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论语点睛》——泰伯第八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解读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一章)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2)也已矣。
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八(权威直接打印)

zǐ yuē
gōng ér wú lǐ zé
8.2 子 曰:“ 恭 而 无 礼 则
láo shèn ér wú lǐ zé xǐ yǒng ér
劳, 慎 而 无 礼 则 葸, 勇 而
wú lǐ zé luàn zhí ér wú lǐ zé
无 礼 则 乱 ,直 而 无 礼 则
xià zhì wǔ wáng yuē
yú yǒu luàn shén è yī fú ér zhì měi hū fú
下 治。武 王 曰:“予 有 乱 神 ,恶 衣 服 而 致 美 乎 黻
chén shí rén
kǒng zǐ yuē
cái nán miǎn bēi gōng shì ér jìn lì hū gōu
jiǎo jūn zǐ dǔ yú qīn zé mín xīng
绞 。君 子 笃 于 亲,则 民 兴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yú rén gù jiù bù yí zé mín bù
于 仁;故 旧 不 遗,则 民 不
tōu
偷。”
zēng zǐ yǒu jí zhào mén dì zǐ
8.3 曾 子 有 疾,召 门 弟 子
不 能 ,以 多 问 于 寡;有 若 弘 毅,任 重 而 道 远 。仁 以
wú shí ruò xū fàn ér bú jiào xī wéi jǐ rèn bú yì zhòng hū sǐ ér
无,实 若 虚,犯 而 不 校 。昔 为 己 任,不 亦 重 乎?死 而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zhě wú yǒu cháng cóng shì yú sī
死,其 鸣 也 哀;人 之 将 死, 者 吾 友 尝 从 事 于 斯
08《论语》第八篇泰伯

《论语》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8.1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
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真不知如何来称赞他。
”【注释】①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
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
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
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①。
”【译文】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端庄却不知礼,未免劳倦;谨慎却不知礼,会畏葸懦弱;勇敢却不懂礼,会动乱;直率却不知礼,会尖刻刺人。
君子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注释】①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8.4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biān)豆②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
曾子说:“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
君子所珍贵的礼仪有三项:注重容貌,这样就避免了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就近乎信实可靠;注意谈吐,这样就避免了粗野和过失。
9《论语》讲习录之摘录《泰伯》第八

9《论语》讲习录之摘录《泰伯》第八《泰伯》此一篇,相当于《为政》的引申注解,上有圣人做榜样,下有学子为借鉴。
泰伯是谁?周文王祖父是大王,生子泰伯、虞仲、季历,季历生子文王。
泰伯为了让王位给季历,逃走到了吴地。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无得而称,没有得到(合适的)来称赞。
“至德”,孔子很是崇敬泰伯。
周朝享国八百载,史书说其“祖德”深厚,这不是迷信。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圣在上,是为榜样。
4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劳,劳苦;葸,慎;乱,出乱子;绞,过分。
“恭、慎、勇、直”,固然是美德,但没有礼的内涵加持,就会偏颇。
“故旧”,有两种说法:旧交;传统。
(君子)不弃故旧,百姓就不会偷巧。
此一则为过渡,接下来大部分都是孔子门人弟子的记载了。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告诫弟子“慎德到死”。
“(揭开衣被)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无愧平生!有个和尚的故事:大概就是八十年前吧,有个和尚修行一辈子,要圆寂时,他弟子在旁守候。
和尚很安详,闭着眼睛说:“我断了尘缘,要去西方极乐了。
”安静了半个钟头后,和尚突然睁开眼睛大声说:“不好,我刚才想起了病死的母亲!”弟子安慰和尚说:“师傅,现在忘掉吧!”和尚叹口气:“来不及了,下辈子再修吧。
”说完就去了。
讲这个做什么?告诉你们:莫到最后一念差池,此生白费,来世重修!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做个比拟,告诉弟子自己将要死了,说的话很重要(很善):容貌就是神态,颜色指神情,辞气就是谈吐。
就这三点最重要,至于“笾豆之事”,自然有管这事儿的人。
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8.4【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释】: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动:作,这里指整肃。
暴:粗暴无礼。
慢:懈怠不敬。
鄙:粗野。
倍:同背,背离,不合礼仪。
笾(biān)豆:祭祀用具。
有司:主管某方面的官吏。
【译文】: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探问,曾子说:“鸟快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君子所重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让自己的容貌从容恭敬,就可以避免粗暴无理;让自己的脸色严肃起来,就可以得到信任;言谈优雅,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
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在那里管理。
”朱熹《论语集注》: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
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
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
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
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
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
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
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
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言行和道虽然无处不在,但是被君子所看重的就是这三件事情。
他们都是修身和执政的根本,学习的人应当仔细审查自己,不可以随意颠倒是非和违背它。
对于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的官员负责君子不应该太过于将重心放于此。
程子说:动容貌,就是言行举止。
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们应该远离它们。
对人态度不妄自菲薄,这样接近诚信。
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野无礼。
这三样是不能从外面求到的,所以说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官员管理。
张居正讲评:孟敬子是鲁大夫仲孙捷。
昔曾子有疾,孟敬子往问其疾。
论语 泰伯第八章观后感

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篇一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最近读了《论语泰伯第八章》,真的是感触颇多啊!这一章里提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句简单的话,没啥大不了的。
但我觉得吧,这可没那么简单!诗,那可是能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的呀!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我们心里那朵含苞待放的花。
想想看,当我们读到那些优美的诗句,是不是感觉心里暖暖的,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涌动?礼呢,这就像是给我们的行为划定了一个框框。
有人可能会说,哎呀,这多不自由啊!可我觉得,正是因为有礼,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和谐相处,不会乱了套。
就好比在马路上,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不得乱成一锅粥?乐,它能让我们的修养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也许你会问,真有这么神奇?我觉得还真有可能!当我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和滋养,整个人都变得更加美好了。
我在想,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忽略了诗的魅力?每天忙着刷手机,都没时间静下心来读一首诗。
还有礼,虽然大家都知道要讲礼貌,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不过,我又觉得,要完全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境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毕竟,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和干扰。
但这难道就能成为我们不去努力的借口吗?哎呀,我这想法是不是有点乱?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你们觉得呢?篇二论语泰伯第八章观后感《论语泰伯第八章》,读了之后,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这话到底啥意思?我琢磨了好久。
诗,能让人的心灵变得丰富,就像给黑白的世界涂上了五彩的颜料。
可我有时候就在想,现在的诗好像没那么大魅力了,大家都忙着赚钱、追星,谁还在意诗呢?礼,这东西重要吗?也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讲那些老一套的规矩。
但你仔细想想,要是没了礼,人与人之间不就乱套了?就像排队的时候,要是都不遵守秩序,那不得打起来?乐,能成就一个人?我觉得可能有点夸张。
但听一首好听的歌,确实能让人心情变好,这倒是真的。
论语泰伯第八(8.18)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泰伯第八(8.18)详解及心得体会论语《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注释】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舜、禹:传说中的圣君明主。
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乎:语气词,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和“呀”。
有:富有之意。
而:表转折,相当于“却”和“但是”。
不与:不私自占有。
【译文】孔子说:“伟大崇高啊!舜和禹得到了天下,而他们不把天下当作私人所有。
”【评析】朱熹四书集注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与,去声。
巍巍,高大之貌。
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张居正讲评巍巍是高大的模样。
不与是不相关的意思。
孔子说:“圣人之识见度量迥与常人不同。
常人之情即有一命一爵之荣,未免自视侈然,志得意满,何其卑小也!若乃巍巍乎识量高大而不可及者,其惟舜、禹乎?盖舜、禹二圣人,本以匹夫之微,一旦有天下为天子,其崇高富贵可谓极矣,乃舜、禹则视之漠然,不以为乐,全似与己不相干涉的一般。
此其心直超乎万物之上,而众人以为可欲而不可得者,举无一足以动其中,其胸襟气象视寻常真不啻(chì)万倍矣,是何其巍巍矣乎?”盖舜、禹之心只知天位之难居,虑四海之不治,日惟兢业万机,忧劳百姓而已。
若夫有天下之可乐,奚暇计哉?此万世颂圣明者,必归之也。
后世人君,诚能以其不与天下之心,而尽其忧勤天下之实,则二圣人之巍巍不难及矣!对现代人的启发新解孔子说: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但是他们并没有参与谋求得到天下这件事。
舜、禹为何能有天下?(1)禅让制(2)崇高的品德和功劳结合当时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谁都想通过武力雄霸一方,百姓生活困苦。
孔子借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崇高的德行,舜、禹以自己的功劳与品德受禅,靠的是恭敬无为而使天下归心,不刻意追求而拥有了行政天下的大权,不将天下据为己有。
讽谏那些搅起战争的人,真正的君王,当如舜、禹那般,“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泰伯第八读后感

泰伯第八读后感
这一篇章里,那些关于品德高尚的描述给我印象特别深。
感觉孔子所推崇的那些仁人君子,就像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虽然高高在上,但又有着一种引导人们向上的力量。
就像泰伯,他把王位都能让出去,这得是多大的胸怀啊!我就在想,要是我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到吗?估计我得纠结死,王位诶,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可人家泰伯就那么洒脱地放弃了,这种谦逊和礼让真的太让人钦佩了。
这就好比在一个团队里,有个超级大的荣誉或者奖励,大多数人都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有个人站出来说:“这个给你们吧,我觉得你们更需要。
”这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啊。
还有其中提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一句话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从那种得过且过的状态里惊醒了。
咱现在虽然不是古代那种士大夫,但是每个人在生活里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啊。
比如说我吧,我想要把工作做好,想要照顾好家人,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有意义,这就是我的“任”。
要是没有坚毅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那这些事儿估计都得半途而废。
就像爬山,山就在那儿,你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力气,爬到一半就只能看着山顶叹气了。
不过呢,这一章里有些话也让我觉得有点难懂。
比如说那些比较深奥的关于礼仪和治国理政的部分。
我就有点像在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但是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面前有个神秘的宝盒,虽然还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宝贝,但就是想要努力去打开它。
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总能让你不断地去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蕅益大师《论语点睛》——泰伯第八蕅益大师《论语点睛》——泰伯第八【泰伯第八】子曰。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
民无得而称焉。
三让。
究竟让也。
以天下让。
以天下之故而行让也。
此时文王已生。
纣亦初生。
泰伯预知文王之德。
必能善服事殷。
救纣之失。
故让国与之。
令扶商之天下。
是故文王之至德。
人皆知之。
泰伯之至德。
又在文王之先。
而人罔克知也。
至于文王既没。
纣终不悛。
至使武王伐纣。
则非泰伯之所料矣。
子曰。
恭而无礼。
则劳。
慎而无礼。
则葸。
勇而无礼。
则乱。
直而无礼。
则绞。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此二节。
正是敦厚以崇礼的注脚。
曾子有疾。
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
启予手。
诗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
小子。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推而极之。
则佛临涅槃时。
披衣示金身。
令大众谛观。
亦是此意。
但未可与著相愚人言也。
曾子有疾。
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
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
斯近信矣。
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
则有司存。
三个斯字。
皆是诚于中。
形于外。
不假勉强。
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
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
尝从事于斯矣。
在颜子分中。
直是无能。
无多。
本无。
本虚。
本不见有犯者。
犯事。
及受犯者。
但就曾子说他。
便云以能问于不能等耳。
若见有能。
便更无问于不能之事。
乃至若见有犯。
纵使不报。
亦非不校矣。
卓吾云。
不但想他人前日而已。
自家今日亦要下手矣。
曾子曰。
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
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有才有德。
故是君子。
末二句。
是赞体。
非设为问答。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弘毅二字甚妙。
横广竖深。
横竖皆不思议。
但死而后已四字。
甚陋。
孔子云。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便是死而不已。
又云。
未知生。
焉知死。
便是死生一致。
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
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
孔子独叹颜回好学。
良不诬也。
【补注】横遍十方谓之弘。
竖穷三际谓之毅。
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
谓之重。
死而不已。
谓之远。
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读诗而不能兴。
读礼而不能立。
习乐而不能成。
何用诗礼乐耶。
子曰。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若但赞一乘。
众生没在苦。
故不可使知之。
机缘若熟。
方可开权显实。
不可二字。
正是观机之妙。
子曰。
好勇。
疾贫。
乱也。
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
乱也。
【补注】周安士先生曰。
孔子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何惧乎。
惧身后之恶名也。
然此犹盛世之事也。
若后世之乱贼。
幷不畏此虚名矣。
岂惟乱贼。
即号为识字者。
亦毫不知有春秋矣。
惟示以人命无常。
死后受报。
不忠不孝之人。
化作畜生饿鬼。
乃知用尽奸心诡计。
付之一空。
他生万苦千愁。
皆我自造。
回思虎鬬龙争。
图王创霸之谋。
不觉冰消瓦解。
嗟乎。
自有佛法以来。
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
多少巨慝豪强丧胆。
使民日迁善而不知。
谁之为者。
余于如来之大教见之矣。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已。
卓吾云。
无周公之才美而骄吝者。
岂不愧死。
【补注】佛弟子周利槃陀伽。
于过去世。
为大法师。
秘吝佛法。
感愚钝报。
阙于记持。
佛以苕帚二字。
使之记持。
于一百日中。
得苕忘帚。
得帚忘苕。
佛愍其愚。
教持一偈。
成阿罗汉。
辨才无尽。
以骄吝故。
得愚钝报。
故学者当发大心。
学不厌。
而教不倦也。
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榖。
不易得也。
子曰。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信得人人可为圣贤。
名笃信。
立地要成圣贤。
名好学。
假使铁轮顶上旋。
定慧圆明终不失。
名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四句。
正是守死善道注脚。
正从笃信好学得来。
邦有道节。
正是反显其失。
子曰。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约事。
即是素位而行。
不愿乎外。
约观。
即是随境炼心。
不发不观。
子曰。
师摰之始。
关睢之乱。
洋洋乎。
盈耳哉。
子曰。
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
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
大家要自己简点。
勿堕此等坑壍。
子曰。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子曰。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
而不与焉。
无天下者。
亦非巍巍。
巢许是也。
有天下者。
亦非巍巍。
寻常贤君是也。
有天下而不与。
方为不可思议。
子曰。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焕乎。
其有文章。
卓吾云。
末节。
正是则天实际处。
【补注】此二章。
便是尧舜禹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之证据。
亦即佛法空假中一心三观之实现也。
有而不与。
民无能名。
空观也。
有成功。
有文章。
假观也。
菩萨发大悲愿。
普度众王。
皆从假观出。
若偏于空观。
则罗汉而已。
舜有臣五人。
而天下治。
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
才难。
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
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叹才难而赞至德。
正因德难。
故才难耳。
倘纣有圣德。
则武王幷九人。
方将同为纣之良臣。
又何至以乱臣称哉。
亢龙有悔。
武王之不幸也甚矣。
子曰。
禹。
吾无闲然矣。
菲饮食。
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
而致美乎黻冕。
卑宫室。
而尽力乎沟洫。
禹。
吾无闲然矣。
如此。
方无闲然。
为君者。
可弗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