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R射频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教程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开题报告 AWR平台下的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开题报告 AWR平台下的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开题报告 AWR平台下的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作者:————————————————————————————————日期:2012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学院姓名指导教师职称毕业设计(论文)AWR平台下的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题目一、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微波理论和微波技术的技术是19世纪科学家和数学家奠定的。

1873年麦克斯韦总结了拉普拉斯、泊松、法拉第、高斯等人的研究,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和电磁波传播的假说,并指出光也是电磁能量的一种形式。

有麦克斯韦等人建立和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

后由赫兹在1887—1891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

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发生在高频到甚高频范围。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出现和发展使微波理论和技术得到了人们的根本上的重视。

随后微波在通信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Microwave Office是AWR公司推出的微波EDA软件,为微波平面电路设计提供了最完整,最快捷和最精速的解答。

它是通过两个模拟器来对微波平面电路进行模拟和仿真的。

对于由集成元件构成的电路,用电炉的方法来处理较为简便;该软件设有“VoltaireXL”的模拟器来处理继承总原件构成的平面微波电路问题,而对于有具体的微带几何图形构成的微波平面电路,则采用场的方法较为有效,;该软件采用的是“EMsight”的模拟器来处理任何多层面结构的三维电磁场的问题。

“VoltaireXL”模拟器内设有一个元件库,在建立电路模型时,可以调出微波电路所用的原件,其中无源器件有电感,电阻、电容、谐振腔、微带线、带状线、同轴线等,非线性元件有双极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二极管等。

“EMsight”模拟器是一个三维电磁场模拟程序包,可用于平面高频电路和天线结构分析。

射频电路课程设计或者微波电路课程设计报告——波导微带转换电路设计报告

射频电路课程设计或者微波电路课程设计报告——波导微带转换电路设计报告

波导到微带转换电路一、技术指标要求:工作频率:26.5~40GHz输入/输出驻波比:<1.2插入损耗:<1.0dB二、理论分析:现在波导到微带的转换电路一般采用E面或H面插入探针的办法实现。

本设计做的是H面探针的模型仿真。

仿真模型如下图1所示:矩形波导的主模是TE模,电场在宽边的中心处达到最大值,所以将微带探针从10宽边中心插入波导,这样波导中的场将在探针上尽可能大的激励起电流。

探针附近被激励起的高次模存储无功功率的局部场,使接头具有电抗性质。

由于探针过渡具有容性电抗,一段具有感性电抗的高阻线被串联在探针过渡器后面,以消除容性电抗。

通过仿真发现对转换电路影响较大的参量有6个,分别是:探针长度L1,探针宽度W1,开口面大小(宽d,高h),高阻抗线长度L2,高阻抗线宽度W2,短路面离探针的距离D。

由于短路面为电壁,所以在短路面的四分之一波长处的电场有最大值,设计时将D取为四分之一波长。

三、设计过程:本设计中心频率取工作的两边界和的一半大约为33GHZ,工作频段为26.5GHz 到40GHz。

确定矩形波导尺寸、基板的材料和尺寸以及微带金属条带的初始尺寸并建立模型。

此处采用WR-28标准矩形波导,尺寸为7.112mm*3.556mm,基板材料选用Rogers5880型基片,厚度为0.254mm,相对介电常数为2.2,微带金属条带厚度为0.05mm,通过阻抗软件计算得出50欧姆微带线在33GHZ的宽度为0.75mm。

波导开口面的大小对电路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抑制高次模又较好的实现匹配这里取开口面宽边d为1.8mm高h为1mm。

探针的尺寸先设置初始值在通过HFSS仿真优化得出长度L1=1.79mm,宽度W1=0.8mm,厚度取0.05mm。

高阻抗线长度L2=0.5mm,宽度W2=0.3mm,厚度取0.05mm。

短路面至探针的距离经计算得D=2.28mm。

整个波导的长度取为13.28mm。

四、设计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从下图S21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在26.5GHZ-40GHZ频段S21的大小都小于0.065Db,信号能很好的传输满足插损要求。

awr 实验报告

awr 实验报告

awr 实验报告AWR实验报告引言:AWR(Advanced Wireless Research)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方法,旨在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和效率。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AWR实验中的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

实验目的:我们的实验目的是通过使用AWR软件来设计和模拟无线通信系统。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通过AWR来优化系统的传输速率、信号质量和能耗。

实验步骤:1. 系统设计:我们首先在AWR中设计了一个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无线通信系统。

我们选择OFDM是因为它在抗干扰和频谱利用率方面具有优势。

2. 参数设置:我们根据实验需求设置了系统的参数,包括载波频率、子载波数量、调制方式等。

3. 信道建模:我们模拟了不同的信道环境,包括理想信道、多径衰落信道等,以评估系统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4. 性能分析:我们通过AWR中的仿真工具,对系统的传输速率、误码率和能耗进行了分析。

同时,我们也对系统的功率谱密度和频谱利用率进行了评估。

5. 优化调整: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对系统进行了优化调整,包括调整调制方式、增加码率等,以提高系统性能。

实验结果:在AWR实验中,我们获得了一系列有关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OFDM系统相对于其他调制方式,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2. 在多径衰落信道下,系统的传输速率和信号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过优化调整可以改善系统性能。

3. 调制方式、码率和信道环境等参数的选择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讨论与展望:AWR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平台。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AWR在其他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如5G通信、物联网等。

结论:通过AWR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模拟了一个基于OFDM的无线通信系统,并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射频微波电路综合课程设计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模板)

射频微波电路综合课程设计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模板)

射频微‎波电路‎综合课‎程设计‎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射频‎微波电‎路综合‎课程设‎计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篇一‎:‎‎‎射频电‎路课程‎设计‎摘要‎滤波‎电路的‎综合设‎计是相‎当复杂‎的,需‎要好多‎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做铺垫‎,我们‎知道用‎于无线‎的模拟‎电路是‎在吉赫‎兹频段‎,高性‎能计算‎机、工‎作站,‎当然还‎有作为‎这方面‎例子的‎个人计‎算机,‎他们所‎使用电‎路的时‎钟频率‎不断的‎增加。

‎全球定‎位系统‎载波频‎率在1‎22‎ 7‎.60‎m hz‎~15‎7‎5.‎42m‎h z范‎围,而‎此次课‎程设计‎主要向‎大家介‎绍最大‎平滑巴‎特沃兹‎微波电‎路和等‎波纹契‎比学夫‎微波电‎路设计‎方法。

‎当微波‎电路工‎作在射‎频的低‎端频段‎,可以‎使用集‎总参数‎的元件‎进行设‎计,利‎用集总‎参数的‎电感和‎电容,‎按照一‎定的设‎计规则‎选取合‎适的电‎路和元‎件的参‎数,就‎可以实‎现归一‎化低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然‎后通过‎利用频‎率变换‎就可以‎低通微‎波电路‎、高通‎微波电‎路、带‎通微波‎电路和‎带阻微‎波电路‎的设计‎。

关‎键字:‎‎滤波‎电路‎平滑巴‎特沃兹‎微波电‎路等‎波纹契‎比学夫‎微波电‎路一‎引言‎通过‎对射频‎设计电‎路的学‎习,我‎们知道‎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更紧‎凑的滤‎波器和‎混频器‎电路正‎在被设‎计和使‎用。

通‎常这些‎电路的‎工作频‎率高于‎1Gh‎z。

毫‎无疑问‎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因‎此不仅‎要有独‎特性能‎的技术‎装置,‎而且要‎学会对‎高频电‎路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知‎道随着‎频率的‎升高以‎及其相‎应的电‎磁波的‎波长变‎得可与‎分立电‎路元件‎的尺寸‎相比拟‎时,电‎阻、电‎容和电‎感这些‎元件的‎电响应‎就开始‎偏离他‎们的理‎想频率‎特性,‎下面将‎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滤波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归一化‎。

微波与射频电路仿真报告

微波与射频电路仿真报告

微波射频仿真实验报告一、实验室名称:微波、毫米波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微波与射频电路仿真与设计实验三、实验学时:32学时四、实验原理:应用微波电路仿真软件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完成给定的微波电路设计任务。

五、实验目的:掌握微波电路CAD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微波电路CAD的基本组成;掌握ADS软件并进行微波电路的建模,仿真,优化和调试等任务。

六、实验内容:微波电路的基本概念;微波网络基本理论;ADS软件的使用方法。

上机操作:1.完成给定的微波器件设计;2.完成实验报告。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台式计算机70台;ADS 2009仿真软件;U盘(学生自备)。

八、实验步骤:Wilkinson功分器的设计本实验是利用εr=4.3,厚度h=0.8mm的介质基板,设计公分比是1:1的Wilkinson功分器,在中心频率处实现功率分配功能。

电路模型和参数均参考冯新宇编写的《ADS2009射频电路与仿真》。

之后进对电路行了优化仿真,并生成版图。

虽然带宽不作要求,但是通过不断优化后设计出来的功分器,其分配损耗、隔离度和输入输出端驻波比在较宽的频带内均有较好的特性。

a.设计指标设计一功分器,在f0=3GHz处实现最佳工作,带宽不作要求,并作出版图仿真。

注:本实验设计的是Wilkinson功分器,指标若用设计出来后的指标既是:通带2.9~3.1 GHz,公分比1:1,带内各端口反射系数S11、S22、S33小于-20dB,两端口隔离度S23小于-25dB,传输损耗S21小于3.1dB。

b.功分器简介在射频/微波电路中,为了将功率按一定比例分成两路或多路,需要使用功率分配器(简称功分器),在近代射频/微波大功率固态发射源的功率放大器中广泛的使用功分器,而且通常功分器是成对使用的,现将功率分成若干份,然后在分别放大,再合成输出。

Wilkinson功分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对于功率平分的情况,输入和输出口间的分支线特性阻抗=Z0,线长为四分之一线上波长,在分支线末端跨接一个电阻R,其值为2。

杭电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AWR实验报告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仿真与分析

杭电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AWR实验报告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仿真与分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实验名称: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仿真与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仿真与分析二实验仪器设备或关键器材机房计算机和软件: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Choose File > New Project. (建工程) Choose File > Save Project As.2.Creating a Schematic (画电路图)3. Placing a Nonlinear Model from the Library找到器件4.Editing the IV Curve Meter Element (编辑IV曲线仪元素)5.Adding an IV Curve Measurement (添加一个IV曲线的测量)仿真图:6.Creating a Bias Circuit7)Adding Schematic Back Annotation(加入图解)8)Choose Simulate > Analyze.9)Adding a Harmonic Balance Port10)Specifying Nonlinear Simulation Frequencies(指定频率非线性仿真)11)Adding a Large Signal Reflect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12)Adding Subcircuits to a Schematic15)Creating a Pout vs. Frequency Measurement仿真图:16)Creating a Dynamic Load Line Measurement17)Copying a Schematic in the Project Browser18)Using Variable Sweeps to Measure IP3 vs Voltage最后的图像是:。

AWR微波实验报告(创建功放电路)

AWR微波实验报告(创建功放电路)

微波实验报告--------创建功放电路实验步骤:1.创建一个工程(project),命名,选择好保存的位置。

2.设置预设工程单位:将电感的单位设置为μH。

3.创建一个新的Schematic。

在Project下Add schematic下选择New schematic,创建一个新的Schematic,命名,保存。

4. 单击右侧窗口左下方的Elem 标签,出现一个工作窗口,用其中的BLT11_chip,IVCURVEI和地组建一个如下电路。

5.对IVCURVEI元件数值进行编辑。

编辑后如下表所示。

6.增加一个IVCURVEI元件的测量曲线。

右击Graphs,选择添加一个Graph,命名为“IV BJT”,图表类型为Rectangular。

7.右击IV BJT,选Add Measurement,在出现的弹出工作单元中,meas. 类型(Meas. Type)选非线性电流(Nonlinear Current),随后Measurement 选项选IV Curve 。

Data Source Name 选IV Curve。

8.点Analyze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9再创建一个新的Schematic。

在Project下Add schematic下选择New schematic,创建一个新的Schematic,命名,保存。

10. 单击右侧窗口左下方的Elem 标签,出现一个工作窗口,用其中的BLT11_chip,IVCURVEI,电感(IND),电阻(RES),电压源(DCVS),电流表(I_METER),电压表(V_METER)和地组建电路,并设置参数使之如下图所示:11.添加直流电压和电流的测量。

右击Graphs,选择添加一个Graph,命名为“DC Bias”,图表类型为Tabular。

12. .右击DC Bias,选Add Measurement,在出现的弹出单元中,meas. 类型(Meas. Type)选非线性电流,随后Measurement 选项选Icomp 。

AWR微波实验报告(集总参数元件滤波器)

AWR微波实验报告(集总参数元件滤波器)

微波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集总参数元件滤波器实验步骤:1.创建一个工程,命名,选择好保存的位置。

2.创建一个原理图,命名为“lpf”。

3.单击右侧窗口左下方的Elem 标签,出现一个工作窗口,用里面的电感(IND)和电容(CAP)元件以及Schematic下的Add Port和Add Ground画出符合要求的低通滤波器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4.指定仿真频率。

单击右侧窗口左下方的Proj 标签,在出来的窗口中找到Project Options,双击它,在弹出的工作窗中选择Frequency Value 标签,确定仿真频率始自100MHz,终于1000MHz,间距为10MHz,点击Apply,再点OK。

5.右击Graphs,选择添加一个Graph,命名为“s21 and s11”。

6.双击“s21 and s11”项,选择“Add Measurement”,在弹出的窗口中设定各参数,如下图所示。

7点击Analyze按钮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

8.调试电路。

单击工具箱中的Tume Tool按钮。

移动图标到电路图的L1,:L4,C1,C3元器件上,点击它们的数值,使之变色。

9在Simulate下选Tune。

弹出一个工作窗。

修改参数使之如下图所示。

10. 在Schematic下选Add Equation。

在原理图出现的方框中输入“Lin=15”。

重复一次,输入“Cin=8”。

并在原理图中将L1,L4,C1,C3的值分别改为Lin,Lin,Cin,Cin。

11. 单击右侧窗口左下方的Var 标签。

在出现的窗口中点“lpf”下的“lpf Equations”,在其下的窗口中的Lin,Cin均点“O”,将两者都定为变量。

如图所示。

12.加上优化目标。

点Proj标签,右击Optimizer Goals,选Add Opt Goal。

然后出现如下图所示窗口。

13.设定lpf:DB(|S[1,1])为当频率f<500MHz时,s11<-17d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WR射频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教程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DBR带通滤波器、功率分配器与耦合器设计i、功率分配器设计一、实验目的设计一个2路等分功率分配器,采用微带电路结构。

输入端特性阻抗Z=50Ω,工作频率f0=3GHz,要求S11、S23<-30dB:基板参数εr=9.8,H=1000um,T=18um。

基本内容:测量特性指标S11、S21、S23(单位dB)与频率(0.5f0~1.5f0)的关系曲线。

调节微带线的尺寸,使功分器的性能达到最佳。

进阶内容:进行版图设计,包括元件封装、布线调节,尤其是 MTRACE2元件的布线扩展内容:利用自动电路提取(ACE)技术,提取电磁模型,进一步缩小版图尺寸。

二、实验仪器硬件:PC;软件:AWR Design Environment 10三、实验步骤⑴初始参数计算根据设计要求,在应用软件进行仿真设计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功率分配器的结构,进行电路初值计算。

一个2路等分功率分配器的结构如图4-6所示。

图中,Z0=5092,Za、2o的长度均为o4。

其他参数计算:Zo=Z,Zo=Zos=V2Zo,Za=Zas=Z,R=2Z0将计算结果填入表4-1。

⑵电路图仿真与分析1、创建新工程(命名为Ex4.emp)2、设置单位(GHz、Ohm、um)3、设置工程频率(单位GHz,start为1.5,stop为4.5,step为0.01)4、创建原理图5、版图细调检查MTRACE2元件,对该元件进行布线操作,微调之后得到结果如下:6、版图对比分析得到MTRACE2 X1元件参数值为:DB { 2800,1807.134,2412 }umRB { 270,180,270 }W 406L 10004.739BType 2M 0.6对比图表如下:将布线向左侧版图靠拢,会得到不一样的仿真结果。

⑷电磁提取分析一、A CE分析1、添加提取器(STACKUP元件、EXTRACT模块)2、选择提取原件3、提取4、提取出的电磁结构如下图:进行电磁电路联合仿真,得到如下图所示:5、版图小型化调整结果如下:2D结构:6、提取三维电磁电路模型如下:6、进一步压缩版图尺寸得到的模型和分析结果如下:二、A XIEM分析AXIEM分析过程与ACE相似,只是将Simulator项改成AXIEM,不再赘述。

最终得到的结果示例如下图:-四、实验结果分析大多数结果符合预期。

ACE分析的结果的图表两个曲线相差略大,经过分析可能是我做的MTRACE2 X1布局尺寸较小造成的。

在改变耦合距离并记录s11参数时,并未观察到耦合效应,在重做了一遍之后看到了应有的耦合效应。

ii、DBR带通滤波器设计一、实验目的设计一个具有插入损耗小、带宽窄、带外陡峭性高、易于加工等特点的基于DBR结构er 的滤波器,设计一个微波带通滤波器,采用微带线、3阶DBR结构。

指标要求:通带中心频率1GHz,相对带宽5%,S21>-0.1dB:阻带频率分别为875MHz、1125MHz,S21<-40dB,且在低端0.7GHz、0.77GHz、0.85GHz处,高端1.15、1,23、1.3GHz处,均具有传输零点。

基板:介电系数96,厚度1mn双面覆铜,金属厚度08mSs扩展内容:应用 Protel软件,完善硬件版图设计。

二、实验仪器硬件:PC;软件:AWR Design Environment 10三、实验步骤⑴初始参数计算计算条件均为:εr=9.6,H=1mm,T=0.018mm,f0=1GHz将计算结果填入各表中,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表8-1 1阶DBR单元参数表8-2 2阶DBR单元参数⑵原理图仿真创建新工程,命名为 DBR filter. emp。

新建一个电路原理图,命名为DBR。

设置单位:MHz、m:设置工程频率:500~1500MHz;阶长:1MHz。

绘制原理图,添加图表,添加测量项S1、S21。

分析电路,记录初始仿真结果。

调节:手动调节不同DBR单元的元件参数值,观察电路性能变化情况,总结调节特性手动调节x型结构、J变换器的元件参数值,观察电路性能变化情况,总结调节特性。

通过总结调节经验,确定各个DBR单元所对应的传输零点,明确DBR滤波器的设计原理。

优化:参照DBR滤波器的性能指标,设定优化目标;参考调节经验,自行选择相关敏感元件,设定优化参数及其上、下限范围选择适当优化算法,执行优化。

记录优化后的元件参数值及结果图。

考虑电路元件较多,可分组、多次优化,选择最优结果记录参考电路图(L、W值略)及优化结果。

参考电路图如下:优化结果如下:优化结果为:在电路图中加入STACKUP模块和EXTRACT模块,进行ACE提取。

将ACE标签页的最大耦合距离初设为20mm。

不断地改变耦合距离,也得到不同的有ACE提取的结果。

将EXTRACT模块的Simulator项改为AXIEM,进行AXIEM电磁提取分析。

记录提取结果。

二维版图及电磁结构如下图:三维结构如下:四、实验结果分析ACE分析的时候LPF name没有用MIC metric.lpf定义导致出不来结果。

在提取电磁结构之前需要进行模型位置粗调。

电磁分析没有问题,改变耦合距离的时候,分析结果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结果基本符合预期。

iii、耦合器设计一、实验目的基本内容: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率分配比的定向耦合器,采用分支线型结构。

指标要求:工作频率为1GHz,输出功率分配比为1.5,输出端隔离度大于30dB,端口特性阻抗均为50Ω。

基板参数:介电系数4.4,基板厚度1mm,覆铜厚度0.035mm。

要求:确定元件参数,调节电路性能,自行调整、压缩版图结构,进行小型化设计:进行ACE分析、AXIEM分析,验证电路性能。

进阶内容:在满足基本内容指标的同时,设计一个具有特定频率抑制点的定向耦合器,采用多个T型结构。

指标要求:频率抑制点在3GHz和4.5GHz,抑制度大于16dB,其他设计指标不变。

要求:确定元件参数,调节电路性能,自行调整、压缩版图结构,进行小型化设计;进行ACE分析、 AXIEN分析,验证电路性能。

扩展内容:硬件版图设计。

将AWR软件设计完成的dxf版图导入 Protel软件,设计符合硬件加工要求的硬件版图。

记录最终版图设计结果。

扩展内容:应用 Protel软件,完善硬件版图设计。

二、实验仪器硬件:PC;软件:AWR Design Environment 10三、实验步骤⑴物理参数计算特定功率比输出、分支线型定向耦合器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图中,4个端口的连Z0均为52Ω,四分之一波长,其中功率分配比K=1.5,即要求S2n(dB)-Sn(dB)=20lgK =20xlg1.5=32dB。

计算各元件的电参数(阻值、电长度),填入表5-1:再利用 Txline工具计算元件的物理参数(宽F、长),计算条件为:G=4.4,H=1mm,T=0.035m,6=1GHz。

将计算⑵电路原理图仿真1、创建新工程(命名为Ex5.emp)2、设置单位(MHz、mm)3、绘制原理图并创建输出等式(s21、s31、K=s21/s31)4、调节参考电路图如下图所示:测量结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MTEE$ID=TL7MTEE$ID=TL8PORT P=3Z=50 Ohm模型自动连接在电路图中加入STACKUP模块和EXTRACT模块,模块的参数需要自行设置,必须与设计所采用的基板参数相吻合。

将ACE标签页的最大耦合距离初设为20mm,进行ACE 提取。

ACE提取结果如下图:对版图进行小型化设计,缩小版图尺寸。

得到ACE分析结果如下:AXIEM分析结果如下:具有特定功率分配比、特定频率抑制点的定向耦合器采用多个T型结构,需要由分支线型结构向T型结构进行转换计算。

具体转换过程以分支线型的z c1θc1元件为示例进行说明。

通过类似步骤,可以将线性分支结构的z c2θc2元件也转换为T型结构。

具体的转换计算步骤如下:在图5-14中,z c为表5-1中的计算值,θc1=900。

首先将一个z c1θc1微带元件等效变为两个串联的微带元件,等效变换时阻抗z c1不变,串联元件的相位之和必须是θc1的整数倍。

再分别将每一个串联微带元件等效变换为一个T型结构,T型结构的并联枝节Z 元件起到抑制频率的作用。

取θa1=150,继续进行转换计算,最终计算得:Z bj=(1−cosθc1′)cos2θa1tanθbi (cos2θa1−cosθc1′)sinθc1′Z c1再利用TXLine工具,将各个元件的物理参数,计算条件为:εr=4.4,H=1mm,T=0.035mm,f0=1GHz。

将计算结果填入表5-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分支线阻值/Ω阻值/Ω电长度/deg W/mm L/mmZc1 41.6 Za1 45.47 θa1 15 2.2 6.82 Zb1 25.29 θb1 30 5.12 13.08 Zb2 18.41 θb2 20 7.65 8.56Zc2 75 Za1' 82.01 θa1’15 0.69 7.15 Zb1’45.59 θb1‘30 2.19 13.64 Zb2‘33.19 θb2’20 3.53 8.88端口传输线Z0 50 θ0 / 1.88 10改进版图后模型如下图所示:提取出的电磁结构如下:将ACE模块的最大耦合距离设为60mm,分析电路,观察、记录结果。

进行AXIEM 结果分析,得到下图:四、实验结果分析第一次设置耦合器参数的时候把W和L的顺序弄颠倒了导致了设计失败。

如果四个port设置的不正确的话,也做不出来正确的波形。

Layout要导入MIC-metric.lpf。

给器件画尺寸线需要用标尺圈起来保证准确。

其他大多数结果还是非常符合预期的。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学期的实验,我学习了关于AWR的射频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的相关内容,感觉很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次实验虽然仅有短短的几周,可是学习资料非常丰富,并且经过这个实验我们都得到了知识上的复习和本事上的提高。

正是因为这个实习,加深了我对微波电路仿真的了解,同时对我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认识。

这次实习不但巩固了我们平时所学,也为我们日后的专业工作供给了十分实际的便利。

经过这几周,我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它让我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一直以来就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虽然一直知道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但经过这半年,让我不仅深深的懂得课前预习的重要,更领会了课前预习的好处。

只有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在做实验时效率才会更高,才能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它还提高了我处理数据的能力;做实验就会有数据,有数据就要处理,数据处理的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实验成功与否。

课程教学认真到位,内容充实,还有题目测验帮助我们抓住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个人认为该教材非常的详细全面,暂时没有想到可以改进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