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备课素材)叶圣陶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0创造宣言 教案

20 创造宣言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一、导入新课创造能为我们带什么?带丰收的成果,带奋斗的喜悦,带生存的信念。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
”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教学提示】也可请学生说说自己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事例,并以此谈谈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2.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3.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创造宣言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

20 创造宣言导入一同学们,你们知道陶行知先生吗?对,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板书课题)导入二同学们,你们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学生回答)对,说这句话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来了解一下他先进的教育观点。
(板书课题)导入三一提到创造,有人会说:“我太笨,我不能创造。
”也有人会说:“我生活在农村,没有好的条件,我不能创造。
”还有人会说:“我现在这么小,哪有什么创造能力!”这些说法看似有点道理。
然而,陶行知先生却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来看看作者为“创造”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板书课题)1.通过对比,引出论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前四段用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2.逐一反驳错误观点后面六段列举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驳斥。
具体内容是:第一种观点:“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对此,作者列举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等中外著名画家、雕塑家化平凡为不朽的事例予以反驳,信手拈来,典型有力。
第二种观点:“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作者以牢狱中产生《易经》之卦辞,产生《正气歌》,产生苏联的国歌,产生《尼赫鲁自传》,以及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为例,批驳了“生活单调影响创造”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作者剖析了这两种观点的实质:“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
”并倡议“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第三种观点:“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作者列举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这些少年成才的典型事例加以反驳,使谬论不攻自破。
第四种观点:“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教学课件ppt

20创建宣言1.学习运用详细案例及理论论据辩驳错误看法,进而得出正确看法的驳论方法。
2.品尝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真理性的语句。
3.重视创建的力量,培育自主、自信的创建能力。
一、导入新课创建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产的成就,带来奋斗的愉悦,带来生计的信念。
泰戈尔以前说:“生命是永久不断的创建,因为在它内部包含着剩余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它不断地追求,以林林总总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谁忽略了人生中的创建,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懒惰,今日就让我们一同学习有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建宣言》,此后敢于创建,勇于创建。
【教课提示】也可请学生谈谈自己拥有“创建性”的代表案例,并以此谈谈对“创建”一词的理解,指引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有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从前留学美国,回国后,终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研究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办的以“ 生活即教育”“ 教课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 年,陶行知先生否认了“不可以创建”的各种错误见解,提出了“ 到处是创建之地,每日是创建之时,人人是创建之人” 的看法,激励每个人不时、处处要去创建。
2.初读课文,思虑本文采纳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谈论和表达两种表达方式,以谈论为主。
本文是一篇谈论文。
3.给文章分层,并归纳层意,进而理清文本的谈论思路。
第一部分 (1— 4):用不一样的人创建出不一样的崇敬者,引出教育者要创建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建出值得自己崇敬或相互崇敬的活人,明确何谓“创建”。
第二部分 (5— 11):从客观与主观双方面,责备了一些人的错误见解,指出“ 到处”“ 天天”“ 人人” 皆可创建。
第三部分 (12— 15):有了人人都能创建的信念以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可以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保守,要让创建之神常住心中。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16张PPT)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 家、建筑师和诗人。以现实主义方法和 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 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体 现出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宣言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 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 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第三部分(第11段)
引用罗丹的话,生发开来,进一步正面阐明“人 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 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 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人物资料,领会作者所举 例子本身的意义,体会例证法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作用 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最 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极具教育性。
例
年纪太小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惠能
证
因 山穷水尽 素 走投无路
陷入绝境
玄奘 哥伦布 莫扎特 歌德 古语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等死而已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16 张PPT)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示范教案

创造宣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重点)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吧!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
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宁王朱权后裔。
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
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
他的绘画技法,对后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部编版2019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20.创造宣言 说课稿

《创造宣言》说课稿一、说教材《创造宣言》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创造宣言》这篇文章告诉读者:只要你坚定信念,有勇气,有智慧.人人都能创造。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还要关注人文性,所以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可忽视的。
因而我将《创造宣言》的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演讲词(驳论文)的文体特点;2、品味语言,感悟“创造”,体会作者情感;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教学重点:感悟“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师作为教材和课堂的自由的研究主体,应最大限度地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于是,在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我尝试运用“问题点拨·自主探究”的语教学模式。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讨论等。
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语言功能,提高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过程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预设的目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氛围,生活导入首先,我注意到这篇文章是删改的文章开始还有这么一句话“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我以此为素材,让学生谈一谈宗教中造物主的创造故事,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引入新课:“对‘创造’,同学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行之和他的《创造宣言》吧。
”这一衔接语自然引出了简介作者的环节。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去感悟“创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试图通过一个大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和初步探究。
步骤1:自主探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关于创造,本文列举了哪些人和事?并请就其中一二个你自己熟悉的事例谈谈给你的启示。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创造需要勇气、智慧、信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创造宣言教案

20*创造宣言【知识与技能】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二、资料助读1.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懒惰..(lǎn duò) 遁.词(dùn) 懦.夫(nuò)豢.养(huàn) 灌溉..(guàn gài)3.学生积累词语。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意为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初中语文《创造宣言》教案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第20课创造宣言
主备人:授课人:
班级
初班
课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坚定信念,有勇气,有智慧,人人都可以创造。
学情分析
对于议论文,学生已经接触过,基本的议论文知识知道,对本文涉及的话题在诗词中提到过,加之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准备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重点确定好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
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教学提示】
也可请学生说说自己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事例,并以此谈谈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作业布置
1.整理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为“人人都能创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学生谈谈对创造意义的体验.
学生诵读
学生明确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学生自主整理本文的思路,小组交流思路
学生自我整理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学生自我理解,并把想法写在书上,组内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爷爷叶圣陶叶永和(口述)/ 毛予菲(整理)回忆起爷爷叶圣陶,还是要从这间承载记忆的四合院说起。
八条胡同里的八仙桌住进八条胡同后,爷爷应下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一职。
初到北京,他换了一册日记本,在封面上题了四个字,“北游日记”,可见他是准备游个一年半载,就回上海的。
但没想到,爷爷展开教材编写工作后,忙得一塌糊涂,整个后半生都在北京度过了。
爷爷北京的第三年,我出生了。
因为他太忙,我们的相处并不多,更不用说他对我有什么“耳提面命”的教育了。
后总有人问我:大教育家叶圣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了又想,实在总结不出条条框框的法则。
倒是小院里的那张八仙桌,像个临时课堂,留下了很多琐碎记忆。
在八条胡同里,一大家人每天都要围着八仙桌吃晚饭。
首先,入席就是要讲规矩的。
爷爷和奶奶先坐,小辈们再依次坐下。
后孙辈越越多,几个小的只能轮流上桌。
爷爷在八仙桌上教我识字。
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北京烧炉子,屋内暖和些。
爷爷一回家就换上棉袍,在八仙桌前坐定,掏出几张识字卡片——他将用过的台历裁成方纸,拿红色的毛笔写上字,教我认。
爷爷建议,在饭堂的电话旁放一块小黑板,让我在接到电话后,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留言给其他人看。
爷爷时刻关注着黑板上的各种小字,遇“佳作”一则,还会在饭桌上表扬一句。
爷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当然,爷爷也有严厉的时候。
有一次,我急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放下碗筷蹦达着离开,不小心“咣”地一声摔了门。
爷爷“噌”地起了身,厉声叫住我,“重新关一次门”。
结果他越严厉,我就跑得越快,躲到了北屋,不肯出。
爷爷吃完饭,跑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
我只能老老实实、轻手轻脚地,又关了一次门。
这件事情,我现在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就是爷爷的“教育”。
他总在细枝末节的地方严厉苛刻,跟我们较劲儿,却从不列什么书单,也不过问我们的成绩。
1968年后,念初一的我去陕北延安插队,姐姐叶小沫已经到了黑龙江依兰,爸爸去了河南“五七”干校,一家人南北东西,互通消息全靠写信。
即便如此,爷爷每次回信,都要先一一挑出错别字,发现用法不当的词,还要仔细分析一番。
叮嘱完毕,再进入正题。
爷爷说过:“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含义。
”他的宠爱很讲原则爷爷很少责骂我们,那次揪耳朵,是我这一生中唯一的“体罚”经历。
但他有股劲儿,总让我有点怕。
在爷爷面前,我都毕恭毕敬的。
直到他退了休,我已经成婚,想找他讨一幅笔墨,憋了好久也不敢开口。
妈妈替我向爷爷求了字,他拎着字问我:“为什么不自己跟我说,我有那么可怕吗?”后我们这些后辈们在一起回忆,都说其实爷爷也有宠孩子的一面。
爷爷喜欢看电影,上世纪3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他就经常带孩子“奢侈”一把,去电影院饱眼福。
父亲曾回忆,那时的电影院里都有托着盘子的服务生,专卖西式糖果和冷饮。
每场演到一大半,银幕上闪过“休息五分钟”,爷爷就大方地拿出两角银元,买纸杯冰激凌,每人都有一份。
姑姑至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女儿。
爷爷对她疼爱有加,有一次竟然想着要亲自给她做身衣裳。
他颇有兴致地叫至美姑姑,在她身上比划一翻,又拿报纸折出样子,用别针固定住。
被一身报纸裹住,姑姑浑身不自在,结果一抬手,报纸全破了。
爷爷说:“重!”折腾了好几次,他终于勉强裁出一件“不太合身”的大衣。
后,姑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一件大衣》,写爷爷看着自己做的大衣,“沮丧得不得了”。
叔叔至诚挨的打最多。
他是家里的“人疯”,客越多,就越闹腾。
奶奶为了安抚他,准备了一些水果罐头,哄他去厨房吃。
爷爷却是该打就打。
这一点,我父亲印象特别深——弟弟每次挨打,身为长子的父亲都要在一旁看着,这叫“陪打”。
但其实爷爷用另一种方式“宠”着这个小儿子。
读高中时,他在作文里发牢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各有各的要求,一天满满当当,根本记不住……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
书不想念了,要退学!爷爷看了作文,居然不急不气,说道:“不念就不念了吧。
”于是,他给至诚叔叔办了退学手续,连这篇作文都被刊发到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主编)上。
“高中肄业”的叔叔,被爷爷送到上海开明书店打杂工,驻守库房,整理杂书。
结果,叔叔将库房里的书看了个遍,后自己也写出不少好作品。
经此一事,辍学便成了我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延续到了孙辈。
我大哥三午5岁半时,被送进一家小学的幼稚班,回家常常又哭又闹,想是受了严师的责备。
有一回,这位严师在他的成绩单上批了8个大字:“品学俱劣,屡教不改。
”爷爷看了,回敬了8个大字:“不能同意,尚宜善导。
”让接送三午的阿姨捎了回去。
这位严师看了问她:“他们一家是不是都有神经病?”后我们都明白了爷爷的苦心,他绝不是一味地惯着孩子胡闹,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由衷地认为不只有念书才能称得上“教育”。
生活本就是艺术父亲说过,爷爷将太多精力花在了教材编写上,耽误了自己的写作。
早年他在商务印书馆编“学生国学丛书”时,每晚回家都要赶工,写《倪焕之》,在《教育杂志》上按月连载。
他的童话《稻草人》,鲁迅称之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创作之路”,同样出自这个时期。
这两部早期的作品,一部写“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幻灭”,另一部写“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挽救不了”,都被打上浓浓的现实主义烙印,成了他一生的代表作。
上世纪50年代,爷爷给小学语文课本创作儿歌。
其中有一首《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955年5月9日,他在日记里抄下这首小诗,很“得意”,“意极浅显,而情景不枯燥……”多年后,我们整理他的儿歌,零零总总居然有100多首。
这些长长短短的句子,没什么波澜的故事,也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充盈着童趣和情调,流露着温情与暖意。
爷爷还是个观察家,能把植物写得有滋有味。
清新淡雅的小短文,从种子发芽,一直写到花朵盛开。
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的就有《爬山虎的脚》。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我的记忆里,他一直爱摆弄花花草草。
我自小住的院子,从初春到深秋,就从未断过花。
常见的夹竹桃、百合,名贵的牡丹、郁金香,还有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
他每日早上起,下班回家,都要忙里偷闲,驻足跟前,观察一番。
退休后,爷爷还和老友俞平伯、植物学家贾祖璋比赛,互相寄牵牛花花种,各种各的,看谁的花开得最好。
而这些花开花落的过程,都被他写进了文章里。
爷爷评价文章好坏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认为的好,从不是指辞藻和技巧,而是用词准确、句子通顺、简单明了。
他一直提倡,“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生活是创作的头,谁的生活充实,谁就是诗人,至于写不写的出,就看他本人的兴致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家的小辈们大多子承父业,成了编辑,只有我走了“另一条路”,当了工人——爷爷其实一直希望我们能做实打实的工作,生产一两样实实在在的东西。
不过,随着年岁增长,我现在也越越能领会到爷爷提的“生活本就是诗,就是艺术”——先观察,然后有感悟,最后才是表达。
爷爷是一个事无巨细、严厉又自律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头儿。
他酷爱喝酒——6岁跟着他的父亲学喝酒,两年不到,父子俩打成了平手。
爷爷晚年身体出了点小毛病,最初酒还是照喝不误,逐渐减到每顿小半杯。
老人家说:“喝了80多年,如今要算总账了。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冰心我家看过一次院子里的海棠。
第二年春天时,爷爷已经走了。
后每当海棠花开,我们都怀念他。
有一年,我的母亲患了糖尿病,眼睛看不见,我摘了花放在沙发旁,问她香不香。
老太太说:“花每年谢了又开,人走了却回不了。
”像叶圣陶那样教与写红柯2016年我执教整整30年,10月28日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到苏州甪直镇参加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仪式。
获奖者除曹文轩、叶炜、余一鸣和我等几位大学教师外,大多是中小学教师。
我曾经是新疆伊犁州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我引以为豪的是1994年第4期上海《语文学习》杂志“全国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专栏发表了我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
我在个人简介中有一句话,就是“像叶圣陶那样做教师”。
几十年后我到叶圣陶当年从事教育与创作的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苏州人出于对叶圣陶的热爱,把当年叶圣陶执教的实验小学遗址修建成叶圣陶纪念馆和叶圣陶公园。
叶圣陶陵墓旁边有一片庄稼地,有蔬菜,有庄稼,还有一个稻草人,一下子让人想到中国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稻草人》。
更让人惊喜的是,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块庄稼地就是叶圣陶当年进行教育实验的重要场地之一,叶圣陶亲自带学生浇水施肥种庄稼种蔬菜,孩子们吃的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叶圣陶是1917年到苏州吴县甪直第五高等小学执教。
在他开始教育改革实验的前两年,1915年法国人史怀泽在非洲丛林行医,几只河马与他所乘坐的船并排而游,史怀泽一下子顿悟到了生命的伟大和神圣,“敬畏生命”的思想油然而生,于是将伦理学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已经接近关中大儒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了。
在中国江南小镇,叶圣陶跟孩子们一起种田,《稻草人》不再是文字,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是实践。
我相信,任何一个童年时代与泥土亲密接触过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那些工农家庭的家长让孩子劳动,劳动胜过一切。
夸美钮斯《大教学论》也是这个理念。
欧美国家的孩子们童年时代都在乡间度过。
我相信任何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手头上都有叶圣陶和叶至善所著的《文章例话》《花萼与三叶》。
我执教伊犁州技工学校10年间,校长信任我,我可以自编教材,在技工学校,我大半时间带学生实习,尤其是驾驶班,都在野外活动,群山草原戈壁大漠烈日豪雨暴风雪沙尘暴都有切肤之感。
1992年我读到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与大漠的切身体验相结合,结束了诗歌创作,转向更辽阔的小说世界。
万物有灵、万物生而有翼、敬畏生命成为我的创作理念。
长篇《生命树》中的王蓝蓝、吴莉莉,《喀拉布风暴》的张子鱼、叶海亚,《大河》中的女兵,《少女萨吾尔登》中的张海燕都是中小学教师,《乌尔禾》中的王卫疆是技校毕业生。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敬畏苍天》,既是我对西域大漠万物有灵的回应,也是对史怀泽《敬畏生命》的致敬之作。
回陕西二十年间,执教于宝鸡文理学院与陕西师大,我主讲两门课《文学与人生》《文学与体验》。
《文学与人生》的核心内容就是童年以神话童话科幻儿童文学为主,重在幻想与想象,我所有的作品都有童话色彩,我认为青少年教育以诗歌为主,诗歌重在情感,想象力是创作力,而情感就是动力,这两种能力要在幼儿园中小学时期完成;有了这两种能力,进入大学才有可能进入逻辑思维领域,创作以经验为主的小说。
《文学与体验》以生命体验为主,生命有原创次生之分,我们今天的文学缺乏的就是原创,首先是生命的原创性,次生生命盛行的时代,体验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