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个中药——黄芪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黄芪,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材,在中医药的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健康的卫士,为人们的身体带来诸多益处。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其主要功效之一是补气升阳。
对于那些平日里总是感到身体乏力、气短懒言,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的人来说,黄芪堪称“救星”。
它能够补充人体的元气,提升阳气,让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
就好比给身体这个“机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其运转更加顺畅。
黄芪还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
有些人特别容易出汗,哪怕是在天气不热或者没有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也会大汗淋漓。
这时候,黄芪就可以发挥它的专长,加固体表的卫气,减少汗液的不正常外泄。
想象一下,它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让汗水乖乖地待在该待的地方。
在利水消肿方面,黄芪也表现出色。
如果身体出现水肿,无论是因为肾脏功能不好,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黄芪都能够促进体内水液的代谢和排泄,帮助消除水肿。
它就像一个勤劳的“清洁工”,把多余的水分清理出去,让身体恢复轻盈。
此外,黄芪能够托疮生肌。
对于那些患有疮疡久不愈合的人,黄芪可以促进疮口的愈合和肌肉的生长。
它为身体提供了修复创伤所需的“营养物质”,加速伤口的恢复过程。
黄芪对于心血管系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调节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于低血压患者,则可以适当提升血压,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黄芪还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免疫系统方面,黄芪是一个强大的“支持者”。
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让我们在面对外界病菌的侵袭时,有更强大的“盾牌”。
黄芪对于呼吸系统也有益处。
它能够补肺气,对于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就像是给肺部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让呼吸更加顺畅。
在临床上,黄芪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在治疗脾气虚证时,常常与白术、茯苓等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健脾益气的效果。
对于肺气虚证,常与党参、五味子等搭配,共同调理肺气。
黄芪的作用和功效

黄芪的作用和功效黄芪,又称黄精、黄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使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芪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誉为“长生不老草”,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将介绍黄芪的作用和功效。
1. 补益气血: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黄芪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气血,缓解气虚和血虚等症状,对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疲劳能力:黄芪含有丰富的多糖类和黄酮类等活性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白血球的数量和活性,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同时,黄芪还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
3. 抗肿瘤作用:黄芪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黄芪还能够提高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抗炎作用:黄芪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够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黄芪还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修复,对于各种创伤、烧伤和溃疡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5. 调节免疫系统:黄芪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黄芪还可以调节免疫的平衡,降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6. 保护肝脏:黄芪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能够减轻肝脏的损伤。
黄芪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对于肝炎、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总之,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癌抗肿瘤、抗炎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和保护肝脏等多种作用和功效。
然而,由于黄芪具有温补性质,不适合阳盛体质、热病气色等人群使用。
在使用黄芪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黄芪的知识

黄芪的知识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学名为黄芪属植物的根部。
黄芪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草之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我将从黄芪的来源、性味、功效、用途等方面为大家介绍黄芪的知识。
黄芪的生长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带,如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
黄芪的根部呈长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有纵纹和横裂纹,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弹性。
黄芪的采挖一般在秋季进行,选取生长年限在3-6年的黄芪根进行采收。
黄芪的性味为甘平,归脾经、肺经。
黄芪具有补气、益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黄芪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预防感冒、疲劳、肝炎等疾病的发生。
根据中医理论,黄芪有很广泛的用途。
首先,黄芪可以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病症,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
其次,黄芪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也有治疗作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痰湿阻滞、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另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问题。
除此之外,黄芪还可以作为辅助药物用于肿瘤、抗衰老等方面。
黄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服用,最常见的是泡水饮用。
将适量的黄芪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静置片刻即可饮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炖汤、煮粥等方式进行食用。
对于一些特殊病症,还可以将黄芪研磨成粉末,然后用于外敷或制作成丸剂、胶囊等剂型进行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黄芪虽然具有很多功效,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体质偏热、气虚不实的人群,不宜过量使用黄芪。
此外,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黄芪时需要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并且可以用于治疗气虚、脾胃虚弱、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症。
但是在使用黄芪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不适当使用。
如有需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黄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药材——黄芪

黄芪简介又称膜荚黄芪或黄耆。
豆科。
多年生草本。
主根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质土黄色或棕红色。
喜干旱,适应性强。
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
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厘米,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
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
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
近年来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
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
黄芪以西北及内蒙产的质是最好,其质量好坏与微量元素硒有很大关系,越是质地好的黄芪,含硒量越高。
另种多序岩黄芪的根,商品名“红芪”,在甘肃应用历史悠久,并销广东、福建及出口。
学名:Astragalus propinquus Schischkin别称:膜荚黄芪、黄芪、棉芪、百本、棉黄芪、黄耆、蜀脂、百药棉、独根等。
界、科:植物界豆科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
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黄芪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

黄芪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黄芪是比较出名的中药,而且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都是比较多的,人们不仅可以把它当做药来服用,而且也可以把它放在蔬菜或者一些肉类进行食用,由此我们可以黄芪在我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芪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呢?如今,随着西药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服用西药,而对于中药的了解与用法却不是太了解。
今天,就来为大家推荐一款中药——黄芪。
接下来我们将会针对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来进行一番深度的讲解。
黄芪,是中药的一种,其多被人们称为黄耆。
黄芪药材珍贵,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其被广泛种植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等地。
黄芪作为一种名贵的药材,其具有利水消肿、补气固表、排毒排脓等作用。
黄芪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芪多糖也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
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
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能诱生γ-干扰素。
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
黄芪并能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数增高。
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
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
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
中药美容利用黄芪提亮肤色

中药美容利用黄芪提亮肤色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草本植物,它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美容领域,以提亮肤色并改善肤质。
黄芪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天然的美容效果,在护肤品和美容中备受推崇。
本文将介绍黄芪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黄芪的功效黄芪是一种千古名草,它被认为具有强壮体力、抗衰老和提亮肤色的功效。
黄芪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等。
这些成分能够增强免疫力、提高肌肤抵抗力,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此外,黄芪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群和矿物质,对于改善肤色、增加皮肤光泽有着显著作用。
二、黄芪的使用方法1. 黄芪面膜制作黄芪面膜的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取适量的黄芪粉末或研磨黄芪为粉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或面膜基底。
将混合物均匀地涂抹在脸部,静置约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即可。
黄芪面膜具有提亮肤色的效果,可以使肤色更加均匀,增加肌肤的光泽。
2. 黄芪水制作黄芪水也很简单。
将黄芪切成小段或研磨为粉末,然后用清水浸泡数小时或加热煮沸。
待水温降至室温后,即可用来清洁脸部或作为化妆水使用。
黄芪水不仅可以提亮肤色,还具有镇定、保湿和抗衰老的功效。
三、注意事项1. 使用黄芪之前,建议先进行皮肤敏感性测试。
将少量黄芪制品涂抹在手臂内侧或耳后等敏感部位,如出现红疹、瘙痒或其他不适症状,请立即停止使用。
2. 由于每个人的皮肤状况和敏感度不同,使用黄芪时切勿过量。
应根据个人肤质和需求,适当控制使用量,以保证安全和有效的使用效果。
3. 在选择黄芪制品时,应选用有信誉的品牌和正规渠道购买。
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总结:黄芪作为中药美容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提亮肤色、改善肤质的功效。
通过制作黄芪面膜或使用黄芪水,可以有效改善肤色不均和缺乏光泽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黄芪时,需要注意个人肤质和敏感度,并选择合适的产品和品牌。
期望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读者了解黄芪的美容用途,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两个字的中药名字

两个字的中药名字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这里将介绍两个字的中药名字,分别是“黄芪”和“川芎”。
黄芪,学名黄芪属植物的根及根茎部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黄芪的药用部位一般为其根,呈长圆形或圆锥形,黄褐色,略带外皮,杂质较少。
黄芪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抗过敏等功能。
它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面色萎黄、自汗、心悸等症状。
此外,黄芪还有免疫调节和抗疲劳作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疲劳发生。
川芎,学名川芎穿心莲,是多年生的植物。
川芎的药用部分为其根茎。
川芎具有芳香气味和辛辣味道。
中医认为川芎性温,味辛,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川芎是常用的妇科中药之一,适用于治疗经行不调、痛经、产后血虚等妇科疾病。
此外,川芎还有舒张血管、抗菌消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等作用。
黄芪和川芎作为中药常见的代表,都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原则和剂量要求。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中医辨证来判断使用黄芪和川芎的适宜剂量和配伍方式。
此外,患者在使用中药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如出现过敏反应或者有适应症禁忌的情况,需要及时停药和就医。
综上所述,黄芪和川芎是两个字的中药名字,分别代表中医药中常用的中药材。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抗过敏等功能,适用于治疗气
虚乏力等症状;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妇科疾病等。
在使用中药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今天介绍个中药——黄芪

今天介绍个中药——黄芪今天我要介绍的中草药是黄芪。
黄芪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被誉为“千金草”。
下面我将从黄芪的来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来介绍黄芪。
一、黄芪的来源和特点黄芪,学名为黄芪,是豆科植物的一种。
它的外观呈现为矮小的灌木状植物,具有丰富的根系。
黄芪的根有黄色,质地坚实,纤维丰富,是其药用部分。
黄芪主要产于我国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因其药效显著而被广泛种植和采集。
黄芪具有甘苦微寒的性味,具有温中益气、补虚扶正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芪药用价值。
二、黄芪的药理作用黄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1. 抗疲劳作用:黄芪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改善人体的机体能量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对抗疲劳,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 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含有多糖类成分,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抑制炎症反应,对感染和炎症等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3. 抗氧化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起到延缓衰老、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作用。
4. 抗肿瘤作用: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作用,可以作为肿瘤辅助治疗的中药药物。
三、黄芪的临床应用基于黄芪的药理作用,黄芪在中医药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健脾益胃:黄芪具有温中益气的作用,可促进脾胃功能的平衡,提高食欲和消化功能。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2. 补气养血:黄芪能够益气补虚,改善机体贫血状况。
适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3. 抗疲劳:黄芪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能量代谢等途径,具有减轻疲劳、提高体力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4. 抗肿瘤:黄芪在辅助治疗肿瘤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活性成分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减轻化疗放疗的副作用。
5. 免疫调节:黄芪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介绍个中药——黄芪
中药常识——黄芪——《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中药白蜜一凉药美食分类:《本草纲目》黄芪
《本草纲目》图黄芪
「释名」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
(“芪”原作为“耆”)。
「气味」(根)甘、微温、无毒。
《本草纲目》众多中药材中,许多人都认得黄芪,那椭圆形的切面上,黄白相间,外圈黄白色,中心淡黄色的放射状纹理和裂隙好似盛开的菊花,闻一闻有淡淡的药香,再咬一下感觉质地细密,有一种淡淡的蜂蜜香气,细嚼后口中泛出甘甜。
黄芪不仅是一味常用的有名中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是著名的保健滋补佳品。
从古至今,黄芪都扮演补正气、强体魄的重要角色,是人们离不了的药食两用材料。
自古黄芪传说多
关于黄芪,有许多民间传说。
古时有一位叫戴糁的老人,善良厚道,乐于助人,善用针灸治病,老人形瘦而面黄,人们尊称“黄耆”(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但后来不幸因救助坠崖儿童而身亡。
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长的一种草药称为“黄耆”,即黄芪。
人们用它治疗许多病痛,在民间广为流传。
史料上,也有隋唐间医家许胤宗妙用黄芪救太后的记载。
著名诗人苏东坡写过很多中药诗,其中有首与黄芪有关的诗:“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可见宋代就有人常食黄芪粥,自然也受注重养生的大文学家苏轼青睐了。
相传,有朋友向其请教养生秘诀时,苏轼说:“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提出了淡泊名利、调节情志,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安步当车、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合理膳食的养生要诀。
除此以外,苏东坡对吃粥很有兴趣也很
讲究,他有书帖描写食粥:“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
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他被贬失意,大病初愈时,常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黄芪应用广泛,受到许多名人喜好。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提到黄芪粥:“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
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诗中有黄芪、赤箭(天麻)两味中药。
可见,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用黄芪作为药食两用之材调养,已是一种时尚和习惯。
医家妙用黄芪起重疴
黄芪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中医处方中常有黄芪的身影,且多是担当主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作用,是中医补中益气的要药。
黄芪与其他药物配伍而成的名方补中益气汤,可升阳举陷,对于久泻久痢导致的脱肛、直肠黏膜内脱垂或肠易激综合征,形瘦体弱的内脏下垂等都有较好疗效。
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就是用黄芪为主药,配伍白术、防风,内补脾肺之气,外以固表止汗。
黄芪还能治疗因为气虚导致的自汗、水肿,对糖尿病足、慢性丹毒导致的下肢溃烂等,黄芪可起到敛疮生肌的功效。
另如经典名方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都以黄芪为主药,可补益气血、活血通络,治疗多种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保肝利尿,抗疲劳,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血糖,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保护心血管作用,还能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等。
有人还发现单味黄芪对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有显著疗效。
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提出活血化瘀理论,并创制许多方剂,临床有奇效,沿用至今。
王清任善用、妙用黄芪,用法用量大胆独到,灵活有效。
著名的补阳还五汤中大剂量用生黄芪,与活血化瘀药配伍,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的半身不遂、口服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遗尿不禁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被誉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药。
现代许多名老中医也善用黄芪治病。
如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对黄
芪运用很有体会,他除了重用黄芪治疗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外,对属于疑难重病的重症肌无力出现肌肉痿软、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在自拟的强肌健力饮中重用黄芪为主药,重补脾胃,补气升陷。
药食两用简便廉
我国许多地区早就有将黄芪作为食品使用的历史。
黄芪是补气良药,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可单味使用,为增强补气作用有时还加入人参、党参等一起使用。
如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倦怠乏力,往往是气虚,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黄芪药膳。
有些人经常自汗,天气变化后就容易感冒,中医认为是卫气不足,表虚不固,可用黄芪益气固表,预防感冒。
有些人大病初愈,身体虚弱,民间也有黄芪煨大枣、黄芪炖鸡等食疗方法。
黄芪食用方法方便,可炖汤煮肉、泡茶煮粥、蒸米煮菜、煎膏泡酒等,一般一日15~30克。
黄芪茶:生黄芪5~10克左右,清水洗净,煮沸或开水泡10~20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
也可加入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黄芪粥:黄芪50克左右,粳米、大米或糯米适量。
黄芪用冷水浸半小时后煎汁,用煎过的汁煮粥就变成黄芪粥。
也可用此法做成黄芪米饭。
也可用黄芪15克、党参10克煎水取汁,后加入大枣30克、粳米100克,一同煮粥食用。
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治疗慢性肾炎,有一个“复方黄芪粥”: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先以600毫升水煮黄芪30克,再加入上述其余几味熬煮,之后取汁放入糯米煮熟,日服2次,收效显著。
黄芪当归乌鸡汤:乌鸡肉250克洗净切块,当归15克、黄芪20克洗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熟后调味食用。
可补益气血,固肾调精,适用于年老体弱、大病初愈、月经过多之气血不足、肾气亏虚者。
脾虚气弱,体倦乏力、常自汗食少、易感冒者也可食用。
黄芪茯苓鲤鱼汤:黄芪50克,茯苓30克,鲤鱼1尾。
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熟后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
脾气虚弱的水肿、小便不利病人以及体虚气弱的老人可食用。
黄芪是药食皆宜、补气强身佳品,但服用黄芪也有禁忌。
国医大师邓铁涛说过,黄芪是药不是粮,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
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气滞湿热、食积停滞、热毒炽盛者不宜用或需配伍运用,感冒发热、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