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共24页
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义+笔记)

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义)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西汉与东汉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王莽改制——王田制;盐、铁、酒专营;改革币制刘秀兴复汉室(定都洛阳)真题回顾【小学】(2019下)在中国历史上,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
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铸钱收归官府专营,多次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
A.邹忌变法B.王莽改制C.庆历新政D.戊戌变法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以弱胜强;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曹操VS孙权刘备)——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国号为“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夷陵之战(刘备VS孙权)——蜀军元气大伤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称帝,国号为“晋”西晋灭吴,三国结束两晋与南北朝(作背景了解)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朝并立南北朝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双方——前秦(苻坚)VS东晋(谢安)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知识梳理西汉——新——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知识回顾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笔记)【说在课前】大家好,欢迎来到粉笔课堂,我是包展羽。
今天是文化素养历史常识的第三节课,本节课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幼儿在讲义的301页,小学289页,中学302页,大家翻到对应的页码。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比较少,只讲四场战争。
这四场战争是重要考点,其它内容考频低,今天就不讲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

的
C
第一位皇帝是谁”,她应选择的正确答案是( )
A、诸葛亮 B、曹操 C、曹丕 D.孙权 3. 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C)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4. 建立前秦、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D ) A.匈奴、氐 B.鲜卑、羌 C.羌 、鲜卑 D.氐、匈奴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本单元所包含的朝代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西晋
东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政权分立;北方民族大融合
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
承上启下
隋唐
秦汉
政权分立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 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
赤壁之战
经济发展
典型事件: 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2)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小结
从上面的题可以得出结论,江南地 区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人南迁,带 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那导致大 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此以前历史上还有哪次战役是以少胜多的? 巨鹿之战
单元总结四
三国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政权分立 政治
两晋 南北朝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
官渡之战
军事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C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中国通史复习

4.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 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 童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 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 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 5.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 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政治部分: 封建国家分裂(中原战乱)、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 制度 经济部分: 农业:经济南移、翻车 手工业:灌钢法、成熟白瓷 商业:出现“草市” 文化部分: 书法成为艺术(行书)、绘画重理论 科技:数学、农学
隋唐时期(581-907)
一、朝代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 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 进一步完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 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二、朝代: 隋(581-618) 唐(618-907)
8.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 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 得哪些最适宜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政治部分: • 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地方体制 • 经济部分: • 农业:曲辕犁、筒车 • 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 门(南青北白) • 商业:柜坊、飞钱、城市 • 文化部分: • 诗歌、绘画、书法、科技(天文、 印刷)、火药
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 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 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 是指 A.郡县制 B. 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2.《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 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 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 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 称合“十六国”。
第十九页,共2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学前沿:
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 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 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 见国家大计”,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 而鼎祚移矣” 。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 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 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中原战争不断,实力大减;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搀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
的资源优势; 难点: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此图记录的是东晋时期文人雅客的聚会,可以看出他们饮酒奏乐,浪荡不羁,好不自在,与,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这种生活方式呢?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的需要;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1、(积极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 基础。
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总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 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 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 改变; 思想: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 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2)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 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评价:形成之初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 这一制度的实施,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把持,成 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 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1.农业:①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 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
2.手工业: 灌钢法;北朝白瓷。 3.商业: 在离城镇远、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文化
1.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 到挑战。 2.文学: 书法艺术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顾恺之创作了《女史箴图》
3.科技: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祖冲之,圆周率
3.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 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 凡。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 少有流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 画坛,代表人物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三杰”当中,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开始:东汉末年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人口 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迁 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及民族融合。 南
方 经 淝水 济 之战 的 发 展
前秦:前秦与东晋
以少胜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多战役:
南方经济 发展原因
1、北人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 力和先进的技术; 2、南方安定, 3、自然条件优越 。 4、南方有利的政策。
1.西汉时期人们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 创举。 3.东汉的《九章算术》中许多成就是先进的。 4.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比欧洲早一千年。 5.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的 优秀著作。 感想:我感到骄傲、自豪;
项 目
人物
成就
地位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 法 绘 画
王羲 《兰亭序》 之
顾恺 《女史箴图》 代表了东晋绘画艺术 《洛神赋图》 的最高水平,是古画 之
中的珍品
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
雕 塑 艺 术
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 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有何感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数 祖冲 把圆周率计算 到小数点后第 之 学 七位 农 贾思 《齐民要术》 学 勰 地 郦道 《水经注》 理 元 学
项 目
人物
成就
地位
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把圆周 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比欧洲早一千年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 的农学著作,世界农 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017年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 事件: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都平城(今大同)。
439年拓跋珪统一北方。 意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社会矛盾问题 (1)鲜卑族拓跋部的问题: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一)政权变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国家分裂,南北对峙 魏 西 晋 东晋
266-316 317-420
十六国
北 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蜀
吴
北魏——北周:439——581
宋
齐
梁
陈
220年
589年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国 号魏,定都洛 阳 魏
蜀 221年,刘备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 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 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故C 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 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 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 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 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 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魏书•高祖纪下》 依据材料归纳孝文帝“汉化”的主要措施 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 官员讲汉话,否则受罚; 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埋葬。
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部分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胜利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②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③军事上: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时间: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229年。
2.魏国: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3.蜀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4.吴国: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二部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建立: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衰落:晋惠帝在位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4.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晋惠帝昏庸无能等。
2.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
3.作用: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4.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⑶影响: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 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造纸术
• ⑴发明: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 ⑵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开始
推广。 • ⑶传播: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和
文帝改革的坚定决心。
• ④移风易俗: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
辨析 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制分析
• 均田制只是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现有地主和自
耕农的土地并没变动,原有的土地私有制没有触动。 • “桑田”可以继承转让,这部分土地属于农民私有性质;“露田”
在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这部分土地属于国有性质。 • 有些“露田”被农民私自转卖或被地主兼并,也逐步转为私有。
最终,政府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导致均田制无法实施。
辨析 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
• 主要是对政府的负担,一是税,按土地多少和等级
(有时包括财产)交纳;二是赋或调,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 三是役,包括徭役(每年一段时间无偿参加国家工程建设)和兵 役,一般是按男丁轮派。
• 有时政府允许农民纳物或钱代替徭役,称为庸或免役钱。 • 无地佃农不纳税,但要向地主交地租;均田制下的农民
• 3.(2013·海南)(图片)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 的字体是(C图)
• 4.(2015·国标Ⅰ)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 之处(主观题)
•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⑴提出: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道家、法 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提出天人感应、君权 神授和“大一统”思想。确定“五经”为儒家经典; 提出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 常”。
• ⑵西晋: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改国号为 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短暂统一全国。316年,西 晋为匈奴人所灭。
• ⑶东晋十六国:317年,晋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定都 建康(今南京),的史称东晋。北方及西南地区也相继出现 十六个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东晋十六国时期”。
族文化影响,顺应趋势,锐意改革。
⑵主要内容
• ①均田制和租调制:485年。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
农民,其中“桑田”可继承(私有),“露田”在农民死后由政 府收回(国有);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 ②整顿吏治:制定官吏的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严惩
贪官污吏。
• ③迁都洛阳:493年。镇压了反对迁都的旧贵族,表明孝
• 1.农业
• 汉代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技术(耦犁);兴修水利(西域坎儿 井)。
• 2.手工业
• ⑴丝织:汉朝丝绸远销欧洲,被称“丝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⑵矿冶: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盐铁官营 • ⑶陶瓷: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 3.商业和城市
• ⑴商业: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汉开辟丝绸之路;政府重农 抑商。
• 4.(2019·国标Ⅲ)孝文帝庙号改革(选修1) • 5.(2014·国标1)魏晋法律改革(选修1)(儒学对法律
的影响) • 6.(2014·国标Ⅱ)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选修1)
(江南开发)
朝代更替简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荡
• ⑴三国:20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国号魏, 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益州(今成都)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之后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
第四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
• 【近六年考试中心命题】
• 1.(2019·国标Ⅱ)三国曹魏《三体石经》每个字均用先 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2.(2019·海南)贾思勰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表明
• 3.(2014·海南)北朝均田制,规定按户缴纳赋税,男达 女子达到一定岁数,必须嫁娶,目的是
•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励耕 织和垦荒;推广犁耕,修水利;手工业技术提高 (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 商业。 •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 技领先(造纸术);文字统一,文化发展(书法、 汉赋等)
九品中正制:
• 魏晋以来的主要选官制度。把人才按德、才标准分为九 品,由地方“中正”官定品举荐到中央拟任官职。后来 逐渐只重视“门第”出身,仕途为世家大族垄断。
北魏孝文帝改革
• ⑴改革背景 • ①北方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 ②社会矛盾:北魏实行民族压迫,民
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 ③个人因素:孝文帝和冯太后深受汉
• ⑷南北朝:420年,刘裕废除晋帝自立,改国号宋,后为齐、 梁、陈先后取代,史称南朝。439年,鲜卑族北魏政权统一黄 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之以北齐、北周,史称北 朝。南朝、北朝并立,合称南北朝。
士族和庶族
• 魏晋以来的政权大多依靠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支持,他们 的家族不仅拥有强大经济实力,而且垄断仕途,累世占 据中央到地方的高官,拥有政治特权,形成了“士族” 阶层。其它普通地主或农民称为“庶族”。
• ⑵城市:长安城繁荣;丝路沿线城市兴起。市的概况
田庄经济
•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形成大规模田 庄,田庄里有大量依附农民;经济上自 给自足,农工商兼备,甚至拥有自己的 武装,实力强大。
Ⅲ文化史部分
• 【近六年考试中心命题】
• 1.(2019·国标Ⅰ)汉代崇尚儒学,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不在“五经”之中的合理解释2. (2014·海南)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欧洲。 • ⑷影响:它推动文化普及,促进人类文明
发展;为欧洲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 条件。
• 3.文字
• ⑴秦朝:统一“小篆”为官方标准文字, 后来民间出现“隶书”。
• ⑵汉朝:“隶书”成为官方标准文字; 东汉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 术开始形成。
• 4.汉赋:
• 带赋散文,气势恢弘,反映了政治统一、 经济繁盛。著名作者有司马相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