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列子·天瑞》,通过杞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而经过他人开导后释然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不必要的事情而忧虑的人。
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
在语言上,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
同时,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杞人的无端忧虑和晓之者的耐心开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如“亡”“晓”“若”等,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3)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2)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言的寓意。
2.教学难点体会寓言的深刻寓意,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字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的内容和寓意。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担忧过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杞人忧天》,看看故事中的杞人在担忧什么,他的担忧有没有必要。
(2)介绍作者和作品:《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杞人忧天》

教案名称:《杞人忧天》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代寓言的叙事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情境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的哲理,激发学生对无谓忧虑的反思,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寓言的叙事结构和角色特性。
寓言的寓意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杞人忧天》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列子》的文学地位和《杞人忧天》的文化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角色特性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杞人和其他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生活中的应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模拟杞人忧天的情境,探讨如何以积极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杞人忧天》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互动环节(5分钟)1. 趣味问答:教师提出与寓言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增加课堂趣味性。
第22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描述文章大意。
(通读)2.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品读)3.理解寓言的寓意。
(思读)4.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悟读)教学重难点:1.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重点)2.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难点)教学过程一、寓言导入1.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是民间口头创作。
寓言故事往往源远流长,即使是千年后的现代社会也有着它的意义,足以可见它强大的思想启示性。
2.看图片猜成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3.学生描述寓意。
二、展示目标1.描述文章大意。
(通读)2.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品读)3.理解寓言的寓意。
(思读)4.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悟读)三、通读理解文章大意1.齐读文章,复习文章大意,分角色复述寓言故事,明确学生的复述的部分——杞人、晓之者、旁白附上翻译:(学生脱离书本翻译复述)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读课文思考问题①杞人忧什么事情呢?②晓之者如何帮助杞人消除忧虑?③杞人的忧虑最终解除了吗?请同学们尽量用原文回答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天,积气耳,无处无气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中地,积块耳,充塞四虚释然释然大喜四、品读评析人物形象齐读文章,复习文章大意,分角色朗读1.杞人人物形象明确:①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内容,把握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不必要的担忧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不必要的担忧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杞人忧天》。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课文讲述了哪个故事?(2)杞人为什么忧天?(3)课文中的其他人对杞人的担忧有何反应?3. 合作讨论(1)杞人的担忧是否合理?为什么?(2)课文中其他人的态度是否正确?为什么?(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杞人和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不必要的担忧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于课文寓意的理解程度。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让学生收集其他类似的古代寓言故事,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杞人忧天》这篇文章,并理解其大意。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提高词汇量。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教导学生如何对文章进行分段和归纳,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杞人忧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即积极乐观、不盲目忧虑。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困惑。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层含义。
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与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如何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
如何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和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背景和作者,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标注不懂的词汇和句子,记录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师提供词汇支持,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组选取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杞人为何忧天,以及这种忧虑是否合理。
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杞人忧天”的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学生分享自己对“杞人忧天”故事的理解,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智慧。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强调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提出阅读类似寓言故事的建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第【1】篇〗课题天地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6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
2、读准“人、你、我”的字音。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词。
(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猜字谜”的互动活动。
谜面:小时四条腿,中年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2、引导学生根据腿的数量猜测出谜底“人”。
3、板书“人”,并小结补充课题“天”和“地”。
1、清楚地读出谜面、理解谜面,根据自己的理由猜测谜底。
2、根据教师提示“小时四条腿,中年两条腿,老了三条腿”,猜测出谜底是“人”。
3、齐读课题。
如果谜语猜起来有难度,教师可给予动作上的提示。
二、交流探究,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一)识记“天地人”。
1、出示“人”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字理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在哪里见过“人”字?3、引导学生交流识记“人”字的好方法。
4、出示“天”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观察“天”的字理演变过程,进而认识这个字。
5、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天”字,教师相机点拨。
6、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地”的好方法。
7、出示“草地、土地、沙地、雪地”的帮助学生联系生活识记生字“地”。
(二)识记“你我他”。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场景识记生字“你我他”。
达到整体识记即可。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记字音,了解字义,并在同桌之间交流。
可出示“你我他”三张生字卡片,鼓励每三人一组选好各自的生字,然后上台做游戏。
3、引导学生汇报,请记忆字形方法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4、引领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三)朗读感悟。
指导学生读文。
(一)1、观察,看清“人”的字理演变过程,了解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精彩5篇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精彩5篇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篇一这个故事,载于《列子·天瑞篇》。
大约三千年前,现在河南杞县地方,有个小国,叫做杞国。
杞国有一个人,老爱瞎操心,明明不用担忧的事情,他也总是不能放心。
最可笑的是:他长年害怕天会坍下来。
时时刻刻在嘀咕着:“天啊,你这么大,又这么高,一旦坍下来,可怎么办呢!咳,叫我躲到那里去才安全呢?……”因此,他日夜忧愁,寝食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劝慰他道:“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怕天会坍下来呢?”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他说:“即使天不会坍下来,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地难道也不会坏吗?地要是往下一陷落,可怎么办啊!……”“札人忧天”,常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观念看来,杞人之忧未必没有道理。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篇二【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
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
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成语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杞人忧天初中教案

杞人忧天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杞人忧天》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用现代汉语表达古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杞人忧天》;(2)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3)用现代汉语表达古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列子》及其寓言故事的特点;(2)提问:“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字词含义;(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表达古文内容;(2)选取代表性小组进行展示,互相评价,互相学习;(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古文内容。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杞人忧天”为题材,创作一个现代寓言故事;(2)学生互相交流,评选出最佳创意和最佳表达奖;(3)教师总结,强调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和寓意;(2)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杞人忧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
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 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
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
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
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将列子
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
“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 , 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 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
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 丫)人躇(ch u )步跐(c i )蹈舍(sh)然中(zhng)伤星宿(xi u)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依托)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
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
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
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
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