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教学精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教学精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史实7: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探究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
特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士族门阀政治
具体内容: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量出以制入);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 等征户税,主要依据也是土地。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没有土地的也要交 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没有田不用交纳地税。主户、流亡客户、贵族官僚、富商、地 主等都需要缴税。(征税的标准是财产) 影响: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3)内容
制举 常举
时间 每年
科目 皇帝自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常举包括明经和进士等科。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 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4)影响
进步性: (1)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 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级之 间的流动; (2)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4)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3)内容
制举 常举
时间 每年
科目 皇帝自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制举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 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 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一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佛教、道教传播的原因和影响(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
[史料一]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 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 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 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 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 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 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
主题二 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三国至隋唐文化的特点 及原因
[史料二]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 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 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闼婆、希 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 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 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 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原 因及其影响。
[提示]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 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 化。
(4)唐中期__韩__愈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①背景:佛教和__道__教__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特点: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天__命__论___和封建纲常来 反对__佛__教__的观点,起。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 __儒__学__的影响,主张“贵儒”和“__尊__道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__三__教__并__行____政策,奉__老__子__为祖先,道教最 受尊崇。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目录【思维导图】 (2)【知识梳理】 (2)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迁 (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 (5)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5)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7)二、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隋亡唐兴(原因探究)1、隋唐的统一 (9)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0)3、唐朝由盛转衰 (12)4、五代十国 (13)(二)制度创新1、选官制度 (13)2、三省六部制 (14)3、赋税制度 (14)(三)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 (15)2、手工业 (15)3、商业经营和管理 (15)(四)隋唐时期的文化1、儒佛道的发展 (16)2、文学艺术 (16)3、科技 (17)4、中外文化交流 (17)5、唐朝宗教政策及其影响 (17)【易混易错】 (18)【素养提升】 (19)【真题赏析】 (20)【核对答案】 (22)【知识点0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制度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成就【难点】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性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政权更迭【任务一】请各位同学思维导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指出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很短暂的原因.【提示】第一: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矛盾、政治腐败1、过多封王(27个同姓王),导致诸侯手中权力过大2、惠帝司马衷天生愚笨,即位后贾后掌权,外戚干政与分封诸侯矛盾加剧3、八王之乱(导火索)4.、奢侈腐败严重(如石崇王凯比阔气)第二:士族门阀政治的影响:士族门阀在中央把持朝政、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潜在的割据势力第三:民族问题汉末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内迁,统治者没有处理好新旧住民与各民族的矛盾,导致激化民族矛盾。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问题3](1)据史料五及所学知识,归纳这种赋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史料六,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 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 [ 提 示 ](1) 特 点 : 按 丁 征 税 ; 以 实 物 税 为 主 ; 纳 绢 或 布 代 役 , 称 为 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变化:征收标准由以 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A )
时间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A.世家大族没落 C.门阀观念强化
事件 废除九品中正制
始置进士科 恢复九品中正制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
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
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C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解析] 由材料“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专 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可知,西晋至唐初分 封的皇室子弟,在地方享有较大的权势,唐玄宗时期通过大宅邸、“百 孙院”削弱了皇室子弟的权力,加强了专制集权,故选C项;唐玄宗时 期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 集权,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逐步瓦解,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 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
[提示]优势:史料一体现的察举制强调品德,史料二体现的九品中 正制强调家世、门第,二者具有较强的人为性、主观性;史料三体现的 科举制看重才学、考试成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 客观的选拔原则。

2024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

2024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看,当时民族交融的实质是( )
A.工业化
B.农业化
C.封建化
D.汉化
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汉化,促进了鲜
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所以从社会发展
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实质上就是指封建化,故选C项;当时还
没有出现工业化,排除A项;农业化和汉化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 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 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 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 改革奠定了基础。
4.(2023春·广东汕尾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 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 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如图所示耕作工具最早 可能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D 题干图片是曲辕犁,产生于唐代,又被称为江东犁,D项正
(2)与西突厥。 ①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②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统辖天山南北。 (3)与吐蕃。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4)与靺鞨族粟末部: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作用。 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方的基础。因此B项正确。
5.(双选)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是中国古代 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考题
2022·全国甲卷· 25
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2022·全国乙· 25
皇族分封
2022·广东.3
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
广东. 20
孝文帝改革(迁都) ——非选择题
2021·福建卷.3 2021·广东卷.2 2021·海南卷 .3 2021·山东卷.3 2021·湖南卷.3 2021·天津卷.2
2.政治: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以九品中正制选东魏官;士族北制齐度是突出的社会政 治34..现思民象想族;南文关国朝化系、家::北由民活朝长族跃期大,大交呈分融现北裂多,朝走元为向特统新征一的北 孝;多魏 文大儒民: 帝一统 改学族统一 革面封。北临建方佛国、、家道的挑繁战荣西魏奠并定取基得础新北。的周发展。 隋
三国正统观念 相权的转移,皇权的加强
唐代对修史的重视 隋唐时期南方开发 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 魏晋书法
时空坐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
北朝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西
西魏
北周





东晋




南朝
社会发展趋势: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280)
国 建立时 建立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 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 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 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 代北周,统一全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

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考点定位 1.隋唐的统治及盛世出现的原因、表现。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措施及意义。

3.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意义。

4.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意义。

主题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统治1.隋朝的兴亡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灭亡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标志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思维点拨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1)隋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

(2)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

(3)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2.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兴衰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周政权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期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原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过程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影响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唐朝的灭亡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思维点拨正确认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统治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藩镇割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建筑
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数学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北朝贾思勰著《___齐_民__要_术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农学

的农书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思考 2】 根据史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 响。
提示:特点: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 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提能升华]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五大途径 (1)民族迁徙: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与汉族人民杂 居相处。 (2)联合斗争:统治者的剥削和连年战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 同斗争。 (3)友好往来: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4)民族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 利于民族交融。 (5)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图解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
二、政治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三级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4 课】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 断。 ②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③__民__族__交_融_____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灭亡
316 年,西晋被内迁__匈__奴____贵族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建立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建__康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1)政治上: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

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区域开发。

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

(3)思想上:文化璀璨。

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

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4)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考点定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

2.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士族专权的表现、影响。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影响。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主题一三国两晋与南朝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开发1.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蜀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的灭亡背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思维点拨五胡内迁(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2.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的崛起(1)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概念阐释门阀士族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2)南朝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演变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3)江南的开发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思维点拨江南地区开发与南方经济地位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淮水一线。

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视角1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材料士族就是“士”与“族”的结合,所谓士族门阀就是以儒学传家、世代通经致仕的显贵地主家族。

两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动荡和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格局,政治走向变得更加趋于多元化;南北门阀士族的融合发展,南方经济开始繁荣,南北经济由一家独大向共荣发展过渡;门阀士族阶层在身心得以安定的环境下搞创作,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儒、道、佛三者不断融合发展……学术与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赵育辉《论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格局嬗变特征及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门阀士族壮大带来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冲击中央集权;促进南方开发;门阀士族创作环境优越,有利于思想文化活跃。

拓展深化全面认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给予确认的制度。

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

(2)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出现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4)评价①积极: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门阀政治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②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

视角2魏晋时期的江南开发材料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

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

……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

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反映了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这一经济现象。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南朝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士族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拓展深化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二十六国与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1.十六国主要政权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前秦的兴衰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概念阐释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民族交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交融;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交融。

2.北朝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选必1,P22-23)背景(1)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2)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统一北方。

(3)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容(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作用(1)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3)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方政权的更替(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2)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图解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视角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拓展深化全面认识魏晋时期民族交融(1)原因①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民族大迁徙有利于促进民族大交融。

③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统治地域不断变化,人民之间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④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也是民族交融至关重要的原因。

(2)特点: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以少数民族封建化为总体趋势;方式多样。

(3)具体表现①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