佛语心为宗」,乃提出「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的教法,总结了宋以前中国佛学的得失,指出中国佛教的发展道路。
其主旨在肯定唐代宗密‘禅教一致’说的基础上,予以发扬光大,并推及所有佛教宗派。
《宗镜录》全书约八十余万字,分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
标宗章“立正宗明为归趣”,问答章“申问答用去疑情”,引证章“引真诠成其圆信”。
清朝雍正皇帝最热心提倡《宗镜录》,认为不懂此书的人,没有资格学佛。
南怀瑾先生更认为《宗镜录》才是中国真正的《佛学概论》,其《宗镜录略讲》本刊已连载完毕。
应读者要求,我们今天开始连载《宗镜录白话文选》,毕竟《宗镜录》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深入经藏意义非凡,愿广大同修,与此共进。
卷一译文全面观察佛教,祖师所标举的禅理,传授无言默契的正宗;诸佛演示教门,建立文字语言的旨意。
从而,前贤以此禀承,后学有所依归。
因此,本书首先安排「标宗章」。
因有疑惑,故而发问:为了断除疑惑,所以要作回答。
因发问而使疑情得以开启,又因回答而使妙解暗中萌生。
人称这一佛教「圆宗」,既难以信人,也难以悟解。
它代表佛教最深奥的义理,须具备最上等的机缘。
倘若不借助於文字语言,那么就无法荡涤人们的妄情执著。
循著手指方向,可见到月亮,这是一种随宜方便;逮住了兔子,可舍弃逮兔的工具,自然与天真之道相合。
其次建立「问答章」。
可惜如今已是末法时代,上等根机的人已极难见到。
众生普遍见识浅薄,心性浮躁,根机低微,智慧奇短。
通过「标宗章」,使他们明白宗旨,实有所归;通过「问答章」,使他们逐渐消除疑惑。
但是,要想强固人们的信念,还需借助於验证。
所以,仍要广征博引佛经和祖师的真实言论,紧密契合圆顿恒常的真理,并普遍采纳各类经论的要旨,圆满成就必定的正信无疑之心。
藕益大师的故事

藕益大师曾苦参《楞严经》,最初听说《楞严经》中"大觉"出生虚空和山河大地的义理有疑而出家,后来听说《楞严经》和《成惟识论》所代表的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后疑团更大。
之后到径山坐禅,到第二年用功至极后,突然证悟了身心世界都消殒的境界。
从此明白了《楞严经》所说的,这个身体"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道理、性相二宗的矛盾也就全然参透了,它们本来没有矛盾。
日后著有《楞严经玄义》和《楞严经文句》,对《楞严经》倍加赞叹:"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理,方死参究。
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楞严》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错误"。
蕅益禅师《见闻录》

【經錄部類】〔史傳部類〕〔史傳部〕【經文資訊】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八冊 No. 1641《見聞錄》【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V1.5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9/04/22【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纂續藏經所編輯【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result/normal/X88/1641_001.htm見聞錄古吳沙門智旭隨筆楚中有一生員。
心跡正直。
值冥府缺第七殿。
上帝命暫主之。
每隔數日則入冥理事。
但正坐簡閱文簿。
不勞簽判。
而隨彼前人行業。
罪福異趣。
每見有自上刀山劍樹者。
輒使左右救之。
愈救愈上。
竟莫能挽也。
║一日閱簿。
見其妻有一罪款云。
盜鄰雞一隻。
連毛重一斤十二兩。
遂折而識之。
回陽詰問其妻。
妻尚抵謾。
彼述冥間所見質之。
乃首曰。
鄰雞食所曬物。
失手誤打令死。
懼鄰婦詬厲。
故尚藏未發耳。
因取出秤之。
斤兩不爽。
相對驚異。
遂以死雞并價償謝鄰人。
未幾復入冥。
簡視前簿折痕如故。
而罪款已無影跡矣(江西養智禪人說)。
乙卯科浙省解元馮銓。
因會試入燕都。
有一老人止生二女。
仰銓為名士也。
拜而托之。
銓下第歸。
帶至揚州。
竟潛賣與娼家。
媒來取二女。
二女詬為誣誑。
媒出詮手書示之。
二女驚哭。
遂投水死。
是夜詮妻夢二散髮女子從溝道入。
一鬼從之。
手持虎頭牌。
有速拿馮詮四字。
驚異而醒。
未幾詮安隱歸家。
妻相接甚歡。
詮問曰。
我已下第。
胡故歡甚。
妻默不言。
再三逼問。
乃述前夢。
詮正經行樓上。
聞說夢畢。
身即戰慄從樓墮下。
七竅流血悶絕於地。
家人急扶起。
喚醒之。
乃具述負心事。
言畢遂死(舟中嘉興人說)。
蘇州庠生陸穀。
字戩夫。
曩與予同參寒灰湛明諸公。
後專精禪學。
頗有省發。
益復沉靜。
庚午歲暮乘小舟有所往。
忽遇糧船上六人借登其舟。
舟遂覆。
六人皆無恙。
穀竟溺死。
家屬償其修行無靈驗。
乃示夢曰。
余往世曾以一方便害此六人。
今償夙債。
非修行咎也。
設不修行。
報當更劇矣。
洞庭西山蔡坦如居士。
妻甚賢良。
见闻录-明清-蕅益大师

天启初年。吴江桑叶大贵。有居民养蚕数筐。因计成茧所得之利。不如卖叶利多。遂埋蚕载叶至湖州鬻之。舟过太湖。有大鲤跃入舟中。民取而藏之头舱。旣至叶店。主人见叶上有血。诘问其故。答曰。此鱼血也。鱼尚在头舱。试取看之。则俨然一人头矣。共相惊骇。更迫问之。答曰。实无他故。我自埋蚕卖叶。欲多取利耳。因同众人至埋蚕处。掘地视之。复得一死尸。与头相合。乃鸣于官。竟拟死罪。嗟乎。业报为蚕。不免煮茧之苦。亦甚惨矣。况为微利而活埋之。幷使不得尽一期之生。人心安在。宜其报应之甚速也。
姑苏阳山西王象桥。有居民夫妇。每至稻熟时。辄于邻田中搣取禾穗以自益。忽一日。亡父母附于女身。大诟曰。汝盗邻家榖。冥府乃督我搣己田中穗偿之。两手皆伤。不胜苦痛。汝何害我至此耶。
又一居民植菜。有邻人齐根截去一畴。彼忍而不较。菜乃从根复生。茂盛倍常。次夜邻又截去一畴。彼不复堪。痛加诅骂。此畴所留菜根倍多。竟枯腐无复生者。
姑苏南濠街。有一人常作阴隶。每数日。辄往直班。邻有一人语曰。能带我至阴间游戏乎。隶曰。可。汝但静卧室中。敕家人勿开户。我当带汝去。仍送汝回。邻人如命卧室中。隶卽摄其魂同至府城隍庙前。嘱令住石牌楼下相待。自乃持文书入中庭去。邻人待久。生厌倦心。见一大车从西过东。载四娼女幷二男子。中一娼女。原有旧情。以手招之。遂登车同去。隶出庙觅邻人不见。转问旁人。知登车去。乃回阳急至傅门外一居民家。见有新产小猪七头。其一卽邻人也。以手掷之。猪毙而魂忽不见。次于田岸见大赤蛇仰卧。卽知邻人所变。乃打杀之。摄其魂归房掷醒。因问曰。汝同我游阴府。颇适意乎。答曰。汝初置我于庙前石牌楼下。入庙经久不出。我方厌倦。幸旧识娼女邀我出傅门外。同至一舍。相与饮食欢乐。忽有人夺我食。打我项。我怒而出外。困而偃息。复闻人呼曰赤蛇赤蛇。以手撄我。我便惊醒。有何乐乎。隶笑语其故。黄洪江亲闻其事。乃发心学道。(洪江亦予在家时善友)
印光大师菁华录全文白话

印光大师菁华录全文白话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印光大师的著作之一,以下是一部分原文的白话解释:
1. 什么是悟?
悟是一种突然的、超越性的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突破和觉醒。
在悟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本质和宇宙的真实相。
悟不是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得到的,而是通过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2. 什么是修行
修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如禅坐、念佛、读经等,来改变自己的心性和行为,达到解脱和成佛的目的。
修行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同时需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3. 什么是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是指所有的行为和言语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
种下善因会得到善果,种下恶因会得到恶果。
因果报应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时也是佛教中的重要教义之一。
4. 什么是轮回?
轮回是指众生在生死之间循环往复的流转。
在佛教中,轮回是一种痛苦的境地,人们需要努力修行,才能摆脱轮回的束缚。
5. 什么是慈悲?
慈悲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在佛教中,慈悲是所有善行的基础,也是修行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6. 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指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在佛教中,智慧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可以帮助修行者看透一切,摆脱烦恼和迷惑。
以上是对《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中的一些原文进行的白话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中的一些概念和理念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和意义。
蕅益大师十大碍行

10
被 抑 不 求 申 明 抑 申 明 则 人 我 未 忘 存 人 我 必 怨 恨 滋 生
9
见 利 不 求 争 分 利 争 分 则 痴 心 必 动 痴 心 动 必 恶 利 毁 己
8
施 德 不 求 望 报 德 望 报 则 意 有 所 图 意 有 所 图 必 华 名 欲 扬
7
于 人 不 求 顺 适 人 顺 适 则 心 必 自 矜 内 自 矜 必 执 我 之 是
6
交 情 不 求 益 我 情 益 我 则 亏 损 道 义 亏 道 义 必 见 人 之 非
5
谋 事 不 求 易 成 事 易 成 则 志 存 轻 慢 志 轻 慢 必 称 我 有 能
4
立 行 不 求 无 魔 行 无 魔 则 誓 愿 不 坚 愿 不 坚 必 未 证 谓 证
3
究 心 不 求 无 障 心 无 障 则 所 学 躐 等 学 躐 等 则 未 得 谓 得
2
处 世 不 求 无 难 世 无 难 则 骄 奢 心 起 骄 奢 起 必 欺 压 一 切
1
念 身 不 求 无 病 身 无 病 则 贪 欲 易 生 贪 欲 生 则 必 破 戒 退 道
若 能 体 兹 碍 境 识 病 因 缘 知 病 性 空 病 不 能 恼
受 抑 能 忍 忍 抑 为 谦 抑 何 伤 我
世 利 本 空 欲 利 生 恼 利 莫 妄 求
是 故 圣 人 以 患 难 为 解 脱
是 故 圣 人 以 病 苦 为 良 药
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 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
明 德 无 性 照 德 非 常 德 亦 非 实
悟 人 处 世 观 人 妄 为 人 但 酬 报
察 情 有 因 于 情 难 强 情 乃 依 缘
蕅益大师《论语点睛》——泰伯第八

蕅益大师《论语点睛》——泰伯第八蕅益大师《论语点睛》——泰伯第八【泰伯第八】子曰。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
民无得而称焉。
三让。
究竟让也。
以天下让。
以天下之故而行让也。
此时文王已生。
纣亦初生。
泰伯预知文王之德。
必能善服事殷。
救纣之失。
故让国与之。
令扶商之天下。
是故文王之至德。
人皆知之。
泰伯之至德。
又在文王之先。
而人罔克知也。
至于文王既没。
纣终不悛。
至使武王伐纣。
则非泰伯之所料矣。
子曰。
恭而无礼。
则劳。
慎而无礼。
则葸。
勇而无礼。
则乱。
直而无礼。
则绞。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此二节。
正是敦厚以崇礼的注脚。
曾子有疾。
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
启予手。
诗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
小子。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推而极之。
则佛临涅槃时。
披衣示金身。
令大众谛观。
亦是此意。
但未可与著相愚人言也。
曾子有疾。
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
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
斯近信矣。
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
则有司存。
三个斯字。
皆是诚于中。
形于外。
不假勉强。
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
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
尝从事于斯矣。
在颜子分中。
直是无能。
无多。
本无。
本虚。
本不见有犯者。
犯事。
及受犯者。
但就曾子说他。
便云以能问于不能等耳。
若见有能。
便更无问于不能之事。
乃至若见有犯。
纵使不报。
亦非不校矣。
卓吾云。
不但想他人前日而已。
自家今日亦要下手矣。
曾子曰。
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
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有才有德。
故是君子。
末二句。
是赞体。
非设为问答。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弘毅二字甚妙。
横广竖深。
横竖皆不思议。
但死而后已四字。
甚陋。
孔子云。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便是死而不已。
又云。
未知生。
焉知死。
便是死生一致。
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
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蕅益大师《见闻录》白话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高僧,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
因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是净土宗九祖。
佛门不打诳语,蕅益大师的《见闻录》记录了当时大师及其友人的所见所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
见闻录古吴沙门智旭随笔1,楚中有一生员,心迹正直,值冥府缺第七殿,上帝命暂主之。
每隔数日,则入冥理事,但正坐简阅文簿,不劳签判,而随彼前人行业罪福异趣。
每见有自上刀山剑树者,辄使左右救之,愈救愈上,竟莫能挽也。
一日阅簿,见其妻有一罪款,云盗邻鸡一只,连毛重一斤十二两。
遂折而识之,回阳诘问其妻。
妻尚抵谩,彼述冥间所见质之,乃首曰,邻鸡食所晒物,失手误打令死,惧邻妇诟厉,故尚藏未发耳。
因取出称之,斤两不爽,相对惊异,遂以死鸡并价偿谢邻人。
未几复入冥,简视前簿,折痕如故,而罪款已无影迹矣。
(江西养智禅人说)(转者评:因果不虚,鬼神难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译文】两湖地方有个读书人,心地很正直。
刚好阴曹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就请他暂时代缺。
每隔几天,他就必须去阴间处理事情。
他的工作只是检查登记簿,并不需要判案。
他看到由于每个人在世时造的业不同,因此在阴间会随之自动趣向所受的罪罚或享受福报。
每次他看到有人自己上刀山剑树时,就赶快叫左右的人去救。
结果是越救那人,那人却反而上得越快,因此都无法挽救那些人。
有一天,他看到簿子上,登记了他太太的一条罪状,说是偷邻居一只鸡,连鸡毛一共重一斤十二两。
于是他就把这页折起来作记号。
回到阳间后,他就问太太是否偷邻居的鸡。
起先他太太还抵赖,后来他就把阴间所见告知,这时他太太才自首说,是因为邻居的鸡,吃她晒的食物,她失手误把鸡给打死。
她怕邻妇会凶狠辱骂,只好先把鸡藏起来,至今尚无人发现。
夫妻俩就把死鸡拿出来秤,不多不少,刚好一斤十二两(16两为一斤)。
他们十分惊异,簿子上登记的实在太准。
于是他们就折合市价,并连同死鸡,拿去赔偿邻居,并谢罪。
不久之后,他又到阴间上班。
他把那本文簿打开来看,折的痕迹依旧,而他太太的罪状已无影迹。
2,乙卯科,浙省解元冯铨因会试入燕都。
有一老人,止生二女,仰铨为名士也,拜而托之。
铨下第归,带至扬州,竟潜卖与娼家。
媒来取二女,二女诟为诬诳。
媒出铨手书示之,二女惊哭,遂投水死。
是夜铨妻,梦二散发女子从沟道入,一鬼从之,手持虎头牌,有速拿冯铨四字,惊异而醒。
未几,诠安隐归家,妻相接甚欢。
铨问曰,我已下第,胡故欢甚。
妻默不言,再三逼问,乃述前梦。
铨正经行楼上,闻说梦毕,身即战栗,从楼堕下,七窍流血,闷绝于地。
家人急扶起唤醒之,乃具述负心事,言毕遂死。
(舟中嘉兴人说)(转者评:有才无德,人面兽心,伪善盗名,自遭恶报)【译文】乙卯年是会试之年,浙江省乡试的解元冯铨因参加会试进北京赶考。
有一位老汉,只生了两个女儿,因为敬仰冯铨是浙江才子,拜请他顺带照顾老汉的俩女儿回家。
揭榜了,冯铨落第,他带着两位姑娘朝回赶。
走到扬州时他心生恶意,竟然把两个姑娘卖给妓院。
老鸨来带被卖的两个女孩,姊妹俩指责老鸨是诬赖骗人的。
老鸨拿出冯铨卖她们的文书给姊妹俩看,两个女孩看了大惊恸哭,不愿受辱,求生无门,都投水自杀了。
这天夜里冯铨的妻子梦见有两个披头散发的女子从阴沟进来了,后面跟着的一个鬼手里拿着虎头牌,上面写着“速拿冯铨”四个字,妻子一看被惊吓醒了。
不久冯铨稳稳当当回来了,妻子兴高采烈地欢迎他归来。
冯铨奇怪地问:“我没考上进士,你为啥倒高兴?”妻子默不作声,在他再三逼问之下,妻子就向他描述了前面的歹梦。
冯铨也佞佛,此时正在楼上边经行边听妻子讲,当听完歹梦吓得站不稳了,不禁浑身战栗,从楼上坠下,七窍流血,昏死过去。
家人急忙把他扶到床上唤醒他,冯铨就详细讲了自己卖良为娼、逼死人命的亏心事,说完就死了。
3,苏州庠生陆谷,字戬夫,曩与予同参寒灰湛明诸公。
后专精禅学,颇有省发,益复沉静。
庚午岁暮,乘小舟有所往。
忽遇粮船上六人借登其舟,舟遂覆,六人皆无恙,谷竟溺死。
家属叹其修行无灵验,乃示梦曰,余往世曾以一方便害此六人,今偿夙债,非修行咎也,设不修行,报当更剧矣。
【译文】苏州秀才陆谷,字叫戬夫,过去曾和我一起向寒灰、湛明等善知识请教佛学。
后来陆谷专门精心禅宗,很有感悟和启发,更加沉着清净。
庚午年底,他乘坐小船到一个地方去,碰巧粮船上有六个人也去该地,要顺便搭乘,陆谷答应了。
(谁知船小不稳)他们一上来,船就翻了,大家都落水了,粮船上来的六人都没事,只有陆谷竟然被淹死了。
陆谷的家属哭得死去活来,哀叹学佛行善却好心没好报,佛法不公平不灵验。
陆谷就在梦中告诉家属:“我过去世曾经因为一次过失害死这六个人,现在我偿还了旧债,不是修行的过错。
要是不修行,(可能六个人一个个来找我算账)那苦报就更悲惨了。
4,洞庭西山蔡坦如居士,妻甚贤良,持斋念佛,放生然(通燃)灯,密作众福,不求人知。
既病剧,谓坦如曰,死固不须择日,但世人俗见,谓修行人乃恶日死,亦所不便,幸为择日,明日吉乎。
答云不吉。
后日吉乎。
答云亦不吉。
乃曰,吾不能更待矣,今日吉乎。
答云今日颇吉。
因即命取水澡浴,集亲友念佛,正坐合掌而逝。
【译文】洞庭湖西山有位蔡坦如居士,他的妻子很贤明善良,平时修持净土,持斋念佛,还经常放生、佛前供灯,暗暗地积各种阴德,不求别人知晓。
后来她染病越来越重,就对蔡坦如说:“我死了本来用不着选择日期的,但害怕世俗之人有偏见,说修行人还在坏日子里死去,传外去不好听。
幸而我可以为自己选择啥时离去,明天是个好日子吗?”蔡坦如查看后答道:“不吉利。
”“后日吉利吗”“后天也不吉利。
”妻子就说:“那我不能再等了,今天吉利吗?”丈夫回答说:“今天大吉大利。
”妻子就立即请人打水给自己沐浴更衣,召集亲友为她助念,正坐合掌念佛往生。
5,吴江太湖滩,有一老人,生平惟喜念佛放生,别无所知。
每行路时,拾滩头蛳蚬放入水中,虽极冗不顾。
平日遇有生命,辄解衣割食买放,曾无退懈。
忽一日,谓家人曰,吾当西逝,可集亲友送我。
因集众念佛,安然坐逝,异香经宿不散。
(吴江鉴空师说)(评:净土不可思议,人人可追二人之芳踪)【译文】吴江太湖滩边,有一位老人,一辈子只喜爱念佛放生,别的就没什么爱好了。
每当走在路上,看见湖滩上有螺丝等水族就捡起来放回水中,虽然很麻烦也不计较。
平时遇到有人出卖鱼虾鸟兽等物命,就慷慨解囊。
即使钱不够,哪怕自己少买食物也要买物放生,从不后悔。
有一天,他对家人说:“我要往生西方了,你们可以召集亲友帮我助念,送我一程。
”于是家人集众念佛,老人在佛号声中安然坐逝,走时异香满室,过了一天香味都不散。
6,杭州北关罗四造大悲像,铸镜光。
有老妪以一小镜相助,罗爱其古,存之。
初铸,仅成四边。
二铸,仅成半镜。
三铸,中缺一孔,与所留古镜大小正等。
乃出所留镜投炉,且云此铸若成,吾当忏悔,若复不成,非吾咎矣。
铸果立就,于是复捐资礼忏。
今其镜现在龙居永庆寺忏坛。
7 ,姑苏阳山西王象桥,有居民夫妇,每至稻熟时,辄于邻田中搣(miè用手拔)取禾穗以自益。
忽一日,亡父母附于女身,大诟曰,汝盗邻家谷,冥府乃督我搣己田中穗偿之,两手皆伤,不胜苦痛,汝何害我至此耶?【译文】苏州城阳山西边的王象桥附近,住了一户农家。
每次稻穗成熟时,这对夫妇就去偷折邻居田里的稻穗以获利。
有一天,他们过世的父母,忽然附身到儿媳身上,大骂说:“你盗邻家的稻谷,冥府却要追究我们,采摘自己田里的稻穗来偿还人家。
我们两手都因此受伤,痛苦不堪。
你怎么能害我们到这种地步呢!”8,又一居民植菜,有邻人齐根截去一畴,彼忍而不较。
菜乃从根复生,茂盛倍常。
次夜邻又截去一畴,彼不复堪,痛加诅骂。
此畴所留菜根倍多,竟枯腐无复生者。
9,又一居民索陈债,负债者嫌其太迫,即口抵之。
彼含恨言,如何负我物而不肯偿,我必为毒蛇噬之。
未几患黄病,展转床席者年余。
负债人闻其病笃,因念云,我本无心负彼,因彼态太恶,故谩相抵耳。
今闻其抱病,我当偿之。
乃备一本一利,并礼物四盒往谢。
彼人喜甚,相留对饮。
饮醉,忽吐一蛇,厥病遂愈。
10,杭州乡民有田数亩,界在祝乡宦田中。
祝以势力迫取之,民无可诉,誓来生作蛇相螫。
遂得重病,命匠作棺,留一孔穴。
匠问知其故,以白于祝。
祝悔悟,舆民至家,还其田契,并与养病之资。
民感泣,即吐出一蛇,霍然起走还家。
(王元建居士亲知其事)(评:诚可谓一心十法界)11,杭州于行素妻,重病三载有余,势在必死。
一夜梦彩云拥菩萨到其庭,欢喜惊醒。
适值云栖大师到城,于率诸眷属,固求大师光临。
师命先作经忏道场四日,至末日乃往焉。
病者恍如梦中所见,遂愈。
12,天启初年,吴江桑叶大贵。
有居民养蚕数筐,因计成茧所得之利,不如卖叶利多,遂埋蚕载叶至湖州鬻之。
舟过太湖,有大鲤跃入舟中,民取而藏之头舱。
既至叶店,主人见叶上有血,诘问其故。
答曰,此鱼血也,鱼尚在头舱。
试取看之,则俨然一人头矣。
共相惊骇,更迫问之。
答曰,实无他故,我自埋蚕卖叶,欲多取利耳。
因同众人至埋蚕处,掘地视之,复得一死尸,与头相合。
乃鸣于官,竟拟死罪。
嗟乎,业报为蚕,不免煮茧之苦,亦甚惨矣。
况为微利而活埋之,并使不得尽一期之生,人心安在。
宜其报应之甚速也。
13 ,余母舅金赤城守赣州,因入觐归家。
夏感疟证,隐几假寐。
梦公署役人环列其左,出家缁流环列其右。
复一老人语曰,若本从出家中来,今能回头仍向此道乎,能则尚可送汝老母,不能则老母返送汝矣。
舅因思吾母已年八十有四,岂当反令其送我耶。
即应声曰,我当回头。
声未讫,役人遂散,乃随缁众梵呗而行。
忽动孤寂之感,悲悔而醒。
异时在阳山墓庐,为余言之。
但以宦情甚热,仍莅赣州。
未几升兖东兵道,归家病三四日而卒。
竟使八旬余之老母,泪眼欲枯。
呜呼,蝇头蜗角,迷人心志如此,世出世法,两皆负堕,亦可为青云路上人作永鉴也。
(评:不到黄河心不死,侥幸心害了多少人!)14,姑苏南濠街,有一人常作阴隶。
每数日,辄往直班。
邻有一人语曰,能带我至阴间游戏乎。
隶曰,可。
汝但静卧室中,敕家人勿开户,我当带汝去,仍送汝回。
邻人如命卧室中,隶即摄其魂同至府城隍庙前,嘱令住石牌楼下相待,自乃持文书入中庭去。
邻人待久,生厌倦心。
见一大车从西过东,载四娼女并二男子。
中一娼女,原有旧情,以手招之,遂登车同去。
隶出庙觅邻人不见,转问旁人,知登车去。
乃回阳急至傅门外一居民家,见有新产小猪七头,其一即邻人也。
以手掷之,猪毙而魂忽不见。
次于田岸见大赤蛇仰卧,即知邻人所变,乃打杀之,摄其魂归房掷醒。
因问曰,汝同我游阴府,颇适意乎。
答曰,汝初置我于庙前石牌楼下,入庙经久不出,我方厌倦,幸旧识娼女邀我出傅门外,同至一舍,相与饮食欢乐,忽有人夺我食,打我项,我怒而出外,困而偃息,复闻人呼曰,赤蛇赤蛇,以手撄我,我便惊醒,有何乐乎。
隶笑语其故。
黄洪江亲闻其事,乃发心学道。
(洪江亦予在家时善友)【译文】苏州城南的濠街,有一个人常到阴间当差,每隔几天,就要去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