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课时编号 5-6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室课题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课时数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历史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
教材处理适当删减,稍有补充教学方法教法设计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设计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资料教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教学内容仪器设备多媒体耗材作业布置1、简答三国鼎立时三国国名及建立者。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于战争。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暴走大事件”节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篇第1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暨本期内容提要:你方唱罢我登台--政权更替我们都是一家人--民族大融合大事件正能量--江南地区的开发新闻大串烧--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1、图片“朝代更替图”导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3、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4.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和民族交融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贾思勰、祖冲之等人的经历和成就,学习他们刻苦专研、勤学苦练的精神,开拓创新意识。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到原因与表现。
史料实证:通过研读《齐民要术》等史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提高对史料的解读能力,了解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的科学成就,认识其深远影响,体会贾思勰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和祖冲之治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历史解释: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分析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时空观念:知道《齐民要术》作者、内容及地位;知道祖冲之的主要成就;知道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家国情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关联,深化对阶段特征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科技与文化成就难点:圆周率及推算、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文学领域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魏星象图这是绘在北魏贵族墓室顶部的星象图,直径约7 米,有300 余颗星,用连线标明星座,是已知我国年代较早、较详细的星图,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与文化还有哪些成就?(二)、讲授新课: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材料:贾思勰,我国古代杰出农学家。
生平事迹不详,只知是北魏末年人,曾做过高阳太守。
他研究前人有关农业的著作,搜集民谣农谚,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长期在生产实践中细心地观察和比较,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共10卷92篇,11万余字,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内容十分丰富。
阅读材料,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最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又希望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目标
为了解目前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制作的消费情况,我们于己于人2004年3月22日下午利用下课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了一次快速抽样调查。据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50人,并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分析如下:知识目标
课题
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
二、走进历代王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教学对象
中职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1课时
使用教材
《பைடு நூலகம்游文化》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上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上下五千年(二)秦汉时期,下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四)隋唐时期。本节内容处于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中间,学生在学习秦汉史实之后再学习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介绍典故“乐不思蜀”,导入西晋短暂的统治,以图片配以文字介绍晋武帝和晋惠帝。
○以图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引出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介绍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和十六国政权,导入南北朝对立局面的形成和发展,配以图片说明。介绍宋、齐、梁、陈和北魏的建立者。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教案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设问]:没错就是圆周率,现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2011年对圆周率的数据研究,超级电脑算出π的6亿万位二进制小数,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史没有电脑这么神奇的事物的,人们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来思考,来计算,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谁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7位数字的人?这个人是我们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人。
[设问]:请问各位同学,刚刚的视频中有没有你知道的人物,举手起来说说你认识的他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好的,今天我们大家翻开课本92页,先自行大概的浏览下内容。
[教师活动]:播放PPT第一页,同时在黑板上写下课文标题《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学生活动]:祖冲之
[过渡]: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当时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没有数学工具,祖冲之用自己强大的大脑,完成了当时全世界的人都没能完成的壮举。那么这个圆周率是怎么算出了呢?
[设问]:下面有五个问题,大家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一二组讨论第一个问题,三四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五六组讨论第三个问题,七八组讨论第四个,九十组讨论第五个问题(视具体分组情况做相应调整)
[设问]:第一关卡是书圣亦梦(PPT给出相关词语),天下谁人不知道王羲之呢?在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上,能够让妇孺皆知、也能够让所有的后来书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书法家,大约就只有一个王羲之了。我们现在来看一幅书法(PPT上放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大家来看看王羲之的这幅书法,你眼中的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和为祖国成为世界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一)—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家王叔和、葛洪和陶弘景;⑤范缜和《神灭论》。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医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
在哲学方面唯物论也有新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2.导入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同学们已经了解,但文化情况还不清楚。
下面两课,就是要向同学们讲明这个大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有许多项目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新的成就。
总之,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是灿烂的,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讲授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战乱不止。
但这一时期,长达369年,从全局来看,从主流来说,生产是在不断发展的。
例如三国前期,魏、蜀、吴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发展经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量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的改革都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有些科学家,关注经济的发展,因此,他们在科技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奉献。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1.大数学家刘徽三国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
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后来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
南朝宋、齐人。
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科学家祖冲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帖,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由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图片链接】右图【具体解读】贾思勰,汉族,生活在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和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齐民要术》【史料链接】材料一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材料二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
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
材料三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
【问题探究】《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书? 历史地位如何? 贾思勰成功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课题教学对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职一年级授课时间 1 课时使用教材《旅游文学生化》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
上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上下五千年学习内容分(二)秦汉时期,下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析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四)隋唐时期。
本节内容处于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中间,学生在学习秦汉史实之后再学习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和有利因素、结果和影响。
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又希望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知识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
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检验学生环节一: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预习的效激趣导入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掌握学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生对本节内○介绍“暴走大事件”节容的了解程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度,以便教篇第 1 期——三国两晋南师更好地开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展教学活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动,同时还标暨本期内容提要:可以吸引学你方唱罢我登台——政生的注意权更替力,活跃课我们都是一家人——民堂氛围。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总体特征: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大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的皇权;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2.经济上: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庄园经济恶性膨胀,隐匿大量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4.思想文化上: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梳理政权更迭的顺序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程;【唯物史观】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史实,认识其孕育的统一因素;【史料实证】分析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把握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家国情怀】认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设计:1.本节课内容上承大统一时期秦汉,下接大一统隋唐,虽是我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占着重要地位。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图示等,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历史脉络。
3.由于内容较多、头绪繁杂、课时有限,在内容上要有所取舍,在三国与两晋中注意核心素养的落实,如对三国鼎立局面和西晋短暂统一的认识;在东晋与南朝中注重南方区域的开发;在十六国与北朝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史料阅读、唯物史观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予正确评价;用合作探究方式加强学生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导入新课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1)建安诗人“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
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
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
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
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
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
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
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
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
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最能表达他的心志。
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蔡文姬,原名琰。
文学家蔡邕之女。
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
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
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
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
居匈奴12年。
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
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大诗人。
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
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
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
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决心抛弃功名利禄,与官场决裂。
所以,他的退隐,是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归隐田园后,由于生活贫困,又经常接触农民,因此,他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和体会,这些就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生活泉源。
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共120多首,其中大量的是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的田园诗。
这些诗,富有人民性、现实性,为人民所喜爱,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到了晚年,陶渊明在总结全部社会经验,真切感受劳动人民苦难、要求和理想的基础上,虚构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不纳赋税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就是他的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
诗人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中特地说了一句桃花源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话,一方面是说桃花源里的人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心态,另方面又是笔力千钧地否定了一切封建王朝,这是“无君论”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过着痛苦生活的农民意愿。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田园诗人的鼻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称为“陶体”。
唐宋时期一些著名的大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二、南北方的民歌南北朝时期,民歌盛行。
它是这一时期文学中的瑰宝。
南方民歌的特点是优美抒情,如流行于太湖流域的《吴声歌》和流行于江汉地区的《西曲歌》。
北方民歌的风格与南方民歌迥然不同,多数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马上奏的军乐曲辞。
其特点是雄壮豪放,尚武之风很浓。
如《敕勒歌》(请同学们看课文),只27个字,便出色地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又如《木兰辞》,它用300多字,又五言为主的杂诗形式,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12年,最后凯旋归来,不受封官赏赐,回到故乡的动人故事。
木兰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尊敬和喜爱的巾帼英雄。
《敕勒川》和《木兰辞》是北方民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三、大放光彩的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百花盛开的境界,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美不胜收。
下面介绍几位著名的书法家。
(1)钟繇,颍川(今河南长葛县)人。
曹魏时大臣,后升任太傅,世称“钟太傅”。
他对书法的最大贡献是把隶书字体开始转化为楷书。
而且他的书法艺术很高超,能写各种风格不同的字体,尤其是擅长隶书和楷书。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巧妙绝伦”。
可惜他的真迹已失传,现在看到的只有摹本《宣示表》了。
后人把他和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2)东晋“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
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
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
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
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
这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40多人,在会稽山阴兰亭地方游宴兴会。
这班文人乘兴写了很多诗。
王羲之也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故名为《兰亭序》。
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
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
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
《兰亭序》原来为王羲之的子孙保存。
后为唐太宗李世民所访得,视为国宝,号召向王羲之学习,王羲之的字体成为书体正宗。
可惜的是唐太宗死后,将《兰亭序》手迹作为纪念品置于墓中。
后来墓又被盗,手迹从此失传!现在我们见到的只是摹本而已。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名闻天下,慕名求字的人很多,“书成换白鹅”的故事就很典型,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介绍。
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
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北魏时,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提倡学习汉文化,他们把书法艺术刻在石碑上,让人们观摩学习,通称为“魏碑”,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因为它是一种重要的书体。
四、传神的绘画(1)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的特点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因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同时,山水画也开始形成。
宗教画,是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绘画。
山水画是以写自然景色为主的绘画,是中国画之一种。
不过,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只是萌芽状态。
这就是当时绘画的特点。
当然,这时期还有人物画、肖像画等画种。
(2)东晋大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
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东晋大画家,他擅长人物画。
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
画人物,难度很大。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
因为画人,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
只他点眼睛,画中人就象活人一样要和人说话了。
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常常废寝忘餐,通宵达旦,象发痴一般。
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
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
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请看课文插图和书前的彩图。
)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
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
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
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帝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3)梁朝画家张僧繇张僧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
南朝梁画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院壁画,主要是宗教画。
他还善于画龙,传说他在寺庙的壁上画上四条白龙,其中两条画上眼眼后,破壁飞去。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典故。
这传说不可信,但反映了他的画技高超。
五、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1)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加强人们对佛教的宗教意识和膜拜,除到处兴建佛寺外,还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的武州山北崖。
开凿于公元460年前后,历时百年之久。
东西连绵1公里。
现有洞窟53个,其中主洞21个。
总共雕刻了约10万个佛像、飞天和供养人(指资助佛寺或以修行支持佛教的人),还有其他各种浮雕图案。
石佛大的高至数丈,小的只有几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