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吸收的外来词

合集下载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特点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特点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特点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音译和意译并存: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既有音译的方式,也有意译的方式。

音译是根据外来词的发音直接用汉字表示,如“沙发”(sofa)、“巧克力”(chocolate)等;意译则是根据外来词的意义用汉字表示,如“电话”(telephone)、“计算机”(computer)等。

2. 简化和创新: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有时会对原有的词汇进行简化或创新。

例如,将英文单词“television”简化为“电视”,将英文单词“computer”创新为“电脑”。

3. 借用和融合: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有时会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并将其融入到汉语中。

例如,从日语中借用了“经济”、“文化”等词汇,并将其融入到汉语中。

4. 地域差异:汉语在不同地区吸收外来词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

例如,香港、台湾地区的外来词较多,而内地则相对较少。

5. 时代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吸收外来词的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兴领域的外来词不断涌入汉语中,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VIP专享]汉语吸收的外来词

[VIP专享]汉语吸收的外来词

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船长改编,原作者:一步之遥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在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不同民族的交往中,语言是最直接的交流工具.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的成分和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通常在词汇上的借用最常见.汉语外来词的历史进程在我国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吸收外来词有三次,一是汉唐时期,二是晚清到"五四"前后的近百年时间,三是改革开放至今约30年时间.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一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达,科学文化兴盛,国内政局安定,国势大振.因此,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期间发生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件事,一是通西域,二是求佛经.正是这两件事影响并产生了汉语史上第一批外来词.公元前138年,张骞受命首次出使西域,"西北国始通汉矣",这样,中国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张骞出使西域后,在西汉至东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商队开始携带中国的主要商品西行,开辟了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是古代中国联结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纽带.不仅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蚕丝,铁器,凿井技术等传人西域,而且西方的物品也传人中国,传人中国的这些物品的名称,就成为古汉语史上引入最丰富的一批外来词.如葡萄,苜蓿,明月珠,珊蝴,牡丹,石榴,菠菜,茉莉,胭脂,玛瑙,红宝石,绿宝石,封牛,大象,胡桐,胡椒,胡杨,朱丹,驼鸟等等,这些物品的名称早已成为汉语词汇的基本词汇.玄奘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从长安出发,历经秦州、凉州、玉门关、过五烽,穿越莫贺延碛大沙漠,进入中亚,经过碾转,来到了古印度,行程十万八千里,走过了三十多个国家,还有一些地区不知道隶属那个国家佛教传人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由西域传人中原,至魏晋南北朝便广为传播,形成高潮,隋唐时期儒,道,释三家并重.佛教的兴盛,使佛经翻译的规模,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唐朝,唐玄奘于七世纪到南亚各国带回157部佛经,并翻译了75部共1355卷.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的词汇便走进汉语词汇,经过一千多年的交际实践,其中一大批已经完全进入汉语词汇库中.诸如佛,浮图,上秉,正法,法身,空门,法宝,无常,劫,众生,不法---'等词汇与佛教教义有关尚可看出字的来源.但有些词汇,如塔,一刹那,安居,必定,因果,真谛,世界,境界,和尚,罗汉,大干世界,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心心相印,县花一现等词汇一眼望去非常像汉民族的国有词汇.第二次大量吸收外来词,是在经历了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后,晚清到"五四"运动约一百年时间.这一时期,一方面是西方殖民者为掠夺殖民地叩开古老帝国的大门,古老的封建王朝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社会,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富国强民,摆脱中化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危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民主政治制度,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另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些知识分子本着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提倡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传人,都离不开语言的接触和外国书籍,报刊的翻译工作,所以说这次大规模的外来词现象是从海外接触和"通译"开始的.在鸦片战争前后,当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海禁烟时,他为了知己知彼,曾设立了类似翻译局的这种机构,将"夷及"写成"华言",新的信息就必然要求新词汇,第二次引入外来词从此便开始了.这一时期语言接触涉及英语,葡萄牙语,语,俄语,法语;外来词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及日常用品,食品等,凡是这个古老国家所未有的东西的名称,概念,都必须引进.考察这个时期的外来词,最初转写的外来词音译的居多,如希梯西——假设,理弗留里——革命,乌托邦,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俄语),布尔乔亚(法语)——资产者等等,这些大都是政治词汇,这批音译外来词除极少数外都没有活下来,只有食品,饮料和某些日用品等音译外来词坚定地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咖啡,可可,巧克力,三明治,威士忌,可口可乐,沙发,沙龙等.清末中国的维新落后于日本,乃至后来,中国需要派留学生赴日接受西方文化。

汉语外来词词典收词论略

汉语外来词词典收词论略

汉语外来词词典收词论略外来词,或称“外来语”、“借词”,是指从兄弟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记录和印证。

汉语自上古时代开始吸收来自匈奴、西域的外来词,现已拥有大量外来词,而记录汉语外来词的专门词典迄今只有寥寥数本:胡行之编写,1936年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的《外来语词典》;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合编,198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岑麒祥编写,199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主编,2001年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

其中最近的一本也已出版十年,可见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纂相对滞后。

于是,编写一部能全面反映汉语外来词面貌的词典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

但是,有关汉语外来词词典编纂的思想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原因之一是现有词典的编纂者并无专文探讨相关问题,他们所编词典的前(序)言、凡例等正文前信息中仅有一些零星表述,研究者还需要从词典正文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窥测他们的一些编纂理念;原因之二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本身有关,对于外来词的对象和范围,汉语界一直存在争议,焦点在于意译词和日语借形词是否属于外来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对此形成了四种不同意见:意译词是外来词而日语借形词不是外来词、日语借形词是外来词而意译词不是外来词、日语借形词和意译词都是外来词、日语借形词和意译词都不是外来词。

这些意见可粗略归纳为狭义外来词观和广义外来词观。

持狭义外来词观的学者以词的语音形式为标准,认为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种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全部或部分借自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的汉语词,因此有的学者(如吕叔湘1941:19;高名凯,刘正埮1958:8—9;符淮青1985:184;史有为2000)认为意译词因所用的语言材料和构词方式是汉语所固有的而不属于外来词,另有学者(如黄智显1988;王力1993:134)认为日源汉字词只是利用了日语现成的翻译,同样不是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借词与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的借词与外来语

汉语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借词和外来语。

这些借词和外来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借词来自于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等。

这些借词主要是科技和学术领域中的名词和专业术语。

例如,电脑(computer)、互联网(Internet)、手机(mobile phone)等,这些词汇涉及到了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这些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更加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主要来自于汉字文化圈和东亚地区的其他语言,如日语、韩语等。

这些外来语一般是汉字音译或者意译过来的,虽然发音可能不同,但是文字形式基本相同。

例如,日本的“旅行”一词在汉语中是“りょこう”(lǚ xíng)来表示的,韩国的“谢谢”在汉语中是“감사합니다”(gǎnshā hǎn yǒu)来表示的。

这些外来语的使用使得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也促进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汉字的创新和演变。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构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概念和事物出现,需要为之创造新的汉字。

于是,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创新和组合,一些新的外来词被创造出来,如“照相机”、“计算机”等。

这些外来词虽然不是直接来自其他语言,但是它们的创造和使用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和创新。

总之,现代汉语中的借词和外来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借词和外来语的使用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面对借词和外来语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对于语言的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传达汉语的内涵和智慧。

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

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

边走边学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想必同学们对“咖啡、坦克、吉它、沙发、幽默、尼龙、摩登、芭蕾、逻辑”等词都不会陌生,可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词都是从英语词汇里引入的,是汉语中非常典型的外来词。

汉语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自身不断演变,一方面也从其他语言中不断吸收。

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中,汉语词汇引入了大量的外来词。

外来词可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种,很多外来词的音译常常被后来的意译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趋势。

但这并不能否定其音译的优越性。

音译词的外来味很浓,不懂外语的人在涉外场合偶尔一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很多外来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很难辨认它的“外来身份”了,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上述词汇就是如此。

下面介绍一些我们身边的音译外来词。

一、完全音译的外来词AIDS 爱滋(病)golf高尔夫(球)jeep吉普(车)disco迪斯科(舞)coke cola可口可乐chocolate巧克力brandy白兰地(酒)bus巴士(公交车)beeper BP机(呼机)beret贝雷(帽)cartoon卡通humor幽默guitar吉它ballet芭蕾(舞)cool酷coffee咖啡engine引擎hamburger汉堡包jacket夹克(衫)microphone麦克风logic逻辑modern摩登nylon尼龙model模特opium鸦片poker扑克(牌)radar雷达sandwich三明治sofa沙发salad沙拉tank坦克rum朗姆(酒)soda苏打salmon三文鱼(大马哈鱼)sardine沙丁鱼T-shirt T恤(衫)rifle 来福(枪)pound磅(重量单位)或英磅(货币单位)pie派(一种饼)如:蛋黄派二、含有音译成分的外来词beer啤酒bar酒吧mini-skirt迷你裙motor-bike摩托车card卡片另外,绝大多数的人名、地名都是根据他们的发音而来的。

如:Tom(汤姆)、Jackson (杰克逊)、England(英格兰)、London(伦敦)。

汉语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
汉语中的外来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语。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十分悠久,内容也极为丰富。

早在上古时代,汉语就吸收了来自匈奴、西域的许多外来词,诸如琵琶、葡萄等。

汉语中来自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及国外语言的外来词极多,且吸收方法各异。

1、幽默,来自英文Humor。

谐”,“穆”构成“humor”整体。

2、罗曼蒂克,英文romantic,又称为浪漫,辞典上的解释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3、雷达,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

它号称“千里眼”。

4、托福,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中国人称为考“托福”。

5、雪碧,音译自英语Sprite, 原意为妖怪、精灵。

作为一种饮料,译为“雪碧”可谓是煞费苦心。

6、波音,音译自英语Boeing, 指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出产的飞机。

7、霹雳舞,译自英语breakdance, 原意为破袭节奏之舞,是一种源起美国黑人社会的现代舞。

8、可口可乐,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

9、马拉松,音译自英语marathon,为42公里195米距离的赛跑。

10、迷你裙,译自英语miniskirt,“迷你”为音译,裙为意译。

原意为超短裙。

汉语中吸收外来语例子

汉语中吸收外来语例子
1. 咱汉语里可有不少外来语呢,就说“沙发”吧,你想想,要是回到清朝,跟那时候的人说“沙发”,他们肯定一脸懵!这多有意思呀。

2. “巧克力”也是外来语哟,现在咱们都习以为常了,要是没了巧克力,得少多少甜蜜呀,你说是不是?
3. 嘿嘿,“咖啡”也是外来的呢,大家平时喝咖啡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这个词不是咱本土的呀?
4. “摩登”这个词啊,代表着时尚和潮流,多带劲啊,以前没有这个外来词的时候,可咋形容那些时髦的东西呢?
5. “逻辑”这么重要的词,竟然也是外来哒,要是没有它,很多思考和辩论都不好进行了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6. “芭蕾”多优雅的一个词呀,想想那些优美的芭蕾舞表演,没有这个外来语还真不好概括呢,对吧?
7. “高尔夫”,哇,这可是个高端的运动,要是没有引进这个外来语,可就少了一种高大上的表达方式咯。

8. “披萨”,谁能不爱呢,这么好吃的东西,多亏了这个外来词把它准确地带到我们面前呀!
观点结论:汉语吸收了这么多外来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让表达更加多元和有趣,真的很不错呢!。

汉语中的外来词

汉语中的外来词
精选版课件ppt
1
汉语中的外来词
汉语中外来词的简介
汉语中外来词的传播 汉语中外来词的特征 汉语中外来词的类型
精选版课件ppt
2
“语言同文化一样很少 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 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 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 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 间接接触。”
精选版课件ppt
—萨丕尔
3
专门术语只能通过原音转写成汉语,因此,
与佛教有关的外来词很多。
佛、达摩、地狱、因果、世界、轮回……
精选版课件ppt
15
通过侵略战争或者社会变革
*1840年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
一些有识之士出于自强的需要,开始积 极地学习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 文、地理、军事等,对中国人来说这是 一次全新的知识传入。其数量之多,范 围之广,都远远超过了这之前的各种外 来文化。 阿司匹林、歇斯底里、卡通、布丁、沙 龙、啤酒、乌托邦……
精选版课件ppt
16
精选版课件ppt
17
精选版课件ppt
18
通过侵略战争或者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
80 年代后,中国恢复了与各国的交往, 语言接触和外来词的引进也呈现多元化的 倾向,各种音译或意译的外来词从不同渠 道冲击着汉语的词汇库,这些外来词主要 来源于英语,其次是日语,初始阶段多为 物质方面的外来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在吃 穿住行等物质层面上,放眼望去,政治、 经济、科技、信息、法律、环境、教育、 体育、医学、艺术、娱乐等领域无一不被 外来事物所渗透,外来词语的吸收呈现多 方位渗透、多层次引进的态势。 摩丝、比基尼、快餐、菜单、软件、回车、
精选版课件ppt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两种策略:汉化与洋化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两种策略:汉化与洋化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策略:汉化和洋化。

“汉化”指在引进外来词时对其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汉语规范。

“洋化”指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有意凸现其外来词的特性。

常用的做法是采用纯粹的译音,包括使用外语原词或外语缩略语。

两种策略在汉语吸收外来词时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汉语外来词的面貌。

“汉化”使外来词迅速融入汉语词汇体系,使外来文化的传播更深远、更广泛;“洋化”刻意保留外来词的“客人”身份,凸现外来文化的内含,便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标签:外来词汉化洋化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量吸收外来语的阶段。

汉语大量引进外来词主要有“三次浪潮”:1.东汉以后佛教词语的传入;2.近现代西方语言的传入;3.改革开放之后外来词的吸收。

在改革开放之后引进的外来词中,来自英语的词语占多数,在这一阶段,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一、外来词的汉化所谓“汉化”,是指汉语在引进英语外来词时对其进行改造。

“汉化”有多种做法,突出的一点是在译音和译意之间选择译意,也就是说,以译意为主要引进方式。

一个外来词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有译音和译意两种方式①,但到后来总是译意词取代了译音词。

例如:原词音译词意译词parliament 巴力门国会democracy 德谟克拉西民主grammar 葛朗玛语法inspiration 烟士披里纯灵感在选择音译的时候,汉语的使用者仍然不忘记掺杂进意译的成分,形成独具特色的音意结合的翻译方式。

1.音译加表意成分或音译加汉语类名bar 酒吧car 卡车poker 扑克牌tank 坦克车2.一半音译、一半意译ice-cream 冰淇淋Cambridge 剑桥Wall Street 华尔街3.音译兼意译club 俱乐部gene 基因shock 休克humour 幽默4.添加意符提示词义在翻译外来事物时添加特定的意符,用来提示事物的类别等特征。

据周振鹤先生(1998:12)的研究,啤酒是将德语“bier”译音为“啤”,再加上“酒”而成的。

汉语里的日语外来词

一、定义外来词,又称“借词”或“外来语”,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吸收过来的词语。

外来词的产生和存在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语言相互影响产生的必然现象。

因为各民族各地区交往具有久远性和广泛性,外来词通常伴随着一种语言的产生而存在,并随着这种语言的发展而根深蒂固的融入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语言组成部分。

外来词,跟舶来品有点相似,但是在引进外来词的同时,人们还对其进行了加工修饰,使其融合到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

二、外来词引进简要历史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民族就与周边少数民族及中亚西亚诸部族有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这一时期的外来词随着它们所指的外来物经由“丝绸之路”等渠道进入中原而进入汉语,其中大多数是非本地产的动植物名,如:“葡萄”“苜蓿”来自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汉民族在文化和语言上深受印度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这一时期汉语从梵语吸收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文化及文物制度的词语,如:菩萨、袈裟、阿弥陀等。

鸦片战争以后,才大规模借用外来词。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封建中国大门,汉民族开始与欧美大陆有了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的交往。

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留学在外的仁人志士,不断将西方文化引进中国,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

同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更广泛、频繁。

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由西方传入东方,给汉语带来大量前所未有的新词。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仅一百年的时间,汉语吸收外来词的速度、数量、广度等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如磅、探戈、华尔兹、三明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在影响其他文化的时候,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引进了大量外来词,如:迷你裙、做秀、卡拉ok。

三、外来词进入汉语的主要形式(一)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具有其自身原来的意义,而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的形式,如:坦克(tank)、沙发(sofa)、卡通(carto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船长改编,原一步之遥xx语言学家xx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在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不同民族的交往中,语言是最直接的交流工具.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的成分和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通常在词汇上的借用最常见.汉语外来词的历史进程在我国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吸收外来词有三次,一是汉唐时期,二是晚清到"五四"前后的近百年时间,三是改革开放至今约30年时间.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一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达,科学文化兴盛,国内政局安定,国势大振.因此,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期间发生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件事,一是通西域,二是求佛经.正是这两件事影响并产生了汉语史上第一批外来词.公元前138年,张骞受命首次出使西域,"西北国始通汉矣",这样,中国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张骞出使西域后,在西汉至东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商队开始携带中国的主要商品西行,开辟了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是古代中国联结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纽带.不仅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蚕丝,铁器,凿井技术等传人西域,而且西方的物品也传人中国,传人中国的这些物品的名称,就成为古汉语史上引入最丰富的一批外来词.如葡萄,苜蓿,明月珠,珊蝴,牡丹,石榴,菠菜,茉莉,胭脂,玛瑙,红宝石,绿宝石,封牛,大象,胡桐,胡椒,胡杨,朱丹,驼鸟等等,这些物品的名称早已成为汉语词汇的基本词汇.玄奘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从长安出发,历经秦州、凉州、玉门关、过五烽,穿越莫贺延碛大沙漠,进入中亚,经过碾转,来到了古印度,行程十万八千里,走过了三十多个国家,还有一些地区不知道隶属那个国家佛教传人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由西域传人中原,至魏晋南北朝便广为传播,形成高潮,隋唐时期儒,道,释三家并重.佛教的兴盛,使佛经翻译的规模,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唐朝,唐玄奘于七世纪到南亚各国带回157部佛经,并翻译了75部共1355卷.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的词汇便走进汉语词汇,经过一千多年的交际实践,其中一大批已经完全进入汉语词汇库中.诸如佛,浮图,上秉,正法,法身,空门,法宝,无常,劫,众生,不法---'等词汇与佛教教义有关尚可看出字的来源.但有些词汇,如塔,一刹那,安居,必定,因果,真谛,世界,境界,和尚,罗汉,大干世界,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心心相印,县花一现等词汇一眼望去非常像汉民族的国有词汇.第二次大量吸收外来词,是在经历了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后,晚清到"五四"运动约一百年时间.这一时期,一方面是西方殖民者为掠夺殖民地叩开古老帝国的大门,古老的封建王朝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社会,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富国强民,摆脱中化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危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民主政治制度,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另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些知识分子本着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提倡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传人,都离不开语言的接触和外国书籍,报刊的翻译工作,所以说这次大规模的外来词现象是从海外接触和"通译"开始的.在鸦片战争前后,当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海禁烟时,他为了知己知彼,曾设立了类似翻译局的这种机构,将"夷及"写成"华言",新的信息就必然要求新词汇,第二次引入外来词从此便开始了.这一时期语言接触涉及英语,葡萄牙语,语,俄语,法语;外来词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及日常用品,食品等,凡是这个古老国家所未有的东西的名称,概念,都必须引进.考察这个时期的外来词,最初转写的外来词音译的居多,如希梯西——假设,理弗留里——革命,乌托邦,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俄语),布尔乔亚(法语)——资产者等等,这些大都是政治词汇,这批音译外来词除极少数外都没有活下来,只有食品,饮料和某些日用品等音译外来词坚定地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咖啡,可可,巧克力,三明治,威士忌,可口可乐,沙发,沙龙等.清末中国的维新落后于日本,乃至后来,中国需要派留学生赴日接受西方文化。

这一留日运动的一大作用,即是经日本人用汉字翻译的大量西方词汇,流入中国,成为现代中文的主要成分,以至演变到现在。

日本史学家实藤惠秀曾著《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一书,书中详论并列举了很多经日本人翻译的而为中国所使用的新词。

如哲学,科学,物理学,化学,历史,企业,地图,物质,意识,观念,自觉,积极,消极,人道、人格、人权、文明、支持、人生观、自由、自治、作品、定义等极多也极重要,成为现代中华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改革开放后汹涌而至的外来词现象.第三次大规模的引入外来词是改革开放至今约20年的时间.这批外来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性质上较之前两次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批外来词中一小部分已基本固定下来,但还有相当多正处于应用的实践中,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特别是解放思想,它为大规模地创新,探索,学习西方文化扫清了道路上的障碍,思想解放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它实际上为摆脱过去的意识形态束缚,突破过去的政治禁区给予了思想上的支持。

另:"给力"背后:叩问xx词冲击潮当下最火的词是什么?"给力"毫无疑问名列榜首。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是一个日本词,出自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

如果加上宅、御姐、萝莉、控、正太,吐槽……不知觉间,我们已置身第三次日本词冲击大潮中。

与以往不同,此次冲击潮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以动漫语言为主,二是绝大多数词汇本身并无新意,以"给力"为例,近义词非常多,却没妨碍它迅速蹿红。

大量使用日本词,会不会影响汉语自身的发展?如何正视外来词冲击潮?在冲击潮背后,隐含着怎样的不均衡?凡此种种,引人深思。

近代xx词三次大规模涌入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作家王锦思表示,近代以来,日本词大规模涌入中国的情况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遭遇挫败的国人掀起向日本学习的高潮,大量翻译、引进日本书籍,令许多日本词涌入国门,社会、革命、感情等,都是这时进入的。

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再度成为学习的榜样,日本影片、小说等风靡一时,完胜、新干线等词,也跟了进来。

第三次是最近10年,在日本漫画、网游等的影响下,给力、御姐、正太等又成了新时尚。

文化落差的体现日本词大量涌入,王锦思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日本高度重视词汇,明治维新时,为更好译介西方著作,政府组织专家对用词严格审定把关,比如在翻译《解剖学》这本书时,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解剖"这个词,它不仅形象,且概括力强,因此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

再比如"文化"一词,取自《易经》中"夫文者,以化成天下",通俗易懂,确实是很精彩的翻译。

二是中日之间存在文化落差,在现代化过程中,日本更早将视野投向西方,大量翻译西方著作,这使日本成为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今天,日本网游、漫画、娱乐等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音乐为例,我们很多流行歌曲使用的都是日本旋律,这说明,双方在文化创造力上还存有差距,日本词汇涌入,是双方文化落差的客观体现。

"拿来"也有副作用日本词涌入,方便了我们和世界的沟通,但也有弊端。

一方面,日文与中文语境不同,很多日本词在日文中可能很准确,但引入中文中就有歧义。

王锦思举例说,"存在主义"、"理念"等就不够准确,在相当一个时期,这些词给国人带来很大误导,比如"存在主义"的本意应为"是主义",然而,日本词来得早,一旦流行开来,也只好以讹传讹。

所以胡适先生当年批评中国留日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日本词容易拿来,但副作用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外来词大量涌入,也会影响我们的文化自尊,从长远看,会造成文化殖民的客观结果。

"王锦思表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会越来越依赖文化,当文化自身发生变异,则认同感就会下降,从这个意义上看,应重视日本词大量涌入的现象。

摒弃xx词很荒唐面对日本词的涌入,颇有一些网友表示反感,号召大家不用、不说、不写日本词,对此,王锦思表示不能苟同。

清末张之洞也曾对外来词很反感,拟下令"禁止胡乱使用新名词",他幕僚说,意见虽好,但禁令中的"名词"二字,就是日本词,这已经是"新名词"了,用新名词来反对新名词,未免滑稽。

"日本词涌入是双方文化落差的客观反映,靠口号去禁止它,起不到任何作用。

"王锦思认为,日本词涌入有利于新观点的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外部信息,对这样的文化交流,不应采取极端的态度。

"关键在于,应致力于我们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在唐代,中国词也曾大量进入日本,至今痕迹仍很明显,检讨日本词的大量涌入,不如检讨我们文化的创造力为何走向低迷。

"王锦思说。

xx乏词应反省"必须正视,这些年来我们创造新词的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这体现出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

"王锦思说,"给力"虽是外来词,中文中近义词有很多,但这样响亮、适口、形象的词,以前确实没有,它能流行,说明它有传神的一面。

王锦思表示,他也很喜欢使用"给力"这个词。

相比之下,我们创造的新词大多没这么阳光、进取,多是小三、打酱油、俯卧撑、喝水死、神马之类。

与词汇创造缓慢相映成趣的,是对一些严肃词汇的歪曲、矮化和贬低,比如小姐、偶像、同志等。

"词汇的变化,体现出我们理想主义精神正在淡化,除了搞笑、闲扯,缺少更有感染力的新词,正是这种犬儒化的状态,给日本词涌入带来了空间。

"王锦思说。

自信与创造才是解决之道要改变日本词涌入的现状,就要在文化上下更大工夫,就要解决文化创造力的问题,但面对这个讨论多年的话题,怎样才能推进?xx表示,自信与创造才是解决之道。

首先,要从大环境建设入手,减少禁区,让文化创造者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有更多的投入;第三,把握住高端产业。

此次日本词涌入潮与网游、动漫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我们当时未能更好地保护相关市场,加上国产乏善可陈,孩子们只能去看日本作品,今天这个局面已得到了一定改观,相信随着国内这些产业的进步,日本词的涌入将会越来越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